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晋侯墓地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夏墟到底在哪?山西出土的青铜国宝晋侯鸟尊,或许能揭开这个谜底
晋侯燮墓出土鸟尊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似乎已经大致尘埃落定了。夏王统治的中心范围,如果以学术界认可的夏文化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来看,主要在河南省的河洛地区和山西省的运城盆地一带。 如同殷墟是商朝遗址的称号一样,夏墟这个词,指的就是夏王朝都城的遗址所在。那么,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就是夏墟呢?山西晋侯墓出土的珍贵文物青铜器鸟尊,或许能揭开这个迷底! 夏墟的来历,寻找夏朝的开始 夏墟,意思是夏国的废墟,也即夏朝都城的废墟。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夏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 「 ”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左传·定公四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咱们后面再讲。先回到当代看看夏墟的寻找过程。 1926年,中华民国成立不久,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国内处于短暂的和平建国时期。这一年,有着「 ”中国考古学之父”之称的李济先生,在当时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主持了一次史前考古。 就是这次考古,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界寻找夏墟的序幕。 李济 「 ”选择西华阴村。。。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它的位置正处在传说中夏王朝—中国历史的开创时期的王都地区的中心。”《李济自叙》 两年后,由董作宾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则是学术界通过考古学证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殷墟虽然发现了,但由于后来抗日战争的爆发,寻找夏墟的工作不得不终止。这一停就是几十年。 1959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后,才由徐旭东先生主持,带队去豫西地区实地考古勘察。寻找夏朝的工作重新开始了。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字以行,河南省唐河县人。 徐旭生 徐老早年留学法国。 1919年归国后,他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编辑,研究员,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49年后,他出任北平研究院领导小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等职,著述等身。 徐旭生先生作为夏文化研究的先驱者,很早就在《略谈研究夏文化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夏朝遗迹: ”有两个地区应该特别注意:一是豫西地区的洛阳平原以及嵩山周围,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一带;二是山西省西南部分汾水下游一带。「 ” 夏禹贡地图 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先生带队实地考察了河南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 这篇文章首次明确了「 ”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被认为是寻找夏朝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 从此,中国考古学界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寻夏文化。 徐先生发表的「 ”(二里头遗址)那在当时实为一大都会,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的论断,则成为了后来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的原动力。 二里头出土夏代玉璋 回到现在。 通过对60年的二里头田野考古工作成果和其他考古成果的综合研究,学术界基本确立了中国古代: ”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期商文化「 ”一脉相承的发展序列。 而1970年代开始的对山西夏县东下冯、山西襄汾陶寺等遗址的发掘,则把夏墟探索的范围扩展到了晋南地区。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把二里头文化分为”二里头类型「 ”和「 ”东下冯类型 ”两种。 山西夏县禹王城 由此看来,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基本上算是中国考古界对夏朝存在的一种初步共识。二里头遗址似乎就是夏墟无疑了。 且慢! 和河南安阳殷墟不同的是,二里头遗址并没有发现城墙,也没有殷墟那么多文物遗存,更遑论文字。 按照国际上对于文明认定的三大标准”城市,青铜器,文字「 ”来看,把二里头确定为夏都,确实还是存在不小的争议的。还是让我们去史料中寻找一下夏墟的记载吧。继续往下看。 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石磬 夏桀的都城,安邑在哪里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文化,这个是无可争议的。被考古学者分为四期的二里头文化,是不是都属于夏文化,则存在较大争论。 那么,历史上的夏墟到底指的是哪里呢?深入研究,原来古人早已说明。 夏朝当然是存在的! 夏朝建立之初,有远方的部落进贡了一些青铜原料,于是夏禹就用这些原料铸造了九鼎。九鼎后来成为传国之宝。这事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 「 ”昔夏之力有德也,远方图物,页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左传 宣公三年》 上博藏夏代青铜鼎 九鼎的存在,屡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汉代史官司马迁也确认了这件事。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鼎迁于夏商 。"《史记 封禅书》 夏禹铸九鼎的事迹,其实反映出夏朝初年的两个事实: 第一,夏初确实具备了冶炼青铜、铸造复合范青铜器的能力。 第二,夏初夏国统治的范围内极有可能还没有发现铜矿。 二里头出土铜铃,和临汾陶寺出土物极为类似 也就是说,夏人的青铜原料多为舶来品。 因此,夏初的青铜还属于和后世黄金类似的贵重物品,极为稀少和珍贵。 夏人的日用器应为陶器和石器。 夏初尚未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 但虽然如此,大夏朝的建立,还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尧舜时期,刑罚不出本国。而大禹继位后,大会诸后(古国小王)于涂山,还斩杀了晚到的防风氏!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下》 这一行为标志着大禹的号令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而在其他古国亦有效。华夏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了。 魏国都城安邑遗址 理论上,帝尧都于山西临汾陶寺,帝舜亦然,大禹继承虞舜的位置,也应该建都于临汾陶寺。那为何夏朝的都城会搬迁到河南偃师二里头去呢? 再者,史料记载,「 ”桀都于安邑”,安邑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 并且,商汤伐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地鸣条岗,就在运城市夏县附近。夏朝最后一个都城,应该就是夏县东下冯遗址。这里才是史料上所说的夏墟!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桀都安邑,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汤。),作《汤誓》。「 ”《尚书 汤誓》《尚书正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伊尹辅佐商汤讨伐夏桀,从黄河河曲之南的「 ”陑”这个地方渡河,于是与夏的军队在鸣条岗附近大战,商汤在此发布了讨伐夏桀的战争宣言《汤誓》。 陑,就是山西永济县,黄河古风陵渡口所在地,倄函古道的必经之地。灭夏的商汤,就是走这条倄函古道,绕过了太行天险,讨伐夏桀的。 陑地图 而鸣条岗,则在山西运城市境内,中条山北,柏王山之南。是东起夏县,西至临猗的一个海拔约为600米,相对高度150米左右的黄土岗。 那么,史料上还有关于鸣条岗的记载吗? 孟子说,大舜死于鸣条岗。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孟子》 而到了汉代,鸣条岗为夏朝都城,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面中条山,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 由此看来,山西运城夏县才是古人认为的夏墟所在。夏桀的都城,应该就是古称安邑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 晋侯墓地的发现,出土文物证明夏墟确在夏县附近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山西的历史。 山西,简称晋。因周代诸侯国晋国得名。 晋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直到春秋晚期三家分晋,建立韩、赵、魏三国之前,晋国一直是周代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山西晋祠 晋国的第一位国君,叫做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 相传周成王和叔虞玩耍,用桐叶剪了一个圭送给叔虞,并对叔虞说:「 ”把这个封给你”。 这事很快传到了辅政的周公耳朵里。 周公曰:「 ”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分封到了山西,建立了唐国,后改称晋国。 叔虞因封于唐这个地方,故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的封国唐,就是夏朝废都的所在。 「 ”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服虔曰:「 ”大夏在汾、浍之间。”《左传 定公四年》 曲沃晋侯墓地示意图 那么,唐叔虞所封的唐(夏墟)到底在哪呢?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唐国,地在黄河和汾河之东。 「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史记 晋世家》 由此看来,夏墟,当在汾河流域是没有疑问的。这样就好办了。 从逻辑上讲,如果在汾河流域发现了晋国国君的墓地,则晋国的所在地就能确定。晋国所在地就是夏墟的地理位置!那么,晋侯的墓地找到了吗? 你别说,还真找到了! 晋侯苏钟和铭文 1962年,北京大学邹衡先生,在山西南部的翼城和曲沃地区,发现了天马-曲村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面积高达1064万平方米,是西安沣西、沣东二遗址之总和,也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 1992年,考古学家开始发掘清理被盗的1号和2号大墓。却没有想到,一下子发现了9组共19座晋侯及晋侯夫人墓葬! 「 ”唯王卅又三年……六月初吉戊寅,旦,王各大室即位……”《晋侯稣钟》 其中,114号墓主人,就是唐叔虞的儿子,改国号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下面这件青铜国宝晋侯鸟尊就出土于此墓。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尤为晋人所钟爱。。。鸟尊铭「 ”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山西博物馆解说词》 晋侯燮,姬姓,晋氏,名燮(亦作燮父),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晋国第二任国君。 唐叔虞死后,他继承了晋侯的爵位,并将国号"唐"改为"晋"。 晋侯燮的墓葬被发现足以证明: 《左传》和《史记》所记载的唐叔虞始封之唐(夏墟)就在此地!就是发现墓地的山西翼城、曲沃地区! 晋侯墓地出土西周玉鸟 我们终于可以下个结论了。 结语 晋侯墓地所在的曲沃县北赵村,距离夏桀都城安邑(夏县东下冯遗址),直线距离不到80公里,此地当为唐叔虞首封的夏墟无误。 史迁曰,”大禹凿龙门通于大夏。「 ” 山西省河津市黄河龙门 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黄河到此豁然开朗。 龙门距离东下冯直线距离仅有100公里左右。汾河横亘在河津市和夏县之间。 ”禹凿龙门通大夏”《史记 秦始皇本纪》 ”古者禹治天下。。。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墨子 兼爱中》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左传 昭公元年》 从上可见,最迟到商末周初之际,人们普遍认定,”山西曲沃到夏县一带就是夏桀的都城所在「 ”,也就是夏墟所在。 夏县附近的山西地形图 夏桀都于安邑(运城夏县东下冯村附近),与商汤战于山西运城鸣条岗,战败后走山西垣曲县,再到济源县经轵关陉进入河南,最后逃到山东定陶。 后来,夏桀在定陶再次战败,被商汤流放到南巢。晋侯燮墓出土的青铜器鸟尊足以证明,夏墟就在山西夏县! 既然如此,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又是怎么回事呢?它和夏墟有关系吗?请听下回分解。
二、北赵晋侯墓地是怎样的?
晋侯鸟尊的出土之地是晋侯墓地。村晋侯墓地位于曲沃-天马遗址中部,在北赵村南。自199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7次大规模发掘,共发现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 晋侯鸟尊在晋侯墓地的114号墓中出土,在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该墓有盗洞,部分文物已被盗掘,由于盗贼的爆破,幸存的鸟尊出土时已支离破碎受损严重,特别是鸟尊的尾部残缺不全,之后经由北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家修复才得以重现本来面目。
三、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的结构
是异穴并列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土圹竖穴大墓,方向北略偏西。墓室近方,南北长6.7、东西宽6.5—6.7米,北墓道长15.1、南墓道长26.5米,全墓总长约48.3米,北墓道为台阶状,南墓道是斜坡状,墓道入墓室处略高于椁室盖板面,即现在的二层台面。墓室平面近方,壁较直,墓口墓底大小相差不大。墓底是积石积炭,用以加固椁室和隔离潮湿,推测营造过程具体步骤是,在做成墓室坑后先在墓底用石头堆砌3道石梁,石梁和石梁间以木炭填实,然后在石梁上搭建木椁室,在木椁室搭建完工后在其南北当头再堆砌石垛加固,然后再在椁室四周空间填塞木炭,在加盖椁盖板后,其上填厚层的木炭用以隔潮。M2的墓葬形制及营造方法与M1大体相同,只是规模略小一些,总长39.9米。这组墓葬是目前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这组墓向东15米处是一座大型的陪葬车马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23.3、南北宽11.5米,面积略小于目前正在发掘的北赵晋侯墓地M8组晋侯墓的陪葬车马坑K1面积,K1是北赵晋侯墓地10个陪葬车马坑中最大的一个。在M1和M2的墓室南部和南墓道上,有大规模的祭祀遗迹,已经发现和清理了227座祭祀坑,坑深数十厘米到2米不等,祭祀坑之间多打破关系且十分复杂,可以认为是多次祭祀的结果。据对牺牲所做的种属、齿龄鉴定,可以辨认的牺牲有人、牛、马、羊、狗等,其中人牲10个,其余以马牲为多。2座墓葬均被盗扰,地层的证据表明盗扰的时间不晚于汉代;盗坑是采用大开挖的形式,上部面积占到墓室的一半还多,但没有破坏墓壁,而不是通常见到的小洞,盗坑内回填的土除含有大量的木炭外,比较床淮 椁室内的情况比较复杂,M1椁室内的棺材毁坏,墓主人的头骨弃置在椁室的西南角,墓主人上身的玉组佩被盗扰,下半身的玉组佩还保存完好,被盗扰的大玉戈、玉璜、组佩和覆面零碎构件等被毁坏后随意抛洒在棺椁间,在棺椁间还残存有石磬、陶鬲等,几乎没有见到铜礼器的残渣。M2椁室内的棺或椁板材被移位弃置,整体被翻腾多次,只在盗扰的土中见到一些零星玉件。根据这些迹象进一步推测盗掘时间或许是发生在下葬后的不久。M1的情况表明,盗掘发生时椁室还没塌陷,棺的板材结构可能还好,墓中随葬的铜礼器可能还保存完好,盗掘者将棺椁间的青铜礼器尽数搬走,但对玉器兴趣不大,毁坏后随意弃置。 根据以上种种现象,推测这种盗掘活动不是普通的盗掘,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毁墓行为,也许与复仇有关。2座墓葬均是一椁两棺,椁室内已严重盗扰。从M1棺内残留的墓主人下身看,头向北,采用仰身直肢葬式。下身残存玉器还有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玉器制作精美、大气,其中有数件时代可早到商或更早。M2全部被扰乱,仅在椁室内扰乱的土中见到数件小玉器。青铜礼器一件没留下,没有能够进一步说明墓主人身份的遗存。在发掘大墓的同时,考古队还发掘了部分中小型墓葬。在M1和M2的南部和西南侧清理了15座陪葬墓,这些陪葬墓大小不等,M4椁室内西、北、东面散落有大量的铜鱼、陶珠,这些东西应该是镶嵌在椁室内壁或棺饰上面。大部分的陪葬墓都有陶鬲、铜礼器、玉覆面、小型的玉组佩或玉串饰,铜礼器多是明器,这可能与时代特征有关。在南部中小型墓区,考古队从被盗墓中抢救发掘了其中的一组中型墓葬,编号为M11和M12,出土有铜鼎和玉石器,该组墓还配有车马坑,墓葬时代为春秋早期。另外,在墓地西南边缘的高速公路的取土场还抢救性地发掘了4座小型墓葬,出土有陶鬲,时代与上述墓葬相同。通过对墓葬形制、出土物品的认识,判定墓地的时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将M1和M2与北赵晋侯墓地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结合大型的车马坑和大量的祭祀遗迹,可以确定这里是一处两周时期的晋国国君墓地,是一代晋侯和夫人的异穴并列合葬墓,时代约在两周之际或稍晚,墓主人可能是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文侯。晋文侯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曾与秦等国家挟辅王室,他死后晋国内战迭起,最终庶系代嫡,其墓的被毁也许与这段历史有关。
四、北赵晋侯墓地是怎样的?
据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记载,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年幼时经常与成王在一起玩耍。有一次,成王把一片桐叶削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以此封若”。不久。史官就请成王选择吉日举行分封叔虞的仪式。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便封叔虞于唐国故墟。到叔虞的儿子燮时,因其境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晋水,便改国号为“晋”。
是否因一句戏言,成王封弟于唐,已无从考证。但分封是事实,而且在西周初年的大分封中,晋国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封国。然而,叔虞始封地——唐,究竟在何处?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虽然汉代以后的学者都认为唐在今山西省境内,但关于其具体地点,说法颇多,莫衷一是。可见,有些问题仅依靠文献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借助考古学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寻找晋文化的考古工作在晋南展开。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南发现天马一曲村遗址。位于山西曲沃和翼城两县的交界处,遗址面积近11平方公里,包括各类居址、作坊区、墓葬区。1963年首次发掘,1979年起连续发掘至今。研究者多认为天马一曲村遗址就是西周初年叔虞所封之唐。在位于北赵村的多座大墓连续被盗的情况下,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1992—1994年,对该墓葬区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清理了8组17座大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证明它们是晋侯及其夫人墓。2000—2001年。又清理了1组2座晋侯及其夫人墓。总的算来,目前清理的晋侯及其夫人墓共9组19座,按坑位可分作南北三排。北排自东向西依次是13号、9号、6号、7号、33号、32号、93号、102号墓;南排自东向西依次是1号、2号、8号、31号、64号、62号、63号墓;在南北两排中间偏西处夹有91号、92号墓,在偏东处夹有114号、113号墓。除64号、62号、63号墓为3座墓东西并列成为1组外,其余均为2座墓东西并列成为1组,为夫妇并穴合葬墓。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1条或2条墓道。个别墓无墓道。葬具为木质的棺椁,为一重椁一重棺,或一重椁二重棺。棺椁周围多填塞青膏泥、积石、积炭以防潮。有些墓殉葬有车、狗等。值得一提的是,114号墓北侧二层台下发现1个坑,坑内有人骨1具,为一个殉葬的年轻女性。墓中有殉葬人在晋侯墓地仅见此一例。
随葬品有金、铜、玉、石、牙、骨、陶器等。其中铜器最多,有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以容器和乐器最重要。很多铜器上都有重要铭文,内容涉及晋侯的活动,多有晋侯之名。8号墓出土的晋侯苏钟具有重要意义。这套编钟共两堵16件,其中14件被盗而流散境外,后由上海博物馆购回。钟上有长篇铭文,详细记载了王33年,晋侯苏率兵随周王巡省疆土,并受命伐夙夷立功受赏之事。铭文对西周铜器断代、西周历法及方国史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64号墓出土的8件一套编钟,铭文内容与楚公逆有关。史载晋、楚两国交往的最早时间不超过春秋早、中期之际,然而楚公逆所处的时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宣王之世,在晋侯墓中出土楚公逆的编钟,至少将晋、楚交往的历史提早至西周晚期。晋侯墓还出土了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其中很多为青铜器中首见。如8号墓出土的3件兔尊,以兔为尊,在青铜器中尚属首例。63号墓出土的简形器。盖上有立鸟为纽,盖和口沿各有一对贯耳,下有方座。四面各有一**人形足,方座内挂两只小铃。这种铜器造型前所未见,其功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晋侯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包括璧、璜、琮、圭、戈、环、块、玉人、组玉佩、缀玉覆面等。比较重要的是组玉佩和缀玉覆面。63号墓出土的一组玉佩饰,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组成,共204件,其中最大的璜,长达15.8厘米。纹样多用双勾技法雕刻,工艺精湛。组玉佩下端有两件玉雁,形象活泼。缀玉覆面是盖在墓主脸部的,其中62号墓所出的缀玉覆面为晋侯墓地最精彩的一组,由48件形状多样的玉片缝缀在布帛上组成人面形。眉、眼以碧玉制作。玉片多雕刻有纹饰,制作精细。最具特色的是。在63号墓出土的一件铜盒内装满了各类玉质小件器物,有玉人、熊、牛、马、鹰、龟等多种造型,其中大部分是商代的典型玉器。这些玉器墓主是如何得来的,仍是个谜。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玉器被单独放在一处并用来随葬,它们应是墓主生前钟爱之物。
晋侯墓中出土陶器不多,也没有玉器和铜器精美,但对考古学断定年代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陶鬲,使用时间长,形式变化多样,是周**古断代的标准器。其中7号墓出土的一件陶鬲,卷沿,深腹。连裆较高,三足呈锥形,鬲身加有三个小扉棱,是西周中期较为典型的连裆鬲。对晋侯墓出土陶鬲进行早晚顺序的排定,为一些没有纪年材料出土的墓葬的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自叔虞始封于“唐”至文侯共历十一侯,文侯以后,晋国迁都新田,又在新都附近另辟公族墓地。晋侯墓地起止年代大体是从西周早中期之际至春秋初年。研究者多认为墓主为唐叔虞或晋侯燮、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厘侯、献侯、穆侯、文侯这9代晋侯及其夫人。
晋侯墓地无疑是20世纪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研究晋国考古乃至整个周**古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重大意义。晋国迁都新田以前的都邑所在一直是学术界广为关注的问题,这次晋侯墓地的发掘,以确凿的实物资料证明,晋国始封地——唐,应在晋侯墓地附近。新的发掘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晋侯之名多数与文献所记晋侯之名不符?晋国早期都城的城墙、宫殿在哪?这些谜底的揭穿,还要靠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深入的研究来逐步解决,这种探索永无止境。这就是考古的魅力,也是科学的魅力。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晋侯墓地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晋侯墓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