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包公坟墓在哪里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包拯的墓是被谁盗了?包拯墓在哪里?
- 2、包公的墓地在哪里?
- 3、包拯墓地在哪里
- 4、包公的墓地在哪里?
一、包拯的墓是被谁盗了?包拯墓在哪里?
若说包拯,必定是无人不知,他现如今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已经固定了下来,黑脸月牙,但是却一生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包拯死后,他的墓一直都保存得好好的,就连盗墓贼都不会去光顾,这已经是盗墓者的一条规定。那么,为什么盗墓贼不会去偷包拯的墓?包拯的墓后来还是被盗,这件事情又是谁做的? 包拯包希仁,合肥人,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臣。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廉洁公正,达到了铁面无私的地步,面对强权富贵也毫无惧色,替百姓鸣不平,这样的官员才会为百姓爱戴,即便是已经离开人世,百姓的心中仍旧有他,民间还是有非常多关于包拯的传说。 真实的包拯,其实一点也不黑,但是在民间的传说当中却有着“黑炭”的外号,原因也就在于百姓们对于包拯形象的二次塑造。毕竟,如果说包拯是一个白脸书生,先不说与人们心中的固定形象相去甚远,单单是坐在大堂之上,哪一个会更具有威慑力呢?自然是黑面的形象让人感觉更加厚重。 在戏曲作品中,我们知道,“白脸”是奸臣的代表,比如曹操,但是包拯不是啊,尽管他本人不黑,但是为了与奸臣进行一些区分,包拯也就成为了黑脸,而且在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的形状,颇有“代表月亮消灭你”的意趣。如此一来,本是白脸的包拯,就这样成为了一个黑面的形象。 1062年,包拯突然病逝,享年*十*岁,为此,宋仁宗亲临吊唁,还为他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因此后世也有称呼包拯为包孝肃的。 有传说包拯因为生前得罪了很多权贵,活着的时候还不怕,但是死了却总会有一百种方法被搅得不得安宁,于是包拯临死前做了安排,为自己准备了二十一口棺材,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如此一来,就不会有人知道自己到底被埋在了哪里。 这一个情节类似于曹操的“疑冢”,在我看来并不可信,完全是民间传说罢了。不过若说盗墓贼定下规矩,不去盗窃包拯的墓,或许还有几分可信度,盗亦有道,因为他们也对包拯心生敬佩,这样一位廉洁奉公的好官,又怎么可能会去打扰他的长眠?然而包拯墓最后还是被盗了,这是怎么回事? 包拯死后,他的灵柩由女婿护送回合肥,墓地在公城乡,然而后来金兵入侵,合肥也被贡献,包拯墓被破坏,随葬的器物大多数都被盗走。金兵对于那些痛恨的高官的墓葬,盗掘更是变本加厉,尽管在后来的考古发掘过程当中的确发现了疑冢,但是民间传说的二十一口棺材,就有些夸张了。 包公墓园后来也被重新修建,1987年从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迁至包河东南畔,遗留下来的包公的遗骸,15块被保存在省博物馆,另外的20块,都被放在了包公墓园的棺木当中。
二、包公的墓地在哪里?
包青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作为开封府尹,一生断案无数。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嘉?七年包拯死后,为了掩饰真正墓地在哪里,21个棺材同进下葬。真正墓室在哪里?
为什么要这么做?
21个棺材同进下葬,这是学的曹操的72疑冢,为了就是不让真正的墓地被别人找到。包拯一生断案无数,百姓爱戴他,但也有很多人恨他。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所以才设21个疑冢,以免包拯被打扰。
疑冢再多也挡多强大的国家机器。在金国灭掉北宋的时候,金军对包拯所有的墓地进行了破坏包括其夫人的墓地遭到了盗挖。后来,后世的朝代给其重新修缮了墓地。
包拯墓原址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在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并建成。由西向东,主要建筑物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祁门、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墓室和葬区等。
更多趣史奇闻,请关注爱趣史微信公众号ID:aiqu-shi
三、包拯墓地在哪里
包拯墓地在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包拯墓原址在安徽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并建成。1956年,包公墓曾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重新核定省保单位时取消。迁建后的包拯墓,则于2004年12月31日被列为合肥第3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拯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杰出的清官代表。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包拯的传奇一生充满好奇,尤其是他的死更是众说纷纭。
四、包公的墓地在哪里?
包公墓葬,史籍记载有两处:安徽合肥和河南巩县。二说均有可靠的史料依据,和地方上的实际墓冢。如今合肥的包拯墓葬经过考古发掘,已得到专家的确认,那么巩县宋陵中的那个墓冢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南宋淮南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林至撰写的《庆元重修孝肃包公墓记》,包公墓在安徽合肥市,“合肥,公之乡里也,中更兵火,子孙流离,故宅废为民居,独庙祀存焉。今去城十五里,所谓东原村者,公之墓也”。包公葬后的百余年间,经历了战火和荒顿的岁月,到庆元年间,地方官曾加以重修。另外,《大明一统志》、《合肥县志》和《包氏家谱》等文献,也都清楚记载,包公墓在安徽合肥。
然而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的《巩县志》明确记载,包拯墓位于县西宋陵之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朝的《河南府志》皆承旧说。到实地考察,包公墓坐落在河南巩县宋真宗永定陵和宋仁宗永昭陵之间,离真宗刘、杨二后陵只半公里,是一座高约五米的墓冢,封土扁圆,直径有十余米,墓前尚有望柱一坐,石虎两个,石羊一个,均为北宋风格。规模上看,确是座北宋高级官员的墓葬。如今墓前还立有清代石碑一通,高二米,正中楷书“宋丞相包孝肃墓”。冢大碑高,气象威严。
1973年,因合肥钢厂扩建的需要,对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发掘。历时四个月,发掘出包拯的一号墓,实为迁葬墓,墓中有一具基本完整的男性骨架,据鉴定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与包公情况大致相符。出土的墓志石铭有三千多字,由当时的枢密副使吴奎撰写,确凿记述了包拯的生平,说他策论国事能高瞻远瞩,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加强市场管理,增益国库收入。以大义为重,不惧贪官豪强,敢于查办权贵。重视调查研究,执法如山,自身廉洁清白,不谋私利,颇得民众的尊敬和赞扬。称他“其声烈表暴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可知包拯生前已被人们尊称“包公”。
包公墓还有包拯长子包德与崔氏的夫妇合葬二号墓;长孙包永年的三号墓,他是崔氏的继子;包拯次子包绶夫妇合葬的四号墓。及南宋以来一直被人当作包公墓膜拜的五号墓,实为包拯妻室董氏之墓。南宋庆元五年(1199)重修时,把包拯之妻董氏的五号墓当作包公墓,供人长期祭奠,因此民间流传着“包拯墓是假的”之说法。最后,根据当地老人追忆的祖辈传言,在墓地的最北端,意外地发掘出包公原葬的六号墓,还存有石板和东西残墓壁,其中的陪葬木俑“十二时神”,是确定包拯墓的重要物证。墓地已在南宋初年被金兵所破坏,棺骨迁至一号墓重葬,原墓废为耕地。
此外还有一个疑冢,就是在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较大的封土堆,高约四米,底径十米,布局均称,整个外形要大于包拯夫妇的迁葬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往下深挖,都是一色的生土,没有坑位,可知是个典型的“疑冢”。令人感兴趣的是:包公墓为什么要设此“疑冢”?它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总之,在一块墓地上,出现包拯的原葬墓、迁葬墓、以假乱真的五号墓及张冠李戴之疑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在相关墓址的考古发掘上也是罕见的,为什么包公墓要建得如此神秘呢?也不免有一些混乱。当然,包氏族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为史学界补充和修正有关史实,进一步研究有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今合肥墓地从各方面考察,都已能够确认是包拯之墓。其大型石室墓的规格,似乎超出了《宋史·礼志》的有关规定,也足见墓主生前受到朝廷的特别恩宠。其出土的洋洋千言的墓志,也同样毫无疑问地诉说着此地包公墓的由来。尤其是包拯遗骨三十五块,专家鉴定已予以确认,并移葬于合肥新建的包公陵墓。至此,似乎千年的包公墓址之谜已经解开,包公墓应在安徽合肥市的东郊。
但是,巩县的包公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修于何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墓?它与合肥的包公墓是否有什么关系?尤其是里面到底埋葬着什么?这一连串的疑问,还是难以回答。据说此墓已经被盗过,盗墓贼说墓中没有砖石、棺骨,也没有盗到什么东西,这可信吗?从最早明嘉靖三十四年修的《巩县志》记载来看,至少明代中叶巩县宋陵就已存在这个包公墓,到如今也至少经历了四五百年,但元、明两代的有关史籍对此均无说明。由于合肥包公墓园考古发掘中仍出现一些较为混乱的情况,所以至今还有学者坚持包公真正的墓地是陪葬宋皇陵的巩县包公墓。
如果说此墓确为宋代陪葬大臣所建,也有一些问题弄不清楚。巩县的包公墓离宋仁宗的永昭陵远,而离宋真宗的永定陵近,有的史书说是“陪葬真宗陵”。但是,包公的全部政治活动却都在宋仁宗时代,为什么要他陪葬宋真宗呢?这基本违反了中国帝陵中大臣陪葬的一般规则。于是有学者推测,包公墓中埋葬的,可能是另一位陪葬真宗的大臣,由于年月长久,原大臣的名字被遗忘了,就附会于包拯。也有学者指出,包拯死于开封,到最后定葬,中间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漫长时间,猜想可能当时要求陪葬帝陵而安放于巩县一段日子,最终仍迁葬合肥,但在巩县留下一个衣冠冢。人们出于对包拯的敬意,不忍心废弃,并进一步修缮,使之符合包公的身份,从而使包公出现两个墓,并让人真假难辨。
巩县包公墓的真相究竟如何?只有等待考古的实地发掘,才能给我们一个确实的答案。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包公坟墓在哪里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包公坟墓在哪里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