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北邙山为什么坟墓多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邙山好在哪,古代人死后为何都想葬在那里?
- 2、古代人死后,为什么都想埋在北邙山?北邙山究竟好在哪里?
- 3、北邙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墓葬?其中埋着几位外国君主?
- 4、古代人死后,为什么都想埋在北邙山?北邙山究竟好在哪里?
一、邙山好在哪,古代人死后为何都想葬在那里?
北邙山到处都是坟墓,据统计,北邙山有大型墓葬近800多座, 无名无主的荒坟多达十万座。从商周一直到明清,很多古人都选择安息在北邙山上,其实主要是地理位置比较好。
北邙山在洛阳以北十多公里的地方,北侧是黄河,南侧则是洛阳平原。因为洛阳位于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诸侯到达这里的道路全部都是相等的。而北邙山横贯于洛阳之北,地理优势很明显,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古代人在选择墓的时候还要看风水,北邙山正好充分地满足了这一点要求。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秦岭像一条巨龙般横卧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在秦岭的最东部,像一个巨龙傲然昂首。
北邙山位于中国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线上。这个地方有一个巨大的落差,它的北侧是黄河,南边是洛河,西边则是涧河。这三条河像一个护城河,把北邙山围了起来。
北邙山并不是很高,也不是高耸入云。实际上,北邙山的平均海拔仅仅有200多米,最高的首阳山只有300多米,和它旁边的嵩山相比起来,实在是太渺小了。像是一个连绵平缓的山原。对于墓葬来说,北邙山的这个特征成了它的优势。
西周初年,就有两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来到了北邙山上,还在这里作诗,并最终埋葬在了这里,他们就是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念旧国,携手来到了北邙山脉中的首阳山上,采集野菜度日,谁料饿死在了这里。
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来到这里,都希望死后聚首,说明这里真是一个风水宝地,当然也是因为这种效应,才让更多名人知道这个地方。所以这里的墓地也越来越多。
二、古代人死后,为什么都想埋在北邙山?北邙山究竟好在哪里?
北邙山是一座位于天下居中的大山,在整座山上,大概有800多座的大型墓葬,另外还有很多的无名荒坟。由此可见,古代其实很多人都是愿意把自己或者是家人的尸骨埋在这里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子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这座山是在洛阳以北10公里左右的地方,地理位置是非常优越的。在山的北侧是黄河,在山的南侧是一大片平原,这种地理位置在古代来说是非常好的。
02、古人比较看重风水,觉得这边的风水很好其实古代人对风水是比较看重的,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就是属于封建迷信,但在古人的眼里,他们是非常相信风水这一说的。果然无论是建造房子还是选择坟墓,都比较看重风水。而这座山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的好,且周边有水有沙,整个山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条巨龙一样,绵延起伏,所以很多人觉得这里其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03、这座山比较的平缓,挖掘墓地比较的方便这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北邙山并不算是特别的高,整体看上去是比较平缓的山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古代的人在山上挖掘墓地的时候会更加的方便,需要的人工也是更加的少一些,这样一来建造坟墓的成本将会被大大的压低。同时由于山不是特别的高,所以在这边建造墓地,那么后人上香扫墓的时候肯定也更加的方便一些。
04、这座山是一座充满人文气质的山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在死后就被埋葬在了这里。而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是非常的大,很多古代人觉得这二人埋葬在这里,能够为整座山脉带来更多的灵气。
三、北邙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墓葬?其中埋着几位外国君主?
在历史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苏杭”我们都好理解,江南水乡宜居之处,正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这“北邙”是何地呢?如果是对考古感兴趣的读者,一定知道北邙是中国历史上埋葬帝王将相最多的地方,而对此人们也总拿“风水”说事。
北邙指的就是北邙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东西绵延数百里,但平均海拔也只有300多米,所以说它是丘陵还比较名副其实。现在我们常说的北邙山,指的是位于河南洛阳的一段,这里漫山遍野的都是历朝历代的墓葬。
正如史料中记载的那样“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据不完全统计,北邙上的墓葬多达几十万处,为什么这里会如此的“热门”呢?
在揭秘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北邙山最有名和最意外的墓,因为看完这个您也许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些有名的人和没名的人,扎堆葬在此地的原因。
葬在北邙山的陵墓众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六代二十四帝,以及那些历史上的知名人士,比如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曹魏的曹丕,******刘禅,宋太祖赵匡胤,杨家将的六郎杨延昭,以及秦相吕不韦,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狄仁杰,包拯和杜甫等人。
反正是有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抱团埋在于此。虽然生前他们大都互不相识,但愿在下面能相见恨晚吧!
除了有名的,还有意外的。比如北邙山上还有外国人的墓葬:安息国(今伊朗境内)的大将安菩,他在唐朝时期被封为定远将军,保卫唐朝边疆的安定,而在他临终之前就恳请可以安葬于北邙山,最后当然也如愿以偿,现在到北邙山还能看到安菩墓。
除此之外还有泉男生,扶余王等等外邦人也都来邙山凑热闹。在现在的韩国,有一座山不仅也叫北邙山,还是当地很火爆的陵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北邙山的影响力有多大。
除了这些叫得上名字的,还有数十万叫不上名达官贵人,以及普通百姓,他们也拿北邙山,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不知道读者们现在有没有看出什么蹊跷
叙述的时候用了三词,一个是“扎堆”,另一个是“凑热闹”,最后一个是“抱团”。也许其他人来分析北邙山的墓葬,估计也会用到这三个词,因为这就是背后隐情——羊群效应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盲从”。
羊群效应理论其实很好理解,在生活中或者是在电视上,我们常见放羊人一次性会赶着几百只羊,而且所有的羊都能整齐划一的行走,这就是羊群效应。只要前面有一只“领头羊”老实的走着,那么后面所有的羊都能步调一致,所以我们也常见很多放养娃就能看管几百只羊,原因就在这里,他们充分利用了羊的“盲从”心理。
而羊群效应,在人类社会也很普遍,比如某个明星说某某商品好,然后一大波人都会去争相购买。即便是上网购物,人们也都会不自觉的点击一下“销量”,看看卖得最多的是哪款;最典型还有“中国式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然后哪里人多就偏要去哪里等等。
这些现象的背后无疑都有着一个“领头羊”,而对于北邙山的墓葬来说,光武皇帝刘秀无疑就是这个“领头羊”,在他之后就不断有其他的皇帝来此入葬,进而就影响到了王侯将相们,然后社会名流又开始跟风,最后就是一些贵族和普通百姓们也都开始随大流,所以一直到今天,北邙山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墓葬群。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大家一起葬在北邙山,这和风水并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人们的一种盲从心态。要说风水的话,中国自古就幅员辽阔,难道风水好的地方除了北邙山就没有别的地方了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另外,不少亡国之君,也埋在这个地方,这个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我们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已经过去几千年,但我们生活习惯还是受到了古人的影响。
四、古代人死后,为什么都想埋在北邙山?北邙山究竟好在哪里?
北 邙 山 ,号称是自古以来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埋骨之地。
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坟墓?据不完全统计,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余座, 其余无名无主的荒坟多达数十万座。正所谓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从商周一直到明清,有数不清的古人选择安息在了北邙山上,使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亡者之城”。
那么,北邙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为什么古代人死后都想埋在这里呢?
北邙山,位于洛阳以北十多公里的地方,它的北侧是黄河,南侧则是洛阳平原。西周初年,周公旦在此兴建洛邑,曾说: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意思是说,洛阳位于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诸侯到达这里的道路全部都是相等的。
假如我们以洛阳为圆心,在地图上画一个圆,可以发现圆的面积恰好覆盖了古代中国人生存和繁衍的主要地区。而北邙山横贯于洛阳之北,天然的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 “(天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说:天子就像北极星一样,要永远位于北方,而普天下的臣民则像其余的星辰,环绕拱卫在其四周。
所以,北邙山位于天下之中,又正好居于洛阳北部,正好就像北极星一样被山川拱卫,因而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佳的王陵选址地点。
俯瞰整座北邙山,一共有24位帝王和7位亡国之君埋葬于此,其中不乏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宣帝司马懿(追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等多位家喻户晓的著名君王。其数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堪称天下之最。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一座洛阳城,写满了半部古代中国的兴废史,而北邙山上的帝王们则高卧在王陵之中,永远俯视着脚下洛阳城中的沧桑变迁。
古代人选择墓葬非常看重风水,而北邙山正好充分的满足了这一点要求。
首先,北邙山位于秦岭之端。 北邙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秦岭就像一条巨龙般横卧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恰恰就位于秦岭的最东部,如同巨龙傲然昂首,龙吟天下。
其次,北邙山位于中国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线上。 从地形图中不难看出,北邙山的西边是茫茫山脉,东边则是广袤平原,中国的地形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就像一个整齐排列的台阶一般,而北邙山正好位于这个台阶的分割线位置。
第三,北邙山被三水环绕。 它的北侧是黄河,南边是洛河,西边则是涧河。这三条河流就像一个环形的护城河,把北邙山紧紧的包裹在其中。
最后,北邙山周围还有六座高山围绕。 从地图上看,北邙山的四周分别有太行、王屋、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中岳嵩山,总共是六座高山,恰如六根参天巨柱支撑起了一座大厦,将整个洛阳盆地和北邙山脉都笼罩在其中。
由以上可见,北邙山北枕黄河,南临洛阳,西靠山川,东望平原,六山环绕,三水纵横,仿佛占尽了所有的地理优势。难怪有人会说他是 “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
风水学中讲究“背山靠水,坐北朝南”,而这两个条件北邙山都完美的符合,说此处是天下风水最佳的墓葬之地,丝毫也不夸张。
关于北邙山,很多人还存在一个印象上的误区。一提到山,大家都会觉得应当是高耸入云,陡峭险峻。但实际上,北邙山其实并不高,它的平均海拔仅仅有200多米,最高的首阳山也只有300多米,和它旁边的中岳嵩山相比起来,实在是渺小至极,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与其说北邙山是一座山,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连绵平缓的山原。然而,对于墓葬的选址来说,北邙山的这一特征恰恰成了它的优势。
首先,它的地势相对洛阳和黄河水道较高,因此不易渗水和积水,有利于墓穴的长期保存;但与此同时,它的山势却并不高耸和陡峭,反而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因此非常利于墓葬的修建和后人的祭扫。在这一高一矮的矛盾点上,北邙山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正因如此,北邙山不仅被帝王将相们钟爱,而且还受到了平民百姓趋之若鹜般的追捧。 “芒芒 北邙 山,高坟尽无主” ,在北邙山上星罗棋布着几十万座无名荒冢,以至于行走其中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地。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曾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北邙山之所以会成为古人心中最憧憬的埋骨之地,还和它内在的人文气质有关。
早在西周初年,就曾有两位鼎鼎大名的 历史 人物来到了北邙山上,并最终埋葬在了这里,他们就是 伯夷 和 叔齐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纣,身为商朝属国王子的伯夷和叔齐拦住了周武王的车驾,试图劝阻他这种以臣子讨伐君王的错误行为。后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心念旧国,义不食周粟,携手来到了北邙山脉中的首阳山上,从此采集野菜度日,最终双双饿死在了这里。
正是由于伯夷叔齐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义举,所以受到后代文人的倍加推崇,成为了忠义两全的精神楷模。而他们“采薇而食”的北邙山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
于是,苏秦、张仪、吕不韦、贾谊、班超、杜甫、王之涣,颜真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来到这里,他们虽然生不同时,却希望死后聚首,都将北邙山作为了最终的精神归宿。这种群聚效应一代代的积蓄,使北邙山真正成为了一座具备崇高人文价值的山。
不得不说,北邙山的确是中国古人最为钟爱的埋葬之地。其墓葬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全都堪称中国之最,而这些都和北邙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崇高的人文价值有关。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一座沧桑而又古老的北邙山,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半部中国的兴废 历史 。以至于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希望埋身在这里。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邙山为什么坟墓多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北邙山为什么坟墓多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