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列夫 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 世间最美的坟墓 。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与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 分析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总能带给我们美的愉悦,美的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晃动着美的身影,比如年轻清秀的面庞,设计精美的黑板报,以及我们上学时一晃而过却印在心里的蓝蓝的海,这些因为和谐,因为色彩,都能给我们一种美感。再如高大宏伟的建筑,洁白坚挺的纪念碑,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因为宏伟,因为庄严,也给我们一种美感,一种肃穆美。然而,还有一种美,与这些都不相同。既没有色彩夺目的外表,也没有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却被称作 最美 世间最美的坟墓。
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为什么能被称为最美?美在哪儿呢?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茨威格写的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 托尔斯泰。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斯蒂芬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抗议。
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 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尚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写作背景:茨威格于1928年 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瞻仰了托尔斯泰墓,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游记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三、出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四个教学目标
四、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2.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
明确:(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3.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朴素 远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4.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 世间最美的坟墓 ,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1)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 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5.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6.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 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用: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7.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对比说明什么?
明确: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说明: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 朴素 ,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五、讨论发言,拓展延伸。
在茨威格的眼中,托尔斯泰人格的朴素美是美的,那在我们的眼里,什么是美呢?
(同学发言,简评,总结)
大家所说的,无论是外表美还是内在美,都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也就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所以,真正的美是不仅能有一种瞬间的愉悦,还要能引起内心长久的震撼,这种内心的震撼又会赋予事物更持久的美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美在内心,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让自己的青春因为可爱而在生命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一、 了解外国散文在形式、内容上的特点,欣赏外国的美文。
二、 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 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五、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二、 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
三、 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四、 体会列夫 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五、 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应用。
教学设想:
一、 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二、 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幅如画的山水流连忘返时,当我们偶遇一位绝世的佳人目瞪口呆时,或者当我们读到一本绝妙的好书爱不释手时,我们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呢?
对,是美。正是因为美,使我们有了种种奇妙的感觉。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便是一篇绝妙的美文 《世间最美的坟墓》。咦,有的同学一听就迷惑了,坟墓一听就使人恐怖,哪里还能产生美感呢?那好,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看它到底美在何处。
二、 作者简介(幻灯显示)
茨威格(1881 1942),奥地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 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焦躁的心》。
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 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三、 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
四、 课文分析
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同学回答)
1、发现美。(幻灯显示)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同学回答)
明确:对,是朴素,就是一种逼人的朴素美。(幻灯显示)
那么,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我们找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感受美的句子,看看我们自己对这些有没有同感。(同学回答)
2、感受美。(幻灯显示)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 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可见,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确是顶礼膜拜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魔力使他如此的呢?(同学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一个词 庄严肃穆 ,就很能说明问题。托尔斯泰的墓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外观并不是很美丽,为什么能在作者心目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原因只有一点,就是墓主人的人格力量。如果墓主人换作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作者所崇拜的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话,这个墓就一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墓了。正是这种肃然的敬意使作者认为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
思考: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 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回答)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幻灯显示)
问:运用这种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答: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问: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
答: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问:几位伟人墓比较说明什么?
答: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 朴素 ,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3、表现美。(幻灯显示)
1墓地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对比。
2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墓形成对比。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好,我们回过头来赏析一下整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给人留下的却是振聋发聩的印象。现在,大家就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全文。(同学回答)
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幻灯显示)
五、 完成课后练习(幻灯显示)
1、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作者在这里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凭吊者的崇敬、郑重、肃穆的心情,表达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2、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指什么?)
答: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幸福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样描写景物,有什么效果?)
答: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受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温情的景物描写,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沉思。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同学们要认真朗读这篇课文,仔细品味本文的妙处,力求学以致用。另外,认真预习下一篇文章 《冬天之美》。
二、急!【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 句子 呢?下面是我整理了赏析句子的角度,希望对你有帮助。
赏析句子的角度(一)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1.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中的题目(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的含义?
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 为什么 ,转化为 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根据 文章 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 扫把 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例句12.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中的题目(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 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 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赏析句子的角度(二)从写作 方法 上看句子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4: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 恬静美 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 海睡图 。
例句15: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赏析句子的角度(三)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 短语 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 低唱 、 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3.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第15题):联系上下文, 说说 第①段中的 心中的海市蜃楼 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 比作 心中的海市蜃楼 ,两者相通之处是 再也无法拥有 , 心中的海市蜃楼 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4: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 大约 与 的确 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5: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6: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 寻梦园 》)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 梦 (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 总结 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7: 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8: 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中的题目(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 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 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 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 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9: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 偷偷地 和 钻 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 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10: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 近义词 吗?如 堆 ,不能,因为是 小雪 ,用 堆 不贴切, 顶 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 像日本看护妇 。
三、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里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参考资料:
四、急!【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
朴素之美,美在朴素的坟墓。在作者的笔下,托尔斯泰墓“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如此朴素无华的坟墓,却让作者受到震憾,让读者感受到那座普通坟墓所升腾出来的攫摄人心的力量。这是因为,追求朴素,远离“可耻的奢侈生活”是托尔斯泰的幸福观,也是他思想感情的寄托。正是这种“纪念碑式的朴素”比起那些用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来修饰自己坟墓的人更加让人敬仰和崇敬,更容易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这种伟大的人格本身就是一座丰碑。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他的坟墓“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这就是名震全球的俄罗斯伟大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一个普通地无法再普通的坟墓,一个世纪伟人的息身之所。也许我们会在心中自问,怎么会呢?茨威格面对坟墓时也是惊讶的。是的,这是事实,一个让我们无法相信却又必须相信的事实。朴素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同样朴素而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打动读者的基础。托尔斯泰以他的资财和地位,荣誉和贡献,比任何人都更有权来炫耀他的高贵、华美和高不可攀,然而他却彻底挣脱了市俗的一切羁绊,义无反顾地去追寻人的本质的平凡。正因如此,茨威格“从心底深深热爱”着托尔斯泰,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感情更是无比地浓厚而真挚。 朴素之美,美在朴素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通过语言来承载他的情感及思想,再通过语言传递给读者。读散文时尤其应当捕捉那些渗透着作者鲜明、强烈感情的语言。本文承载作者鲜明、强烈感情的语句,并不华美、秀丽,而是那么地朴素真实。文章文字简约,行文朴素,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同时读者也被这种朴素感化,对托尔斯泰油然产生崇敬之情。 茨威格伫立墓前,萦思怀想,心灵的那份震撼是自不待言的,似乎他应该把自己最显才情的词句铺展出来,用更具色彩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但他没有。全文语言极为简洁朴素,这是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正好适合于描写托尔斯泰朴素的坟墓,正好适合于写出托尔斯泰那朴素的品格,也正好适合于表达作者对托尔斯泰朴素真挚的敬意。所以,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朴素之美,阅读中似乎我们也正好顺着这朴素的文字流淌着对托尔斯泰那种真实的朴素的敬意。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他为伟人这普通的墓穴所受的感动,以及从中体悟到的深刻哲理——多少情思,多少感慨,全部隐匿在平淡朴素的文字背后。因此可以说,打动作者的是那伟人墓的朴素,打动读者的,除此之外还有作者行文语言的朴素。 朴素的坟墓伟大的人,朴素的语言真挚的心。茨威格让我们今天朴素不再多见的生活多了份感动与思考,伟大而平凡的托尔斯泰让我们更深谙了平凡与伟大的含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