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清朝皇帝坟墓(清朝坟墓图片)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清朝皇帝坟墓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清朝皇帝的皇陵分别是哪些?分别在哪里?

       我们知道皇帝死后是要被安葬在皇陵的,清朝存在将近300年,一共经历了10位皇帝,除了宣统溥仪,事后未入皇陵,其余的九个皇帝分别葬在东西两处皇陵,而清朝入关前他们的皇室死后则被安葬在关外三陵,即昭陵,福陵,永陵,位于河北省,而入关后安葬皇室的陵墓清东陵和清西陵则位于河北。

一、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三陵

       河北马兰峪的清东陵是在1663年康熙年间修建的,将其建于河北的遵化,之所以将其选择在河北地界是由于其距离当时的首都京师,也即现在的北京,较为相近,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非常令人不幸的是在这里安葬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都经历过盗墓贼的破坏,很多珍贵的文物被盗,而之所以顺治皇帝的陵墓逃过一劫,是因为他被采用火葬下葬并无随葬品,这才躲过一劫。在清西陵皇帝的墓葬保存得较为完好,其中安葬着比较有名的皇帝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的清泰陵地宫未被开封,保存的较为完整,唯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光绪皇帝的清崇陵被盗了。关外三陵位于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第二任皇帝皇太极都安葬在此处,他们二人的清福陵和清造陵保存较好。

二、去三处皇陵游玩的注意事项

       由于清朝的皇陵处于三个地方,小编认为如果想一次性游玩三个地方的话,最好乘坐火车或者客车,而并不推荐自驾游。在沈阳的关外三陵已被完全开发为观景区,网上的门票是50,可以提前预购。而河北马兰峪的清东陵,其中咸丰皇帝的清定陵,同治皇帝的清惠陵,现在还在关闭当中,并未开放,无法观赏,河北的清西陵则已被完全开辟成景区完全可以去观赏。

       小编认为这三处皇陵都非常的雄伟壮阔,我们可以在去之前了解好历史知识,寓教于乐。

二、清朝皇帝陵墓在哪里?

       清代帝王陵寝分为三处,一处是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一处是位于河北保定的清西陵、还有一外是位于辽宁沈阳的福陵、昭陵和抚顺的永陵。其中位于辽宁境内的三座陵寝因位居关外,被统称为关外三陵。

       1、清永陵

       永陵是爱新觉罗氏的祖陵位于辽宁抚顺市新宾县境内,陵内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伯父礼敦和叔父塔察篇古。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称为“肇兴四祖”。永陵保存完好,仅地面建筑略有损坏,现已修复完好。

       2、福陵

       清福陵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及皇后叶赫那拉氏,位于沈阳市东北。

       3、昭陵安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位于沈阳市北,故称北陵,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

       4、清东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建筑群,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兴建孝陵开始,陆续修建了清圣祖康熙的景陵,清高宗乾隆的裕陵,清文宗咸丰的定陵和清穆宗同治的惠陵。

       此外,还包括五位帝王各自的妃园寝和葬有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葬有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5、清西陵

       清西陵自清世宗雍正兴建泰陵作为开端,陆续修建了清仁宗嘉庆的昌陵,清宣宗道光的慕陵和清德宗光绪的崇陵。末代皇帝溥仪病逝后先葬于八宝山,至1995年迁葬至清西陵内的华龙皇家陵园。此外,清西陵还包括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和崇陵妃园寝。

       除光绪帝崇陵和瑾妃墓于1938年被盗外,其余陵寝均未打开。

扩展资料

       中国考古十大帝王墓:黄帝陵、秦始皇陵、越王墓、茂陵、隋炀帝墓、乾陵、成吉思汗陵墓、西夏王陵、明永陵、清东陵。

       秦始皇陵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

       但秦始皇陵墓什么时候打开,是否打开,目前尚没有时间表。因为发掘后,从技术上来说,不能保证能保护好这些文物。特别是壁画、陶器、纸质、绢质、丝质等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是难题。

       另外,打开秦始皇陵也与我国“保护为主”的考古发掘政策不符。有关专家称,如今几乎没一个国家主动开掘帝陵。“尽量不主动发掘”的理念在20世纪中后期已成为国际共识。

参考资料:

三、清朝皇帝陵墓

       清朝皇帝的陵墓群有三处 : 北陵、东陵和西陵 。 1、北陵 沈阳北陵(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海兰珠)、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2、东陵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 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圣德神功碑亭。 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后,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待*)。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在景陵东旁为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单独修建了园寝,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陵。 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 道光皇帝于1821年(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 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将陵址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1859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至1866年(同治五年)完工,命名“定陵”。随后妃园寝也相继告竣。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 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同时完工。16年后,慈禧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因为这两座陵都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 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侧的妃园寝也在1876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间建成。由于国力维艰,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被迫暂停,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 1928年7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 “剿匪”为名策划了一起东陵盗案,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1945年9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15*分*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人,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1952年成立清东陵文物保护所,对陵寝进行管理。 1961年,清东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正式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大会上,清东陵获得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四、清朝皇帝陵墓在哪里?

        推荐于 “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在历代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清朝自皇太极建立以来,历经二百七十五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园寝十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大量陪葬墓。 陵寝,是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产物,是封建帝王及其后妃们死后安葬的閟宫。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一向宣扬“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认为,山陵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陵寝安全,建围墙,树界桩,开火道,悬禁牌,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故弄玄虚,堪舆家们的大肆渲染,皇家陵园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明清陵寝尽管已开放多年,仍然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建立清(1636年),到1911年灭亡,历275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等大量陪葬墓。这些皇家陵园,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富丽堂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陵寝的营建、帝后妃的葬礼中,我们可以透视到当时的宫廷斗争、财政状况、官员升迁、宫闱秘事、典章制度、丧葬礼仪、建筑规制的一些侧面。因此,陵寝不仅是清宫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编辑本段清朝陵寝-关外清陵 关外指的是山海关以外。关外清陵具体指今辽宁省新宾县的永陵、沈阳市东郊的褔陵、沈阳市北郊的昭陵以及辽阳市东郊的东京陵。前三陵称“盛京三陵”,也称“关外三陵”、“盛京祖陵”、“清初三陵”。 关外陵寝埋葬的都是清入关以前的皇帝及其后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后。在这些陵寝旁也建有许多陪葬墓。由于都是始建于入关之前,年代较早,所以颇具特色,对于研究清初历史弥足珍贵。 关外三陵 清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 清褔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清东京陵 清东京陵: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图阿拉迁至东京城东北4华里的阳鲁山上,成为后金祖陵,故称 东京陵 。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园。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巴图鲁亲王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东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业辽沈期间一度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清朝陵寝-关内清陵 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的昌瑞山一带,西与天津市的蓟县为邻,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园,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 风水 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 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两座,妃园寝五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别为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皇帝坟墓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清朝皇帝坟墓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