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清朝坟墓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清代有哪些王陵?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下令另选万年吉地。
这个时候,受命选陵址的人奏称说:“易县永宁山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清西陵自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
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及他的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雍正皇帝的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
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
泰陵的神道,由3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上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
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3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这3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3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10余米,长2500米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牌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
为颂扬雍正的功劳,1737年6月在大红门北面建筑了一座圣德神功牌楼,高26米,黄琉璃瓦盖顶,牌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狴兮一对,各驮石碑一通。
碑帽皆伏缠浮雕龙四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碑身镌刻着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的功德。
在牌楼外的广场上,四角各有石雕华表一根,高达12米,华表也称“恒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而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名“墓表”,4根墓表顶部,各蹲有石雕怪兽一尊,名称“望天吼”。
据说寓意是“望君出,盼君归”,劝祭祀的君主及时回朝治理政务。墓表通身浮雕巨龙盘绕向上,加之如意云朵、云板,颇为壮观。
过了圣德神功牌楼,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七孔石拱桥和石像生。5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
这些石雕动物和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别排列在神道两旁,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石像生又本姓阮,是秦始皇的爱将,身高两丈,智勇双全,屡建战功,大败匈奴。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深表哀悼,命工匠铸一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犹如英勇的卫士。后来,人们把陵墓前的石像生称为“翁仲”。
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将,均为皇帝的爱卿,把他们的石像置于皇帝的陵寝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离,心心相印。
骏马,是历代皇帝征战、行猎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骑。据说,雍正的曾祖皇太极一生戎马,继位以后,依旧人不解甲、马不离鞍,他率领的铁骑踏遍了白山黑水,统一了东北地区,被称为“马上皇帝”。
在辽阳战役中,他被明朝总兵李成梁围困,幸亏战马善于驰骋才免于危难。清朝历代皇帝对马都十分钟爱,所以,把马的雕像置于陵前,象征着帝王虽死,雄心尚存,开疆扬威,备以骏马。
大象温顺驯服,寓意皇帝广有顺民。石象背上还雕有宝瓶,谓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
狮子凶猛,吼声震天,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狮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门和有钱有势的家门前,也置放石雕狮子,以示权威。
穿过石像生,走过龙凤门,再经过两座三孔石桥,就是宫殿区。宫殿区最显眼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狴翕驮碑一通,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
再往北是隆恩门,门内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
隆恩殿是陵区内最大的有3间暖阁,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宪座,供奉妃嫔牌位。皇帝谒陵时,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飨礼时,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也穿礼服参加谒陵。
泰陵后寝院内还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分列,共计3种5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
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镶嵌在湛蓝的晴空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明楼内有一通石碑,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
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
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1000米,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
1796年,清朝入关第五代皇帝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父亲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至1803年竣工。
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即昌陵妃园寝。
嘉庆帝来到陵寝视察,见陵寝壮观华美,十分满意,封赏了负责工程的官员们。
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也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宝石,别具特色。
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
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墓称为“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千米处的龙泉峪。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体量也小了,1828年完工。
葬入了孝穆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震怒之下,全部陵寝被夷为平地。道光不顾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
慕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比泰陵缩小近80亩。
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异常精美,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质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两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
隆恩殿的建筑彩绘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
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埕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
清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然的色泽,灰黄交融的墙垣,配以蓝天白云,绿树金顶,典雅肃穆,清碧绝尘,自有一番幽远神秘、古朴超然的气度。
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道光帝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
五孔桥之北即龙凤门,与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龙凤门以北建有下马碑东西各一通,神道碑亭体量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的谥号,背面按照道光的遗嘱,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桥北东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阔3间,但进深缩小为两间。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
隆恩门建在石质须弥座上,台面铺金砖,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大门3道,门内燎炉已无。东西配殿较小,面阔仅3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单檐歇山顶。
隆恩殿最为特殊,一改面阔5间的惯例,缩为3间,进深也3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樽,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
大殿正面3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
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与之相同。
隆恩殿内北部有3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3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
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陵寝,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000米的金龙峪。光绪在位34年。崇陵是我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
祟陵始建于1909年,陵址名金龙峪,在泰陵东5000米,光绪驾崩时,陵还未建,他的梓宫在故宫观德殿暂安。
1913年崇陵地宫建成,11月16日申时,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宫。1915年竣工。
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
整个崇陵的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思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
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两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3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
隆思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上百千克,所以隆思殿被誉为“铜梁铁柱”。而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
隆思殿内的4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他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崇陵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一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
二、清代皇家陵寝
推荐于 清朝民间坟墓一般沿袭古来丧葬习惯,当然视家境情况的优劣而豪华程度有所不同,政府对民间也没什么重要规定,主要不得使用与皇家犯忌的陪葬品等。其墓室布局顺序一般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大致清朝的皇帝陵就是这么布局的,当然等级不同墓室的布局也会不同。
三、清朝皇陵那些没被盗
1、康熙皇帝,景陵在惊人动魄的1928年7月那场东陵大盗案期间,景陵地面建筑就已残缺不全,一些木件多有盗损。据后来负责重殓的宗室载泽等记忆,景陵小碑亭周围柁云均失,天花板丢失3块,神厨库门窗均失,枋檩柱有失落,东西朝房门窗坎框枋全失,东西班房木架全失,墙坍塌,隆恩门匾额失,门扇上门钉全失,枋子天花板全无,隆恩殿石栏有毁,隔扇、坎框、窗棂、天花板全失,神龛全失,佛楼隔扇丢失4件,琉璃门坎全失,铜缸仅存有1件,宝城明楼的门窗隔扇天花板全失,枋子不全。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的民风还比较纯朴,景陵地宫还未发生像慈禧、乾隆那样的掘棺扬尸大案。 可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国共正处在开战前夕,时局动荡,东陵一带沉寂了多年的盗匪便又开始活跃起来。这样,景陵地宫便遭到了灭顶之灾。 1945年8月,当地人某土匪带许多人来到景陵,在陵院内拆了一大堆砖,也未能进入,于是派出不少人站岗,让精明强干的人整整刨了一夜,才得以进入地宫之中。由于正处雨季,地宫内积水很多,当盗匪们来到金券中时,看到许多棺椁。盗贼急切地用斧劈棺时,棺内突然冒出火来,当场烧伤了2个人,吓得匪徒们四散而去。过了一会儿,看看没什么支静,盗匪才再次进入地宫之中。 从景陵盗走的珍宝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康熙帝的殉品“九龙玉杯”了。九龙玉杯为玉质,长方形,高3公分,宽4公分,长6公分,有盖。玉杯4角各有二龙戏珠,共8条龙,把手为1条龙,合计9条龙。这件名贵的酒杯,只要盛满洒,就可以从杯里看到9条翻转的蛟龙,似在翻腾的大海中追逐嬉闹。传说康熙年间,杨香武曾3盗九龙玉杯而未果。康熙帝死后,将这件名贵的酒杯带入棺中。这件珍品后来落入当地一名田姓盗墓者手中【此人盗墓前与同伙约定,只要这件宝物】,经多方努力工作,这名盗墓者交出了九龙玉杯。可是,时光流转,九龙玉杯现已不知下落。景陵这次被盗开后,由于一直未封住地宫入口,加之无人管理,以后又多次被“扫仓”,珍贵文物已荡然无存。 为了打击盗陵犯,震慑犯罪,政府极为重视这次盗陵事件,派出专门干部处理此案。那些盗陵案犯纷纷落网,其中,有6名重犯被游行于市之后,押往景陵大碑楼,执行**。 虽然这些犯罪分子被正法了,可那些珍贵的文物却流落各地.......2、乾隆皇帝,裕陵孙殿英在盗慈禧陵寑的同时,另一路士兵也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怪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谁挡门! 盗墓贼在顺利打开乾隆裕陵前面几道门后,最后一道门怎麽打也打不开,用粗树干撞门也无济於事。士兵情急之下,只好将其炸开。石门炸开后,士兵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奇事,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6人,其他五个棺椁都在石床上,唯独乾隆的 走 了下来,将石门死死的顶住,以致士兵无法将门打开。让士兵无法理解的是,当年乾隆沉重的棺椁安置到地宫石床上后,为确定风水线,校准龙脉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块很沉的龙山石。这四块龙山石牢牢的固定乾隆沉重的棺椁,为何乾隆的棺椁会独自 走 了下来。 有专家认为这是渗漏进地宫的地下水产生浮力作用,将乾隆棺椁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为何不动? 裕陵被盗之后,重敛者描述了他进入乾隆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 「我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於泥水之中,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未腐化的女尸! 后人随后重敛尸骨,发现墓中6具尸骨只剩4个头骨,尸骸全碎。而一具压在石门下的棺椁里,重敛者找出一具头骨,因为骨骼较大,判断是乾隆头骨。找到乾隆头骨后,只剩一人头骨没找到。棺椁里众人找遍了也不见踪影,人们猜测可能被盗墓者带出了地宫。就在人们快要放弃寻找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在地宫西北角的深水里浮现出一具完整的女尸,面目如生,令人惊异。根据推断,这具女尸应该是孝仪皇后。死后被追封为孝仪皇后的她,是嘉庆皇帝的生母。这位孝仪皇后死于乾隆之前,同处一个地宫,为何唯独她的尸骨保持如此完好?遗老们心中大惑不解。遗老心中疑惑尚未解开,又一个问题让他们困扰不已,那就是如何区分那些散乱骨骸的身份呢?讨论了数日,最终决定合葬一棺,此举开创了有清以来帝后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后妃遗骨后,人们盖上残缺的棺盖,掩闭石门,再将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两座地宫才再次被打开清理。 不过同样的 鬼挡门 怪事在1975年又发生了一次!考古专家清理乾隆裕陵地宫时,乾隆的棺椁这次又 走 了下来,它顶着了石门,起到了自来石的作用,让人无法顺利进入裕陵地宫。 1984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乾隆和慈禧两陵进行了整理。开棺结果验证了当年清遗族重殓时的记载。3、咸丰皇帝,定陵上次盗景陵不同,这次盗陵由黄金仲独自一人指挥。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绍义等人指挥盗掘惠陵、定东陵,由于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筑结构,指挥失误,故此进度迟缓,心中焦灼。 经过几天的挖掘,他们终于将定陵的地宫打开,然而就在打的同时,就听见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宫里有毒气!”随着一声惊叫,刚打开地宫入口的人们潮水般退下。霉气逐渐散尽后,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时,黄金仲命令下属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地宫,炸开石门!就在这时,参与盗定陵的一个小头目来向黄金仲汇报一个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宫有积水! 听到这个,黄金仲十分吃惊与懊恼,他本以为炸开石门后,劈开棺材,就能将宝物轻而易举拿到手,谁知在地宫里又发现滔滔大水。 然而,所谓魔有魔法,贼有贼招,地宫的积水并没阻止了盗贼的步伐,为了能够顺利地得到地宫的宝物,这伙盗贼转身到隆恩殿香案顶上拿下大匾,再加上两扇紫檀门板,稍一捆绑,竟然做成一个竹伐,一个小时后,这伙亡命之徒坐着“船”划进咸丰和萨克达氏的棺椁前,跳上棺椁,挥动利斧、劈棺扬尸,将随葬物品洗劫一空。4、同治皇帝,惠陵土匪王绍义率匪众打开同治帝后惠陵的地宫大门,将尸体从劈开的棺椁中拖出来时,只见那位倒了一辈子霉的同治皇帝只剩一把枯骨。匪众们将金银珠宝抢夺一空,扬长而去。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共捕获匪众300多人,其中有6名罪大恶极的匪首,被押赴景陵大碑楼前**示众。遗憾的是,这次盗陵的最大匪首王绍义却逃之夭夭,直到5年后,才被当地公安部门捕获并**。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报》略载:“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盗,一、同治惠陵,棺两口。一同治,一陪妃,尸体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宝、玉翠、金属等品,用麻袋装出,再用香炉量分,金子约二十余斤。”又据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华北日报》略载:“惠陵盗犯供词略称:三十四年十一月间,奉司令命,征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药把石门炸开,第一层有四个架子,分列两旁。一边是皇帝翠印一颗、皇后翠印一颗,一边是书籍及印刷板之类。第二、三层没有东西。第四层有棺两个,用斧锤等将棺劈开,由皇棺内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两金八卦一个、美国赠品四边镶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个、朝珠白缂各两串、二十四颗的白珠子两串、翠扳指一个、金火盆一个、翠烟袋一支。在后棺内取出凤冠一顶,白玉镯、金镯各一对,翡翠、珍珠、玛瑙及木质朝珠各一串,重三两金九连环一件,凤凰簪子一件,玛瑙扳指、金镶白珠戒指、翠牌各一个,长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无法统计。”惠陵被盗后,由于东陵当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盗口一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时才堵砌上。由于洞口长期未堵,当地许多百姓都到地宫里看过。当地流传说:惠陵地宫里那位娘娘【指皇后阿鲁特氏】的尸体一点儿未烂,面目如生。她浑身被扒得一丝不挂,肚子被剖开,肠子流了一地。社会上盛传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们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肠子从头到尾撸了一遍。任过当年蓟县公安局局长、调查、处理过“1945年事件”的云光,就专门撰文记述过当年几座清陵被盗后的情况,这里摘抄一段其在惠陵内的所见:“······当时景陵、惠陵均已被盗,先去景陵,发现洞口里有水和乱条石,就没下去,又去惠陵地宫,手执着火把,一道钻进地宫的有唐建中、李和民、赵蔚(均为警员)等,地宫过道里空空荡荡,几道石门前一无所有,进到最里面,看到两具棺椁。同治皇帝居右,只剩一把骨头了,也没有什么衣物,皇后居左边,皇后尸体没烂,有长发,衣服被扒光,俯身躺在棺内,棺前还有一些黄色的丝织碎片。我们出来时,让当地民兵、干部将洞口堵上。时过两三天,又有民兵、干部来报告,说娘娘(皇后阿鲁氏)从棺中被拉出来,腹部也被剖开了,从肠子里把金子取走了,传说皇后生前是吞金死的。”5、光绪皇帝,崇陵崇陵是清朝第九代皇帝光绪的坟墓。它是我国最后一座帝陵墓,也是西陵四座帝陵中惟一打开地宫并对外开放的一座。1938年秋季,一伙不明身份的军人盗掘了崇陵地宫。传说,崇陵被盗是当年参加过修建工程的人所为。还有的说是当地一股匪徒所为。崇陵地宫究竟被谁盗劫?我们访问了当地一位了解内情的高龄老人。他说1938年秋,正是兵荒马乱之际,日本军已占领了易县城。西陵作为皇陵,已没有了过去那威严的八旗护陵兵,成立了皇室后裔和日本人组成的警备大队,名义上是护陵,实际上是为日本人办事,专与***作对。当时西陵附近有一位青年人,抱定抗日救国心,但对***没有认识,不愿投奔***,也不愿投奔国民党,自己找了邻村几个亲戚朋友,准备成立一支队伍打日本,但手中又没有**,怎么办?几个人一合计,决定盗掘珍妃墓。当他们去珍妃墓的第二个晚上,看见大约有一个营的军人奔向崇陵,第二天早晨就看见从崇陵出来的路上有盗墓者留下的痕迹--绫子布等琐碎的东西。崇陵被盗了,那批队伍究竟是何人,至今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据发掘资料记载,当年盗墓者从方城月牙城内罩壁前撬开墁地砖石,凿开地下油灰浇铸的城砖,掘一深洞。盗洞高99厘米,宽146厘米,洞深到墓道底墙礤以下23厘米,穿过了封门墙最底层,再向上翻挖便进入地宫隧道券,而后又用杉杆木片拨开各道石门的顶门石,进入金券。 至1980年挖掘时,发现在地宫石门上留下了盗墓人用工具撬门的痕迹,四道石门均为东扇门被打开。墓室内光绪皇帝的棺椁正面被锤斧凿开一个大圆洞,光绪皇帝的脚被拖到棺外,遗体已腐烂,骨骼尚连为一体,贴身穿的衣服腐烂不堪,残留两节发辫,脚上没有鞋,头上没有冠,随身佩带的装饰以及棺内的所有随葬品全部被盗掘一空,只有左手握有一件翡翠套环和两件玉石。 隆裕皇后的棺椁被破坏得非常严重,隆裕的遗体和服饰全部腐烂,只有局部的骨头露在外面,装饰品和随葬品几乎被盗光。清理地宫时,发现隆裕的右肋下有小荷包一枚,内装各种珍珠二百余件,手中握有玉石一块。 光绪棺内围五色织金梵文陀罗尼缎和各色织金龙彩缎共十三层,围帐上的梵文有的保留较完整,经专家鉴定,所书文字为藏文咒语。隆裕棺内围帐三层,紫色织金梵文。两具棺椁均为珍贵的楠木所做,外椁内棺,棺置于椁之中,棺四壁书梵文经咒。 光绪皇帝的椁和棺是被盗墓者用锤斧凿开的,死者头向北,盗洞是在死者脚部的棺椁档板上,棺椁上的洞东西长1.10米,高85公分。6.最后是慈禧的墓被盗。东陵都被盗了,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其他也被盗了。清初三陵官方上说没有被盗。如果清初三陵没被到,那就是清朝留下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墓群了
四、清代皇家陵寝
大清皇陵,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市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另外,在今辽宁新宾和沈阳尚有三处陵寝,统称“关外三陵”。关外陵寝埋葬的都是清入关以前的皇帝及其后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后。在这些陵寝旁也建有许多陪葬墓。由于都是始建于入关之前,年代较早,所以颇具特色,对于研究清初 历史 弥足珍贵。
关外三陵
又称盛京三陵,指辽宁省清福陵(东陵)、昭陵(北陵)、永陵三陵。为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永陵 :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四十里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为清帝先世祖陵,关外三陵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初名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名永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木、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的陵寝。
福陵 :又称东陵。在今辽宁沈阳城东二十里天柱山,系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辟为东陵公园。
昭陵 :又称北陵。在今辽宁沈阳城北郊。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始建于后金崇德八年(1643年),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辟为北陵公园。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京陵 : 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北十里,太子河东之东京陵乡。因在东京城旁,故名东京陵。《清太祖实录》: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四月,“上以辽阳既定,建都东京,努尔哈赤谕令移景祖、显祖、孝慈皇后及皇妃、皇伯父、皇弟、皇子诸陵墓于东京。……至东京城东北四里之杨鲁山,预建寝殿,以安葬焉”。顺治十一年(1654年),又将其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墓迁回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永陵镇老城村)。努尔哈赤的胞弟舒尔哈齐、穆尔哈齐,从弟祜尔哈齐,长子褚英及穆尔哈齐之子大尔差等人之墓仍在此。此陵是清初关外诸陵中规模最小的,仅建有缭墙、山门、亭等建筑。
清东陵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是清廷定都北京后在京东的皇室陵墓群,因称东陵。有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惠陵(同治) 五座帝陵以及慈禧等后妃、公主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体系完整的皇室陵寝。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西陵 :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陵区大红门外东侧。是太宗皇太极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孝庄原是太宗之妃,在顺、康两朝参预政事多年,是清初颇有政绩和影响的人物。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棺椁停放在东陵暂安殿内三十多年。雍正二年(1724年)才将暂安殿扩建为昭西陵,次年葬入地宫。太宗皇太极的昭陵远在千里之外的盛京(今沈阳)北陵,为了表明属于昭陵系统,将陵寝建于东陵墙外,并定名为昭西陵。
孝陵 :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陵寝。在今河北遵化市西七十里清东陵昌瑞山主峰南麓。
孝东陵 :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孝陵东一里。是顺治帝孝惠皇后及诸妃的陵寝。
景陵 : 清圣祖康熙帝玄烨之陵。在今河北遵化市西七十里清东陵中孝陵之东。
景贵妃园寝 : 俗称 “ 双妃园寝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景陵东偏南。是圣祖康熙帝的贵妃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的园寝。
景妃园寝 : 景陵妃园寝是 康熙皇帝 诸妃的园寝,位于景陵迤东里许,始建于 康熙 二十年,初称慧妃寝(因为 慧妃 首个葬入)、妃衙门,雍正五年尊为妃园寝。园内安葬了贵妃一位、妃十一位、嫔八位、贵人十位、常在八位、答应十位,共四十八位嫔妃,及皇子(皇十八子胤衸)一位,均各劵。
裕陵 : 在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内。是清乾隆帝陵寝。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历时数十年。陵南为重檐九脊的圣德神功碑楼,楼四角各竖华表,高十余米。石雕麒麟、狮子、马、象、文臣武将等共八对翁仲,分列神道两侧,往北依次为牌楼、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与各帝陵相同。地宫进深54米,落空面积372平方米,全部石构拱券式。内有明券、穿券、金券,各为长方形,使地宫成“主”字形状。金券有石制宝床,中央是乾隆帝的棺柩,旁为二皇后、三贵妃灵柩。明券顶浮雕“五方佛”,穿券两壁雕“五供”。金券东西壁雕佛像和八宝图案,经文用梵(古印度字)蕃(藏文)两种文字阴刻,达3万余字。建筑之壮美、工艺之精湛皆居清陵之冠。今开放供游人参观。
裕妃园寝 :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裕陵西侧。是高宗乾隆皇帝部分后妃的葬地。葬有皇后、皇贵妃等三十六人。被贬的皇后乌喇那拉氏和容妃(即香妃)均葬于此。
定陵 : 清文宗咸丰帝奕詝陵。在今河北遵化市西七十里清东陵中裕陵西三里。
定东陵 :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定陵之东。是咸丰帝的孝贞慈安皇后钮祜禄氏和孝钦慈禧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寝。其中,慈安皇后陵寝位于普祥峪,慈禧皇后陵寝位于普陀峪。慈禧陵的隆恩殿最为富丽豪华,是清代陵寝中绝无仅有的。1928年军阀孙殿英炸陵开棺,将随葬宝物洗劫一空。
定妃园寝 :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定陵与定东陵之间的顺水峪。是文宗咸丰帝妃嫔的葬地。
惠陵 : 清穆宗同治帝载淳陵。在今河北遵化市西七十里清东陵中景陵东南双山峪。
惠妃园寝 :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惠陵之西。是穆宗同治帝四个贵妃的陵寝。
端悯固伦公主园寝 : 端悯固伦公主 园寝位于 清东陵 陵区东南,风水墙外,许家峪村西,该园寝建于 道光 元年(1821年)。监修大臣为东陵内务府郎中庆玉,该园寝是清东陵唯一一座公主园寝。该园寝坐北朝南,其建筑由南到北依次是:东西厢房、 东西值班房 、大门、享殿、园寝门、宝顶(四座),环以围墙。四座宝顶由西往东依次为:二公主、 端悯固伦公主 、顺和郡王奕纳、 慧质郡王奕继 。
清西陵
在今河北易县西三十里永宁山下,是继清东陵之后在京城附近修建的另一皇室陵墓群。雍正八年(1730年)选定易州(今易县)永宁山下太平峪为陵址,翌年兴建泰陵。乾隆朝诏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间在上述二陵分葬,自此,清皇室陵墓遂有东西陵之分。西陵有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四帝陵及后妃、王公、公主陵寝等。泰陵是西陵的中心,其余诸陵分别在东西两侧,建筑形制除慕陵、崇陵无圣德神功碑、石像生、石雕等外,大体相同,唯慕陵无明楼、宝城等建筑,形制特殊。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陵 : 清世宗雍正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清西陵。
泰东陵 : 在今河北易县西永宁山下清西陵之泰陵东北三里。是高宗生母孝圣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
泰妃园寝 : 泰陵妃园寝建于1730—1737年,与 泰陵 同时兴建。园寝内按地位尊卑,埋葬着雍正皇帝的21位 妃嫔 。泰陵妃园寝最南端为单孔石拱桥一座。单孔石拱桥北东西厢房,布瓦硬山顶,面阔三间,前出廊。东西厢房北为东西班房,面阔仅两间。东西班房北为宫门。
昌陵 : 清仁宗嘉庆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清西陵内。
昌西陵 : 在今河北易县西永宁山下清西陵中昌陵西五里。是嘉庆帝的孝和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
昌皇贵妃园寝 : 位于昌陵西南,与昌西陵之间。葬有 嘉庆帝 之 恭顺皇贵妃 、晋妃、 华妃 、 恕妃 、 庄妃 及其他嫔、贵人等十七人。有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纵九尺,檐高一丈一尺三寸。前正中享殿一座,广六丈、纵三丈四尺,檐高一丈三尺。东有燎炉一座,广九尺六寸、纵六尺八寸、高七尺三寸。南有大门三,广三丈八尺四寸、纵二丈,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门外设左右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一尺、纵一丈七尺,檐高九尺。前有一洞石桥一座。围墙周长一百四十五丈四尺、高一丈二尺。
慕陵 : 清宣宗道光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清西陵内。
慕东陵 : 在今河北易县西永宁山下清西陵中慕陵的东北方。是道光帝的孝静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妃嫔等人的陵寝。
崇陵 : 清德宗光绪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
崇妃园寝 : 在今河北易县西清西陵内崇陵东一里。是光绪帝的贵妃珍妃和瑾妃的园寝。崇陵和崇妃园寝在1938年均被盗掘。
怀王园寝 : 始建于 雍正 十三年底,于 乾隆 三年底建成。是清朝雍正帝第八子福惠墓。怀王园寝,坐北朝南,大门一座, 单檐歇山顶 ,绿琉璃瓦盖顶,面阔三间,一斗二升夹麻叶头斗拱,门前连三四级踏跺。门前为月台,月台前为砖樯礤,两侧无抄手踏跺。享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顶,三硒斗拱。殿前为月台,月台前为四级踏跺。享堂后有园寝门三座,中门有门楼、月台,两脚门为随墙门。门前踏跺均为四级。院内无宝顶,也无隆起的土丘,但能看到夯土和条石。围墙墙顶为绿琉璃瓦,园寝前后两进院落,平面呈前方后圆。
慧安、慧愍公主园寝 :嘉庆帝的第五女慧安和硕公主、第九女慧愍固伦公主,幼年早逝,死后埋葬在清西陵境内,坟墓叫做“公主园寝”。公主园寝于嘉庆八年(1803年)兴建。它是清西陵境内惟一的公主园寝。
阿哥园寝 : 三阿哥 弘时 的陵墓即 清西陵 阿哥园寝,与 端亲王园寝 相邻,里边埋葬着 雍正皇帝 的第三子弘时及其儿子永坤。阿哥园寝原有石平桥,厢房,宫门,享殿,园寝门等建筑。阿哥园寝灰瓦灰顶,其建制规格低于亲王。原仅存一门,宫门和享殿为近年重修。宫门的南面是三孔石平桥。
端亲王园寝 : 端亲王园寝位于 泰陵 东6公里的张各庄村,园寝内葬世宗 雍正皇帝 的长子和硕端亲王 弘晖 和他早夭的三个弟弟:第二子弘昀、第七子 弘昐 、第八子福宜。这里虽然只埋葬着4个没有长大成人的皇子,但它严格按照王爷园寝的规制修建,整座园寝占地0.4公顷。
溥仪墓
末代皇帝 溥仪 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 八宝山 。于1995年迁葬到 清西陵 的 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墓距离光绪皇帝的 崇陵 后围墙仅200米。当时,清西陵的工作人员找到溥仪最后一任妻子 李淑贤 并说服她,于1995年将溥仪的墓葬迁到了 清西陵 。清西陵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溥仪墓葬迁入清西陵,一是因为溥仪登基之初,就确定此地为他的陵墓,此外清西陵所在地保定易县经济条件差,这样可以带动当地 旅游 业 的发展。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坟墓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清朝坟墓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