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藏族水葬礼过程图片(藏族鹰的葬礼全过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藏族水葬礼过程图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水葬之礼的水葬 - 概述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多神话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人们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曾流行于大洋洲和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大洋洲一些土著居民所行水葬大多将尸体置于独木舟中,任其漂流沉没。也有的民族唯等级低下的人实行水葬。在印度,所谓水葬只是将尸体焚化后的骨灰撒入恒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藏族、门巴族的部分人也实行水葬。西藏地区的藏族多实行**,只有凶亡者和一些传染病亡者被贬用水葬。四川甘孜及一些草原地区的藏族因缺乏燃料,除农奴主实行火葬、**外,一般人均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场所,多设在江河急流处。人死后,在家停放1~3日,点酥油灯,请喇嘛念经,然后将尸体运至水葬场,由司水葬者或将尸体屈肢捆扎,胸前缚石沉水,或以斧断尸投水。死者遗物归司水葬者,财产半数交地方政府,半数归寺院。在现代,多对航海中的遇难者在举行一定仪式后将其投海水葬。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过,从保留遗体到火化,是一场革命,从保留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场革命。撒掉骨灰,既不用兴建骨灰存放处,又不用占地埋葬,且不给家属和亲人增加负担,是最好的骨灰处理方法。

二、水葬的藏区仪式

       水葬是身份低下或孤寡者所采用的葬法,即用白布将尸体一裹,丢入水中随波而去。藏南一带因无鹫鹰,无法行**,所以也多采用水葬。

三、西藏人死后的五种葬法

       藏族传统的丧葬主要分塔葬、火葬、**、水葬和土葬五种方式。

       由于受宗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不同等级的人采取不同的丧葬方式。在不同的地域,所采用的丧葬方式也不尽相同。

       塔葬是所有丧葬形式中级别最高的一种,多在大活佛中进行。方法是将尸体用盐水、藏红花及其它特殊药物抹擦处理,进行整容修饰后放在灵塔之内;也有些火化后,把骨灰存入灵塔。**、班禅以及大活佛等极少数人可以享受此种葬仪。

       火葬是高尚的丧葬方式。拉萨地区只有高僧大德才能举行这种葬仪。有的高僧在火化后,骨灰制成“擦擦”(小泥佛)供在宗教场所,或者带到高山之巅随风扬撒,或者撒进江河让其随波浪流向远方。在远离拉萨的藏东南地区,因为有丰富的森林树木作为燃料,普通老百姓也采用火葬。

       **是现在西藏地区最普遍的葬法,相传源于11世纪,在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倡导下兴起。**葬法,将尸体运送到特定的**场,由**师进行解剖、支解,然后喂鹫鹰,意为把最后的遗体也献给鹰。佛教认为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有利于灵魂转世。

       水葬流行在水深流急的雅鲁藏布江沿岸和藏南深谷区。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节节肢解,投进急流;也有的地方图省事,直接用白布裹尸,整个抛入江中。

       土葬是西藏最早盛行的一种丧葬方式,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藏民族信奉原始教--苯教时期流行的古老葬俗,一直延续到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

       在拉萨河谷地区,年纪不满8周岁的孩童夭折后,因为未成年不能进**台,按藏民族传统风俗,要用盐巴和酥油将其手、眼、嘴封住,放在一个陶罐中,密封陶罐,然后挂在通风的老房子或山洞里,以保持其躯体的完整。

       青藏高原东南部林区则将孩童的尸体置于竹篓或木箱中,挂在特定的区域内的树杈上,称为“树葬”。

       扩展资料

       藏族丧葬习俗

       因为佛教的影响,藏族对丧葬不甚铺张,死对于佛教徒仅是转入来生的开始或“解脱”,故亦不特别悲伤。藏族社会早期信仰苯教,苯教认为人死后魂会脱离其原躯体,需要用一种降魂的办法使“魂尸相合”。

       在这种降魂仪式中,许多地方都要用酒。降魂仪式开始后要献上一瓢“招魂酒”,招请灵魂来降。在降魂过程中要作“献三瓢酒”仪式。在“尸与魂相合”时还要献上三次“相合酒”。用酒来招请游离的灵魂,象征着美好生活对魂的吸引作用。

       在这里酒的地位已与生存必须的食物相等同了。现代藏族丧葬中虽已无上述仪轨,但仍要用到酒:进行**时,死者家要给**职业者喝酒,火葬时要请守火葬炉的人喝酒。在嘉绒藏族的丧事中要“奠酒请神”;

       丧礼结束时丧家和舅舅家要一起喝“咂酒”,对唱酒歌,追述死者生平,表达对死者赞颂和惋惜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四、水葬的藏区仪式

       在盛行水葬的地方,出殡通常是天亮之前,由职业水葬师背至河边,进行水葬。出葬这天,由亲人将其抱到河边,按照僧人卜算的葬地,在河边浅水处清理出一片地方,经僧人诵经超度后,去掉裹尸布,把尸体放进水里,然后选取洁净的小石块,将尸体严严实实地垒砌起来。尸体垒砌好了后,由僧人或死者亲戚中的一位长辈,在一根反搓的白羊毛绳两端,各绑一白色石块,一端固定在死者的头顶部位,然后拉起另一端,缓缓地逆流而上。这条白羊毛绳,通常有十多米长。拉绳的人一边往上游拉,一边将绳子逐渐淹没于水中,淹到绳子末端,人即弃绳出水。水葬仪式也就到此结束了。为了表示悼念,也为了作标记,有的还在水葬地对准的一河两岸,各竖一木杆,将一条白羊毛绳固定在上,使其高悬在河面。为孩儿举行水葬的全过程中,孩子的家人都得自行回避,在附近隐蔽躲起来,或在远距离煨桑点火,默默诵经祈祷。对夭亡儿童大多实行水葬,按民间传统说法,孩子们生性脆弱胆小,害怕火焰和猛禽恶兽,喜欢绵柔光滑的流水,平时喜欢玩水。通过水路可使其不受惊恐地走进轮回之路。而用白毛绳逆水拽拉,是为了探索顺畅的水路,不致使孩童玩水而迷糊方向,故用白毛绳牵引水路方向。对那些没有亲人的鳏寡孤独或流浪漂泊者,如乞丐、打短工、江湖艺人等、水葬仪式则简单得多,仅仅是作为一种善业而已。对这些人,村落里的人通常只将死者的衣服脱光,抛入河中便算了事。当然也有好心肠且勤于善业的农牧民,如果由他们操作,则将死者固定成“坐化”姿势,举行一番祭奠超度,然后抬到河水交汇的三岔口一带,选个高耸峭立的河岸悬崖,给死者身上绑一块重三、四十斤的石头,从悬崖上抛入河中。经观察未见尸体浮上河面,便可以离开。一些心地善良的老妇,在男人们离开现场后,还会来到水葬河岸,手摇嘛呢经轮,口诵超度经文,为死者祈祷半天,表表自己的心意。为死者绑上石头,并不是一种惩罚行为,更不是贬低,而是不让尸体漂浮上岸,为野兽所食,也不致污染整个河流。藏人的仁慈怜悯和利他意识在水葬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其他地区,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实行水葬的主要是居住在江河边的农牧民。其他地区水葬的则是除儿童外,主要是一些乞丐及地位十分低下者。阿坝州水葬程序:水葬时,将尸体曲膝圈身“坐化”后装入“灵轿”(或叫龛棺),抬到两河交汇急流之处,打碎龛棺将尸体投进河流中。有的将尸体节节肢解,再投入洪流中。还有的用白布裹尸,把整尸抛进江中。水葬完毕,送葬者要在岸上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表示对死者的祭奠,祈盼早日灵肉分离,生命轮回。在甘孜州的部分地区,水葬较普遍且有各自的特色。如甘孜州雅江县的日依一带,当人死后,马上要在死者的腰脊上砍一刀,然后头脚相选捆好,头脚朝上地放入背兜之中,口上挂一块黑布,当天被人背去丢入河中。死者家属在大门口挂个嘛呢旗,葬仪就这样简单明了地结束了。巴塘县的中咱、波密、亚日贡、昌波等地,人死后则捆成胎儿状,再用衣服裹尸,或用白布裹尸,然后把尸体搁在背兜里背到河边,埋在浅水处。有的连同背兜埋在浅水处,并用石块压好,再围以剌芭,以防野兽啃尸。出殡的时间也有差异。有的地方上午死下午葬。有的则停尸三日,请僧人诵经超度。出殡时辰晚上天大黑或者清晨天未亮。去出殡的人数也不一样。有的是由死者两位亲友或亲人,把装有尸体的尖底背兜背至河边水葬。而有的地方,则是由十多个小伙子轮换将死者背到几十里山路外,水葬于金沙江中。金沙江沿岸水葬葬俗有着自己的浓厚乡土气息。有一种葬法是将尸体捆在一块长条石上,数人举起投入河流中。还有一种是先在河中的大石头下掏一个大洞,再将捆成一团的尸体塞进石洞之中,用大石堵住洞口。上述两种葬法的区别在于年岁。前者用于年轻死者,后者多用于老年死者。肢解尸体时,个别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肢解尸体时不能沾铁器,得用加工后的木刀,或者石斧。有的肢解为五大块,有的弄成碎块,便于河中鱼虾吞食。在藏人的观念中,认为水葬的成年人不仅可以洗去身上的晦气、邪气,还有着以身施舍“鱼獭”、赎罪去孽等功德。水葬场地的选择是严格的,也是基本趋于一致的。场地一定要请活佛和高僧卜算卦定。而活佛和高僧根据有关佛经风水原理,实地勘探后才会卜定。一般原则是远离居民饮水水源;远离生活用水区域;远离居民村落和视野内。在水流湍急、两河交汇、水深拐弯、鱼类众多之处。抛尸时,还要捆上石头让其固定在河底不变位置,一来使鱼类吞食方便,二来不让尸体漂浮,免得污染下游。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藏族水葬礼过程图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藏族水葬礼过程图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