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水葬读后感(水葬读后感1000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水葬读后感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有些历史,盖棺即可定论否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总能引 发人的思考,在书中,纪昀记录了一个鬼 故事 :据光禄大夫陈枫崖说 :康熙年间, 浙江枫泾有一位太学生在别墅中读书,见 草丛中有一片石,已断裂剥蚀,上面有数 十字,偶然有一两句完整的句子,看来好 似一位夭折女子的石碑。这位太学生向来 好事,估计夭女之墓就在附近,于是就常 常在残碑上陈设一些茶点,而祈祝一些* *之词。大约过了一年多,见到一位漂亮 的女子独自在菜畦间走。她手中拿着一枝 野花,对着太学生嫣然一笑。太学生走到 她的身旁,以眉目挑逗传情。女子引着太 学生来到篱笆后的灌木丛中,就站住了, 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太学生,似略有所思。 忽然她自己打自己的脸,并说 :“一百多 年来,心像古井一样,却被这放荡小子勾引动心。”于是不住地顿脚,倏然不见了。 这才知道她就是墓中之鬼。 纪大烟袋记录这个故事,之后引用了 蔡季实的读后感 :“古语说盖棺定论,从 这件事可知,盖棺也难定论呵。这本是贞 节的鬼魂,还因一念之差,几乎失去她原 来的操守。” 纪昀记录这个故事和引用蔡季实的 话,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 :盖棺未 必能定论,你看到的未必就是真,那些看 似的“真理”,也不一定就是事实。 ……当然,在中国,盖棺定论主要是讲对 一个人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 很多的历史人物,尽管早已盖棺,却一直 争论不断,毁誉参半。比如孔夫子,这个被称为“万世师 表”的“完人”,几千年后,依旧争论不断, 有的人说他是封建专制统治者的口舌,而 有的人却说他是“完人”。其命运也如同 过山车,孔子在世时,并没有得到统治者 的重视,死后却被捧为圣人。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家店又被打 倒。到了现在,又有人把他当圣人供奉着。比如曾国藩,称赞他的人说他是“中 兴名臣”,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 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而有的人却称他为 “汉奸”“卖国贼”“曾剃头”“侩子手”。 唯独章太炎先生给出的评价相对中肯:“曾 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不仅如此,很多的历史人物都难以盖 棺定论,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 天骄成吉思汗等 ;比如赵高、秦桧、魏忠 贤等 ;比如李斯、陆机、胡适等。这些历 史人物留给后人很多的想象,他们的是是 非非、功劳与过错都成了后人的谈资,尽 管已经盖棺,但始终没有定论! ——罗日荣《盖棺未必能定论》人物评价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盖棺定论”思想根深蒂固。但从历 史学的发展史上看,很少有历史人物能有定论。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及其活动价值随着社会发展而不一致方 面来讲,“盖棺定论”是不可能的。从评价主体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认识要不断的反复方面来讲,同样 不可能有“盖棺定论”。“盖棺定论”限制了史家主体意识的发挥,弱化了人们的思维,因此要改变“定论”模式, 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宽容的态度研究历史人物,方能使历史人物评价不断向真理方向发展,并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的划时代的变革、历史进程中重大事件 内涵的逐渐暴露、社会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当代社 会开始自我批判从而促进对过去的反省、新材料 的发现等等因素,决定了人们对历史进行再认识。 推动历史再认识的因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认识 主体的创造精神、整个人类认识水平的发展。正 是这些因素,要求人们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去审 视过去,并由此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发 展。认识主体在认识事物时,要受到哲 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 格气质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而任何认 识都带有认识者个人的印记,[并由此决定了每 个历史学家对于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这在认识 上也是常态,因而不能说有什么定论。……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认为每一代人都在重新解 释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的生命必须的血 液”。自从有历史学以后,对于历史人物评 价的实践能够充分阐释这句话。德国学者卡西尔 在《人论》中对人们研究苏格拉底的结论有个总 结:“我们有色诺芬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也 有斯多葛派的,怀疑论派的,神秘主义派的,唯理 论派和浪漫派的苏格拉底。它们都是完全不一样 的,然而它们都并非不真实;它们每一个都使我们 看见了一个新的方面,看到了历史上苏格拉底理 智及道德面貌的独特方面。柏拉图看到了伟大的 辩论家和伟大的伦理导师;蒙台涅看见了承认自 己无知的反独断论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 格尔与浪漫派思想家则强调苏格拉底的反讽。不 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苏格拉底,他们注意的侧面不 同,当然结果不一样,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看法, 也不能说它们都是绝对真实的。”从不 同的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就能看到其活动价值的 不同方面,理所当然地会有不同的结论出现,不应 该有定论。——刘克辉 《论历史人物评价中的“盖棺定论”问题 》“ 盖棺定论 ” 一词 , 大致由唐代的韩愈开其头 , 明朝的吕坤定其型 。 韩公 《 同冠峡 》 一诗云 :“ 行矣且无然 , 盖棺事乃了 ”, 吕氏 《 大明嘉议 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 》 辄曰 :“ 善恶在我 , 毁誉由人 , 盖棺 定论 , 无借于子孙之乞言耳 。” 然若悉心推敲 , 不难发现 , 韩公并无 “ 定 论 ” 之意 , 及至盖棺 , 人生事了而已 ; 吕氏之 “ 定论 ”, 尤以 “ 毁誉由人 ” 为前提 , 并不确定 。人无贵贱 , 均有大限 , 如此平等 , 可谓奇迹 , 故盖棺何难 ? 差别 在于究竟是火葬 , 还是土葬 、 水葬 、 鸟葬 、 悬棺 、 坪棺 。 然而 , 由于看 问题的视角或立场不同 , 掌握被评者的资料数量与质量不同 , 还有价值 体系与评判标准的不同 , 每个论者顶多只有自己对某个认知对象的阶段 性定论 , 而非一成不变的个人定论 , 群体的定论尤难 , 即便是职业性的 历史研究者 , 基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 , 研究者之间见仁见智 , 求同存 异 , 也是家常便饭 , 没有人去强求统一 , 汇集在定论的名目之下 , 专业 之外的一般读者恐怕也难特殊化 。 ——郭世佑《盖棺不难,定论何易》

二、《地水葬海》读后感

       参考资料:上就能找到

三、《奔马似的白色群山》阿来(2018年)

        读后感: 1、对于景物环境描写:视野开阔却又不缺乏细微之处的描写,而且非常贴近藏地风物,多用字如“穹、莽,清”来描写景物,给人一种非常清冽苍茫之感。 2、藏地传说:本书主要就是对各种离奇流传悠远的传说进行再创造,又神话,有风俗,有风物等等。写起来也神秘曲折。我认为最吸引我的是,所谓传说迷信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以及现代人踪现代思维去追寻那些古老传说时遇到的种种,这一切让阿来在描写中犹如神脸上的那块面纱,虚无缥缈,却又仿佛真实存在。 3、细微处引人深思:阿来的作品的某些句子,读来总让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关于历史,关于人性,似乎也是清晰可见。 摘录: 1、强烈的日光使谷中雾气蒸腾……春五月,蓬蓬松松的黑土解冻不久,草、树正在伸展最初的新叶,新叶的气味芬芳而辛涩。 2、夜晚下半山的雨使河水显得无比清澈又无比鲜亮。上半山,大概是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新积的白雪在阳光下晶莹夺目。日光强烈,雾很快就散尽了。拥积了许多沟壑和林木群落的宽阔山谷一时显得十分落寞。那几乎无所变化的路,跟谷中的河流一样,给人一种不知其何来,也不知其何止的感觉。 3、最后,是蓝空、白云与雪峰的色彩融汇在一起,化为迷蒙中透出淡紫的山岚,成为一种难以把握的东西。它已经不满于物质世界,而只是凝聚着人的万千意绪。 4、你看这莽莽群山的缄默。 5、他的感觉是那些奔马的铁蹄发出金属特有的声响,它们白色的鬃毛遮住了他的眼睑。 —— 《 奔马似的白色群山》 1、但我担心你的沉默。担心你对下人的同情。你要明白,下人就像牛羊。 2、他在洁净的泥地上静坐的时候,清新澄明的感觉渐渐从脚底升上头顶。 —— 《阿古顿巴》 1、就这样,就已看到自己穿行于群山的巨大阴影与明丽的阳光中间……于是,一种投身于人生,投身于广阔大地,投身于艺术的豪迈感情油然而生,这无疑是一种庄重的东西。 2、我看见自己穿过下午四点钟的狭窄的街道,打着哈欠的冷落店铺,散发着热气的房子的阴凉、孤零零的树子的阴凉。 3、他的身影一从我眼光中消失,我的鼻孔立即扑满了未经阳光照射的木板和蛛网的味道。 4、一束强光立即照亮了屋子,也照亮了从窗帘上抖落下来的云母碎片。这些可爱的闪着银光的碎片像一些断续的静默的语汇在空气中飘浮,慢慢越过挂在斜坡上的一片参差屋顶。 5、这种聪明、礼貌、敏感,带着纤弱美感的孩子往往总是有某种不幸。 —— 《野人》 1、阳光照亮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孤零的村庄和覆盖这一切的白雪。野鸽群在天空中往复飞翔,搅起一个巨大的欢快声音的漩涡,在春天里分群的鸽子聚集起来,这样不知疲倦,在清冽的空气中欢快飞翔。 2、他一醒母亲就知道他醒过来了,不是相依为命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3、路上的雪已经化尽,到处是明亮的水洼。每个水洼里都有一角天空,或者是一片云彩。 4、酒变成了泡沫,轻盈透明的、欢乐吟唱的成百上千只蜜蜂一样上升到头顶。要使脑袋膨大,使双脚离开地面,到空中飞翔。 5、笛声一路在化雪后变得滋润的山野间飘荡。将要入冬的山野竟有了初春时的那种气息。那样的明朗清爽。 —— 《欢乐行程》 1、他说解放以前他的庙子还在的时候,鬼就从这个地方给撵光了。后来没有鬼了,就把像鬼的人撵下河。 2、我想,没有一个人想会要显示自己的聪明,而去破坏公众的游戏规则。 3、黄昏时分,人们的脸隐入了朦胧的光线里。我们知道,人们的脸总是显露些不叫人喜欢的东西。 —— 《有鬼》 1、它是那么锋利,从心上划过许久,才叫人感到一丝带着甘甜味道的痛楚。 2、科学回他们自己的地方去了,迷信还在老地方。 3、这声音是从过去,也是从未来传来的,只是我们听不出其中的意思罢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类能够听懂这些声音的时代早就逝去了。现在,我们连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听不清楚。 4、当真正的夏天来到时,我们竟然一点也不觉得。因为周围的山水,早已是一派混莽无际的绿色了。任何事物一旦达到某种限度,你就不能再给它增加什么了。 —— 《宝刀》 1、这些树丛的轮廓由树叶叶面上反射的星光勾勒出来。我还望见灿烂耀眼的星光。 —— 《狩猎》 1、近处,洁白的鸥鸟在水上蹁跹,远处,一柱青烟笔直地升上蓝天。 2、风使绕着院墙的一排排镀铜的经纶隆隆旋转起来,一时间,四处金光灿烂。 3、一念及此,便只听得铮铮然一声响亮。是妙音仙女在空中拨动了手中的琵琶。只是一声,却余音绵长、轻盈、透亮,犹如醍醐灌顶,犹如是从采蜜花间的蜜蜂翅膀上产生的一样。 4、藏传佛教的一些书中说 ——凡是以雪山为栅栏有青稞和牦牛的地域都是自己流布的地域。佛教在这个地域流传过程中不断增添着神袛。 —— 《群蜂飞舞》 1、阳光干净温暖,一无阻滞地从蓝天深处直泻在头发、眼睑和整个身体上,是一种特别的沐浴方式。 2、所有水面都在闪闪发光,都像我们阳光下的身体一样温软无助。 3、鱼哑默无声,漂在平静的水里,像梦中的影子一样。 4、草原上流行水葬,让水与鱼来消解灵魂的躯壳,所以,鱼对很多藏族人来说,是一种禁忌。 5、空中轻盈地浮动着一些絮状的破碎云彩。 6、它们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好像存心要用众多死亡来考验杀戮者对自身行为的承受极限。 7、在这个世界,我们时常受到种种鼓动,其中一种,就是人要战胜自己,战胜性情中的软弱,战胜面对陌生时的紧张与羞怯,战胜文化与个性中禁忌性的东西。于是,我们便能无往而不利了。 8、这些鱼从神情看,也像是些崇信了某种邪恶教义的信徒,想死,却还要把剥夺生命的罪孽加诸别人。 9、于是,人还没有离开事件的发生地,这件事本身,便变得虚无起来了。 —— 《鱼》

四、《地水葬海》读后感

       本站内容均为网络上的开放信息,如果相关页面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上方举报按钮进行反馈。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葬读后感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水葬读后感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