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徐州的民俗风情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江苏有哪些地方风俗?
- 2、徐州的有趣的风土人情
- 3、江苏有什么特色风俗?
- 4、徐州的有趣的风土人情
一、江苏有哪些地方风俗?
1、江苏传统节日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姜堰溱潼会船分别代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七夕节、金坛柚山放灯节、宜兴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江苏传统生产商贸、生活消费以及礼仪习俗比较典型的有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和修脚刀,分别指代饮食、理发和沐浴行业习俗)、海州湾渔俗、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苏南人重工商,缫丝织布,心灵手巧。同样是饮食民俗,苏南人口味偏甜,嗜品茶;苏北人口味偏辛辣,好饮酒。
4、同样是游艺习俗,江南注重观赏性、娱乐性,江北则注意观赏性、娱乐性的同时也重视功利性:江南无锡惠山泥人、苏州虎丘捏相都是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江北盐城、海安等地的面塑及东台等地的糖塑既可观赏也可食用。
5、元宵节江南的花灯玲珑多姿,徐州丰沛及连云港等地的面灯不但可以照明、观赏,而且还是农历二月二青壮年强身健体的传统食品。
扩展资料:
江苏代表文化:
1、昆曲。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2、扬剧。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 花鼓戏 和 香火戏 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 淮扬戏 ,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3、扬州玉雕。
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 缂丝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并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
二、徐州的有趣的风土人情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徐州人喜吃羊肉由来已久,但吃伏羊(在夏季入伏天里吃羊肉)又是徐州人的最爱。据考,最早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而能更直观、形象地说明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的一句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足见徐州人对伏羊的钟爱之情。 如今徐州人吃羊肉已是今非昔比,不仅是本地人吃,就是外地人来到徐州也喜欢吃;不仅是在冬天吃,而且是一年四季都在吃,吃得最火的时候就是在夏季的伏天里,进入到本世纪,徐州人则把吃伏羊演变为具有本土民俗风情的地方饮食文化节日——伏羊节。每年夏季入伏之际,徐州人真真切切、热热闹闹地过着自己的本土节日。且不说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单就是入伏这天吃羊肉的盛况用万人空巷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清早开始,人们手拿锅、盆等各式器皿出门去盛羊肉汤回家,就着壮馍或烧饼吃早点,有的为了省事,干脆倾家出动,早餐就在羊肉馆里解决;上午11时左右,大、小饭店和沿街的羊肉馆已是门庭若市,12点钟一过所有的羊肉馆门前更是排起了长队。尽管是烈日当头,汗如雨下,也丝毫不减人们兴致,一边不住地擦汗,一边在议论着羊肉的美味。到了晚饭时分,景象就更加热闹非凡。一般大的酒店要是没有预定的话根本就不要去,各个羊肉馆早已爆满,就连门前临时搭起的棚子也坐得满满当当,所有的大排档、烧烤场更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这时早已没了往时的拘泥和不好意思,夜幕下,在闷热气温的笼罩中挥汗如雨,品嚼着伏羊的鲜美。 徐州人吃伏羊是那样的竭尽所能,一只羊能做出一桌子的“满汉全席”。从羊耳、羊眼、羊脑、羊口条,到羊肉、羊腿、羊排、羊里脊,还有羊肝、羊肚、羊心、羊肺、羊血、羊蹄等,连深藏于羊肉里的板筋也会被剔出来,在煎、炒、炸、煮、烤,炖、焖、煨、蒸、爆……“十八般武艺”的展现中成数种不同口味的美味佳肴。只要是能吃的,厨师们都能烹制出美味的菜肴来,任人一饱口福,仅入伏头一天,就有数万只羊被“请”上人们的餐桌。 自2002年举办伏羊节以来,规模是一年胜过一年,不仅吸引了皖、豫、鲁周边地区有名气的烹羊高手和饭店的参与,甚至连陕、甘、宁和新疆等地的饭店、厨师也踊跃加入。伏羊节里彭城大地处处飘散着伏羊的鲜香。以羊肉打造出一个“伏羊菜系”是徐州人的创举,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独创。 参考资料:百度网页
三、江苏有什么特色风俗?
江苏的特色风俗有1、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2、金陵灯会,3、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5、溱潼会船节,6、盱眙龙虾节。
1、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自1979年开办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二十四届,是我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旅游节庆活动。中国传统的除夕年夜饭揭开听钟声活动的序幕,席间参插文艺表演、幸运抽奖等活动为游客助兴。听钟活动随着游客到达枫桥景区而进入高潮,寒山寺弄和枫桥大街展示龙灯、舞狮、高跷、荡湖船、乘轿等传统民俗活动;寺内众僧侣在香烟缭绕中做一年中最后一次功课;零点前夕,游人们聆听由寒山寺主持敲响的108响钟声。钟声悠荡除旧岁烦恼,虔诚吉祥;炮竹劈啪庆新年来到,欢快热闹。辞旧迎新、祈祷祝福。时间:每年12月31日晚地点:苏州寒山寺2、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自此数百年来,相沿成俗,至今不衰。灯会期间200多个品种、数十万盏各具特色造型各异的花灯云集于此,流光溢彩,汇成灯的海洋。尤以市民自扎花灯,千姿百态,极具特色。游人徜徉其间,宛如置身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时间:每年正月初一至月底地点:南京夫子庙广场、大成殿3、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为最佳。南京国际梅花节节庆期间,南京将以“梅”为主题,以花为媒,以“梅”会友,举办各种文化旅游、商贸及经贸洽谈活动。时间:每年2月最后一个星期六至3月18日地点:南京钟山风景区梅花山
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云龙山庙会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内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庙会期间,数万人潮涌而至,景象热闹非凡。各类制作精巧、造型生动的民间手工艺品是庙会的主角,剪纸、面人、木玩、泥玩、布艺等小玩意儿随处可见,让人爱不释手。时间:每年3月28日-4月3日地点:徐州云龙山内容:逛庙会;看舞狮、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品地方风味小吃;民间手工艺品展销。5、溱潼会船节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这里河网交织,水面开阔。每逢清明时节,四乡八镇数百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人,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竞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中国溱潼会船节,渊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该活动始于南宋年间,是为纪念在这里抗金阵亡的民族英雄而举办的。时间:每年清明次日地点: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6、盱眙龙虾节盱眙十三香龙虾是淮安市盱眙县近年来新创的名菜,原料是价廉物美的螯虾,由十多味中药及特殊方法制作而成,色泽鲜艳,口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扬子晚报》自2000年起联合举办 中国(盱眙)龙虾节 ,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力推广十三香品牌龙虾,充分展现“龙虾大餐、文化美餐、旅游套餐”的最佳组合,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间:每年6月下旬地点:主会场设在盱眙县城溱潼会船节介绍清明节(溱潼会船),江苏省姜堰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溱潼会船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的清明时节,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及周边两百多个村庄家家户户都要祭奠自己的祖先。清明第二天,各家撑船划桨前往乱坟地祭祀无名阵亡将士,而后千余只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汇聚溱湖,共同参加表演、竞技活动,参与者和闻风而来的观众多达十万人。活动由多个环节组成,其程序依次为选船、试水、铺船、祭祀、赴会、赛船、水上文艺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等。活动赛船清明节前10天,有会船的村子就由会头在村里树起旗帜。他是本村的行政负责人,会船的安全由他负责。被选中的船主很乐意。经过试水、铺船、赴会等程序,进入最振奋人心的赛船阶段。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堂!堂!”两声,发出竞赛的号令,接着水手们齐喊:“下!下!”声音响亮,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笔直地两上两下,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笃——笃”撞击声,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有节奏的锣声越来越紧,船立即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两船比赛,终有胜负,在进行中如有胜者,“堂堂堂”一阵乱锣,就表示停篙。不断的比,反复的赛,把会船竞赛推向高潮。当赛船结束,会船节活动临近尾声时,欢闹的演戏、酒会、送头篙三部曲又凸现高潮。演戏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了。扬剧、淮剧、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载歌载舞,或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一个庄子,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酒会赛船结束的当晚,篙手们毫无例外地要举行一场热烈的酒会。送头篙习俗以送头篙预祝人家生儿子。这对于个别久婚不孕夫妇或新婚夫妇颇有有活力,谁能够得到高手们的青睐,成为头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会上,头篙的得主一选定,马上就会有热心人向这一家通报喜讯。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准备,全家上下,满怀喜悦的心情,恭候篙手们的光临。头篙一进门,灯烛辉煌,鞭炮齐鸣,主人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谢。送篙者满口都是“祝愿早生贵子”的话。得主不断许诺:“到时候一定请各位吃喜酒。”要是头篙的得主这一年碰巧真生了“贵子”,那可就热闹了。首先要为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菜,宴请全体高手。可以想见,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多少会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溱潼一带,村村社社的乡亲们,年复一年,就是以这样那样的健康的风俗导演出一幕幕寻**乐的戏,使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水乡。
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云龙山庙会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内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庙会期间,数万人潮涌而至,景象热闹非凡。各类制作精巧、造型生动的民间手工艺品是庙会的主角,剪纸、面人、木玩、泥玩、布艺等小玩意儿随处可见,让人爱不释手。时间:每年3月28日-4月3日地点:徐州云龙山内容:逛庙会;看舞狮、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品地方风味小吃;民间手工艺品展销。5、溱潼会船节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这里河网交织,水面开阔。每逢清明时节,四乡八镇数百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人,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竞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中国溱潼会船节,渊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该活动始于南宋年间,是为纪念在这里抗金阵亡的民族英雄而举办的。时间:每年清明次日地点: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6、盱眙龙虾节盱眙十三香龙虾是淮安市盱眙县近年来新创的名菜,原料是价廉物美的螯虾,由十多味中药及特殊方法制作而成,色泽鲜艳,口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扬子晚报》自2000年起联合举办 中国(盱眙)龙虾节 ,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力推广十三香品牌龙虾,充分展现“龙虾大餐、文化美餐、旅游套餐”的最佳组合,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间:每年6月下旬地点:主会场设在盱眙县城
四、徐州的有趣的风土人情
花鼓 大鼓 渔鼓 徐州花鼓,又称“二人鼓”、“打花鼓”、“花鼓舞”、“叮响花鼓”、“花鼓小锣”、“打干梆”等,是流行于苏鲁豫皖间的一个曲艺种类(花鼓也曾在一些地区发展为戏曲、舞蹈的艺术形式)。 “花鼓花鼓,打锣敲鼓。女顶彩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这是徐州一代民间流行的歌谣,可见花鼓在徐州的盛行还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呢!徐州铜山黄集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黄集人,两头俏;开口就是花鼓调。”黄集人对花鼓更是有所偏爱。 徐州花鼓在漫长的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且名称各异。其活动范围以徐州为中心,流派有东、西、南、北之分。东路称“苏北花鼓”,西路称“河南溜”,南路称“皖北花鼓”、“砀山花鼓”,北路称“徐州无弦梆”。 花鼓的音乐由唱腔与伴奏两个部分组成。先期的花鼓,只用鼓或梆子伴奏,演唱中只能击节,不能节制旋律;后期发展成为戏曲时,才有丝竹乐器的伴奏,同时音乐曲调方面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变化。 花鼓音乐曲调有平调(又称玉调)、平调娃子、平调羊子、寒调、寒调娃子、寒调羊子、常调、花调、会调、苦调、翻调、货郎调等。音乐声腔系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用,一戏一腔,很有特色。鼓的打法,有文打、武掏。文打多为板眼分明、节拍规整的慢板、中速唱段;武掏多为伴奏动作所用,又分上掏、下掏、左掏、右掏、前掏、后掏、立腿掏、旋转掏、跳跃掏、翻滚掏等。 徐州花鼓的文学部分由韵散两种文体交织而成。韵文入曲歌唱,几首常用词牌各有自身的特定词式。词式受音乐曲调框格的严格限制,在句式、字数、押韵等方面,均须服从曲调。散文即说白,与一般曲艺类别中的散文无多大差异。 在演出形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多变,如一人坐唱式、二人走唱式、歌舞式及戏曲式等。衍变为舞蹈、戏曲等表现形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在徐州地区流传下来的花鼓曲、剧目有数十种。 徐州大鼓,又称淮海大鼓,是流行于徐州乡间的一种常见的曲艺种类。 说起大鼓在徐州的流传,要追踪到“郝沮”。郝祖名郝大通,元朝人,与丘处机等同拜重阳王真人为师,修炼于宇海之嵛山。丘处机被渔鼓艺人尊为丘祖,号称“丘祖龙门派”;郝大通被徐州大鼓艺人敬为郝祖,自称为“郝祖华山派”。也有“大鼓自渔鼓发展、变化而来”的说法。一般大鼓艺人都能说唱渔鼓,两者同根相联也未可知。 徐州大鼓的伴奏乐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钢板。大鼓扁圆,两面蒙皮,置于竹竿撑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响,传之遐迩;钢板形如两片半月,于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夹了,指摇手晃,叮吟作响。大鼓以坐唱为主,唱到激昂处,也有站起身来手舞足蹈的。 徐州大鼓的唱胶粗犷、高昂、豪放,颇具地方曲艺持色。其表现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动人场景尤为擅长,足可让观众惊心动魄。 其唱词形式,为上下句的诗赞体,偶句押韵,唱起来琅琅上口。也伴有说白的散文。板式有五鼓三板、垛板等,鼓的套数有“紧急风”、“四击头”、“水底色”、“风穿牡丹”、“凤凰三点头”等。 徐州大鼓的书目有《精忠岳飞》、《三国》、《水浒》、《响马传》等十数种。 渔鼓,又称道情。原为道士宣传教义或歌颂道家思想的乐曲,以后渐用于募化,而流传民间。据说,徐州渔鼓由河南传入。 上文已谈到,渔鼓艺人尊丘处为“丘祖龙门派”。例如著名曲艺家高元钧即为“丘祖龙门派”的第十九世孙。徐州一带较著名的渔鼓艺人还有魏兴歧(绰号魏傻子)、裘本月、娄邦俊、朱元才、郑良怀等。 渔鼓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简,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约成45°斜角),用右手中指和食指扣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同,一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十公分左右,短者约二十五公分上下。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一般叙事,以中速较多,每分钟约七十二拍左右。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 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催响渔鼓,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夺词,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州的民俗风情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徐州的民俗风情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