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工匠民俗有哪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古代工匠有什么有趣的规矩习俗?
将乐民间拜师学艺,徒弟要请拜师酒,签订投师契约。学艺期限一般三年,师傅供徒弟用饭,不给工钱。出师办满师酒,继续跟师傅做工可得工钱。
二、我国古代工匠行业习俗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盖房动工,又称“动土”、“开基”。一旦选好房址,便可请风水先生择吉日祭神并预备动工。 各地的动工仪式略有不同。但一般要行“报土”祭拜之礼。“报土”即由建房工匠向“土地公”报告动工时间。因建房挖地基,恐打扰土地公,故先向土地公打招呼,以求吉利。报土时须摆“三牲”(多为猪头、鸡、鸭)和一些水果、糕糖。南靖人用茶、茶点、纸钱祭拜。福州一带摆猪头、螃蟹敬天帝;莆田人办素茶祭土地公、天帝、宅神,早晚还要插香。龙海人“报土”后,请工匠用瓦刀到房基的四角敲敲,并将12张涂有“寿面””的纸箔埋到地下,称“报之”。拜完土地公还要烧约200张“寿纸”,燃放鞭炮。厦门、同安等地除拜土地公外,还要请“当境佛”(即本村人信奉的佛,如“三忠公”等)到家,并在家中贴“凤凰到此”、“麒麟到此”之类的符令。 报土时,有些地方还要祭“鲁班先师”、“杨公先师”(传说为堪舆创始人杨筠松)等。闽西人择吉日动工时,要安奉“杨公先师”牌位,开墙基时要宰雄鸡,滴鸡血以驱邪。大田人动工前要请风水先生将5张写好祷词的红、黄字符贴在竹片上,再将竹片插在房基的后缘线上(即屋侧水沟的外缘线上);贴着字符的一面对着房屋坐向。上杭习俗在宅基地上打一小木桩,上端扎红布、木桩上有“土地公”的神号牌位,俗称“起谱”。开工时邀齐木匠、泥匠在“谱”前烧香。永定的礼仪是在破土前祭杨公先师,将“杨公符”贴在约1米长的竹片上,竖立于纵轴线末端,并适当离开施工位置,使之起到指定纵轴线的作用。与此同时,木匠师傅拜“鲁班先师”,泥水师傅拜“荷叶仙师”。祭拜时,东家须用三牲、香纸、红烛虔诚恭祭各祖师(杨公师居中),然后请风水先生再一次用罗盘校定方位。风水先生以“分差差一线,富贵不相见”等谚语,表示自己功夫深奥神秘,天机莫测,夸示其工作的重要性。待方位再次标定后,立下桩标,始可鸣炮动土。 动土仪式较简单,一般按风水先生择定的时辰及选定的地址,先燃炮,再由主家或工匠锄(铲)几次土就算礼成。福州、南平一带多由工匠执锄,挖三下土表示“破土”。闽南、闽西一带锄一二下即可。破土时,应择吉日。晋江人以丑、寅时为佳,以为天降小雨更妙。为示开工吉利,莆田、惠安等地破土时还须穿上象征喜庆的红衣。尤溪人要将挖出的头几筐土向上堆放,以取兴隆之意。各地均忌破土时讲不吉利的话或发生口角。福安人以为此时争执,日后住入新房会不安宁,家人多口角。 打地基礼仪较繁复。打地基又叫“奠基”、“下基石”。俗话说“地打牢,万年兴”。民间向来看重打地基。罗源一带,开基时,掘地数尺,填上泥石。为防触犯土地公,事成后还要制作一个“偶人”(即立一牌子,上用红纸书上户主名),供上香、烛、果,用一破伞遮住,祭祀谢罪。莆仙一带正式砌墙基时要举行“动合”仪式(即以三牲斋果祭土地公),奠基毕行“放合”礼,墙基用红布披合,将扁筐、锤子等装入红袋,忌乱扔乱丢工具。永定人开基挖石脚坑,砌石时先在纵轴线端安放“五星石(以5块小石象征星辰),按一定方位排定,以呈天地合一的吉象。闽南华安等地奠基时要垒“奠台石”。依房屋规模而定,3间屋的奠3台石,5间屋的奠5台石(即将3个或3个尖头朝上成锥形的石子置于大厅中央,石头高低不一,中间最高,两旁依次降低,呈“山”形)。地基搞好后,当地人还通行用长条形大理石为底面。但条石不可覆于台石上,因3台石或5台石表示人丁兴旺,如果被条石所盖,是为“盖丁”,犯了农家大忌。除砌石脚、挖墙脚基外,整个房宅的地基均要夯实。闽北、闽西一带多用一根圆条硬木穿过树墩打夯,工具简陋,但很实用。 在大田等县,旧时俗传,若新房在旧宅基上兴建,在拆旧房时木工要祈天公,并身贴纸符,以驱赶旧屋鬼神,使之免伤主人。在平潭,一些人家原定来年盖房。因听信风水师之言,认为明年不利“打基石”,往往要提前一年下基石,到次年才盖房。这种情形各地均常见。 地基挖好后,民间通常还要请星算先生择吉日吉时正式开工建房,以祈房主平安吉利。开工后,除请少数有技术的木、泥、瓦匠外,多请亲友族人合力相帮。福建民间建房,常由亲友“帮工”。开工日除给工匠红包外,还要宴请亲戚和工匠。建筑过程中,逢初二和十六“做牙”日,也要宴请工匠和帮工。
三、中华传统手艺都有哪些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四、我国古代工匠行业习俗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师承制度、职业行话、行业禁忌、祖师崇拜、艺谚艺诀。
工匠,拼音gōng jiàng,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现代被称为大师傅,技术员。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可称其为工匠。
画匠有着熟练的绘画技法,但他们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成为一个一流的画匠并不那么简单,仅有独特的艺术模仿能力还不够,同时还要建立起独特的艺术理论,这就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综合知识,才能成就一代名师,比如 logo设计工匠 ,是对专门从事品牌设计的工作者的称呼。
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锛、锯、曲尺、墨斗、刨、凿、钻、锉、羊角锤等等。墨斗,是木匠用来打直线的工具。从墨斗中拉出墨线,放到木材上,绷紧,提起,墨绳趁着弹力就打上了墨线。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乱动。
石匠打钻眼时,忌打空锤,认为空锤不吉利。如果采的是盖厕所用的石板,忌说出“盖厕所”之类的话。他们认为,否则山神会发怒,会惩罚石匠。凿石料时,忌说话。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工匠民俗有哪些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工匠民俗有哪些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