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民俗人物传说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求中国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
精彩故事集《民间传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史书、小说、诗歌、舞蹈、音乐、绘画,而且亦体现在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和记载于典籍中的民间传说中。在诸多的民间传说中,有赞颂远古人物功绩的神话传说,有描述历代神佛神异故事的仙佛传说,有叙述历史知名人物的人物传说,有解释民间风俗习惯的民间风俗传说,还有地方风物传说、山岳传说、器物、花草传说、少数民族传说等等。这些传说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 众所周知,中华正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且更讲究道德内涵,即形神俱备。而民间传说中也包含了儒家以仁德教化于人的内涵,揭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此书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中华文化的魅力尽在其中! 看完此书,学生写作文素材极多,信手拈来。家长再不用为了给孩子讲故事而绞尽脑汁,极富教育意义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太多了。目录神话与仙佛传说 上古华夏逐共工(1) 上古华夏逐共工(2) 上古华夏逐共工(3) 伏羲教人捞鱼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 天梯 “绝地天通”的传说 大禹与淮河 幻人 小人国 大人国 长寿国 “刑天”的含义 在空中飞翔 弥勒佛的传说 水月观音的由来 鱼篮观音 施药观音的来历 三面观音的来历 杨柳观音的来历 神女瑶姬的传说 门神钟馗 火神 黄鹤楼与仙人 那吒 千里眼和顺风耳 哼哈二将 夜游神 牛王的传说 山神 孟婆神和孟婆汤 黄河之神巨灵 树神 花神 三文钱救了一方百姓 “佛光”的由来 四弟子得衣钵 三眼泉水的来历 仙洞 风吹石碾·淘龙滩儿求雨 孙思邈与龙宫仙方 神机妙算的刘基 预言《烧饼歌》的由来 刘伯温的散财之道 刘伯温嫡系后裔忆往事 正说法海和尚 安史之乱及郭子仪平叛的来历 诸葛亮拜师的故事 诸葛亮的鹅毛扇 朱洪武、马娘娘及明朝的来历 一个老道长的故事 仙姑娘娘的故事 民俗传说 “月下老人”的来历 满族女子穿“寸子”鞋的由来 神龟与龟趺 为何用铁牛石鸡镇洪水 风水先生 “中国结”的寓意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过年的传说 爆竹的由来 “腊八粥”的由来 桃符避邪 “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寓意 贺寿之时为何用桃 “太岁头上不可动土”的由来 “七夕”夜上瑶池 听织女说原委 山岳传说 骊山的由来 神山“蓬莱” 为什么恒山没有山门? 武夷山的传说 金鸡岭、凤凰山的传说 地方风物、人物传说 金甲神和天津城 北京城-八臂哪吒城 五仙赐谷 始有羊城之称 秦皇岛的由来 油条的来历 赵小二送神灯 黄鹤搂的传说 老天有眼 财主与乞丐 石牛的传说 鸡下蛋还债的故事 财神与土地 舍身崖的故事 鬼火、蚂虾精和筛子湖 思德桥的故事 恩怨寺的故事 “乞丐命”荣升状元郎,“状元命”沦落阶下囚 “不讲天理,没有良心”的来历 赶考路上救妇人的状元郎 白龙洞的故事 八卦田的故事 飞来峰的传说 将稻穗扶起的瞬间 金凤、玉龙与明珠的故事 金牛湖的故事 长虹卧波的来历 巢湖的传说 来历不正的豆腐桥 梅花碑的传说 鲁班师徒的石香炉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棋盘岩的传说 启明星·宝叔塔·初阳台 老鹰抓小鸡 龙井十八棵御茶的传说 六和填江的传说 钱二王射潮的故事 秦桧之臭 孝子与鱼的故事 微山湖的传说 蜘蛛·小伙子·定风珠 荷叶村 旱天为什么变的没有露水了? 杨柳颠倒的故事 五彩城的传说 不听神言遭劫难 龙涎泉的传说 器物、花草传说 破山剑的传说 干将莫耶的雌雄剑 杆秤的传说 扇子的由来 不死草 玫瑰传说 菊花仙子的传说 水仙花的传说 茉莉花茶与“报恩茶” 去风丹 仙草“何首乌” 应声虫和雷丸 蚕的传说 先蚕娘娘嫘祖 少数民族传说 傣族关于神造人的民间传说 檀君神话与朝鲜族的由来 满族的来历 “敖包”的由来要不要,是txt的rar要的给我地址
二、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① 大禹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②愚公移山传说。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鲁班传说。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讲他发 明创造 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 孟 姜 女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 。这个传 说 流 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杞 梁由为齐国 牺 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 3 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⑤牛郎织女传说。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⑥白蛇传说。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许仙以伞相借,二人相识并定下姻缘。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显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始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 西湖三塔记 》中进一步反映了白 蛇 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恶势力的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文等俗文学的影响。 ⑦梁祝传说。中国著名民间传说。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故事。传说除话本讲述外,还被编为戏曲。经过话本、戏曲再创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义。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强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爱。 ⑧刘三姐传说。中国壮族的民间传说。相传桂西宜山地区下枧河 中枧村 ,有一排行第 三的刘 姓女子,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之对歌,无能胜者。青年李示田,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 ,雇 人与三姐对歌 ,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怀恨在心。最后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与李示田对歌,连唱3天3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7天7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 刘三姐传说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愿望和创作才能。它对中国南方各民族社会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⑨地方风物传说。指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说明解释3种成分结合在一起。 中国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等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予以解说。地方风物传说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特定风物、山川、建筑、特产、民俗等的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它表现人民征服自然、改变山河面貌的艰苦斗争,表现过去人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反抗。人民群众在地方传说中借风物抒发自己的悲欢,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贞的爱情。 地方风物传说中有大量作品是运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而创作的。它还以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引人入胜。地方风物传说地方性十分明显,很多传说仅仅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却广泛流传。 地方风物传说有许多作品是把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时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拟人化,或把一般民间故事落实到特定的地方风物上,形成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的一个品种。 ⑩ 反帝 传说。 指中国近代反对列 强 侵 略的传说。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多次进行反侵略战争。这期间,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多以反对列强侵略为主题的传说故事,统称反帝传说。 反帝传说可分两类:第一类直接取材于历次反侵略战争。如《义和团的志气永不灭》、《杨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类不直接反映某次具体的战争,而广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夺活动。大多以外国侵略者盗宝为中心事件,如 《金凤凰》、《盗不走的宝船》等。 反帝传说主要歌颂抗敌英雄,包括知名历史人物和普通群众的勇敢和机智,有的故事虽然讲到某种实物、山水,或从某次战争取材,甚至讲某个真实人物的战斗故事,但故事情节并非全是史实,第二类故事想象的成分更大。此类传说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抗击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农民起义传说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运动。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运动在群众中留下深远影响。又经过人们不断地回忆和讲述,逐渐演化为传说。此类传说在其形成的初期阶段,往往依附于真人真事。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众多口述者不断的艺术加工,这些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日渐游离开真人真事 的原型而 带上浓厚的传奇色彩,成为虚构或基本上是虚构的口头艺术创作。 农民起义传 说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以历 史事 件为主,着重反映斗争的兴起与壮大过程;或以人物为主,着重讲述起义领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与性格;或以某一战役为主,着重描写起义军的机智、神勇与顽强不屈的战斗事迹;或突出一事一物,着重反映起义部队与群众间的军民关系;或反映广大群众对起义军的怀念之情。 作为群众口头艺术创作,农民起义传说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史料性。它是劳动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文学手段。通过同时代的众多口述者的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它们往往能够对起义运动及其领袖人物作出较公正的评价,并从不同生活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实质以及人民的苦难与期望等。 红军传说。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于红军的传说。它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口头创作。广泛流传于湘、粤、桂、鄂、川、陕甘宁及晋冀鲁豫等老革命根据地。它以中国***所领导的壮阔的武装革命斗争为背景,表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斗争生活,热情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传说,集中表现了红军的革命纪律、优良作风和新的军民关系,反映了红军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内容可分两类:一类表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认识过程,寓蕴着人民的无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等。另一类借助传说的想象手法,表现出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思念和对于革命的必胜信心。如《红星水壶》、《红军帽》等。红军传说具有明确的革命意识和浓厚的革命气氛,其基本主题,除歌颂红军外,还歌颂革命领袖和群众斗争。红军传说常常借助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赋予红军的遗赠物以神奇的力量。创作者用这样的艺术想象,表现出人民群众和革命力量终归要战胜***力量的坚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与传说故事的特有手法融而为一,呈现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由于红军传说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军队的深厚感情,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有流传,并发生很大影响。
三、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1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内容,二者是有些共性的地方,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从概念上看,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传说,因为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是口头创作中所有叙事散文作品的称。
从分类上说,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风物传说。狭义的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从特点上来说,内容上,民间传说的人物传说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或经历,表明人民对他们的评价。如帝王传说,从秦始皇到光绪,他们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还有著名作家、艺术家、工匠,及一些传统的、虚构的人物传说。这些人物传说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不管存在还是虚构都是有名有姓的、有具体的历史时间、背景。即使主人公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确有的人物,某些古代文献上,还若有其事地记载过。虚构的故事多来自古老的、传统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不停流传,无论有多少异文,其故事的中心情节和中心主人公的命运始终不变。如:干将莫邪传说、韩凭夫妇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白蛇传说等。民间故事里是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和虚拟的内容,它们的主人公大多没有确定的名姓,冠以老大、老二、老三;大姐、二姐、三姐;张三、李四、王五;老头子、老婆子。如生活故事里“长工、地主故事”、“巧女、巧媳妇的故事”、“呆女婿、傻儿子的故事”、“媒人的故事”等。
民间传说内容广泛,塑造人物上是多种多样的,而民间故事中则存在着人物类型化。在民间故事中储存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阿凡提、巴拉根仓、阿古登巴、杜老幺等。这是各民族、各地区机智人物的代表,几乎成了当地所有机智人物的通称。
传说的讲述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皆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民间故事的开头一般会用一些相对固定的语句,如:“很久很久以前·······”、“从前······”这是因为民间故事没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幻想性很大。
民间传说是有着事实基础的;民间故事是幻想,幻想是民间故事的生命。
民间传说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是民众的历史情感需要得到公开的表露抒发,传说中寄寓着人民群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鲜明地体现着民众的历史感情。传说所及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传说有时讲的生动会让人有种错觉,误认为是历史,所以传说一般都具有某种确定的历史性因素,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带有极强的个体感**彩。如《杨家将》的传说,不清楚历史的.就会把这个传说当成历史真实了。传说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而《宋史》记载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这个人。而生活中我们拿后者来讲,会被大家笑话搞错了。杨家将被塑造成一门忠烈,表达的是民众的感情,但不能同历史等同。
幻想,在民间故事中站着很重要的地位。神话、传说、童话中有很浓厚的幻想自不必说,就是在寓言、笑话以及生活故事中,也同样存在着幻想的成分。如阿凡提与国王的故事。在社会意义上,民间传说的创作动因是百姓的一种情感的表达。钟山川之灵秀,赋造物以神韵,依物取形,随类赋彩,这是传说创作的一般规律。它的产生和流传靠着共同的民俗信仰,这些传说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又在传承中强化着民族凝聚力。
民间故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民间故事是人民最初道德的教科书。民间故事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它有许多宣扬人的美德故事,诸如互助友爱、勤劳勇敢、诚实正直,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这些都给孩子以正面积极的引导,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有益的。而其中的那些上天入地、千变万化的故事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之欲,催发他们的想象才能。
民间传说故事2部落祖先神话——《天女之惠》传说杜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迷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天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天女们尽情地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天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被套的天女求爱,天女应允。但欢爱是短暂的,由于天上人间悬殊,两人当天便分手了。后来天女怀孕,重又回到与猎人相遇的山湖旁边,生下一个男孩。但是她不能在人间常住,将孩子放入自编的摇篮里挂在树上,又派一黄色小鸟日夜守护,为之鸣唱,然后悲痛地回到天上去了。
这时杜尔伯特的祖先们还没有自己的酋长,他们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领。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们登上了纳德山,并顺着鸟鸣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树枝上找到了这个孩子。迎接的人们说:这是上天的恩赐。
杜尔伯特的祖先们异常高兴,欢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后来孩子很快长成为一名身材魁梧的伟丈夫,创立了伟业,并成为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麦德尔娘娘开天辟地》
是流传于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中的洪水神话。传说很早以前,天将要形成,地将要生长,人将要投胎,马将要生驹,万物将要繁殖,整个天地经历了一次浩劫,洪水滔滔,铺天盖地。不知过了多少年,神女麦德尔身跨白色神马,视察了三千色世界,只看到蓝色的天水中微露着须弥宝山的山尖。麦德尔发现须弥山山顶有一洞穴,洞穴中住着一些人,这些人不足一尺高,马也只有兔子那么大。早晨生下来的孩子,晚上就骑着马接火送火,在须弥山的山洞中来回奔驰着。麦德尔娘娘骑着神马往来奔驰在蓝色的水面上,神马的四蹄踏动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经过燃烧的尘土变成灰,撒落在水面上。灰越积越厚,渐渐形成了一块无边无际的大地,大地压着水面往下沉落,天与地慢慢地被分开,大地形成了,是一块大大的平板,因为浮在水面上,晃动不稳,就派一只大神龟下水,用龟背顶着大地,不能动弹,更不能离开。有时神龟太累了,舒展身体的时候,就会发生地震。麦德尔的马蹄燃起大火,烧得蓝色的大水不停地蒸发,这些水汽在天空飘动,形成了云彩。马蹄踏水溅起的火星,飞上高空成了星星。麦德尔娘娘怜惜须弥山上那些矮小的人,就派了神男、神女每天给他们照明。神男白天值班,发热发红光,这就是太阳;神女晚上值班,发白光,这就是月亮。他(她)们两个每天按照麦德尔娘娘的指示环绕须弥山,神男转到山后,就成了黑夜,他(她)们两个从来也不能见面。麦德尔娘娘的化身每年三次视察大地,三次时间是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三天。这三天是卫拉特蒙古的节日,杀牛宰羊,举行祭把恭请麦德尔娘娘视察大地。
《冰天大战》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比太古还古的时代,天地不分,世界一片混沌,似浮动的云雾,漂荡的脂膏,轻轻蠕动。不知过了几千几万年,产生了明暗清浊的物团。于是,轻清之物上升为天,重浊之物下凝为地。天上出现了以"多伦敖登腾格里"(即"七星天")为中小的东、西、南、北诸神共九十九尊天神。在这些天神下还有几千万个"布日汗"(星神),从此天上呈现出一派光辉灿烂的景色。但是,地界还处在一片漂浮的状态,土地不凝固,无草木生物。于是诸神加固土壤,使土地变得平平整整,并从天上撒下草木,把照天神模样造的人送到地上,从此地上有了人类,有了草木生灵。人们游牧为生,没有罪恶和灾难,日日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那么,后来人间为何出现众多灾难?故事接着叙述了原来是天庭内部发生争战。北天一隅有位车格尔,策布吉克(即策根察布登,意为冰空或北极)天神(下称冰天)不受任何天神主宰,对其归属问题,东方最高神特勒昆查干的长子霍尔穆斯塔(天帝)和北方神阿岱乌兰天神发生争夺,并发展到诉诸武力,阿岱乌兰首先发难一举占领冰天。霍尔穆斯塔之幼子格斯尔宝格都为了替出门未归的父亲雪耻,领兵直捣冰天,除夺取冰天外,枪刺阿岱乌兰,将其摔至下界,又将他的部下一个个踢碎踏烂,扔到人间。从此阿岱乌兰变成了"沙尔魔汗",他的部下变成了"芒嘎泰"这样一批恶魔。这些恶魔给人间带来了冰雪严寒、病魔劫难、虫兽吞噬人的生命的严重灾难。人们不得已向上天祈祷,请求速降天神消灭恶魔。最高天神知悉此情,便举行诸天会议商讨决定,令格斯尔宝格都降生人间,除灾灭魔。
民间传说故事3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区别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内容,二者是有些共性的地方,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从概念上看,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传说,因为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是口头创作中所有叙事散文作品的称。
从分类上说,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风物传说。狭义的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从特点上来说,内容上,民间传说的人物传说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或经历,表明人民对他们的评价。如帝王传说,从秦始皇到光绪,他们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还有著名作家、艺术家、工匠,及一些传统的、虚构的人物传说。这些人物传说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不管存在还是虚构都是有名有姓的、有具体的历史时间、背景。即使主人公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确有的人物,某些古代文献上,还若有其事地记载过。虚构的故事多来自古老的、传统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不停流传,无论有多少异文,其故事的中心情节和中心主人公的命运始终不变。如:干将莫邪传说、韩凭夫妇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白蛇传说等。民间故事里是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和虚拟的内容,它们的主人公大多没有确定的名姓,冠以老大、老二、老三;大姐、二姐、三姐;张三、李四、王五;老头子、老婆子。如生活故事里“长工、地主故事”、“巧女、巧媳妇的故事”、“呆女婿、傻儿子的故事”、“媒人的故事”等。
民间传说内容广泛,塑造人物上是多种多样的,而民间故事中则存在着人物类型化。在民间故事中储存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阿凡提、巴拉根仓、阿古登巴、杜老幺等。这是各民族、各地区机智人物的代表,几乎成了当地所有机智人物的通称。
传说的讲述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皆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民间故事的开头一般会用一些相对固定的语句,如:“很久很久以前·······”、“从前······”这是因为民间故事没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幻想性很大。
民间传说是有着事实基础的;民间故事是幻想,幻想是民间故事的生命。
民间传说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是民众的历史情感需要得到公开的表露抒发,传说中寄寓着人民群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鲜明地体现着民众的历史感情。传说所及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传说有时讲的生动会让人有种错觉,误认为是历史,所以传说一般都具有某种确定的历史性因素,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带有极强的个体感**彩。如《杨家将》的传说,不清楚历史的就会把这个传说当成历史真实了。传说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而《宋史》记载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这个人。而生活中我们拿后者来讲,会被大家笑话搞错了。杨家将被塑造成一门忠烈,表达的是民众的感情,但不能同历史等同。
幻想,在民间故事中站着很重要的地位。神话、传说、童话中有很浓厚的幻想自不必说,就是在寓言、笑话以及生活故事中,也同样存在着幻想的成分。如阿凡提与国王的故事。在社会意义上,民间传说的创作动因是百姓的一种情感的表达。钟山川之灵秀,赋造物以神韵,依物取形,随类赋彩,这是传说创作的一般规律。它的产生和流传靠着共同的民俗信仰,这些传说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又在传承中强化着民族凝聚力。
民间故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民间故事是人民最初道德的教科书。民间故事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它有许多宣扬人的美德故事,诸如互助友爱、勤劳勇敢、诚实正直,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这些都给孩子以正面积极的引导,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有益的。而其中的那些上天入地、千变万化的故事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之欲,催发他们的想象才能。
民间传说故事4永康民间故事人物:胡公的传说
红面胡公的由来胡公名则,字子正,虽然祖居永康胡库,却不出生在胡库。他的母亲因家贫难以度日,大肚彭天(方言)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她来到缙云静鹤,忽觉肚子疼痛起来。那时刚好是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时节。她就拖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来到静鹤村边的凉亭上。刚刚坐定,胡公就呱呱坠地了。无奈胡公母亲,人在异乡,举目无亲。她只好自己做洗娘,剪去脐带,就把他抱到村边的那口池塘上洗起浴来。说也奇怪,三洗两洗,塘水变成温汤,红水染红了半口塘。不知不觉连胡公的面孔也染红了。据那里的老人讲,村边的那口塘,为了纪念胡公,塘里的水到现在还是半口红、半口清。胡公出生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三。因此,永康村村落落都要在这一天迎罗汉、上方岩,表示纪念。
胡公得妻
到过方岩的人都知道,胡公身边还塑着个女人,她就是胡公的老婆田氏。据说胡公当日成佛,还是田氏帮的忙。
有一天,胡公来到城里办事,走过一片水田时,忽听到有个女人在喊:“胡公救我命,胡公救我命。”胡公忙停下脚步朝四下里看,却没有半点人影。心里疑惑了一阵,就要迈步时,那声音又从水田里传来。胡公觉得奇怪,就脱下鞋袜走进水田去找。找来找去,只瞧见一只浑身雪白的田鸡(青蛙)。胡公越看越爱,就把它捉了,带着进城。等到他城里办好事情回家时,天色已晚了。胡公把带在身上的田鸡拿出来,放在手上反复地玩。正玩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田鸡“扑”的一下子从胡公的手上跳下地,呱呱地叫了一阵,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两眼直直地盯着胡公笑。
胡公心里好高兴,当夜就和她成了亲。由于她是田鸡变的,所以就称她为田氏。其实,这田氏是天上的仙女,她爱慕胡公人好,特地下凡来助他成佛。在田氏的帮助下,胡公后来果然成了佛,在永康方岩受香火。
胡公选名山
胡公死后,升了天,被玉皇大帝封作神,让他在金华八县选名山,塑金身,享受人间烟火。
胡公下凡回故乡,在金华八县选名山。选来选去,最后选了两处:一处是东阳的三都,山好、水好、洞也好,只是缺座天门;一处是永康方岩,天门、百步峻生得奇,可惜洞太小。到底选哪一处呢?胡公只好回天讨主意。
玉皇大帝也为难,还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叫三都的山神造天门,方岩的山神挖石洞,鸡叫为号,哪里先完工就选哪里。
谁知方岩山神鬼主意多,他想:挖石洞费力又费时,定比不过,不如先把胡公金身塑一尊,到时不怕他不来住。三都山神性老实,马上动手运石块叠天门,边运边叠,干得很起劲。
鸡叫了,方岩山神已将胡公金身塑好了。三都的天门呢?还欠两块石头。胡公无法,只好到方岩长住了。所以,直到如今,永康方岩还是有岩无洞。东阳三都则有洞无门。当初三都的天门只叠了三层岩石,所以人们又称三都为三层岩。
四、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民间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 ·金江圣母三姊妹 ·土皇公公管四季 ·大禹治水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华吉祥画与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八仙桥 ·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 ·孔雀公主 ·白蛇传 ·神笔马良 ·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 ·“压岁钱”的传说 ·双抛桥传说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冰糖葫芦传奇 牛郎织女 ·鱼峰山与刘三姐的传说 ·三山不见、九桥不流 ·吕洞宾与绍兴香糕 ·沧州铁狮子的传说 ·十二生肖的来历的传说 ·七夕的古老传说 “压岁钱”的传说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女娲补天 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遇到了美丽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 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 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 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 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 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 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吴刚伐桂 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 鲤鱼跳龙门 庙峡,又名妙峡。 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大山,拔水擎天,夹江而立,引人入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 进入峡谷,两山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 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谷装缀成仙境一般。 这个神奇美妙的峡谷,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 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和十头大黄牛,一百头猪、羊等物供它享用。 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血盆大口,窜上村庄吞噬人畜,破坏田园,害得宁河黎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非除掉这条恶龙不可。 有几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未找着。 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 这天清晨,她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心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一位鲤鱼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 玉姑辞别云台仙子,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子,说明来意。 鲤鱼仙子对玉姑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自己啊!你能这样做吗?” 玉姑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 鲤鱼仙子见玉姑这样诚恳坚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她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刚劲的红鲤鱼。 小红鲤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乡。 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摇身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一百头肥羊肥猪。人们敲锣打鼓,宛如一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口走来,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见百姓送到盛餐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张开大口。 就在这千钓一发之时,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大家在此暂停等着,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 话刚说完,只见玉姑纵身跳下水中,霎时变成一条大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口中冲去,一下窜进它的肚中,东刺西戳,把龙的五脏六腑捣得稀烂,恶龙拼命挣扎,浑身翻滚,但无济于事,终于被玉姑杀死了。 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黄龙腹中。 从此,宁河人民又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人们为了缅怀玉姑为民除害,在峡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鲤鱼庙。 至今在宁河一带,还广为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七夕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要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俗人物传说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民俗人物传说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