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河北民俗特色(河北的元宵节民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河北民俗特色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河北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节?

       河北有许多民俗文化节,比如:邯郸涉县女娲祭典、磁州窑文化艺术节、邯郸魏县梨花文化节等。

       一、邯郸涉县女娲祭典

       邯郸涉县女娲祭典是一场古代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盛典,通常活动在每年的9月份,女娲祭典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崇中华母亲文化,传承中华根祖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文化传播平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祭典分为礼鼓启祭、拜谒女娲、乐舞告祭三项议程。在活动现场来往的游客都会驻足停留,女娲造化自然、造福人民、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经久传承、长盛不衰,用最传统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女娲的感恩和崇拜之情,祈愿祖国繁荣昌盛。

       二、磁州窑文化艺术节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一般在9月举行。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 之说,磁州窑源于北宋中期,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

       每年的磁州窑文化艺术节都在邯郸市举行,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磁州窑文化,了解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磁州窑大多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白釉黑花独树一帜,瓷器上的花纹主要以人物、乌兽、虫鱼、山水等景物,现在的磁州窑,除继承了过去的特色外,又有新的发展,畅销国内外各大市场。

       三、邯郸魏县梨花文化节

       河北的梨应该是北方数一数二的,那边的梨花也是每年开的最美的。每年的三四月间,春暖花开,梨花也随之盛开,邯郸魏县的梨花节与以往单纯赏花节日不同,除了有特色的梨花观赏区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舞龙、舞狮、秧歌等特色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每年的梨花节都要吸引不少游客到魏县踏春、赏花、旅游。

二、河北的风俗有哪些?

       1、从小年到除夕期间“赶乱岁”

       北方民谣自古流传下来的仍有“二十三,糖瓜粘”、“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这一天,许多农村人家仍在供奉灶神,民间依然要吃糖瓜,只是原来用做娱神的供品,现在改为娱人的节令美食了,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像糖瓜一样甜蜜。

       2、除夕扔愁帽

       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3、熬腊八粥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

       扩展资料:

       河北春节过年禁忌:

       1、糖果不可带皮给人

       端茶送糖果盘时要用双手,并代为客人剥糖纸,削果皮。

       2、斟茶不可斟满

       要“浅茶满酒”。所谓浅茶,即将茶水倒入杯中三分之二为佳。端茶的时候对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水送给客人。

       3、送客不可过急

       客人告辞,一般应婉言相留。客人要走,应等客人起身后,再起身相送,不可客人一说走,主人就站起来。

       4、尊位不可弄错

       在见面中,“尊位”是表达尊敬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的做法是“以左为尊”,将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侧,以示尊敬。

       5、不可“受之无愧”

       有些客人常常会带礼物来,对此送客时应有所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请求客人以后来访再不要携带礼品了,或相应地回谢一些礼物,绝不能受之无愧似的若无其事。

三、河北习俗是什么呢?

       河北的习俗:

       1、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2、荡秋千:

       时节自正月初十搭秋千架开始,荡秋千的高潮却是在正月十四、十五两日。每逢元宵佳节前后,邯郸西部一带的百姓便家家产户搭起秋千架,老老少少的人们与青壮年人一同荡秋千。至此时,每个村镇还将自行或与相邻村镇举行荡秋千比赛,这个习俗倒颇有些象朝鲜民族的习俗。

       3、熬粥:

       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 过小年 ,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

       4、放灯:

       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强、安平三县,元宵节都有“放灯”的习俗,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称“小年”。旧时,这一天各家各户要张灯结彩,中午吃馒头、肉菜,放鞭炮。

       人们互相宴饮,夜不为禁。这天晚上,人们用黄米面做成灯盏,用麦莛作灯捻,蘸食用油点着,散放在屋内屋外的角角落落有人把灯在自己或其他亲属的头顶、四肢放一放,据说可以消灾祈福。

       5、结婚挂门窗: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

四、河北的风俗有哪些?

       河北的风俗有:丰宁剪纸、乐亭大鼓、蔚县剪纸、乐亭地秧歌、武强木版年画、唐山皮影等。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

       1、丰宁剪纸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

       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

       2、乐亭大鼓

       乐亭皮影,俗称乐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成形于金代,盛行于清中晚期,发展于建国后。影人和场景均用驴皮雕刻,又称驴皮影。

       3、乐亭地秧歌

       是乐亭县流传范围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民间舞蹈。清光绪以前,乐亭秧歌主要是以跑套路的大场秧歌为主,到宣统年间,小场秧歌逐渐增多。大场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串街和打场两种。

       4、武强木版年画

       传统的武强年画制作是在木板上雕刻细线图像,以纸印刷,并套色、填色,便于大量复制。武强年画一般在春节前上市,以满足人们贴年画的民俗需要。旧时,武强年画有单幅、对幅和多幅连环画,有门画、窗花、炕画、斗方、条屏、贡笺、灯画、对联、中堂画、年历画等不同的形式。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北民俗特色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河北民俗特色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