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海南省民俗文化(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海南省民俗文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海南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海南的汉族人较多..基本就和大陆没什么不同有点像广东人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特色活动海南民俗节庆活动: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乐节”。

二、海南的地方习俗有哪些?

        推荐于 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以农历廿四节气中的 冬至 为节日。文昌、琼海等东部地区,此日除在家祭祖外, 宗教信仰--------海南汉族居民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在民间有一定影响,但佛教僧尼.... 土地公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日,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部地区。当日以农村(坊)为单位祭祀... 军坡节 --------海南东北部市县民间最大规模的祭祀节日。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洗太夫人。 梁沙婆节 -------琼山市乡村民众纪念本地梁沙婆神的节日。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 农事分工习俗 -------海南农村一般是男人干犁耙、砍山开荒、修渠、赶车等重活,女人干插秧 种树习俗-------琼海农村在种植椰子树时,讲时令,择吉日,多迁定初一或十五之日种植,名日吉利。 插标记 -------儋州地区,农作物若被牛吃或被盗,主人以现后在田角用树枝绑上几片野菠萝叶 饮食习俗 -------海南岛四面环海,中部高山,海鲜、野味、禽畜和果品等十分丰富。 建新宅习俗----- 农村住宅一般是土木结构,正屋 一 字3间,中间为厅,左右为房。 生育习俗 -------新媳妇临产前,娘家要备好婴儿衣帽、鞋袜等,并请接生婆去看望女儿 寿庆习俗 -------海南岛汉族地区老人普遍从61岁开始,每10年为大寿。 婚嫁习俗-------汉区婚姻习俗一般有提亲、订婚、行聘、结婚4个程序。 再婚习俗-------男方丧偶,历来可以再婚。如青年丧偶,未有子女,再婚时不举行仪式 童养媳-------经父母作主,送未到婚嫁年龄的女儿给富裕人家作童养媳,男家给女家钱物。 丧葬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儿女为其备棺备寿衣,临终时为死者剃头、洗浴、穿寿衣鞋等 舞龙舞狮-------海南汉族地区元宵节及盛大庆典都有舞龙舞狮活动。所舞的 龙 多由民间艺人制作。 海南过年的习俗 祭灶、扫尘 海南人过年从腊月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祭灶是男人的事,家里灶上的神像要请下来烧掉,送灶王爷上天,祭灶的时候还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王的马吃的,直到了正月初一才迎接灶王爷回家。 把灶王爷送走以后,就要开始打扫房子了,这时每家每户都要预备一把新的扫把,把屋顶墙壁都要打扫一遍,这就叫做“扫尘(陈)”。 贴利是、祭祖 到了年三十,接近春节的最高潮了,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门神、利是。利是要贴在大门口的上方,并且要贴单数,一般是五张。海南人还在每个门口都挂上一串用红绳子绑着的桔子,桔子要挂偶数,表示出门“大吉大利”。 下午开始祭祖,回家过年的人这时也应该回到家了。祭祖就是要敬祖宗,烧纸钱、上蜡烛、上祭品,向祖宗行礼,接着要燃放鞭炮。这时人才能入座,入座以后也不能吃,要等长辈们发话。年夜饭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开始了。海南人过年少不了杀鸡,有一样东西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鱼”,代表“年年有余”的意思。海南人过年还必备两样特别的东西,一是芹菜(水芹),二是粉丝。芹与“勤”谐音,把芹菜摆上桌的意思是今日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勤奋劳动所作的成果;粉丝则是代表着长寿,饭桌上如果孩子们吃到了一条长长的粉丝,就要喊出一声“长寿”。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晚,是狂欢之夜,这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守岁”。海南人过年不吃饺子,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年糕糖果拿出来,全家人在一起或看电视节目或闲话家常或开台打麻将,开开心心地度过这个年夜。如果没有精力撑到天明的,也可在子时后去“闹福”(睡觉)。 赚茶、行袍 除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进入正式的年节,从初一到十五,都算过年。 初一,开门鞭炮避邪。迎喜神,有些地方这个时候就会把灶王爷接回来。 初一,拜神,人们清早起来后,开门先烧炮仗,祭拜天地神灵祖先,然后给小孩派红包。这一天一般是不外出拜年的,但是现在人们不讲究这个了,不过老人们还是希望新年第一个登门的人是个男孩子。亲戚朋友登门拜年见面时互相祝贺,说些吉祥的话,给小孩派红包,然后围坐喝茶、品尝糖果,称为“赚茶”。老人们喜欢在红包里面放两颗桔子,表示大吉大利的意思,不过这样的红包一般是送给一些已婚的人。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吃药,米缸不能空着,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 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等等。初二,继续拜年,出嫁的女儿带着姑爷携着孩子一块儿回娘家。如果是做生意的人初二还要祭财神。初三,老人们说初三是“破口(嘴)日”,这一天不宜出门,以免被人说到不好的话,不过现在此风已淡。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傍晚接神。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可以撤掉了,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大街小巷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初七,人日,众人的生日。初八,海南人的土地爷爷生日,这一天不能扫地,也不好把地弄脏,否则惹恼了土地公那可就麻烦。初九,玉帝诞辰,这一天要祭拜上天。海南人从初六开始“行袍”,就是把附近庙宇里的菩萨或神灵请下神案,敲锣打鼓的由四名男人抬着到村里的各家各户去放灯、驱邪。“放灯”就是“送丁”。“行袍”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准备一些糕点祭拜,这个时候,老人们都叫孩子们去钻“公祖(菩萨)”屁股,认为这样会给来年带来好运。 因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海南春节习俗与内地大同小异,但在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受到南洋“海”文化的熏陶,海南人过春节的习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春联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文化小品,老百姓一般都通过春联来表达他们对未来的企盼和祈求。海南人在春联的挑选上,一般都比较传 统。在海南,贴春联一般都在除夕之夜降临之前完成,并且由小孩子或年轻人来完成。与众不同的是,海南人贴春联的同时还贴“利是钱”,一种红纸制成的、满是小圆洞的纸。只要到乡下走一走,便可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框上都贴着四张随风飘扬的“利是钱”,甚至在水缸、炉、灶和犁、耙等农具上,都贴上了“利是钱”。 海南人喜热闹,更喜追求热烈的氛围,而燃放爆竹是营造这种热闹氛围的最好方式。在海南,如果今年哪家燃放的爆竹最多,这一家的收成一定很好,来年的收成也会更好。尤其是正月初一零时到来之际,人们总争先恐后地燃放爆竹。海南人燃放爆竹最喜燃放“万三三”响的。“万三三”在海南话中是指“多多”或是“很多”。如果你现在的生活过得非常美好,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乐乐,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幸福之情?海南人的习俗就是买几条鲥鱼,在除夕之夜将鱼蒸好,存放到正月初二才用来祭祖。 人们也许会问,用鱼祭祖为何不在除夕吃团圆饭时将鱼供上呢?海南人为了庆祝过去一年的收成大好,并想告诉先祖,今年的收成最好,过年的团圆饭最丰盛,吃的是又大又肥的鸡,而且还有盈余,因此,在除夕祭拜祖先时,都挑最大最肥的鸡。而到初二,鱼已经在家里存放了两天,鸡肉才刚刚吃完,寓意年年有余。 年糕,即意为一年比一年高。迎新春,吃年糕,表示新一年的日子会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而海南人做年糕,除了供奉祭祀,自己用吃外,还赠送亲友,并祝福亲友在来年的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在文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糖糕”的习惯。制作糖糕的原料非常丰富,有花生、芝麻、爆米花、沙红等。大年初一,邻居互相拜年时,都拿出糖糕招待,并互相祝福新的一年日子会过得比糖还甜蜜。 文昌人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去给亲戚朋友拜年时,一定得带上自己家做的糖糕赠送给亲朋们,如遇亲友来家里拜年,一定得给亲友捎上自己制作的糖糕,并祝愿亲友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好的收成,生活会更加甜蜜。如今在商店里时时刻刻都有各式各样的糖果、糕点出售,食用也非常方便,但海南人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糖糕”,也称“糖恭”。 为祈求大吉大利,海南人还不忘在供奉先祖的台上放几个大桔子。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海南端午节的习俗 海南端午节习俗----------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从今年起国家将端午节纳入法定节假日,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事也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 关于粽子 端午节离不开粽子,而定安的粽子又是海南最出名的。就主料来说,粽子分糯米和大米两种。粽子馅:现在说海南粽子馅都知道有猪肉、蛋、花生、腊肠等,但小时候包粽子一般就放猪肉,家里条件好的瘦肉多些,日子过得艰巨的一般就肥肉了。关于粽子的形状:超市里冷冻柜里的粽子一般都是三角形的,海南有些地方包的粽子也是三角形的,或许三角形才是粽子的正统形状吧。家里端午节包的粽子有两种形状,糯米包的是五角形的,大米包的是长方形的,还有光有糯米没有馅的粽子也是长方形的,这长方形比大米的长方形要小,这种粽子是祭祖先用的。粽子叶:一般粽子叶都是提前一两天买好的,一片片叶子很大,粽子叶好像是论片卖的,一般一百片为一个单位,质量好的粽子叶三片就可以包一个粽子,质量次的可能要五片左右。 包粽子的程序:包粽子的日子是农历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节的前一天。所以在初四之前就要把买回来的粽子叶用水泡,洗干净晾干。包粽子的那天凌晨四、五点就要把包粽子用的糯米和大米淘洗干净,并用水泡。包粽子用的猪肉是当天买的,包粽子的肉是要肥瘦相宜的才好,太肥了会让粽子显得油腻,但若只放瘦肉,就又没有油气吃起来很干。肉是粽子的主要原料,肉的好坏决定了粽子的优劣,定安粽子之所以闻名恰恰就是定安黑猪肉好吃。粽子肉的切法也与日常煎或者炖肉的切法不一样,而且长粽子肉和五角型粽子肉的形状也不一样。用于包长粽子的,肉就要切得常常的,长度大约是长粽子长度的二分之一。五角形的一般肉是切成立体三角型的,一片片肉上最好是肥瘦都有。肉切好了就放在洗干净的器皿里,放盐、八角、香料、酱油等搅拌,放好备用。把泡得差不多的糯米以及大米分别放在不同的容器里,然后放盐和碱,调好的米有淡淡的绿色。一切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包粽子了,一般来说扎粽子用的绳子是麻绳。先把棕叶在腿上摆好,然后放上一层米,在米上用手指划一小坑,再把事先调好的肉放到坑里,肉的多少根据具体情况来放,可以单放一块,也可以肥瘦结合放,如果要放腊肠或者蛋黄也行。肉放好之后,在抓一小戳米把肉盖住。包棕叶的时候先把粽子下放的棕叶包好,然后把整个粽子拿起来,用手把米压紧。这一道工序对一个粽子的成败很重要,压得太紧了,不容易煮熟,若松了,煮出来的粽子就软巴巴的,让人笑话。每年包粽子奶奶都会点到那个粽子包得跟浆糊一样的人,仿佛粽子包不好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媳妇一样,永远成为别人的话柄。粽子包好之后,奶奶都会成对成对的数,看总共包了多少个粽子。一般包完粽子就已经过了中午了。如果粽子少,就可以一下子放到大锅里煮,多的需要分成几锅。煮粽子也是一件费力的活。需要事先准备好煮粽子用的大柴,把粽子放好之后,加满一锅水。一锅粽子要煮熟,需要换几次水,如果吃完午饭就开始煮粽子,那么煮好粽子天也已经黑了。 煮粽子的水等凉了之后就提去倒在菠萝蜜树的树根处,据说这样做明年就会结出更多的菠萝蜜。奶奶倒菠萝蜜水时一般都会念叨一下关于粽子水和菠萝蜜之间这种关系的歌谣的,已经近十年没有在家过端午节了,这词也给忘了。 关于龙水 世界上真的有龙,端午节奶奶都会说这么一句,并讲那个关于龙的故事。说有一天村子里一个女孩正在扫地被突然来的龙卷风给卷走了,多了几天她又回来了。人们问她,她说是被卷到天上去,人家让她捣药,一直捣满三大缸才放她回家了。 人们说端午节天刚亮时,在大人们挑水之前去村里的那口老水井看就会看到有龙在里面翻腾。因为这个说法,小时候初四晚上都下决心第二天起早些去看龙,不过这个愿望重来就没实现过,每次醒来的时候门前的院子里已经有别人挑水经过的痕迹了。也有不死心依然跑到老井看的时候,老井很浅,清澈见底,没有一点龙呆过的样子,在那洗衣服的妇女都会笑说,想看龙就起早一点,现在水井都被人弄脏了,龙早就走了。或许,这个传言就是大人们为了让小孩子早点起床才共同编出来的吧。 但是端午节那天的水是好水这是大人们也都认同的,端午节这天女孩子们都会用井水洗头,说是端午节这天用井水洗头对头发有好处,最好是把井水抽出来后在太阳晒成温水来洗而不是烧成热水。 关于花 农历五月初四,女孩子们洗完澡要换上最破的衣服,因为条件允许的话这天晚上家长们都会给女孩子们包扎指甲花。包指甲花用的原料就是指甲花的叶子,把指甲花细细的叶子捣碎,放在指甲上,再用野生的鸡蛋叶包住,用包粽子的麻绳绑好,扎的时候要注意力度,太松了,孩子们挠痱子时很快就弄掉了,第二天指甲就不会红,太紧了半夜又不会自动脱落,留到第二天早上,孩子的手指头就会很疼。这种纯植物的染指法缺点是除了指甲,抱住的那小节手指也是红的,优点是指甲上的红不像指甲油那么容易脱落,除非是新指甲长出来,它是不会掉色的,而且对指甲也没有伤害反而有护甲的作用。大人们是不会包指甲的,但如果哪个脚指甲被指虫蛀了,她们就会弄些指甲花包上,可以缓解疼痛,也有治好的。 除了美甲的指甲花,端午节还有用来亮眼的花,因为需要的花很多,所以收集起来比指甲花难很多。端午节用来泡水洗眼睛的花和草是:金银花、槟榔花、海棠花、篓花以及一些野草。把收集来的东西放在盆里用井水泡上一段时间,等各种花和草的味都渗入水中了,就可以用来洗眼睛了,据说这样可以让视力变得很好。我小时候也曾努力地收集过这些花花草草,但是从来都没有集齐过。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人端午节会记得端午节去收集花草来泡水洗眼睛了,端午节的时候,市集上会有人专门卖的,不过也没有卖得齐全得,而且有些还会把一种据说花粉吹到眼睛中会把眼睛变瞎的毒花掺在一起卖。 你要什么习俗 太泛儿了这问题

三、海南的习俗

       海南的习俗有元宵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海南黎族苗族 三月三 节、儋州民间歌节、文昌公期、万宁文灯节、南山长寿文化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等。汉族、黎族、苗族是海南世居民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海南的习俗有哪些海南地区有着别具一格的节日文化和传统节日。苗族把春节称作 客家年 ,吃年饭前,照例要祭祖敬神、竞放鞭炮,鞭炮放得越多越好。其他诸如守年、洗脚、喊年习俗也都应有尽有。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后,则鸣枪报丧,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的墓地。海南传统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和乐蟹、东山羊。 清补凉 、竹筒饭、椰子饭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

四、海南的地方习俗有哪些?

       1、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海南省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黎族“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三有三”的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如今黎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来观看和参与。

       2、换花节: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是琼山府城一年一度的独具风味的大盛会,换花节原是琼山特有的民间节日,历史悠久,但是以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如今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换花,其活动的形式、规模、范围、区域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着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

       3、军坡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

       4、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5、儋州民间歌节:每年中秋为儋洲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南省民俗文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海南省民俗文化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最近发表
随便看看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