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水峪民俗旅游村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水峪村的简介
- 2、怀柔西水峪民俗村怎么样
- 3、水峪村初冬行
- 4、怀柔西水峪民俗村怎么样
一、水峪村的简介
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来水入街,供人畜饮用。环山建设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库水浇灌幼树。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杨家大院位于水峪西山,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格局为四进四出;门楼别致,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两座清朝风格的石鼓矗立两旁。瓮门指的是村内东翁桥的桥洞,其上雕有一块白石,石上有“宁水”二字,意在翁桥有拂水安洪之用。除此之外,该村还是北京市旅游局命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远近闻名的“水峪中幡”、“大鼓会”就出于此地。 今年,该村为发展旅游经济,投资50余万元,在村中摆放石碾128座,再现出山村古老的民俗文化。根据现有的自身条件发展重点主要有两项:一是继续坚持,民俗旅游村建设,首先要争取上级领导多支持;其次对现有的主要景点和环境方面增加投资,加快建设,切实从软件上、硬件上达到民俗旅游标准;二是加大现有几千万立方米的石板开发力量,主要以招商开发为主,争取形成采、加、销一条龙的石板产业,彻底改变单一农业发展的传统格局。
二、怀柔西水峪民俗村怎么样
泉水峪村地处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北部山区,距北京城区80公里。泉水峪村,清乾隆年间成村。原名水峪村。因与金海湖镇水峪村重名,且村附近多泉,1981年改称泉水峪。泉水峪村全村共200户,660口人,辖区总面积7200亩,是全市知名的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目前,该村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达到7家,区级民俗旅游接待户30家,总接待床位300个,总餐位1000个。近年来,慕名来泉水峪村采摘的游客越聚越多,因为这里的采摘与别处不同,采摘之余还能看到一种特殊的桃子。更多关于平谷泉水峪村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73fe39161573205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三、水峪村初冬行
初冬的周末,来到北京西南郊的房山水峪村。 未进村,先爬山。冬日色彩几乎落尽的大山里,我们远远地发现了高高的簇簇的柿子树,一如喜逢节日的串串的小红灯笼,透着诱人的喜庆的吉祥韵味的红柿子缀满了山上。 我们开始爬山,一为赏景,二为采摘。在瑟瑟的山风中,天飘起细碎的雪霰,脚下的层层铺垫的落叶沙沙作响。谷地的河道沿山势旋入山的深处,在每处山谷中的两面坡上都布满疏密的松树、枫树、黄栌、核桃、柿子等林木,有的树叶已落尽,有的枯黄抱枝头。从路旁、到山坡、到梯田,到山顶,山上山下处处都是红柿子,煞是好看。一些已经熟透落地,羊啃鸟啄,羊群正在山下享受美味,我们正琢磨好好的柿子不采岂不糟践了,问及老乡,说卖的价钱不抵运费,最好就是喂牛羊。我们一行觅路而行,攀崖过草,采撷挥杆可及的柿子,好多落地成泥,可拾起的也吃不完,饱食甘甜美味…… 随着登高的脚步,一座群山的环抱中的古老村落,进入眼帘。 村旁耸立着最高的突兀的一座山,称纱帽山,是一座典型正态分布曲线形的山。水峪村的周围连绵着远近的山峦,与纱帽山环成环形,村子被山分成东水峪和西水峪,从山上鸟瞰呈现八卦的浑圆阵势。 下山进村,我们近看古村,整个村落就是由石头构造而成:进村先通过年久的石砌的高高拱立的瓮桥(门),一片场地上有石头砌的戏台垛子,沿河道是一条曲折的石板路,河上偶有石板桥沟通两侧,两旁是沿山势错落的处处古宅,古宅是由石墙和石片瓦构成,在许多古宅门前仍放置着过去的石碾,还偶见风雨剥蚀的石磨,现如今只作为游人的景观。 我们来到一古宅院门前,门口一块青石板上书“石板人家”。看长巷两侧的墙边,立靠高高低低的几十片青石板,一看便知就地取材,每块石板都书写着几近隶属体粉笔的文字,内容写山、村、路、石、家、人和生活场景的古体诗词,反映了主人悠然生活与闲暇心境。 一首写柿子的诗写道:寒霜非无情,满山柿子红,凉风知人意,雾霭一扫空。一首写闲在生活的诗写道:崎岖小径没草芜,白云闲散昊天舒,日照石桥醉饮茶,细听林中有鹧鸪。 与我们同行的小陈为该地的原住民,离开家乡已二十余载,说起来其家乡的山水林田、少年趣事,仍历历如昨。小陈引我们走进山路旁一个带门楼的小院,见面便称男女主人为“表哥”、“表嫂”,两位已逾花甲之年的主人热情相迎。我们一进门,女主人便张罗做午饭,男主人聊起他的心爱的石板作品及还有近年村中变化,说常有记者和名流来此探访,老人还拿出自己曾参加编写的《水峪村村史》。我们随手翻阅发现,该书对水峪村有这样记载:水峪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距北京市区80余公里。村域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1300多口人。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建村已有数百年历史,素有文化古村的美誉。古宅、古碾、古中幡是水峪村的传统的特色民俗文化。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市级民俗旅游村,2008年,在寻找北京最美乡村评选活动中水峪村获得提名奖。 据老人介绍,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虽经历几百年风雨,目前保留尚比较完整。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桥、娘娘庙等,始建于繁盛的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与石板人家的主人告别,我们走进四进四出的杨家大院,位于高坡上的石墙石瓦的一处古老建筑,透着被岁月剥蚀的痕迹,雕梁画栋依稀可见旧日风韵,榫卯门窗的木质风骨犹存,地面铺设的石板沟回被磨得平滑如鉴,我想,当年的杨家定是名扬乡里之大户人家。 小陈告诉我们:由于近年村里大多年轻人已迁出或外出打工,村里开办旅游农家院的也都是老年人居多,村里的几百年的老宅子多被闲置,且有些已破落无人修复。 山里乡野的一天,似回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场景。我想起了石板人家那位老者的诗句: 石瓦石砌避雨风, 种瓜种豆食自耕, 酌酒吟诗何其乐, 老翁自比陶渊明。
四、怀柔西水峪民俗村怎么样
西水峪民俗村位于怀柔九渡河镇,这里四季川流不息,环境幽雅,不仅有青山环绕,碧波荡漾的天然湖泊——灏明湖,还有蜿蜒山峰,越入河底的长城奇观——水下长城和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百亩明代古栗园,真可谓“有山有水有长城,明代板栗漫坡生”。西水峪民俗村距北京城区65公里,现有88户,260口人。据史料记载,该村是修建明长城时逐渐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庄背依古老的明长城,西临风景秀丽的小西湖自然风景区,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西水峪民俗村与正在开发建设的黄花城长城生态旅游区融为一体,环境优雅,资源丰富,特别是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农家山寨,其建筑多为石质结构,民风淳朴,村内建有著名的明代板栗园及果品观光采摘园,同时建有停车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目前已发展民俗户50户,床位500张,游人可体验食宿在农家小院、山中木屋及板栗园的情趣,尽情领略山野的恬静悠然,农家的犬吠鸡鸣。该村是怀柔首批挂牌的民俗旅游村。西水峪全村共88户、143口人,45%的户搞民俗旅游。2002年该村共接待游人2.3万人次,民俗旅游收入98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3%。这里村风纯朴,村民热情好客,游人既可住农家院,吃天然绿色山野菜,还可登长城、划船、游泳以及其他一些娱乐活动。现在3000平方米停车场一处和供夜间使用的1000平方米免费封闭式停车场一处。更多关于怀柔西水峪民俗村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36b7cc161573175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峪民俗旅游村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水峪民俗旅游村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