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少数民俗活动有哪些(少数名族有哪些民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少数民俗活动有哪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1、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2、蒙古族的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藏族的酥油花灯节,酥油花灯节,藏语称“美多却杰”,其间还要由寺院举办跳神等歌舞活动。跳神者身穿绣袍,脸戴面具,在藏式喇叭、唢呐、牛皮鼓和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歌,以示欢庆。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为了庆祝释迦牟尼与其他教派辩论的胜利,在藏区各大寺院都要举行油塑艺术展览,即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的形象并点燃酥油灯进行祝福。藏族称之为“甘丹昂曲”,为传统的宗教节日。5、拉祜族的月亮节,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6、苗族的花山节。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川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5月初举行。四川的兴文县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

二、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推荐于 藏族:酥油灯花会,正月十五日,旺果节,七、八月间举行,一至三、四天。 彝族:火把节,云南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贵州于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密枝节,云南每年冬月初。 白族: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举行,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举行。绕海会(剑川地区过),农历六月十五日。 水族:端节,每年水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举行,有的地区择卯日过卯节。 傣族:泼水节,农历三月中旬清明后十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 ,(约当农历六月中旬)。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当农历九月中旬)。 苗族:纪念“亚努”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贵阳附近几个县过。 哈尼族:六月节,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三至六天。 僳僳族:火把节,六月。 拉枯族:火把节,六月 二十四日。 普米族:尝新节,每年大春收获季节。 回答者: lo冷若冰霜ve | 一级 | 2011-3-21 21:14 藏族:酥油灯花会,正月十五日,旺果节,七、八月间举行,一至三、四天。 彝族:火把节,云南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贵州于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密枝节,云南每年冬月初。 白族: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举行,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举行。绕海会(剑川地区过),农历六月十五日。 水族:端节,每年水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举行,有的地区择卯日过卯节。 傣族:泼水节,农历三月中旬清明后十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 ,(约当农历六月中旬)。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当农历九月中旬)。 苗族:纪念“亚努”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贵阳附近几个县过。 哈尼族:六月节,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三至六天。 僳僳族:火把节,六月。 拉枯族:火把节,六月 二十四日。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3-22 20:45 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一“昴玛突”,“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尼人都要过“苗爱拿”节。 “爱拿” 意思泽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 ,时间一般在五 月上旬。节日当天,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 一份。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角号。据说,吹牛角号是 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拿” 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劳动成性 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 角号向耕牛说:“可爱的老牛,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现在秧已 栽完,请你们休息吧。“耕牛听懂了,撒着欢上山了。按当地群 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 割来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 另外,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 方。过节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 舞、唱歌直到深夜 哈尼族的春节 磨秋节,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十二生肖记日)举行,又称“五月年”。 关于磨秋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 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 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 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 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这天,兄妹俩砍 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 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兄妹俩费 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 出。 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 年丰收。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 历五月的猪日或**,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从此形成节日。 “里玛主”节 “里玛主”,是哈尼语的音译,意思是春天的盛况。它是哈 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举行。 居住在红河岸边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爱布谷鸟,称布谷鸟 为“哈波阿玛”。每年人们听到“合波阿玛”的叫声以后,各村寨 就按传统习惯,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记日)筹办美酒佳肴、并上山采摘一种乔木开的花,挤出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喷喷 的糯米饭和煮好的红鸡蛋,献给布谷乌。然后,会集在村坡寨 头唱歌跳舞。男子还举行摔跤,特点是:抓腰带,抱年腿、过臂,夹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胜,双肩着地者为输。 “里玛主”节的来历,传说是古时候,布谷鸟受天神的派 遣,从遥远的天边飞来,向人间报春。当它飞过大海时,已精 疲力尽,眼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现一条龙尾,龙尾 变成一棵大树,布谷鸟就落到大树上休息。这样它历尽千辛万 苦,终于把春天的信息带到人间。哈尼族人民就按时春播,获 得丰收。 人们纪念布谷鸟的功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民族 节日。 六月节,哈尼语叫, 苦渣渣 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 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 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 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伴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 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 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诫新郎 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 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旧或属猴日举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蚂炸,以一家为单位,分头捕捉。每家捉够一竹筒(约二斤)后,就把蚂蚱 一只一只撕五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 未捉到的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 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靶粑吃,据说蚂蚱肉很香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每年的农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县卡多山区的哈尼 族,都要欢度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老人节。早上,小伙子上山挖松树,妇女们忙着准备节目的佳肴。太阳偏西,圣自(专门过节的地方)已栽满了棵棵青松,全寨 的老人们都汇聚在青松下。当主持者宣布节日仪式开始,锘锣一齐击响。青年男女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着香气袭人的糯米饭、鸡蛋等食物,敬给坐在青松下的老人。 接着,小伙子弹中央委员小三弦,姑娘们唱起动听的歌,老人们也在欢声鼎沸中跳起阳猛套(老人圆舞)。 最后,主持人请老人们轮流讲述一年来子女对他们的抚养 情况,人们听完每位老人的叙述后,对尊老爱老的给予赞誉, 对那些对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辈,给予批评。 祭母是新平县卡多山区哈尼族的一项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它有专门的地方,哈尼族叫“东坝”,故也叫东坝祭母。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农事活动。早上,各家都要安排小伙子捕雀打鸟,妇女捉鱼,还专门派人杀猪宰羊。中午,各家按一个儿子缴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给经办人,连同早上捕捉到的东西,便着手备办宴席。太阳偏西时, 大家聚集在祭母树前,当主持的长者宣布开始,大鼓和锘锣齐鸣。随着,大家便齐唱《思母歌》,唱毕,全寨入席饮酒吃饭。 东坝祭母实际是进行一次传统的道德教育,它是这样来 的:相传,从前哀牢山卡多寨子有一个寡妇领着一个儿子过 活。母亲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冬天,怕孩子冷病,半夜三更还要起来烧火塘;夏天又怕娃娃热伤风,就领着孩子到万年青 树下做针线。孩子吃少,母亲咽不下;孩子多吃一口,母亲就 笑得合不拢嘴,日子一年年过去,孩子长成了壮小伙子。儿子上山做活计,母亲都要给儿子送饭,可是儿子心肠很坏,饭送 得早,他破口就骂,送迟动手就打。一天早上,儿子看见一只 老雀给全身光秃秃张着大嘴卿卿嘈嘈要食的小鸟喂食的情 景,深感内疚,下决心痛改前非。这时,正好母亲送饭来了, 他急忙迎上去。老人以为儿子又要来打,放下篮子,转头就 跑,她十分伤心,心一横就跳下河,儿子赶到后,连忙也跳下 河去救,但只捞到一筒木头。他把木头扛回家,雕成母亲的像 供在门前的台子上,天天祭祀,据说这天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因此“祭母”的日子就定在这天。 人们认为这种做法很 好,“祭母”活动也就兴起来了,并且各个村寨都指定了一棵树 作“母亲树”,代表母亲的化身。在那里祭奠。 现在,有着传统美德的哈尼人民的“祭母”活动还继续保持着

三、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1、阿昌族——火把节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2、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3、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

       4、布郎族——开门节

       开门节,也称“出洼”,是信奉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等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与关门节(入夏节)相对应,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5、朝鲜族——上元节

       上元节一般指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四、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1、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2、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3、傈僳族的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

       4、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5、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6、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

       7、哈尼族的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8、蒙古族的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少数民俗活动有哪些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少数民俗活动有哪些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