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龙的民俗文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龙的文化是什么?
- 2、与龙有关的习俗有哪些?
- 3、龙文化的民俗文化
- 4、与龙有关的习俗有哪些?
一、龙的文化是什么?
人们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将中华儿女称为“龙的传人”。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处处都体现着“龙的文化”,彰显着对龙的崇拜。以龙为名的山川村镇不计其数:龙岗、龙城、龙泉……以龙命名的中式建筑不胜枚举:龙门、龙壁、龙亭……以龙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龙舟、龙灯、龙笛……以龙为名的商家、以龙为名的人就更是数不胜数。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描绘着龙,雕刻着龙,简直就是“龙的世界”。现实生活中以龙为图案的服饰、器物、玩具随处可见,甚至言谈话语之间也离不开龙:“龙凤呈祥”、“龙马精神”、“藏龙卧虎”……神话中的龙更是千变万化,能大能小,呼风唤雨,上天入海……人们喜爱它、赞颂它、崇拜它。龙成了吉祥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权威和神灵的象征。
龙是什么样子呢?千百年来人们在头脑中不断地勾画着它的形象。它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这些特征更给龙的本来面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二、与龙有关的习俗有哪些?
龙应当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即文字未成形时期,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先民的心中,并被人 们广为认识和尊崇。那么关于龙的民俗传说你知道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龙的民俗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龙的民俗传说篇一
由于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功能与形态、类别又多种多样,更由于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专制帝王们无法对龙实行绝对的垄断。相反,帝王们的恣肆自为激起了人门的反感,出现了对龙的憎恶和否定,产生了毒龙。孽龙之说。毒龙本为佛经语,指一种害人之龙因受戒而顿悟,忍诸般苦,以至命绝,最后终于成佛。但人们用这一概念主要意指害人之龙或害人的邪念。唐诗人王维就有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的诗句。所谓孽龙,乃是降灾之龙。本来在上古,龙代表天帝表示其赏罚,但降灾之事逐渐被称为 龙蛇之孽 ,于是有了妖龙、孽龙的称呼。相传秦李冰任蜀郡守,蜀多水患,并有孽龙食人。李冰及其子二郎降服孽龙,锁于江上,水患遂息。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及梅山七圣即从此而来。孽龙除了指残暴,兴水患害民的龙以外,还指历史上的暴君,如夏桀、秦始皇等人。对毒龙、孽龙的指斥,反映了历史上人民群众对专制皇权的不满与反抗。除了这种直接的指斥外,人们还在文学作品中对龙嬉笑怒骂。如在《封神演义》、《西游记》中都有 哪咤闹海 的章节,作者不但借哪咤之口把龙王称为 老泥鳅 ,而且还设计了哪咤将龙太子打死、揭鳞抽筋的情节,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向。
对 真龙天子 的最直接的否定是农民革命的的熊熊烈焰。
还在龙与帝王结缘不久的东汉未年,黄中军起义就喊出了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的口号。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把清王朝的皇帝称为 蛇妖 ,宣称以农民自己的真龙天子来取代封建阶级的真龙天子。他赋诗言志道: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展爪却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雪鼓舞三千浪,易像飞龙定在天。
当民主革命凯歌高奏、封建帝制被推翻后,作为皇权象征的龙也就走向了未日,变成了一种文化遗迹。
关于龙的民俗传说篇二帝王对龙的利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龙纹的把持与垄断。
这主要体现在对带有龙形象的服饰的使用上。东汉时,九卿以下官员已经没有资格穿有龙图案的服装,元代不但不准常人穿用有龙凤图案的服装,市街店铺也不准织造、出售有龙凤图案的布匹,违者除物品没官外,还要把犯禁之人拘捕严惩。但由于龙纹的流行年代久远,统治者一时不能完全禁绝,又采取了变通方法,即将龙分为三六九等,那种双角五爪的龙形象由皇帝专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龙纹可以民用。明代模仿前代,禁止民用龙纹,同时对大臣朝服的图案也作了规定。相比之下,倒是清王朝相对宽松一些,它规定文武百官可穿蟒服,但蟒数及颜色各有等差。龙纹器物,除皇帝专用色(明黄)外,一般不禁止。历代皇帝的服装则极尽华丽,滥用龙纹以示帝王的威权。
以明清帝王的服饰为例,皇帝的衮服为玄衣黄裳,装饰有12种图案,称十二章。衣自上而下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自上而下绣宗彝(本意为一种祭器,上有虎与雉雉两种兽形。
这里指两种兽的图案)、藻、火、粉米(白色米形花纹)、黼(黑白相同如斧形的花纹)、黻(青黑相间的花纹)。蔽膝与裳同色,绣龙、火和山的图案。十二章中以龙纹最为突出,其他不过是点缀。明代又规定皇帝的朝服除了十二章外,还要有十二团龙。帝王的其它衣服也尽力 龙 气,可称满身皆龙,甚至皇后的朝服也爬满了龙。
封建帝主垄断龙纹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统治,使自己的权威不受到挑战。因而,任何时龙的冒犯常常被君主视为对专制皇权的冒犯,都可能招致大祸。韩非子曾说过,龙虽然有时柔顺得可以与它一起嬉戏,但它颈下有逆鳞径尺,碰了逆鳞,龙就会翻脸不认人而**。韩非子认为君王应有逆鳞。历代帝王神化自己为真龙天子,也就自然地承继了龙的逆鳞。触犯专制皇权、包括对龙表现出不敬的言行,都可能遭到严惩乃致杀身灭族。所以大诗人李白在《猛龙行》中感叹: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明清以降,中国封建皇权达于鼎盛,极度膨胀,帝王猜忌心极强,对皇权有意无意的冒犯都是犯龙鳞的行为,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血案和文字狱。明代画家盛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名重一时,洪武年间供事内廷,为皇帝服务。他奉旨为一寺院画影壁,画了一幅 水母乘龙背 ,结果朱元璋以 不称旨 为罪名下令将盛著处死。朱元璋出身卑贱,疑忌心极强,很可能是他认为这幅画中龙被人骑是对他的嘲讽,于是制造了这起冤案。清代乾隆二十年(1756年).内阁学士胡中藻主持广西学政,出试题取《易经》中 乾之爻不像龙说 一句,结果被控为低毁乾隆。因为隆与龙同音,是暗指乾隆不是真龙天子,因而获罪,收监后又顺蔓摸瓜,查出胡的诗中有 一把心肠论浊清 之类的句子,于是胡中藻被处死。
关于龙的民俗传说篇三天龙,当然指天上的龙,或升天的龙。龙能够腾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对象和神性决定的。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其中的 好飞 和 通天 ,是 天龙 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 天象 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 飞 枣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
好飞 必然 通天 。因为 飞 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因而,从远古到如今,人们总是让神龙常常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有将 鱼藻纹 和 鸟纹 刻划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 鸟鱼纹 ,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枣龙的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 通天 的意味。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 龙凤导引升天帛画 。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而上。旁边是它的同伴枣昂首展翅的凤。龙凤之下,站一位双手合十的裙服女子。显然,这位女子在祈祷着、接受着龙凤的导引,要飞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 女仙 。
于是,龙就有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专制帝王们之所以称自己为 真龙天子 ,其根本点就在于瞅准了龙的 通天 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对于老百姓而言, 天龙 则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对应、释放和外化。我们的祖先们,生活在异常艰辛的环境里,自然界灾害频仍,氏族间你争我斗,自身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痛。进入阶级社会后,又增加了来自专制皇权的压力,而这后一种压力又同道德伦理相结合,以 三纲五常 等形式箍桶填鸭般灌进人们的血脉中,不容分说、无可拒绝地捆绑住人们的手脚。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枣天性自由却无时不在羁绊之中,于是,人们期冀着、希求着、幻想着挣开绳索,超脱尘世,过一种能使天性充分展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三、龙文化的民俗文化
元宵节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是民间活动。农历正月十五日汉族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本与龙无关,我们所要谈的是灯节必要进行的舞龙灯。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氏所说的似乎的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龙灯亦有由人舞弄者,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即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句。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绤,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龙民俗,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者。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舞龙灯、舞龙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据《汉书·西域传赞》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期画像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画面的场面与颜师古注所云有所不同,可能属于另外一种形式。戏中之鱼形体硕大,明显系人工制作;鱼左侧有人单腿跪地,以右肩负鱼,鱼右侧有二人站立,均以右手举鼗鼓摇动,后面一人的左手似在持鱼的尾部。鱼的前面为一四足奔跑之龙。友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份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龙前一人,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龙后一人,左手持鞭,右手亦持鼗鼓举摇,气氛热烈异常。 农历二月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引龙回迷信: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很明显,所谓“引龙回”的方工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龙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北方一些人家在这一天还用彩纸、草节、细秫稭等穿成串悬于房梁之上,称“穿龙尾”,也是留龙在家之意。饮食迷信: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于是人们在二月二多吃面条、烙饼,因食龙之须、鳞对龙无多大伤害;最忌的是吃米饭,因为米饭是龙子,一顿米饭要伤害多少龙的性命。闺中妇女还忌用针线,以免不小心扎伤龙目。以上活动体现了龙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俗称龙抬头)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在大东亚端午节龙舟赛是重要的活动,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日本、东南亚。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写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沐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同民族节日的时间、内容与活动亦不尽相同。主要分布于中国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壮族人认为,每年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祭祀之日,外寨人骑马或戴斗笠者均不得通过寨心。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普米族有“龙潭祭节”,兰坪普米特的龙潭祭节在农历正月、二月,宁蒗普米族则在农历三月、七月。普米簇人各家均有自己的“龙潭”,大都在深山密林或山涧峡谷中。祭龙潭节时,全家同往自己的龙潭歇宿三日,用木棍、木板搭成高台称“龙塔”,龙塔前树百尺标竿,上挂7个用鸡毛麻线拴成的七角斗架,为龙神住处;然后以酒、牛奶、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食物祭于龙塔之上;请巫师登坛祭祀,求龙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祷毕,将涂有酥油的50个面偶投入龙潭。云南河口大瑶山瑶族尚有“龙公、龙母上天节”。龙公上天节为农历八月二十日,龙母上天节为农历七月二十日。是日,当地瑶族百姓祭龙之后,还要举行龙公、龙母的升天仪式。中国民族众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胜枚举故不再赘述。上述各民族的与龙有关的节日虽各具特色,但其本质含义却是一致的,即以龙为兴云布雨、掌管福祸之神。
四、与龙有关的习俗有哪些?
龙的节日 形形**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1.【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十*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2.【元宵节舞龙】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3.、【赛龙舟】划龙舟的由来原是一祭水神的仪式,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为乡民撑船寻找屈原的身体,一直到今日,龙舟竞赛已成为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龙的民俗文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龙的民俗文化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