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宁波传统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宁波的节日习俗
推荐于 宁波风土习俗之—— 庙祀 宁波人过年习俗:农历二十五六搡年糕 中秋节:8月16过中秋 清明:清明为祭祀之日,前后3天。宁波旧时清明节,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习俗。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要戴柳枝编的帽子,寓 “思青(亲)”之意,说是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头”。 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故里上坟。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 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 “抢麻糍”。 清明节的麻糍,要求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饭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请族人,称吃清明羹饭。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 普通人家也有轮流上坟的,但祭祀没有如此讲究。祭物则不外乎白斩鹅肉、毛笋煮肉和小炒之类。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备好,上坟时,只需再烧一点饭。 宁波人过年习俗之一:搡年糕: 农历二十五六搡年糕: 所谓年糕就是取年年高的意思,所以宁波人到了过年的时候是要吃年糕的,同时宁波的年糕与别处又不同,称为水磨年糕。口感细滑有韧劲,不论是常时间煮和切成薄片炒都不会有含糊的口感,所以很多久居海外的宁波人常常很怀念宁波水磨年糕,然别处买的都没有正宗的口感好。 现在叫的上海白年糕就是宁波水磨年糕.商业做法:精选当年新米(糯性粳米,少量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熟后机器挤压成条.口感糯、软、滑、很筋道. 而在旧时宁波人过年年糕的做成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情。孩子们是早已知道父亲将做年糕的米浸泡在水里了的,浸泡几日的米才能磨成细腻的米粉。做年糕不称,称为搡年糕。原来到了二十五六家里的男人们便会将浸泡好了的米洗干净,用水磨磨成粉,蒸熟。接着便开始最重要的仪式搡年糕。庭院里会摆上一个石头雕成的大臼,配一个木柄石制的捣捶。孩子们会欢快的围在一边等待父兄们将蒸熟的粉放入臼内捶捣,这便叫搡。 搡年糕搡的越透,年糕就越有韧劲,半天后年糕粉团便有了,女人们就会把年糕揉成条装,按上红印。而孩子们是等不得到那时的,老早就向哥哥要了搡到一半的粉团捏在手里边玩边吃了。 (这个貌似很多地方都有的) 宁波人过年习俗之二:早起,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 宁波人过年习俗之三: 早上吃汤团 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宁波人过年习俗之四:拜年(也称拜岁)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二、宁波风俗有哪些呢?
宁波有特殊的风俗:
贴春联:
研上浓浓的墨,一挥而就的是饱含深意的“春之祝福”:“千门万户日,独把新桃换旧符”,“金猴玉兔弄春色,紫燕黄莺弹妙音”。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甬上书法好手沈元魁、裘颖、龚烈沸、沈师白等人所书的火红春联转眼间挂满了天井廊下。按照老底子的规矩,春联是在除夕夜挂到大门口的。
开门炮:
大宅门缓缓打开,穿红着绿的孩子们簇拥着太公太婆走出来,“嘭”的一声,开门炮冲天而起。大人们互相道贺新年,“猴年大吉”的大红剪纸前,提花灯、踢毽子、吃冰糖葫芦的孩子展开笑脸。
开门炮是欢度春节的第一个信号,这一习俗在农村尤甚,它表示这家主人在新年的第一天依旧保持着开门出工的勤劳习惯。
祭祖拜年:
拜年真的是要拜的,太公太婆拜的是祖宗,晚辈们是给长辈拜岁。麻饼、芝麻糖、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桔子、苹果摆了满满一桌子,这些都是招待小辈孩童的零食,称“盘手果”。未成年的晚辈行拜岁礼后,可以得到拜岁钱,因此这是孩子们的开心一刻。
三、宁波有哪些民风民俗
参考资料:网络
四、宁波风俗有哪些呢?
宁波风俗有:
1、祭灶果
祭灶王的专用供品。传说农历十二月廿三为灶群菩萨(灶王)升天汇报的日子,各家都要在灶头设香案祭拜,供品是以糯米粉制成的膨化干点心,由油果、麻枣、红球、白球、黑脚骨、白脚骨等组成,统称祭灶果。
2、廿九夜
大年夜。一是专指,腊月最后一天如有三十日的,称“三十年夜”,只有廿九天的则称廿九夜。也泛指所有的大年夜。
3、压岁钿
旧时大年夜由长辈发给孩子一些钱,让他压在枕头下,希冀有一个兆示来年好运的好梦。
4、上灯夜
元宵夜。元宵又称上元,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夜,民间有洗扫和点上灯笼到各处“照爬虫”的习俗。照完“爬虫”后将灯挂于醒目处,逐步形成元宵灯会,故有上灯夜之称。
5、相量盏
孩子上学时分发的点心。旧时孩子第一次上学,家长备相量盏,以小盏盛饭和糖果,分送给其他新同学,作为见面礼,以示“结缘”。相量,商商量量。
6、好日酒
喜酒。好日,结婚的日子。
7、拜生酒
寿宴。民间成人年龄逢十要祝寿,称“做生”,晚辈贺寿称“拜生”,平辈及长辈则称吃“生日酒”。
又有“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即提前一年祝寿,以示来年增寿;但六十岁则做正日,庆祝生命完成一个甲子的历程;另有“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错”之说,错过。
8、满月酒
庆祝孩子出生一月的宴席。
9、上梁酒
盖新房上主梁时祈福求太平的宴席。上梁酒同时为感谢亲朋、犒劳工匠,对四邻八居则在上主梁时抛发“上梁馒头”。
10、搡年糕
做年糕的米粉要用捣臼搡过,此活最吃力,也最有特色,故名。宁波人每到年底必做年糕,将水磨米粉蒸熟后搡成米泥,用专用的年糕板印成。年糕谐音“年高”,以讨口采。谚语:“出力勿讨好,阿旺搡年糕”。
11、注夏绳
立夏节孩子所系的七彩丝绳。民间称夏季食欲不振、气候不适而消瘦为“注夏”,以为用七彩丝线编成的花绳系于孩子的手腕或发辫上,可以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12、插地香
七月三十夜在地上插香。传说此日为地藏菩萨生日,插香致敬;也比喻无规律乱插杆状物件。
13、祓高秋
过立秋节的一种仪式。高秋,即立秋;民间在立秋节吃西瓜,吃薄脆饼与罗卜籽一起捣粹的粉末,以为可以祓除暑热,抵御秋寒。
14、出河头
新娘嫁后三日进知的一种程式。民间以新娘在婚后第三日要到河边象征性洗涮一次,以示正式开始理家,同时也以此正式在村子里出面亮相。
15、闹头场
静场锣鼓。旧时农村演戏,开场前先敲打一套锣鼓点子,招徕观众并静场。
16、路头戏
按一定套路随编随演的戏剧。路,剧情套路;头,唱词韵头。因这种随意编创、艺术粗糙的戏剧形式比较原始,多在乡间露台演出,也常常被理解成“路边头演出的戏”。
17、小热昏
卖梨膏糖的艺人所表演的曲艺形式。卖梨膏糖的艺人为招徕顾客,以民间小调信口编唱即兴的内容,多以灰谐语言调侃人事,给人以胡说八道又妙趣横生的印象。热昏,神志糊涂。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宁波传统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宁波传统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