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山西十大名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山西十大民俗风情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山西有哪些民俗?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山西属于北方,是北方省份,但也是整个长江以北地区唯一不属于“北方民系”的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山西的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

       5.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

       6.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8.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

       9.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10.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其产生于祁县 、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

二、山西十大民俗文化

       山西民俗有:闹花灯,闹红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等。

       1、闹花灯

       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

       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高跷

       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4、跑旱船

       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5、跑竹马

       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6、小车舞

       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7、挑椅舞

       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自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8、狮子舞

       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

三、山西十大民俗

       山西民俗有剪纸,社火,威风锣鼓,民歌,戏曲。

       1、剪纸

       “镂金作胜传荆,剪彩为人起晋风。”山西民间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

       2、社火

       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 社 为土地之神 火 ,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十八般武艺引人入胜,表演起来鼓声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

       4、民歌

       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为主。相传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5、戏曲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副来自晋西的旧戏台楹联,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对戏剧的强烈爱好。这种爱好,源远流长,已经形成一种代代相因的传统风尚了。

       中国节日习俗。

       1、除夕,一年农历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俗称的过年了,这是中华民族全世界所有华人都会过的一个节日。风俗是家家户户给压岁钱,在农村会祭祀,贴春联,放鞭炮,辞旧迎新,大人小孩老人会换上新衣服。

       2、元宵节,过完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过完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对此加以庆祝,风俗一般是吃元宵、猜灯谜等。

       3、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风俗是吃月饼、赏月,重阳节大约在战国时期形成,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4、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相传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别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挂菖蒲、 斗百草、驱除五毒、赛龙舟、吃粽子、 饮雄黄酒、佩香囊。

       5、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九日。别称:老人节。习俗: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观赏菊花等。

四、山西十大民俗文化

       山西十大民俗文化为闹花灯、放烟火、高跷、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1、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2、高跷。

       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不等,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边舞边唱。高跷也可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3、狮子舞。

       狮子舞通常由两人扮演,前者双手握狮头道具戴于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扶前者腰部,身披用麻、布等材料装饰成的狮皮,扮演狮身。两人合成一只大狮,称“太狮”。也有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假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

       4、倒悬花鼓。

       倒悬花鼓是山西省稷山县农村流传着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艺活动形式,是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的奇葩,起源于南宋时期。

       5、太原社火。

       太原社火是山西省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西十大民俗风情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山西十大民俗风情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