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民俗摄影的介绍
民俗摄影,是一门刚刚兴起的新型摄影门类,其性质、使命、内涵、规律、技法和要求等与其他摄影门类都有许多不同,诸如: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物摄影、广告摄影、建筑摄影、静物摄影等,但并不排斥以艺术创作为目的单幅民俗风情图片。民俗摄影,首先应该表现出民俗的特点,以塑造出富有民俗特点的多方位,多角度来筛选提炼专项题目。其次,应该表现出民俗摄影的特性。民俗摄影是倡导摄影者沿着某一民族题材的深入发掘和完整剖析。就是让民俗摄影者深入生活,深挖素材,系列完整地去反映民俗事象。
二、民俗摄影的由来
民俗摄影的含义民俗摄影,简言之就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在我国,民俗摄影是摄影艺术与民俗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型摄影门类。它以拍摄纪录,搜集整理和抢救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民俗摄影的前景
为便于读者比较,在介绍我国民俗摄影情况之前,有必要对国际上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介绍:远的不说,仅以我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除大和民族以外还有一个少数民族——阿依努族,而韩国则是单一的朝鲜民族。这两个幅员极小、民族成份极为简单的国家,民俗摄影活动开展的活跃程度却令人刮目。韩国,活跃在各地的民俗摄影家和爱好者们,每年都有新的奉献,他们有自己的组织,每年都举行各种类型的拍摄和研讨活动,每年都出版民俗图书、画集、图册不下数千种。其中一位民俗摄影家,家中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民俗图片库,仅他拍摄的韩国萨满教的活动就出版了系列画册十多套近百册。他对中国具有无尽的民俗摄影题材羡慕不已,他说:“如果到中国拍片,就是活500岁也不够。” 日本,由于只有一个少数民族阿依努族,政府每年大量拨款保护该民族的传统生活,为日本从事民俗摄影的专业工作者提供拍摄和研究的良好条件,每年都有大批民俗图书出版。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及其他诸多原因,加之民俗摄影被人们认识较迟,故使得我们的民俗摄影工作起步较晚,前些年发展比较缓慢。但值得欣慰的是,自民俗摄影的社会地位被确认以来,尤其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成立以来,在自我发展,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确立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可爱的中华”的宗旨;高扬起“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祖国民俗文化”三面旗帜;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协会的重要职务,建立了强有力的协会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章程制度和发展规则;协会由最初的200名会员,到1996年底三年的时间, 会员队伍就迅速发展到近万人,会员遍布全国各省市(包括台湾在内);开办了民俗摄影大专班,相继建立地方组织100多个,建立和正在筹建10余个民俗摄影创作基地, 举办了10余期民俗摄影培训班;创作班和函授班,在协会的组织指导下,各地会员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民俗方面和采访创作、举办影展、影评和学术交流活动;建成了中国唯一比较完整的民俗图片库,现存有我国56个民族及部分外国民族的民俗图片达10多万幅。协会还致力于中国民俗摄影走向世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同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芬兰、丹麦、澳大利亚、印度、缅甸、韩国等进行了民俗摄影方面的交流,扩大了中国民俗摄影在国际上的影响。 如今从我国民俗摄影的发展势头来看,今后几年,无论是会员队伍还是民俗摄影活动,都将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我国有取之不尽,拍之不谒的民俗摄影资源,民俗摄影意义深远大有作为的事实和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随着这一认识的深化及其影响的扩大,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民俗摄影的大潮中来。现照相机已经从“贵族式”的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百姓自娱自乐的普通用品,全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摄影爱好者,这就为组织浩浩荡荡的民俗摄影大军储备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 其次,民俗摄影热已经和正在全国兴起,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与风采。近几年来,广大摄影工作者,专业摄影师纷纷转向,开始拍摄本乡本土的民俗风情。在各年度摄影比赛、摄影展览中,民俗图片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民俗摄影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的越来越多。民俗摄影正在被更多的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们接受和热爱。 此外,我国的民俗文化在国际上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已经引起了国际民俗摄影工作者、学者的重视,一批批国外人员到中国各地采风,拍摄中国民俗风情,采访中国民俗文化。同时还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观光者。他们把观光的热点转向中国民俗文化。他们在中国多拍一些民俗照片,归国时就带回了由衷的满足。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的民俗摄影协会成立不过三年的暂短时间,就取得了如此令人予料不到的发展和成绩,其奥妙何在?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事业的诞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其本身就蕴含着无比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因而民俗摄影事业在中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民俗摄影的由来
从世界运用摄影术150 多年的历史看,早期的摄影家们曾积极探索以摄影术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摄影家汤姆逊早在1862-1877年间就拍摄过伦敦街头生活景象及中国百姓生活实态的照片,这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照片了。 英国的纪实摄影家斯顿爵士对英国将遗忘的传统礼仪和祭典仪式感慨万千,于是,他在1897年创立了“国民生活纪录摄影协会”,专门拍摄带着传统色彩的生活习俗照片。他拍了2200张民俗作品,其中有不少在艺术上颇有成就,有的照片非常有历史价值。其代表作有《埃帮河畔的斯特拉特夫德祭典中的烤牛肉》。 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捷特,他与一般的纪实摄影家不同的是专门拍摄巴黎市内的社会活动和风俗民情。他成天在大街小巷里细心观察那里的一切变化。他共拍摄了1 万多张底片,并用心把它保留下来,他从不向任何人出售或显示这些作品,赤贫地渡过一生。到他死后,他的后代才把这些作品捐给巴黎博物馆。人们发现这些照片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单从民俗方面来说,有些风俗早已在巴黎销声匿迹了。后来博物馆专门为他举办了展览,展览轰动了社会各界。 19世纪不至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现代派”摄影热潮。自斯特朗德(Strand 1890-)“即物主义”摄影诞生以后, 不少摄影家跟随潮流抛弃了以前那种习惯性的主题,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崭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摄影艺术圈子里有人提出“把观众审美性摄影所制造的技巧的梦幻世界, 拉回到忠实日常生活现实世界”的口号。 爱默生( Emerson Peter Henry,1856-1936)“自然主义”摄影主张为纪实摄影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认为应当以客观的对象的真实性为本,准确无误地把对象纪录下来。民俗摄影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次真正解脱,即尊重客观事物,摆脱绘画性的干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迅速。新闻摄影界在反对制**新闻方面取得新的认识,这也牵涉到一些地方风俗民情的内容。因此真实性也成了民俗摄影重要评价标尺。由于民俗有一定的知识*和*味性而得到报刊、出版界的青睐,深受读者的欢迎。新闻摄影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积极地采摄民俗照片,并视其为图片新闻不可缺少的内容。1920年,英国博物馆和一些出版社,发出招聘书,特聘一些摄影家和业余摄影者到世界各地去采摄民俗风情和建筑照片,出版了许多有关民俗的画册和书籍在社会上销售。 在我国,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就有摄影家进行民俗方面的拍摄活动。如王小亭先生、庄学本先生,他们都先后拍摄过不少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图片。但这些照片毕竟数量有限,更没有明确提出“民俗摄影”的概念。 此后,我国不少摄影工作者曾力图对祖国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纪实性拍摄活动,实事上,通过他们的相机也纪录了许多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俗资料,但都是无意识、不自觉的零散地活动,没有形成完整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从而也就不可能把“民俗摄影”作为一项宏大的工程和事业提出并加以实施。可见,“民俗摄影”的出现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尽管摄影术和民俗学的产生都已有百余年历史,但二者却始终未能结合在一起变成“民俗摄影”。而能动地有意识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门新的摄影门类--民俗摄影的,还是我国近几年的事情。 现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执行会长的沈澈同志,就是我国“民俗摄影”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始人。他从1980年起,放弃优越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历时两年多时间,骑自行车深入祖国各民族地区进行拍摄创作,历尽千辛万苦,几度战胜死神的如唤,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民俗图片。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民俗事象,与各族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并认真阅读了不少有关民俗学的书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使他领悟到:原来民族地区的拍摄内容那么广泛,拍摄题材那么丰富,别说自己一个人,就是千百万人干也是永远干不完的,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宏大事业——“民俗摄影”么!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酷爱摄影的狂热分子,从此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了归宿,找到了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此,他坚定了一个信念:以毕生的精力开发“民俗摄影”这块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处女地!他对民俗摄影事业的创造性设想与执著精神,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张爱萍将军及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赞同和支持。张爱萍将军还及时指点:“民俗摄影不光是少数民族的事,把汉族民俗也加上就完整了。汉族民俗丰富多彩,很有形容价值,这才是完整的中华民族民俗文化。” 1993年7 月,经文化部批准,民政部登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民俗摄影事业作为一个新的摄影门类首次被国家和摄影界广大同仁所承认所接受。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