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临汾民俗文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山西临汾春节习俗
在临汾,广义的过年可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到来年正月二十才算结束。- h8 u* D, o: G/ t9 i! b# Q7 k; T i! a5 q3 L7 U/ [ 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是筹备阶段,打扫、购物,蒸白馍、炸油食,还要给长辈、亲戚送年礼,可以说,家家忙得不亦乐乎。9 [9 @, ^# C- k u$ k0 m) ?+ ~& a+ H: P7 q% S3 e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家家都要“送灶”。也就是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灶王爷上天后,会把这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向天宫汇报,作为玉皇大帝对人间赏罚的依据。人们希望灶王爷多为人们说好话,多为人间谋福祉,所以,“送灶”的对联就约定俗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据说,灶王爷爱吃甜食,人们“送灶”时就献上许多甜点糖果,灶王爷吃了就粘了嘴,上了天就不会说人间的不是了。2 C7 X$ Y1 H/ F Y& Z# y$ ^3 q; D Z( _: n( t, B s f& y9 h 民谣说:“腊月二十三,爷爷上了天。先生放了学,学生放了光。”也就是说主管一家大小事务的灶王爷去了天宫,所以,各家不论在家里动土还是煎炸,都不必祭祀。, y% z5 {! @) z3 l. n2 m% o) M$ C {1 Z+ N- N$ j 过去,这一天也是祭孔和确定私塾先生的日子。4 X/ V3 W0 U N1 K/ b( o3 j4 s L5 T, M 祭孔是朝廷钦定的一项全国性祭祀活动。在清朝,每年腊月二十三,以县为单位,凡是有功名(举人、秀才等)的人,都要到县城的孔庙集体祭孔。祭祀仪式由知县主持,晚上,还要用煤块垒成炉子,点起炭火,彻夜活动。记得有篇文章说,全国的孔庙比寺院少得多,所以认为儒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如佛教。这是不对的。寺院完全可以由佛教徒随便修建,而几乎全国的孔庙都是朝廷下诏而建,否则,谁要随便建孔庙,那就是僭越礼制。所以不能以孔庙的数量来推论儒教影响的大小。2 |/ n% {7 G x, j6 n, X [2 l$ K8 f5 n 腊月二十三也是私塾东家宴请先生的日子。一般会做一桌酒席,先生坐上位,东家作陪,学童在下位。不过,先生吃这顿饭非常紧张,因为明年东家还用不用自己,就全看这顿饭了。酒菜没有讲究,关键是主食。如果上的是拉面,那就是说明年还用,所以,先生就要问,明年什么时候开学。如果上的是饺子,就说明是被解雇了,吃完饭,先生不需再说什么,把帐结算过,打卷行李走人算了。$ ]; B4 g4 `# [9 K( y w2 R: X |/ P9 , 大年三十又叫“月尽”。天黑时分,家家吃过“隔年扁食”(饺子的别称)人们就开始“守岁”,有的一晚上不睡,为的是天长地久,益寿延年。如今,“春晚”年年有,“守岁”自然变成了看电视,赏“春晚”。不过,谁家也忘不了,一过十二点,爆竹齐鸣,烟花绽放,意为接神,把腊月二十三送上天的爷爷接回来,开始一年的新生活。# ^3 M5 y) H! }6 X# D, S& z% O7 L. _+ p8 T6 `1 x 大年初一,这是过年的高潮阶段的开始,挂红灯,贴春联,各地大同小异。在农村,一大早,先以家族为单位到本家尊长家里上“神祗”(在绢布上按辈分排列本家族列祖列宗,大多只写名讳,也有有画像的),就是共同祭祀祖先,然后,祭过各位家神、家亲,吃过饺子,就开始拜年,从长辈到晚辈,依次参拜。尤其是新娶的媳妇,往往在本家嫂子的陪同下,向长辈们拜年,一路上,年轻人,小孩子,不停地拦路嬉闹,要糖块,开玩笑,嘻嘻哈哈,煞是热闹。. w w- X. N- {- U$ p7 O. D1 R! O# f% c2 r4 s5 | 初二,一般有两项活动,一是外孙到姥姥家拜年,二是娘家的小弟弟小妹妹为第一年出嫁的姐姐“祝节”,去时要带上许多年食。过去,媳妇在婆家规矩很多,刚到婆家,一举一动都不自在,话不敢多说,饭不敢多吃。所以,“祝节”主要是娘家给姑娘送些零食,以便独处时垫吧点。3 N$ h- N1 F+ G1 ?( V4 @7 f+ l* D o, R* e7 Q8 `! E q8 p. G( x 初三,女婿要到丈母嫌家拜年,也叫吃“三顾三”。现在,不仅女婿吃,闺女外孙也一起吃。过去可不行,初五以前,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到娘家去,说是不能见娘家的神祗,见了就让娘家人晦气。 D7 m. U, k& R2 L3 R: v7 `8 I- j1 t( w# U/ G- J$ v 其实,这都是男尊女卑思想在作怪。* a# k ^: a+ D; f a& T8 y5 i: A% Y6 ~ 过去,婚姻都是包办,新婚男女,缺乏感情,新婚女子在婆家呆不住;还有的家庭不和,每到腊月就要生气吵嘴。不管怎样,姑娘总想往娘家跑。为了让姑娘在婆家安心过年,就有了这个规矩。现在,已经绝少有人讲究这了。! y+ }- @9 @5 _; p9 J: }& c, K, I+ z1 U: e 初五,俗称“破五”,一般不出门,日出之前,要清扫室内外,并把垃圾倒在远处,称作“扫穷”,“送穷”;上午饭要吃“窝窝头”,称作“吃穷窝窝”;两个规矩都是要送掉穷根、吃掉穷根。下午日落之前,家家都要把“神祗”、神像祭拜后,收藏好。到此,过年的高潮阶段才算过去。+ N A2 ] I9 y7 c2 z9 _& i B( R! n) Y/ q$ P! d2 }# Y l 过年的延续阶段主要有两个节日:“元宵”和“添仓”。* D {8 s. D$ e5 e7 e. g4 E9 a! B% W5 s! D0 d4 G2 T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家家吃“元宵”,晚上逛灯会,别有一番情趣。3 9 P( U9 f! q6 h. V6 ^, Q; w3 q- O* j 元宵是临汾一带的特产。基本的做法是:先用糖、核桃仁、芝麻等做成块状馅儿,切成粒状,然后在边蘸水边在面中滚,直到大小合适。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的吉祥祝福,现在,流通方便,物资丰富,“汤圆”到处都有,但“元宵”仍是洪洞人正月十五的必备美食。 |/ x* ~* @. g. |! m5 A% @+ m: T# o3 E& X/ O# M 正月十五的社火、灯会是传统的节庆仪式,白天,锣鼓、龙灯、舞狮、旱船、竹马、高跷、抬阁、彩车等,尽情欢闹;夜晚,一家人携手相牵,徜徉街头,观赏各色各样彩灯,还可以猜猜灯谜,照相留念,如果适逢下雪,那更是情趣盎然。所以,当地人把“正月十五雪打灯”看作一种吉兆。$ _* z0 ( _0 T0 Z G( _4 y W; l) 7 r 正月二十“添仓”。1 E p0 S$ l z0 T# y$ U4 p2 Q0 1 j! x( f 首先是家家户户要把水缸添满,预示来年福满财满,满满当当。而食品方面,在临汾的洪洞,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习俗。+ l+ S6 u p ~/ V/ E/ * z9 {% w1 {5 D% k1 W. q. s6 s6 k6 _ 洪洞的南部,家家做“卷卷”(洪洞特产)。傍晚,在天地、财神、灶君、家神等凡是神灵案前,焚香明烛,献上“卷卷”。这时,小孩子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各家“偷”食,即使被发现,也绝没人真当作偷。尤其是姓段的人家的,那更是可以尽情地的“偷”,因为偷得段家的卷卷吃,就会一年断灾,平平安安。; R l 9 G b( c3 M) e$ o1 l f5 b$ p 在洪洞的北部,则是家家做“灯盏”,就是用发面做成元宝、娃娃、锅瓢、鸡狗、农具、场院等式样,或蒸或炸,然后,在预先留好的一个小凹坑里滴油放捻,做成灯盏。傍晚点着,放在墙上、柜上、锅台、炕上,或供献在神案前,或漂浮在水缸中,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天黑后,你看吧,孩子们成群结队,公开地去“偷灯盏”,甚至要商量好,“先偷我家的,再偷他家的”。谁家的灯盏要一个不少,那就太没有人缘,太没有面子了。
二、山西临汾风俗习惯
曲沃民俗 曲沃为古晋国建都之地,世称礼义之邦。县人崇尚勤俭、谦恭、孝悌、礼让,素以忠厚温顺,闻名遐迩。邻里相处,互助成风,一户有事,众手帮忙,宁肯锅里断了米,不教街坊少了礼。对外地人和入籍定居者,能以诚相见,宛如一家。唯热恋故土,不喜远行,故有“三天不见塔儿山,食不香甜寝不安”的民谣。 新中国建立,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封建礼仪逐渐被现代礼仪所替代恪守,乡土的观念日趋淡薄,妤男儿志在四方,驰骋万里,报效祖国,成为年轻一代的追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新风尚逐步深入人心。 2 第一节 衣食住行 服饰 明以前,县人的衣料构成有皮毛、蚕丝和麻葛织物。明初种植棉花后,妇女纺花织布成俗,衣料遂以家织棉布为主。清代至民国,家常衣服多为短袄长裤。其色泽以黑白为主,靛蓝、赭色次之,妇女儿童则有穿红着绿习惯。喜庆节日男穿长袍短褂,女穿裙裾。头戴以毡帽、瓜皮帽、草帽为主,其次是和尚帽、猴头帽、风帽。儿童则戴虎头帽、狗头帽、莲办圈帽。妇女裹包头、戴绒帽。鞋多为布料,有方口、圆口、尖口、牛舐鼻、软腰棉鞋、疙瘩棉鞋、毡窝、油鞋,泥脚等。妇女有绣花鞋、高底鞋。儿童有眉眼鞋。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渐有大衣、毛衣、针织衣;胶鞋、皮鞋、皮底鞋,针织袜,以及各式有沿帽。 1949年后,家织土布渐为机织棉布代替,在棉、丝、毛织物基础上,增添了化纤、尼龙、人造革、人造毛皮等,颜色和式样逐步更新,有中山服、军便服,青年服、学生服、西服、风衣、风雪衣、太空服、健美服、T恤衫、蝙蝠衫等。鞋以硬塑底鞋、泡沫塑料底鞋、凉鞋、拖鞋、皮鞋及运动鞋为主,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发型 清代男人留发辫,长发一束,吊于脑后。民国年间大多剃光头,青年学生留平头、分头。新中国建立后多数留短发,80年代有青年式、波浪式,运动式等发型。 民国时期,女人沿袭清制,少时蓄长辫,婚后绾纂。20世纪50年代,剪短发。80年代,青年妇女喜好烫发。其发型有波浪、菊花、海燕、刘海,蝴蝶、长发辫、长发云块和发髻等。 首饰 清至民国,妇女戴耳环、手镯、戒指。婚后戴笄,新妇并佩戴银制葫芦三色子。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取消。20世纪80年代,首饰重新上市,妇女戴耳环,戒指和手镯者日益增多。 饮食 饭食以白面为主。午饭多吃面条,早晚蒸馍、米汤。招待客人,多吃包子、饺子、烙饼,油饼等。菜肴讲究腌、炒、熬并举,喜吃酸辣。醋以米醋为主。平时蔬菜两三盘,待客四五盘,荤素兼有。春节待亲戚,火锅、四盘菜,80年代后增至五六盘。喜庆筵席分十全(四盘六碗)、十二件(六盘六碗)、十三太保(十二件加海碗或攒盘)、十全戴帽(十全加攒盘),十五圆(七盘八碗)、六六席(六大碗六小碗、十三花碟、三趟小饭)、八八席(八大碗、八小碗、十七花碟,三趟小饭),重八(八碗八盘)等数种。地方风味小吃有给铬面、羊杂羹(羊头菜)、油赙凉粉、醪糟、油茶等。 住宅 住宅大部是大屋顶瓦房,四合院格局,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是主房,有明三暗五、夹楼厅(左右建楼)等格式。南北两山和绵岭一带,多利用地势,挖窑居住。旧式房窑一般窗小,光线不足。“有钱不住东南房”是曲沃人选择住房的谚语。1949年后,新建住宅多系独院。北房五间为主,门窗高大,宽敞明亮。宅门东南或西南向,门内建影壁。街门厕所设西南或东南隅。 旧式门楼多有台阶,宽lm余。新建门楼宽而平,一般可容小四轮拖拉机出入。门额书字传统为“孝友第”“忠厚第”“敦伦”敦伦”“凝瑞”“耕读”等,今书“凌云志”“腾飞”“朝晖”“康乐园”“祥瑞”者居多。 器用 清末至民国时期,一般农户有柜桌、单桌、木椅、条凳、衣柜,条件优越的有方桌、条几、茶几、太师椅。置钟表者,百户仅有二三。新中国建立后,收音机、暖水瓶、钟表逐渐普及。1980午后,不少户购置立柜,平柜、高低柜、五斗柜、床头柜、写字台、沙发、茶几。1985年后,购置组合柜、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者逐年增多。城镇少数居民始用电冰箱。 卧具 农村多七炕,城镇居民多用床,80年代农村用床者渐多。 炊具 50年代,锅、笼圈、箅、盖沿用铁铸晶,少数贫苦农民用瓦笼。70年代铝制炊具兴起。80年代铜、铁、铝器兼用。 照明 20世纪20年代前用棉油灯,锡或生铁铸造灯座灯碗,棉絮捻儿。外出用纸糊灯笼。30年代用煤油灯,灯具以玻璃制。外出用桅灯。60年代开始用电灯。外出用手电筒。 行旅 民国时期,县人外出多系步行,骑牲口或乘车代步。民国10年(1921),县内始有自行车,至27年全县有自行车者,百户约均5辆。1974年百户均47辆; 1988年百户均112辆。80年代县内摩托车渐多, 1988年有246辆。 娱乐 春节或农闲时,县人聚会娱乐,活动方式简便。碰钱:用铜圆或制钱在砖墙上碰,所碰之钱距离远者投近者,投中为胜。插方:划纵横线各6条,二人每次各执1子(木节、石头、砖块等)相摆,成方成条者吃掉对方子,吃子多者胜。抵拐;二人各曲一腿,用手捉足,以膝相抵,腿不坠者胜。翻车轮:张开臂腿向左右一方翻动前进。翻碌碡:用手或脚蹬碌碡翻动。另外有下象棋、跳棋、摔跤、摸纸牌等。新中国建立后,县人喜爱打**、打篮球、看电影、电视。 3 回复:曲沃民俗 日常习俗 正月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初二不到邻居家担水。初一、十五不探望病人,平时探望病人要在上午。借人药锅不能送还,要待物主自取。六腊月不定亲、不搬家。在外亡故者,尸体不进村。待亲友不吃面片。写信不用红笔。老人亡故后,第一个春节不贴红纸对联,初一至初四不串亲访友。出嫁的闺女不在娘家过春节。媳妇住娘家,在腊月廿三必须回婆家。 4 第二节 礼仪 称呼 称曾祖父母曰老爷(ya)老娘(nǘe),祖父称爷(ya),祖母称娘 (nǘe);父亲呼大,爸爸,母亲呼妈;伯父呼伯伯,伯母呼娘;叔父母呼爸,婶。外祖父称姥爷(ya)、外祖母称姥姥、姥娘(nǘe);其他有舅舅、妗子、姑姑、姨姨、姐姐、哥哥、嫂嫂等称谓。对孩子呼乳名;公婆对大儿媳呼大(duo)和,二媳呼二和,并有按娘家村名叫的,也有按孩子的名呼的,新中国建立后直呼其名。同事之间称老王、老李……。对商人分称王掌柜、李掌柜,王大、李大和王相,李相。新中国建立前,向人问事称掌柜的,后改称同志,80年代多称师傅。对知识界长者一般称先生或老师。 礼节 清代一般人见面,两手抱拳,互相问好,民国时期,亲友到家,敬烟、端茶、留吃饭;亲友告别送至门外,并说“回去都问候”。婚丧礼仪,行跪拜礼。新中国建立后,见面行握手礼,婚丧仪式曾一度取消跪拜礼,行鞠躬礼。 5 第三节 喜庆 生育 产妇生育,叫“坐月子”。分娩前吃鸡蛋,产后吃烙饼,喝稀米汤,产房门上悬红布条。产后三天、五天、七天,邻友送鸡蛋、挂面、红糖,莲菜,表示庆贺和慰问。十二天或一个月,要“兴”十二日或满月,亲戚送衣物,姥姥家在外孙家大门两侧栽鲜竹一对,外加幼竹一株(俗称子竹),竹枝上悬挂布旗、红布条、圆镜、铜铃、各色干果等。并在门首钉木碗、红筷。主人要宴请亲朋,偯送油饼。孩子周岁,过生日,戴串铃(白面烙成的环形圆馍)。 孩子起乳名,以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命名。希望孩子健壮的有铁蛋、石头等,希望给家庭带来幸福和前程的有来福、红运、天才、登科等;女孩多以花鸟为名,如石榴,桃花、春燕、莺哥等,希望生男孩的则给女孩取名招弟、引弟。新中国建立后,以红宁起名的很多,如建红、国红、红霞等,大跃进时期降生的,多叫跃进、浍河,浍芳等,其他如建社、新社、立新等,都具有时代感。近年多以小字起名,更觉亲昵,女孩有小红、小芳、小丽,男孩有小刚。小俊、小强等。 祝寿 为长辈庆祝生日叫过寿,六十九岁过七十大寿,俗称整寿。祝寿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辈至亲,近邻厚友也多临祝贺。整寿礼有寿幛、寿衣、寿人(糕点)、寿桃(面蒸)等,一般过寿只有寿人、寿桃。 嫁娶 县内传统婚姻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来定,从提亲到完婚,大致须经过订亲、纳聘、迎娶三个礼序。 汀亲,俗称吃面。媒人提亲,征得双方默许后,先在女家吃面,吃过喜面女方即为应允。然后男方写恳帖,正式央请媒人,准备纳聘。 纳聘,俗称过礼。男方备好聘金、衣料,首饰等礼物,请媒人过目,选择吉口, 由媒人送至女家。女方收礼后向男方回礼,双方换帖,即成亲眷。聘金也叫彩礼,民国时期,一般人家半份礼120元(约折小麦1800kg),也有一份礼240元的。中产以下的户,娶媳往往要负债。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自主婚姻,汀亲时先行换礼。女方在亲属陪同下,与男方见面、谈话,双方同意后换礼物,即为定婚。换礼后,女方向男宅长者及亲友行礼认亲,长辈们都要付给新妇见面礼。此后,男女照合婚相,买办衣物,逢年过节,你来我往。换礼的同时,一般也过彩礼。50年代彩礼大致与民国时期同,70年代约五六百元,80年代初上千元,1985午后达l500元,甚至2 000元,现在一般需要1万到3万之间。 迎娶,亲友毕至,欢乐庆贺。清晨,男方先向女宅送“酒海”、头面盒子,即新妇当日食用的酒、肉、菜、面和头饰用品。而后,女方向男方送嫁妆。陪 送嫁妆多寡,视家庭条件而定。一般有桌、椅、衣柜、衣被、梳妆用具等。男宅按礼单验收后,要付给押嫁妆的(旧称开箱的,即拿钥匙者)儿童四色礼品。送嫁妆仪式结束,新郎在灯笼、火把、彩旗、炮手.鼓乐相伴的仪仗簇拥下,带领花轿赴女宅迎亲。新郎披红插花向岳父母及亲友行礼,女宅设宴相待,三通鼓后,新娘着凤冠霞帔,蟒袍玉带,面罩红绫(俗称盖头),在鼓乐声中,用圈椅抬着送上花轿,启程。花轿临门,新妇怀抱柳斗、历书、铜镜等物,由伴娘搀扶脚踏红毡进入院中,与新郎拜花堂,进洞房。 民国37年(1948)废除花轿,新妇改为骑马,随后代之以自行车、拖拉机、汽车。衣着均为时装,有中山服、西服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妇嫁妆20世纪70年代增钟表、半导体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等,80年代增沙发、茶几等新式家具及电器等。拜堂仪式50年代改行结婚典礼,其程序有宣读结婚证书,证婚人、介绍人、双方家长或代表致词,新郎新妇交换礼物,互相致敬等项。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妇同到女宅看望长辈,名曰回门。 80年代,不少职工利用节日举行结婚典礼,近年旅行结婚者与日俱增。 再婚 旧社会寡妇再嫁,被人鄙视,而且要受到族人村人的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再嫁同初婚一样,可以自主,不受约束。 6 第四节 丧 葬 明清时期,县人治丧,富有者极事铺张,厚棺椁、盛筵席、请礼宾、延僧道,用鼓乐、闹辞灵,?L仪颇繁。民间有“有钱埋钱,没钱埋人”的说法。也有因经济力量不敷停柩待时,竟有停数年或数十年的。 民国以后,葬礼逐渐变简,但停柩余风犹存。 入碱:死者停止呼吸, 口中放铜钱1枚,示不空走。穿戴毕,放在门板上,面罩红布。棺木备齐,即行人殓。 封棺:俗称钉棺。亲族齐集,向死者遗体告别,并由直系亲属为死者以酒洗面,揭去红布,即行钉棺。参加钉棺的邻友要身系红布条,主家给钉棺人赏封。封棺后,棺前点长明灯。 殡葬:沿袭土葬,如系新坟,要用泥捏鸡、磨、碾等物放在墓内,以示新立家园。殡葬之日,死者的晚辈,均称孝子,穿白色孝衣,-在棺旁守孝,名曰跪灵。家祭后,亲友祭奠,祭物以大食为主,配以点心、干鲜果品。大食俗称灶果,是用白面lkg蒸制的大馒头,至亲献12个,用食箩抬,一般亲戚献4个,用挑盒担。亲友祭毕,举行朝祖、午祭、告庙等仪式,然后出殡。孝子执引魂幡,在灵柩前用白布扯纤。灵柩用人抬,路上轮班换人,中途棺木不得着地。埋葬后,第二天进行树山(端正坟头)。葬后五十日、百日,坟前祭祀。 新中国建立后,停柩积弊已革除。灵枢停放三日五日不等,一般最多不过七天。殡葬仪式,60年代一度去掉迷信活动,1982年后与民国时期大同小异。 1975年,县内始有火葬,至1988年,干部职工遗体火葬者有15人。亲友向死者遗体告别,开追悼会,送花圈;亲属带白花、黑纱。 上世纪90年代起县城附近一些农村规定:破除陋习,葬礼从简.---不穿孝服、不裱鞋、不请鼓乐、不唱戏、带白花、黑纱。 7 第五节 庙会 民国时期乡村庙会有:二月二交里桥庙会;二月十八太子滩庙会,三月十一新庙会;三月十八九龙庙会;四月八小许会;四月十三蒙城会;十月初一高显会;十月廿四北赵会。 新中国建立后,庙会成为物资交流会,沿袭下来的有高显、蒙城会,近年来又恢复了二月二桥会。 七月廿二县城古会,始于清朝末年,原为商界的敬财神会。初时三年五年一次,民国后定为每年一次。会期,正大街自南而北搭天棚,并搭5座神楼,5个影戏舞台,白昼演木偶,晚上演皮影(碗碗腔);扎有式样新奇的各种牌坊,陈列奇花异草,古玩珍器,稀奇钟表,名人字画等。傍晚,楼台牌坊花灯齐明,商户门首悬灯结彩,交相映辉。黄帝庙、关帝庙、世子庙、七郎庙、汤王庙等场所都演剧助兴,观众摩肩接踵。新中国建立后,定为县物资交流会。自2003年起又改为“四牌楼传统古会”由乐昌镇东关村承办。 第六节 陋 习 缠足 明清两代县内女子缠足,以脚大脚小作为丑俊的标准。下坞谢懋功曾写诗一首抨击;“缠足陋习本不良,忍痛折骨把筋伤,不知亡国还灭种,只恐婆家说短长”。民国7年(1918)曲沃设天足委员专禁缠足,但农村妇女受封建思想束缚,未能彻底禁绝,直至30年代根除。 童养媳 穷家幼女卖于人为媳叫童养媳。童养媳一般受虐待,及笄(16岁)之年上头(成婚)。此种陋习,新中国建立后根绝。 冥婚 为夭折的子女联姻,称冥婚,俗称阴婚,一般随男方老人殡葬时举行。至日,男宅将木主(牌位)放在小轿内抬至女宅迎亲,女方在牌位上写上亡女生卒年月,蒙红布,插榴花,抬回男宅,算是成亲,而后将男女灵柩合葬。此种陋习相沿已久,至今未绝。 ** 民国时期,**盛行,有摸纸牌、打麻将、推**、丢骰子等形式,每有因赌倾家荡产、殴伤人命的事发生。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严禁曾经绝迹。1980年后,又有暗中**事情发生。 信巫求神 明清至民国时期,县人多有请巫觋求神治病的,每致延误病情,甚至伤害人命。新中国建立后,屡经禁止,但未能绝迹。 索要彩礼 自90年代起索要彩礼成风,少者几千、多者上万,且愈演愈烈。现如今结婚时彩礼最少也要1万多,多者几万,东南农村尤甚,为娶儿媳四处借债者屡见不鲜。 9 第七节 生产习俗 收获。碾打第一场小麦时,用黄纸剪网式囤,放一撮麦粒,夹在杆上插于场内,献油饼,分绐场内人吃。打麦时,忌成年人坐碌碡;忌狗进场;忌说打麦少。积麦秸垛,垛中放蒸馍1个,称“积心”。小麦收打归仓,烙火烧(饼子),走亲戚,互问收成,以示庆贺,俗称“看收钹”“送麦芒篮子”。 牲口。新买牲口,要在门口点麦秸火,让牲口过火进门,取避邪之意。给牲口建槽,头不朝南,因南方属火新产犊、驹,胞衣挂在树上,免遭狗吃。卖牲口不卖缰绳,示不断线。 瓜果园。未开园,他人不得摘食瓜果;开园后方可进入,准吃不准带走。 建房。忌小汉(梁上短柱)颠倒,忌交梁椽。上梁要举行仪式,贴对联,放鞭炮,“敬神谢土”,给工头赏封,给工匠分发点心、香烟、糖果。主人设筵宴请亲朋,犒劳匠人。上梁对联1949年前多写:“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巧遇紫微星”。1950年后多写:“幸福不忘***,上梁感谢***”。1980年后写:“本固枝荣千载业,莺歌燕舞万年春”,。男喜女喜全家喜,房新屋新气象新”。“喜炮声声庆竖柱,香烟袅袅贸上梁。” 商户。清及民国时正月初一不外出,初二黎明“接财神”。个别商户到城外田间放炮敬神,用红纸裹土1包,带回放财神位前,名为“初行”。本日,有人担水往商户送,商户须付绐赏钱。 商幌。商店门首除字号匾额外,临街设有商幌。京货铺悬蓝布自边横幅。两面书白字,如:“隆顺牲京货庄”。杂货铺悬竖式木牌,黑底金字,刻:“由式点心”或“什锦南糖”。饭馆悬白底红字布幅,如:“五福园承办满汉个席”。药店 外竖木牌,黑底金字,刻“精选川广药材;自制丸散膏丹”。店内柜台悬竖式木牌,刻“遵占炮制”“杏林橘井”。雷公炮制”等。一般商店柜台竖水肿,刻:“货真价实,童曳无欺”。理发店民国时称剃头铺,门外挑白布旗1方,旗中间写字号,如“双盛堂”,两边写“清水剃头,朝阳取耳”。 新中国建立后,国营、集体商店一般在正月初五开门营业,商店门首除大字书写商店名称外,火部分设橱窗陈列和商品介绍。 市声。染坊串街摇大拨浪鼓。货郎担摇小拨浪鼓,也有小拨浪鼓带钲者。换棉油车串乡敲木梆子,小磨香油担和吹糖人的敲小铜锣。卖菜、割豆腐、箍漏锅焊烟袋修销,抢刀磨剪子、张罗子、缠杈、缠簸箕、钉盘碗、修眼镜等,沿街吆喝,声调各异。 10 第八节 岁时习俗 新中国建立后,县内传统节日风俗保留下来的有: 春节,俗称过年。初一凌晨,点旺火(烧带根谷草、柏枝),祀祖先,吃饺子,拜年,亲友互贸,长者给儿童压岁钱。初二,接财神,担水添财。初五,俗称破五。初一至初四,不向外泼水,倒垃圾,破五开禁。 元宵节,十四吃棕糕,十五献枣花馍,吃元宵,十六喝油茶。群众闹红火热闹。元宵,县城放焰火,悬花灯,游人三日不绝。 正月廿,卷神子,吃春饼(俗称卷卷)。添仓(用春饼投入粮仓)。 清明,清明节前三天称新墓,前二天称旧墓,前一天称寒食上坟祭祖。是日,小学生结队为烈士陵园扫墓。 端阳节,俗称端午节,插艾,贴门虎,吃棕子,喝雄黄洒。儿童腕系百索(五色线合成),身佩各色香囊(俗称香布袋)。 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祖。 中秋节,民国时摆月饼、瓜果、酒肴,望月拜。今则亲友馈赠月饼、果晶,吃酒赏月。 十月一,祭祖,送寒衣。 冬至节,祀祖先,吃饺子。 腊八,吃腊八粥。 腊月廿三,祭灶,献灶旋、糖瓜。 腊月廿四,大扫除,俗称扫挂。 除夕,贴春联,贴年画,窗花,包饺子,整洁室内外,沐浴更衣,家人闭聚,名闩“齐年”。 作者:dgghb 0位粉丝 2006-2-24 14:21 回复此发言
三、山西临汾的风俗
临汾风俗节日食物太平王氏面塑地处襄汾县汾城镇南贾岗村,在那里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很早这里就流行着一句名言:“金襄陵,银太平”,是因为太平镇(今汾城)盛产小麦,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盛大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候,用小麦粉做成人物、花鸟、动物来祝贺祈福,慢慢形成了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 太平王氏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太平王氏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汾城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 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太平王氏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寒食节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事实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春燕凌空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于是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籍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所作的寒燕天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这些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塑人物造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戏剧人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独雅而生动有神。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蒸出后用品色点染开脸,设色浓艳、对比鲜明,极合理地适用了对比色的比值关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清明时节互相馈赠,做成花架系插,悬挂于室内墙壁,顿觉春风拂面,生机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这些花色食品是为寒食节禁火时准备的干粮,后禁火俗废,面塑食品作为一种艺术随风俗保留了下来。 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晋南汾城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其实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节日前几天,乡村的巧妇们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鲜嫩灵活,娇态可掏,然后点施丹青,打扮齐整,便成为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晋北风俗送男孩为羊,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为鱼,鱼属阴,是为顺乎阴阳秩序之作法。晋北的面羊造型浑厚饱满,内蕴力极强,又加之身上点线的对比,使之极富汉魏风格,这与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晋南的走兽花馍造型琳珑精巧,神态狞厉,设色浓烈。所谓面羊实质是代称,飞禽走兽其实什么都有,还有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戏桃,五子争腚等。 太平王氏面塑更以其饱满挺秀,浑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誉民间。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馈赠对象而定。在造型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色。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纹饰,形成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象汉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太平王氏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的节奏高潮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象。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造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赏心悦目,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裕一点的人家要送卜几个乃至几十个。都配成套,与生命意识,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很多。 太平王氏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四、山西临汾风俗习惯
太平王氏面塑地处襄汾县汾城镇南贾岗村,在那里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很早这里就流行着一句名言:“金襄陵,银太平”,是因为太平镇(今汾城)盛产小麦,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盛大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候,用小麦粉做成人物、花鸟、动物来祝贺祈福,慢慢形成了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 太平王氏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太平王氏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汾城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 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太平王氏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寒食节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事实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春燕凌空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于是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籍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所作的寒燕天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这些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塑人物造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戏剧人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独雅而生动有神。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蒸出后用品色点染开脸,设色浓艳、对比鲜明,极合理地适用了对比色的比值关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清明时节互相馈赠,做成花架系插,悬挂于室内墙壁,顿觉春风拂面,生机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这些花色食品是为寒食节禁火时准备的干粮,后禁火俗废,面塑食品作为一种艺术随风俗保留了下来。 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晋南汾城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其实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节日前几天,乡村的巧妇们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鲜嫩灵活,娇态可掏,然后点施丹青,打扮齐整,便成为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晋北风俗送男孩为羊,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为鱼,鱼属阴,是为顺乎阴阳秩序之作法。晋北的面羊造型浑厚饱满,内蕴力极强,又加之身上点线的对比,使之极富汉魏风格,这与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晋南的走兽花馍造型琳珑精巧,神态狞厉,设色浓烈。所谓面羊实质是代称,飞禽走兽其实什么都有,还有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戏桃,五子争腚等。 太平王氏面塑更以其饱满挺秀,浑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誉民间。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馈赠对象而定。在造型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色。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纹饰,形成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象汉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太平王氏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的节奏高潮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象。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造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赏心悦目,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裕一点的人家要送卜几个乃至几十个。都配成套,与生命意识,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很多。 太平王氏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临汾民俗文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临汾民俗文化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