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民俗与文学的关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民俗民风与古代文学的内容提要
在讨论民风民俗与古代文学成果的关系之前,用开拓虚拟空间的方式,搭建一个探索主流文学文献、民族民间文学与民俗信仰的互动和展演的论说平台,这无疑要涉及创作主体即作家的品质定位(族属和文化层次归属等)、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拓展(民俗民风视角切入所需要的民族学人类学等界域的研究方法借鉴)、乃至对古代文学成果客体即作品本身的民族学人类学视阈的认知与评估(作品的民俗民风因子本身的品位以及这些因子的反作用――对古代文学成果价值构建的贡献等等)。没有神话思维就不可能产生丰富多彩的信仰民俗,没有丰富多彩的信仰民俗就很难产生绮丽魔幻的神话,失去了绮丽魔幻的神话,文学创作传统尤其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传统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时代是传统美德和习俗得以继承并继续发扬的好时代,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古老的节庆活动必将焕发青春的光彩,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文学与文化的互动视角介入,将唐诗作为持论的重要载体,以此为基点,向前寻绎灵物文化的“来龙”,向后探究灵物文化变形衰落的“去脉”。灵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世代传承的重要民俗事象,内涵深刻,意蕴丰厚,本书从礼与俗互动演绎的视角出发,在历史展演的动态层面廓清了文化持有者的不同身份,充分注意到现象背后的历史、民俗、心理等多重文化因子;同时,本书还尝试从民俗意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入手,述及二者之间的互渗融构关系。我们需看到的是,文学素材在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之时,文化视角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渠道,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民风民俗视角切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其核心意义在于文学史书写中文学史地图的重新划分。本书讨论的内容,涉及古代文学史研究、书写中话语界域的划分;文学价值和民风民俗价值互动方式的解析;以及对华夏文化、文学从民风民俗层面介入的源流追溯尝试。通过本书的论说,我们起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不争的结论:从民风民俗角度切入研究古代文学现象,在文学生发源流梳理方面的功用,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二、怎样理解民间文学是文学性与民俗性的统一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但也可以把它放进文学世界加以理解。在以往对传统节日的研究与谈论中,学者们都注意到了,传统节日首先具有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传统节日还可以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周期性开展的包含着仪式、饮食和娱乐的节日活动里,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个人的文化认同得以实现,民族的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岁月漫长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按天干地支算,端午又称“重午”,即午月午日,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乃季候变换的转折点。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系五彩线、喝雄黄酒,涂朱砂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当人类还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与自然客体分开时,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无法把握客观世界,也不能认识自我生命特征时,就产生了神话和传说,有了与“神”沟通的巫术活动。在这些认识和活动中产生的想象性口头故事与祷唱之辞,就成了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源头。由原始经验产生的原始思维,被后来的科学判定为“迷信”,但它的魅力并没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消除。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传统节日是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比如,说到春节,连小学生都会说出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到清明,无人不会吟诵杜牧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到中秋,大家立即念起苏轼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七夕,稍有文学修养的情人,也会低徊于秦观的杰作《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三、一个地区的民俗活动与文学创作有什么关系
文学创造的源泉就是植根于农村、生活、民俗,民俗活动整好能够体会到人们的生活面貌,习惯,寄托等等。
四、怎样理解民间文学是文学性与民俗性的统一
答: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也是它的双重属性。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
其次,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一方面,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所以,民间文学是文学性与民俗性的统一。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俗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民俗与文学的关系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