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民风民俗的变化(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民风民俗的变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风俗习惯的变化

       根据1979年版的《辞海》解释,“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意思是说,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由此可见,风俗的不同决定于两方面: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比较而言,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先天的,稳定的,一旦形成就不会有太大变化;而社会环境虽然是后天的,但却更直接而关键。社会环境发生变化,风俗就决不会无动于衷,漠视这种变化。几千年农耕时代沿袭下来的风俗到了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社会,没落是大势所趋,不论人们是否承认,是否愿意。 《尔雅·释地》中说:“大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认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客观上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脾气、禀性,从而产生大为迥异的民风、习俗。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所以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殊形。就像黄土高坡上高亢回旋的是陕西秦腔,到江浙一带却是昆曲在浅吟低唱一样,北方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南方自有南方的细腻缠绵。这在农业文明里,顺理成章,显而易见。 古人们大多看着天空与大地的面孔吃饭,谦卑地想象出天堂地府里有神明保佑自己一年里风调雨顺,衣食无忧。因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人们表达虔诚的形式就明显带着农耕时代的特点,各地风俗的不同更多表现出自然条件的异样特殊。 当然,即使是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也无法否认自然环境与生俱来的不同。然而,很多传统风俗在现代文明的推进中明显失落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到城市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生存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产生于工业革命中的现代文明与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失去与土地天空的亲近,也就很难相信有什么神明在冥冥之中。失去对自然的畏惧敬奉,也就失去了从前的虔诚和信任。笔者无意声讨现代文明如何毁灭了我们田园诗般的梦,只是想说明传统风俗产生的环境已经不同,我们可以回味,可以考证,可以挽留,而从前的风俗势必与从前的生活更为融和。 如今,人们越来越喜欢感慨旧日风俗的没落。感慨的时候,总是不忘记缅怀一下童年美好的记忆。不过,回忆这东西,当你深情地想起它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过滤掉当初也不怎么美好的东西,诸如贫穷、落后,甚至于丑陋。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工业社会的人们,忙里偷闲的时候就会讨论农耕时代我们的风俗如何偶尔愉悦了我们的精神,而我们现在天天都精神愉悦,习惯了,自然体会不到愉悦的珍贵。等再过几年,风俗溜走得更远一点的时候,我们再回首,从前的一点点快乐被放大成无限幸福的日子,就会更加令人怀念和羡慕。 其实,改变了生活必然改变风俗的样子。改变不完全是件坏事,所以有些事情不可避免,顺其自然也未必不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二、中国传统习俗的变迁?

       (一)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民俗文化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许多传统民风民俗逐渐被淡化,民间艺术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甚至被遗忘。(二)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现代生活节奏快,市场经济要求回报率高,而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文艺只是在老一辈人中流传,大部分民间传统艺人年龄严重老化。现在青年人大多愿学习易学易会且回报高的职业工种,而不愿意学习民间传统艺术,一些民俗表演项目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三)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经费不足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主管部门无专项经费,无稳定性的投入。加上协会自身市场意识淡薄,造血功能差,因此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仅靠民间民俗文艺爱好者们的热情与积极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四)部分民俗文化表演形式落后 部分传统民俗表演形式陈旧、单一,受众面狭小,如车车灯、牛牛灯、莲花闹、金钱板等缺乏吸引力。

三、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都经历过哪些历史进程呢?

       以“苗年”为开端进行论述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一个不以文化为依托的国家注定没有灵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它的发展和传承一直都贯穿着文化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又可以称为传统文化,它的形成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在刀耕火种时代,与自然相抗衡都有一定关系。在这种前提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色。

       从古代中国开始历朝历代,都在不断通过战争或文化兼并等方式,为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做贡献。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多民族文化为基础,并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的民俗文化。

       “苗年”就是一种民族特色比较鲜明的民俗文化之一。作为苗族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与苗族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由于苗族与汉族“历法”不同,所以“苗年”并不是汉族传统意义上的“新年”。

       正是因为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才铸就了中国民俗文化多彩多姿的特征。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实与多民族融合、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华夏民族崇尚文明的特质都有极大关系。

       中国民俗文化的起源于发展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它既融合于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中,同时又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自成体系。所谓民俗文化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可以反映民族特质以及风貌的民族文化。

       但这里面所提到的“民族”具有特指性,既可以指代某一个民族,也可以指代民族大融合之后的华夏民族。民俗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当时的思想、地域,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据《汉书·王吉传》记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其实就已经诠释了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这里面所说的“风”和“俗”,指的就是民俗文化。这种文化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平民百姓,都在遵循《周礼》所制定的文化规则。

       《礼记·王制》也曾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所谓“以观民风”就是察看和了解,当时老百姓的民俗习惯。

       古代诗歌典籍《诗经·国风》中,记载了大量古代国家以及百姓的民风民俗。

       《国风·豳风·七月》中的“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其实些的就是古人过新年是的风俗。

       从西周开始一直到现代社会,我国的民俗文化已经基本定型。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其实都是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劳动人民是民俗文化形成的沃土,正所谓民俗文化出民间。

       “苗年”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融合

       相信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个既古来又神秘的民族,其祖先是华夏民族的另一个始祖“蚩尤”。最开始的时候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但是在“三苗”时代逐渐南迁。目前苗族的后一基本上都在我国云贵地区定居。

       在众多民族中除了汉族,目前只有苗族有成体系的语言和文化。苗族人说“苗语”用“苗历”,苗族的民俗文化与自然崇拜有非常大的关系。“苗年”就是其最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苗年”庆祝一般在农历十月初十开始,一直到农历十一月期间结束。

       由于古代时期苗族人以女性为尊,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的典型民族。所以,过“苗年”的时候女性活动特别多。苗族的女子会穿着盛装,在“苗年”庆祝期间举办多场大型活动。

       在过“苗年”的时候,苗族人会携带芦笙和铜鼓,在一片声乐和舞蹈中开始新的一年。人会走村串寨将这种快乐的气氛分享给所有苗人。除了这些民俗文化之外,其实“苗年”的重头戏是“团年饭”“串寨酒”。

       过年的时候苗族人也像汉族人一样会“杀年猪”,但打糯米粑却是“苗年”独有的风俗和习惯。苗人在新年期间还会举行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斗牛、斗鸟、赛歌等,尤其是赛歌不但具有观赏性,而且还可以在赛歌的同时,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

       汉族人过新年一般都是在农历十二月三十,但苗族的“苗年”却可以,一直持续到二月“翻鼓节”。

       “苗年”的时间不仅特别长,而且在过年期间各种活动也会接踵而来。实际上“苗年”也是苗族人开始播种的讯号。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苗年”其实就是苗族人在劳动、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而这种民俗文化也为中国主流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绚丽色彩。

       民俗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及意义

       笔者认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不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和积极融合的特性。

       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发展中,民俗文化所占据的地位,绝对不亚于任何一种文化和礼教。

       虽然,正统的中华文明以“礼乐教化”、“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但如果从狭义角度来看,广泛的文化气质其实与地域性的民俗文化,都是组成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

       无论是“苗年”还是蒙古族的“查干萨仁”;亦或傣族的泼水节或怒族的“吉佳姆”,都是中华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俗文化得到极大发展,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延续和传承。

       在古代民俗文化“上”可以进入宫廷,“下”可以在普通百姓中流传。这就足以说明民俗文化的融合性,以及其在文化领域中的贡献和作用。

       “文化”其实是一种符号和思想的代名词,而中国民俗文化早已刻上了中华文明的烙印。

       结 语

       笔者认为中国民俗文化即传统文化,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文化可高雅也可大俗,雅俗共赏才是民俗文化的核心所在。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而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特点,才为民俗文化的发源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归根结底民俗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以及风貌的文化。既是劳动智慧的集合体现,同时也是各种思想、观念融合的结果。

       中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既具有历史性又具备传承性。从原始的祭祀崇拜开始,再到《周礼》形成后的规范化,直至今日民俗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体制。

       除了具备系统化的特点之外,还可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它集合儒家、道家、佛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精髓,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合了其他文化形态,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个过程既包含了民族的奋斗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人的民族思想。

四、中国传统习俗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受一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习俗不和时宜;2、气候等地区环境的变化,造成社会习俗的变迁;3、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人的社会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因此社会习俗也随之变化;4、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得人们认识到部分自然现象形成的科学道理,导致相关习惯、习俗开始变化。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风民俗的变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民风民俗的变化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