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承德民俗文化(承德民俗文化作文)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承德民俗文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关于河北春节习俗和文化有哪些?

       河北各地春节习俗——承德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满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岁,玩一宿。”这句在承德流传很久的谚语将年根儿底下人们的生活演绎得紧张而有序。 大家每逢过年要准备许多好吃的东西,如磨豆腐、蒸豆包、蒸年糕等。“做豆腐有这么几道工序,洗豆子、磨豆子、加热水、过包、烧开了点卤水、压包,一般来说一斤豆子能出两斤半豆腐。”豆腐刚做出来,大伙第一件事就是吃热汤豆腐,新鲜嫩滑的豆腐,蘸着辣椒吃,再喝上一口浓浓的豆浆,那可是别有风味啊。吃饱了,喝足了,人们就开始接着做冻豆腐、炸豆腐了。承德本地人讲究将过年食用的主食提前做好,存起来,过年时亲朋好友来了,主食一热再炒上几道下酒菜,一桌佳肴就端上桌了。 承德过年还讲究贴“春条”(也叫炕条),长长的春条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写上“宜入新春乐,财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宝垛一垛,人财两旺好,老少齐安乐,大吉大利”。 赶年集,购置各种春节食品、杂货、香烛、鞭炮,还有给孩子买的新衣服,这都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事,每到这时,集市上就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承德又称寺庙之城,因此庙会与民间节日相互辉映,也就成了承德民俗风情中的一大亮点。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各式的灯笼就成了主角,到处悬灯结彩,火树银花。在双峰寺附近的老年沟,人们会用面做成碗状,晾干后插上棉花,倒点油,到晚上7时多,就开始“撒路灯”的活动,祈求一年出行平安。 到了正月二十五,这天家家户户于天亮之前在院内用火灰画几个囤形,中间撒上小米,以象征仓满囤流,来年生活富足。从这天以后,年味就会悄然淡下来。 河北各地春节习俗——张家口 在张家口,一进入腊月,人们就该盘算着这年的大年该怎么过了。各家先是开始清扫房屋,拆洗被褥,接着,男男女女赶紧剃头理发,因为在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禁忌。接下来,就是做豆腐、压粉条,动干锅炸麻花,蒸年糕、蒸馒头,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户不能吃“赖饭”,即不好的饭,天天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等年饭置办得差不多了,又是该“办大年”的时候了,“办大年”就是买年货,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糖果、点心,有钱的人家再买些鸡鸭鱼肉,还有过年的花炮,这就是办大年了。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许多庄户人家,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鸡窝上、猪棚旁、甚至农用拖拉机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庄户人家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 除了贴对联,许多人家还要贴好多大纸、常千,大纸就是把红黄蓝绿各色彩纸裁成七八寸见方的纸块,再把剪成齿状的三四寸纸条粘在其两个下角,四块一幅,每块纸上写一个字,照字的顺序贴在门头上,如“春满人间”等,犹如对联的横幅。常千,就是用彩色的纸裁成略小于大纸的四方块,纸面上镂空各种图案,而后各种花色成排搭配贴到房檐下,晾衣绳上,把整个院打扮得五彩缤纷。 到大年三十儿下午,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吃年夜饭之前,要放个二踢脚炮,农家把一些贡品摆在院落一个干净的地方,意思是请神主,忙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主先享用年夜饭,之后他们再吃。到了晚上,每家的家庭主妇要把家里人初一要穿的新衣服全部从柜子里拿出来,把要准备的年货也统统拿出来,因为,三十儿这天晚上是不能开箱开柜子的,也不能揭瓮揭缸,老人们说,这样做是免得放走了“金马驹”。 八大集镇看窗花 在旧时的蔚县,一进入腊月,逢每月农历的三六九,蔚州县城、代王城、西合营等八大集镇便开始热闹起来,而这个时候,集镇上唱主角的便非窗花莫数了。 那时,集市上摆满了窗花,地摊上用黑布衬底,上面也是窗花。赶集的老乡们看了这家,再看那家,比比这家,再评评那家,看看谁家剪得最好,等到把整个集市上的窗花都逛个遍,才肯买下自己最喜欢的。 对于许多大姑娘、小媳妇,还有一些平素喜好剪纸的老艺人来说,这更是一次取经的好机会,当地人称之为“看窗花”,并积久成习。年集实际上就是一年一度全县窗花艺术的大检阅、大评比、大交流,而正是这种群众自发的大交流,使得蔚县剪纸不断推陈出新、人才辈出。 如今的蔚县,集镇窗花盛景已难与当年相比。但是,进入腊月,集镇赶集之时,仍然是窗花最为风光的时候了。 亮子是伴随蔚县剪纸而生的一个老物件了。所谓亮子,就是卖窗花的人用木框做成窗户样的方格子,之后再糊上纸,在每个方格子上都贴上要出售的窗花样子。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呈窗花样子的。腊月的集市上竖起的一架架亮子上贴满了各种颜色亮丽的窗花,争奇斗艳,供老乡们观赏选择。一旦哪一个种类的窗花卖完了,卖窗花的人就把亮子上的那个样子撕掉,以告知买家这个已经卖完了。 如今,在集镇上,使用亮子这样怀旧的方式来卖窗花的已经不多了,大多以地摊代之。但是,进入腊月,与平时礼品剪纸在蔚县盛行相比,窗花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蔚县的许多老乡都在这个时候选上最美的窗花带回家,装扮新年,而外地的窗花贩子,也到蔚县大批的购进窗花,再到各地出售。 河北各地春节习俗——衡水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进腊月便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三,年节的序幕就揭开了,这一天要“过小年”,家家户户要在晚间送灶---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神式蚁吕瓷盏簦然后再请一张新的灶王神使┏夕接灶王时贴用。 按照衡水民间旧俗,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子,寓意扫去一年的尘秽,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把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把习以为常的家居摆设换换位置,动动地方。室内合适的位置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年画,大门上贴门神神像、春联,影壁墙上贴上福字。 过年的时候,人们把早已买来的神誓昊在各自的位置上张贴妥当,下面秉烛焚香。人们在屋内对画着三代宗亲的祖宗图像叩头礼拜,以示不忘记祖先的养育,愿祖先佑护后人兴旺长远。人们在院子里对画着天地全神的图像焚香致礼,希冀在来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河北各地春节习俗——邯郸 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末年。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赵国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秦将章邯大怒,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对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妇孺,房不分官商民贾,大肆烧杀掳掠。赵国人为了逃避秦军的杀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出逃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了统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亡国的奇耻大辱,每当夜深人静,就纷纷把秦王规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时的邯郸已在秦的统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横遭杀戮。从此,赵国人对秦王更加怨恨。他们为了避免无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换旧为名,把头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的晦气,扔旧愁、迎新喜。官府也就无可奈何了。 久习成俗后来,秦国虽已灭亡,邯郸人并没改变习惯,把它作为一种地方风俗,称之为“扔愁帽”,流传至今。不过,今人扔帽,已没有当年的忧愁,而是把它当作一件应景的乐事了。 追问: 石家庄的是甚么? 追问: 可不可以简要概括一下呢? 回答: 石家庄春节习俗: 除夕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正月初一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初二 初三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正月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二、河北承德人怎么过小年 有哪些风俗

       原因是热河曾经是东北四省之一,所以承德在文化习俗甚至语言上跟东北有些相似。承德也口音也类似于辽河一带的东北口音,说明了东北受山东(特别是胶东)移民影响较大。

三、承德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参考资料:

四、河北承德人怎么过小年 有哪些风俗

        河北承德,是历史悠久的 红山文化 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有名的清王朝皇室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所在地,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悠长的岁月中,承德人努力保护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文化,那么就让 老黄历 为你介绍,河北承德人怎么 过小年 ,有哪些风俗。

        在承德人的年俗文化中,进了腊月以后过的每一天似乎都和年有了关系。承德人大约都知道这首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灶友,三十晚间靠一宿,初一初二走一走”。那咱们就先说说这二十三“糖瓜粘”是怎么一回事。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旧时,承德民间有“过小年祭灶王”的习俗。灶是指灶神,灶神是人们虚幻出来的一个神灵,他的司职是监管民间百姓吃喝。传说这天灶神要和所有的家堂神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工作,所以民间都要给灶神上供。

        过去,承德多数人家的锅台后都供奉灶王的神位。小年晚上首先要供上一盘麦芽糖,又叫糖瓜,甜甜的,粘粘的,目的是把灶神的嘴粘住,免得他上天乱说;再有一碗草一碗料,是给灶神喂马的;还要把挂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的码子烧了换新的;在灶王爷画像的两侧,通常要贴上一幅“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和“一家之主”的横批。

        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做饭,谁家能避免抛米撒面之错呢?于是主人升上香就要跪下祷告了:“灶神老爷您要上天了,一年锅前灶后的对您若有得罪,千万要好话多说,坏话少言,向玉帝祷求保我一家平安……”祷告完毕,鞭炮齐鸣,就算把灶神送走了。

        祭灶后,要把糖瓜分给孩子们吃。承德还曾流传一首辞灶歌:

        灶王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 今年不济已过去,明年千万平平安安。 腊月二十三,粘糕、糖瓜粘一粘。 盘费齐备,草料俱全,早去早回好过年。

        除了祭灶神,人们为了表示对灶神的尊崇,还规定了一些禁忌: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说怪话、发牢骚、哭泣;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将脏污秽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

        丰宁 满族 人把二十三过小年看作是过大年的一次演习,他们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也是祭灶神。丰宁满族人的灶神像一般供在外屋伙房门口相对的北墙上,且在祭灶这天还要同时祭天地爷,一般都是在东屋外墙垛这块贴一张天地爷像或摆个小佛龛,进行祭拜。

        过去,孩子们都喜欢过小年,因为祭祀完了,这些供奉的东西就可以吃了。比如说肉,祭祀的时候,由萨满拉下来那么一点点切碎了,用筷子挑一挑,扬一扬,扔到锡斗里,象征性地给神了,大部分还是人吃了,所以祭祀一方面也有人们自己解馋的成分。

        不过,丰宁满族人祭灶与汉族人不同的是,他们在腊月二十三把灶神送走,三十那天还要有一个相同的仪式再把灶神请回来。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承德民俗文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承德民俗文化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