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湖北的民俗风情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湖北有哪些民俗风情
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此,武汉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I.传统节日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尘起得早,春来得早;福星多,灾星少”,这是武汉当地流行的一句顺口溜。腊月二十四一大早,家家户户都会“扬尘”,打扫内外,迎接新年。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武汉人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被称为“汤圆”。它的配料和风味不同,但吃元宵的意义是一样的。代表团团圆圆和梅梅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话说,和气生财。家庭和睦,家人团圆是一个完整家庭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武汉人清明节吃四季美汤包。武汉汤包是在苏式汤包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这种汤包具有武汉风味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特点。它有虾汤包,香菇汤包,蟹黄汤包,鸡茸汤包,什锦汤包等新品种,花样繁多,风味独特。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导语:武汉人爱吃武汉粽子,绿豆糕等,荆楚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或蒸粽子扔进江中祭祀屈原。怕鱼吃,就把糯米扔进竹筒里。后来逐渐用粽叶代替竹筒流传至今。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导语:传统的武汉老月饼是苏式月饼的一种,直径小的约15厘米,大的可达二三十厘米。多以“五仁”为馅,用“桃仁,杏仁,元素仁,瓜仁,松子”。老武汉过中秋,也有妇女到郊区游玩的习俗。武汉《中秋竹枝词》中的描写:“傍柱赏月花,围坐雀叉;至八圆尽,夜乐归家”,说的就是女子打麻将的兴奋。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导语:武汉人有观光游览,登山远眺,赏菊花,砍山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活动,据说重阳节酿造的酒最清澈,久久不坏。应城县的重阳节是许愿的日子。甚至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祭拜方舍天祖神。
二是大型节庆活动1.东湖梅花节时间:每年1月至3月地点:武汉东湖风景区导语:梅花节期间,在磨山梅园可以看到200多个品种的梅花和各种流派的梅花桩,还有众多的梅花场景,梅花书画摄影展,梅花艺术表演等。游客可在汉街中心码头,汉秀码头,听涛落霞水榭码头,磨山梅园码头乘坐水路赏梅线,白天赏梅,晚上观展。2.东湖樱花节时间:每年3-4月地点:武汉东湖风景区导语:湖北武汉每年3月底至4月,东湖都会举办樱花节。樱花节期间,除了赏樱,还有一系列文化活动。2005年,樱花节首次推出夜间赏樱活动。东湖樱花园占地300余亩,种植樱花树1万余株,樱花品种56个。与日本红前市,美国华盛顿并称为世界三大赏樱胜地。3.郁金香花展时间:每年3-4月地点: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导语:武汉郁金香花展主要有两个展区,分别是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距离东西湖吴新干线9.1公里)和武汉植物园。园内荷兰风情与江南水乡园林交相辉映。除了各种美食,还有儿童游乐区,花卉超市,农耕休闲区等众多娱乐设施。4.渡江节时间:每年7月地点:武汉市导语:武汉渡江节是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而举办的全国性节日。节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齐聚武汉,畅游长江,畅游三镇,领略古楚文化,感受今日文明。在横渡节上,除了普通游泳运动员参与的不计时横渡活动外,还有一项个人计时比赛,叫做抓举赛。5.国际旅游节时间:每年9月地点:武汉市导语:武汉国际旅游节是湖北省会武汉市为展示武汉国际化大都市魅力,促进旅游业发展而举办的大型国际旅游盛会。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旅游局联合相关旅游企业承办。主要活动有烟花汇演,小吃庙会等。6.国际赛马节时间:每年10月地点:武汉市东方马城导语:武汉国际赛马节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城市节庆活动。其旨在打造武汉城市名片,以速度赛马,马术比赛为先导,以“马”为主题。民族文化与马文化相得益彰。体育,旅游,文化相融合,高水平体育赛事与民族艺术相融合。7.神农架冰雪节时间: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地点:天眼滑雪场导语:神农架冰雪节在天眼滑雪场举行。该景区位于神农架北部的天眼景区。是集滑雪,赏景,探秘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景区。冰雪节期间,还有民间歌舞表演。现场还有观雪滑雪,观赏野生金丝猴等多个特色旅游项目。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如果对我的服务满意,请给个赞哦,祝您一切顺利![鲜花]
二、湖北的民风民俗
1、“谈年饭”
边吃边聊迎新年。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2、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3、十五晚“赶毛狗”
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毛狗就是狐狸。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
4、“利川灯歌”
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唱“灯歌”
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几热闹。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
6、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花鼓子”,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
三、湖北的习俗有哪些?
湖北风俗习惯:
1、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着“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鸡汤,能给家人带来好运与祝福。分食鸡肉的也很有讲究,当家做主的人要吃鸡骨头,表示“出人头地”;主要劳动力则吃鸡爪,表示“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
2、湖北秭归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湖北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3、湖北人跨完年则开始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会步步高升。但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无大小”,来者皆是客。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4、湖北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四、湖北的民风民俗
湖北过春节习俗有哪些呢?“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感慨,“龙凤呈祥、高跷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湖北过春节习俗还有哪些呢?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让吴志坚难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灯”的经历,有一年,他还特意带儿子一起去郧西过年。十五晚“赶毛狗”唱“灯歌”“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门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毛狗就是狐狸。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几热闹。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北的民俗风情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湖北的民俗风情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