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广西的民风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广西钦州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谚语 在钦州流行的谚语很多,其中一部分是外地传入的,一部分是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总结。 自古至今,邑人多喜欢用谚语指导自己的生产和生活。1987年3月,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以广泛约稿的方式征集民间谚语,1990年3月打印成《钦州市谚语卷》资料本。共选入钦州谚语678条, 其中修养类132条,事理类124条,生活类75条,生产类70条,社交类67条,自然类55条,时政类52条,其它103条。人们应用这些谚语时各有偏重,农(渔) 村的群众较为熟悉并经常应用时令、天文、气象、物候等自然类与生产类的谚语;城镇居民则较熟悉和多应用事理、修养、社交、生活等类的谚语。现分别摘录数条如下: 时政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泰万民乐,家和百事兴。官字两把(张)口。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贪官不怕民穷,阎王不嫌鬼瘦。大鱼食细鱼,细鱼食虾仔,虾仔食泥尘。 事理类 江河后浪推前浪,世间新人接旧人。抱猫难捉鼠,牵牛难上树。食人的口软,拿人的气短。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过多。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样米食出百样人。烂泥糊不上壁。 修养类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礼多人不怪。见地不平担锹铲。见蛇不打三分罪。明人不做暗事。自我吹嘘,有智亦愚。 社交类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交友要交心。行要好伴,住要好邻。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好汉不会鼓唇绕舌,君子不会奉迎卖乖。 生活类 多男多女多冤家,独仔独女独莲花。手脚勤,不受贫。瞻前顾后,衣食常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勤能补拙,苦能练志。吵家穷,抄火过,一家和睦幸福多。 自然类 一年打两春,老牛冷断筋。冬雾干,春雾湿,夏雾躲雨走不及。月光担枷坏天气,大枷风来细枷雨。蚂蚁搬家,雨落沙沙。蜻蜓低飞,马上雨至。稔竹开花,旱死老鸦。 生产类 早禾怕东风,晚禾怕夜雨。栽姜养羊,本少利长。迟禾无谷,迟鸭无肉。不下深海,捉不到大鱼。犁深耙烂,稻谷满棚。田地要亲耕,买卖要亲行。 其它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钱使得鬼推磨。 歇后语 在钦州流行的歇后语中,部分是当地群众创作的,部分由外地传入,但传入部分已变为钦州地方口语,很难截然区分。现选录一部分如下: 解放前流传的: 陈鉴中状——心想; 床底劈柴——撞板; 脱裤屙屁——多余; 聋佬拜年——大家一样; 腰钩(弯)佬烘火——迫(烤)到头; 高佬跌跤——差(叉)得远; 光棍遇擂槌——滑对滑; 狗咬乌龟——无从入口; 老鼠上天平——自称; 杉木灵牌——作不了主; 八十岁嫁老公——图食; 路边火——不烘就过(灭);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老虎借猪——有借无还; 沙牛过江——各(角)顾各(角); 火烧生柴——迫(烤)着; 光毛鸡打架——嘴嘴到肉; 筲箕罩黄鳝——一窝蛇; 犁头命——不使(犁)会生锈; 花头鸭——出名; 禾虫命——一出就着(死); 本地姜——不辣。 解放后流传的:蕃薯落灶——该煨; 手拿电筒——专照别人; 看牛仔食煨蕃薯——又吹又拍。 民歌 在钦州民歌中,除有大量的山歌(含海歌)外,还有各种风俗歌(如春牛歌、跳岭头舞歌、道场歌、哭嫁歌、哭丧歌等)、劳动号子、儿童催眠曲等。以上歌曲,在《中国民歌歌曲集成》广西卷钦州地区分卷中均有载录。解放后,除山歌有变化发展和春牛歌、道场歌、跳岭头舞歌等继续流传外,其余均已逐渐消亡。 钦州的山(海)歌种类很多,流传面遍及全市。流行于市西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有壮族山歌、新立话山歌、客家话山歌;流行于东北部地区的,有旱捞话山歌、新立话山歌;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有廉州话山歌(又称犀牛脚海歌)、三那(那丽、那彭、那思)白话山歌;流行于钦城郊区和西南沿海的,有钦州白话山歌、龙门白话山歌(又称龙门海歌)等。其中,以新立话“哎来来”山歌覆盖面最大,全市有14个乡镇流行;壮族“呀呜”山歌覆盖面最小,仅在贵台、大寺两乡镇的北部山区流行。除壮话山歌属高腔山歌外,其余均为平调山歌。山歌的演唱形式, 有独唱、对唱及3人以上的联唱。歌唱时,过去男女多用假嗓,现在多用真嗓。山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除有大量的情歌外,还有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等。 钦州人民的祖先属古雒越族,而“越人好歌”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中已有记载,在宋代周去非(注:南宋淳熙年间任钦州学官)的《岭外代答》中也有:钦州“土人迭歌相和……皆临机自撰。”的记载。可见钦州人民唱山歌求偶、娱乐的风尚由来已久。据明、清《钦州志》载,每年中秋期间,于壮族聚居的永乐都,已有与祭祀相结合的民间歌节活动。其形式是:“各村宰牲祭太仓神于岭岗,延巫者着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歌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前戏歌,互相唱和……”直至民国后期,这种活动还遍及全县各乡村。解放初期,唱山歌活动由过去的求偶、唱和娱乐演变为一种宣传形式,在各种政治、生产运动中,涌现出大量歌颂***、歌颂***、歌颂人民解放军、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新山歌。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各公社曾掀起写唱新山歌的热潮,县文化馆与各俱乐部还编写山歌表演唱和山歌剧等,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演出,或参加各级业余文艺汇演。“*****”时活动停止,打倒“四人帮”(王洪文、***、**、姚文元***集团)以后又活跃起来。1980年,县文化局组织民歌采风活动,共采录山歌近万首,并油印成《钦州民歌选》第一、二集。1981年,县文化馆组织男女青年山歌演唱队,到各乡镇巡回售票演出,开创了山歌售票演出的先河。此后,市文化馆和大寺、那蒙、小董、犀牛脚等乡镇文化站,常在节日或周末等举办售票演出的山歌晚会活动。山歌活动从50—70年代的无偿演唱宣传,进展为有偿演唱娱乐阶段。 1985年1月,为进一步做好山歌的研究、改革工作,成立广西山歌学会钦州市分会。1987年3月,市政府成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在搜集到的1.8万多首山歌中,筛选出664首编成《钦州市民间歌谣集成》,现略记10多首如下: 佃农歌 做人佃丁实艰难,新谷不够把租还; 九冬十月人绞蔗,过了禁门身就干(1)。 疍家歌 疍家捉鱼在海中,背脊晒成熟虾公; 冬天盖张烂鱼网,终年住在白鸽笼(2)。 轿夫歌 水过水来山过山,日日抬轿为两餐; 头顶被人作凳坐⑶,双膊被人做脚行⑷。 货郎歌 一条扁担两头钩,府过府来州过州; 房屋带随身边走⑸,米缸挂在担干头⑹。 杂工歌 一双手来两只肩,找得食来没有穿; 十字街头打石牛⑺,滚来滚去又一年。 牧童歌 放牛游耍山过山,食完稔子食油甘⑻; 行看雀鸟把歌唱,睡听溪涧把琴弹⑼。 时政歌 旧时社会乱纷纷,五月凉粽没放心⑽; 无钱人怕官差到,有钱人怕贼拉参⑾。 民国时期真系惨,租高税重找食难; 麻绳作更织草席⑿,重重勒索又加菅⒀。 赛歌 摆开擂台赛山歌,一人先唱众人和; 日晒油麻哥开口⒁,问妹山歌有几多。 要比山歌妹最多,多到要用火车拖; 车头入了北京城,车尾还在大番坡⒂。 盘歌 唱歌师呀唱歌师,什么当皇不登基; 什么山上不住鸟? 什么河里不藏鱼? 讲妹知呀讲妹知,蜜蜂当皇不登基, 上火山不住鸟,天上银河不藏鱼。 情歌 小弟三十未有妻,自己舂米自己筛; 鹧鸪食到黄莲水,苦在心头不敢啼。 斩竹落江无藤扎,你我都系散头排⒃; 妹若与哥同扎起,成双结对俩相挨。 哥若有心将妹爱,水推灯草放芯(心)来; 隔江无桥妹撑渡,路上有簕妹捡开。 妹系深山一棵树,哥系树下一根藤; 青藤绞树绞紧紧,生不离来死不分。 妹象含羞草一蔸,心想连郎又怕羞; 不见郎来你招手,郎到身边你低头。 哥你象只萤火虫,飞到西来飞到东; 这边停来那边歇,时明时暗把人弄。 想要连妹心又淡,不想连妹心又烦; 葫芦里头装红豆⒄,装入容易倒出难。 注: (1)人们把榨蔗(俗称绞蔗)时甘蔗通过两个榨汁石轮的切点成为“禁门”。 (2)形容船舱很小。 (3)从前后正面看,抬者的头顶正处于乘者屁股之下,故言之。 (4)实际上,乘者是借抬者的两肩走路,因言之。 (5)形容“到处为家”或“到处无家”。 (6)说“吃的来源”全在这副担内。 (7)“石牛”是脱稻实的工具,实心园桶形,打(凿)制时必须滚动。 (8)“稔子”、“油甘”,均为当地山上的野生果实,牧童无不吃它。 (9)山涧旁比较阴凉,且流水叮咚,牧童爱在涧旁石上午睡。 (10)每年五月,人们爱吃加灰水制的凉粽,称为“灰水粽”,无馅。 (11)“拉参”即绑票。 (12)席的纵线俗称“更”。 (13)“菅”是席的横线,与纵线交织起来是为席,故把织席喻为“重重勒索”“加菅”与交关谐音,总起来则是“重重勒索十分交关”。 (14) “油麻”即芝麻,成熟时日晒壳裂,山歌用作隐喻“开口”,与“开口”唱歌双关。 (15)“大番坡”乡在钦州市南端,是市内距北京最远的地方之一。 (16) 这里的俗语把不成双或不成群的人称作“散头排”,因无论是渡人的或流放的竹排都是把两头闩紧或扎紧的。 (17)“红豆”又称“相思豆”,这里是暗喻人们的“相思”或“单思”。 民谣 钦州民谣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随口说出便广泛流传,这类民谣一般比较简短;一种是写好张贴后流传的,旧称《白头帖》,这类民谣比较冗长。其中流传全市,至今仍为人们传诵的,有讽刺妇女懒馋的《懒姑娘》,颂扬抗法英雄刘永福的《刘义打番鬼》,讥笑村庄贫困的“大话佬”符某娶老婆的《“陆军少将”实威风》等。流传于大寺镇附近的,有讥讽土乡长的《哪有不脓(贪)》,咒骂保长的《为条狗鞭关三晚》,讥笑乡民团队长的《赶快回家去耕田》等。流传于那思乡一带的,有宣传忠义、团结的《洪米会拜台歌》及《洪米会会员口诀》等。 解放后,新创作流传的民谣很少。1958年时,黄坡★一带村庄变化很大,公社书记便把《有女不嫁黄坡★》改为《有女争嫁黄坡★》,并在大小会上公开喃唱宣扬。“*****”时,出现过不少韵文大字报,与过去的“白头帖”相类似,但都流传不久。 现录广为流传的数首如下: 不灭清妖不罢休 天高高,地厚厚,苦海茫茫无尽头; 财主升租官加税,老糠也要榨出油。 若要留命做世界,必须拼命去搏斗; 跟随天父天母走,不灭清妖不罢休。 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州内的天地会、三合会、洪米会等反清组织此伏彼起,以上便是当时流传的一首反清民谣。 刘义打番鬼 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 兵死能翻生,吓死老番仔。 注:1883年刘永福(别名刘义)助越抗法纸桥大捷后,上述民谣在钦州境内广为流传。 卖花之人头簪叶 做鞋之人脚踏雪,做伞之人手遮日, 做瓦之人屋漏雨,卖花之人头簪叶。 注:“日”钦州方言读“热”,如“太阳”称作“日(热)头”。 人生最怕老来穷, 人生最怕老来穷,晚禾最怕寒露风, 屋漏最怕连夜雨,行船最怕顶头风。 有女不嫁黄坡 有女不嫁黄坡★,三餐番薯两餐缩(馊), 逢年过节一块肉,苍蝇担过九间屋。 懒姑娘 懒姑娘,朝朝睡到日上二三丈, 头发不梳脸不洗,饭到嘴边口懒张。 童谣 境内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童谣,且很盛行,大多数儿童都接受过童谣教育。其中流行最广至今还在传诵的有《月光光, 照地堂》 、《团团转,菊花园》、《翻筲箕,翻捞篱》、《点虫虫,虫咬手》、《摇摇手,出街游》、《阿二二,担豆豉》等。 解放后,不少儿童刊物发表新童谣,幼儿教师们也选择一些新童谣教给儿童喃唱,但在各个家庭中,还是对儿童灌输旧童谣为主。今录数首如下: 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只,我一只,妹妹睡了留一只。 排坐坐,唱山歌,唱齐山歌吃果果。果果香,果果甜,老豆回来过新年。 点虫虫 点虫虫,虫咬手,妈妈来,虫飞走,嗬! 打叉叉 打叉叉,卖咸虾,咸吓臭,留给猫仔送晏昼。 注:“晏昼”即中午,这里指午餐。 摇摇手 摇摇手,出街游,买么也,买茶油,搽么也?搽阿侬个只细头。 注:“阿侬”指小孩。 额头窄窄鼻公塌塌,某抬棺材就汁垃圾。 屙屎某出赖地硬,屙尿某出赖风猛。 咸湿公,吹火筒,吹得面红红,买只饼又穿窿,买条甘蔗又烂虫。 落雨咪咪,水浸田基,田基有戏唱,啊婆落蚊帐,蚊帐有木虱,咬到阿婆只大屎忽。 老豆当三叔,三叔当木碌。牛耕田来马吃谷,老豆稳钱仔享福。 衣衣挠挠蚊虫咬卵泡。 好某好,裸卵泡来逗* 老豆打仔锻炼身体,仔打老豆死了戳就。 火烧禾堂地,某关我*事。灵灵胜胜,高姐做得称。 屙尿兼捉虱~~~一举两得。 白薯(?),两角纸啊只,又得吃又得捏。 平地跌死村老仔 讲你又某色 咩你脚又长 带你去又远 钦州猪脚粉,神仙都打滚。 那蒙佬唱个采茶~~~~**易个稍。 一个浮头,一个沉底;一个摸慈姑,一个摸马蹄。 点虫虫,虫咬手,阿妈来,虫飞走,佛~~~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排排坐,吃果果,担张凳比阿婆坐,坐烂屎忽某赖我。 凼凼转,菊花圆,阿妈咩我去睇龙船 龙船某好睇,睇鸡仔,鸡仔大, 担去卖,卖得几多钱?又卖得几多个,我卖只风车, 又凼凼转,菊花圆,阿妈咩我去睇龙船........ 在街边经常听见滴阿婶讲:双顿你虾笼 阴嘿公 色崩你噢 发大晕 粪基仔
二、广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宗教民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 歌的海洋 。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 歌圩 ,亦称 歌节 。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 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
三、广西有什么独特的民风民俗?
·壮族蚂拐节 ·桂平的少数民族 ·崇左采茶舞 ·七百弄瑶胞隆重欢庆“祝著节” ·丰富多彩的百色民族风情 ·玉林民间婚丧风俗 ·玉林民间传统节日 ·木偶 ·闹八音 ·舞麒麟 ·玉林舞狮 ·玉林采茶 ·玉林山歌 ·贺州民俗精粹 ·防城港民族风情 ·北海银滩的传说 ·北海的礼俗及宗教 ·梧州的乡土文化 ·梧州水上民歌 ·恭城月柿节 ·恭城关公文化节 ·桂林龙舟节 ·龙胜红衣节 ·资源河灯歌节 ·阳朔渔火节 ·桂北兴安:山水间嗅得秦唐风 ·在西街寻找心里的春天 ·侗寨长桌宴 ·侗乡: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 ·民族风情活动 ·南宁民歌节 ·壮族民风风俗 ·壮族风情 ·广西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跳弓节 ·踩高跷踢足球 ·板鞋舞 ·壮族岩葬 ·牛魂节 ·抛绣球
四、广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广西民俗资源分为六大类: 1、歌舞游艺 广西境内各少数民族都以爱唱且擅唱山歌闻名。山歌曲调高吭咪亮,奔放自由;内容朴素健康、叙事抒情,问答应对,题材广泛;比兴押韵,排比重叠,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以即兴演唱,随编随唱,就地取材,渲染气氛,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娱乐欣赏功能。山歌应用广泛,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都离不开它,举凡节日庆典、恋爱求偶、娱乐礼仪,大多以歌声相伴随。特别是哺育了歌仙刘三姐的壮胞山乡,素有“歌海”之称。壮乡各地都有大小不等的歌抒,每逢三月三,各歌抒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侗乡也被称为是“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情歌优美,真挚热情,叙事歌委婉曲折,意蕴深长。“琵琶歌”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调欢快流畅。“大歌”一领众和,多声部合唱,声音宏亮,气势磅礴。其它如毛南族的“罗海歌”、“欢歌”,松佬族的“走坡”对歌,京族的“哈歌”、“海歌”,坳瑶的“大声歌”,茶山瑶的“香哩歌”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八桂少数民族不但能歌,而且擅舞。舞蹈内容大多反映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苗、壮、侗、水、瑶等族人民喜爱的芦笙舞,手持芦笙,边奏边舞,舞蹈动作偏重脚部,多走矮步,快速踢脚,节奏明快流畅,表现出很高的舞蹈技巧。铜鼓舞或长鼓舞也为瑶、壮、水、苗、彝等族所喜爱。每逢节日庆典,往往都要跳起鼓舞。鼓者边击边舞,舞者边歌边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其它如壮族的师公舞、蚂蜗舞、春堂舞、扁担舞、采茶舞、绣球舞等,瑶族的狩猎舞、瓦鼓舞,京族的跳天灯、跳乐、花棍舞,侗族的哆耶舞,苗族的板凳舞,忆佬族的牛筋舞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情各异。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也为广西各族人民增添了不少生活的乐趣。侗家斗牛惊心动魄,苗族斗马赛马紧张激烈。松佬人嬉戏,.凤凰护蛋”,侗胞壮胞争先恐后“抢花炮”。壮侗苗瑶斗鸟会妙趣横生,罗城松佬族斗鸡赛别具风情。壮戏、侗戏、毛难戏着装各异,唱腔多样,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诸如此类的娱乐活动难以细数,它们集娱乐性、竞技性和参与性于一体,既可娱人又可自娱。 歌舞游艺习俗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开发价值。这是因为:首先,歌舞本身就是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它们又洋溢着浓浓的民族风情,深深的生活气息,能给游人以新鲜奇特的感受。其次,大多数歌舞游艺活动对表演的时空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集中起来定时表演,便于搞集中开发,使其成为经常性的民俗表演项目。再次,歌舞游艺大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让旅游者也参加到活动中去,与演员对唱、共舞,同娱,亲身体验异质文化带来的新奇感受。 2、岁时节俗 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民族节日大多集中众多的民俗事象,场面大,参加者众,民族风情浓厚。特别是娱乐性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耿节”、侗族的“花炮节”、苗族的“芦笙会”,1}佬族的“坡节”等,气氛热烈,游人置身于节日中,可观可赏,可歌可舞,因而旅游开发潜力最大。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蚂蜗节”、忆佬族的“拜树节”、京族的“哈节”等宗教性节日,气氛独特,场面壮观,娱乐表演项目多,原始意味浓厚。只要开发利用得当,就能够满足民俗旅游者求古求异的心理,使这一民俗资源产生独特的魅力.时令年节因节期固定,节日内容相对单调一些,接待游客受到一定限制。 3、仪礼活动 民俗旅游与山水旅游不同,后者是人(游客)和自然的交融与协调,前者则是人(游客)和人(作为民俗载体的东道主)的沟通和调谐。东道主的言语仪礼和行为规范,将直接作用于游客。新颖、独持、热情的迎客待客礼仪将给游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并架起游人和东道主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开展民俗旅游必须重视民族礼仪的开发。广西境内各少数民族大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开发民族礼仪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文化传统作保证。诸如大瑶山瑶人鸣枪送客迎宾,以“礼歌会”待客;侗人以“打油茶”待客,苗人以拦路酒迎客,都别开生面,可资利用。但这些礼节随意性较大,不够规范。在旅游开发时,应注意在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婚俗礼仪也值得开发。一则可以将那些精彩的婚恋习俗片断作为表演项目供游客欣赏。二则可以为某些游客提供****,让他们亲身体验少数民族婚俗。八桂婚俗干姿百态,具有深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柳江壮族婚礼得唱哈哩歌,以牛车接亲,撒五谷进家门。象州壮族婚礼得由舅爷开茶、烧娘送、敬娘送。这些婚俗饶有风趣,值得开发利用。 4、饮食习俗 “吃”是旅游活动六要素之一。广西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独特。嗜酸味,喜糯食,是桂人饮食特点。酸味食品种类很多,侗、毛南人几乎无味不用酸。侗家酸鱼、酸鸭,毛南三酸罗番、脯醒和瓮偎皆酸味佳肴。糯米主食和点心众多,壮族的五色饭、磁把、沙糕,侗族的手抓糯米饭,都很有特色。苗、侗、壮、瑶人都喜爱的打油茶,香甜可口,能消食化腻。“瑶不离鲜”,大瑶山瑶胞用雪鸟、剥皮蛙腌制成鸟宣乒、蛙鲜,香脆清甜。毛南族菜牛肉鲜嫩可口。如果把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食品开发成风味小吃,供游人品尝,定能使他们大饱[J福,平添不少乐趣。 5、服饰与建筑 民族服饰和建筑是民俗中最直观的东西。以服饰和建筑为主营构的民族风情表象,能给初临其境的游客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因此,要重视民族服饰和建筑的利用和开发。桂境民族服饰多尚朴素雅致,但瑶、苗、侗族妇女服饰颇重装饰。瑶族服饰地域特色浓厚,妇女衣裳色彩斑斓,款式多达百余种。苗族、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带,百褶裙层层叠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壮、侗、苗、瑶等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以木为原料,穿桦凿卯,很少用钉,却牢固耐用,对广西这种温热潮湿,山居地斜的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它民族建筑也大多为木结构。侗族的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 6、民族手工艺品 “购”也是旅游活动要素之一。重视开发传统手工艺品,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向游客提供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纪念品.广西各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织染、刺绣、编织、雕刻。壮锦、侗锦色彩鲜艳,图案别致,在国内外已享有一定声誉。苗族的刺绣,做工精巧细致、配色瑰丽多姿。瑶族的挑绣,将挑花和刺绣结合起来,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编“花竹帽”,工艺精湛,非常美观;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通真。如能将这些手工艺精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定能受到游人的喜爱。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郭立新/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西的民风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广西的民风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