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黑龙江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哈尔滨民俗文化有哪些?
- 2、黑龙江 民俗风情
- 3、黑龙江省的风土人情是怎样的
- 4、黑龙江 民俗风情
一、哈尔滨民俗文化有哪些?
东北二人转二人转又称作“吉剧”、“唱蹦子”,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东北皮影戏皮影又叫驴皮影,其演唱叫唱影,旧社会称皮影艺人为影匠。 关东三大怪关东有民谣:“关东三大怪;窗户纸 糊在外;生了小孩吊起来;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在已基本消失了。 满族旗袍与马褂说到旗袍,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妇女联系在一起。其实,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 能歌善舞的高丽白衣头顶搬运,是朝鲜妇女的一种独特的劳动习惯。她们从小就学习用头顶东西的能力,长大成人后,便都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能。不论是水罐、粮袋、包袱,还是其它什么东西,她们都不用肩挑、背扛或手提,而是放在头上顶着,行走自如。 冰雪服饰文化服装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它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劳动提供最基本的保护。随着文化的诞生、变迁和发展,服装就成了反映人的文化符号的艺术品了。我们可以说,服装反映了朝代的文明形式和文明程度。 东北秧歌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野游由于受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野游。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人的野游正在发展为更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并成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 野餐在哈尔滨,凡组织或进行野游活动,都离不开野餐。哈尔滨野餐有历史渊源,受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以及后期欧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起,哈尔滨人逐渐形成野餐风俗。 喝啤酒 哈尔滨在20世纪初就已经生产啤酒,哈尔滨啤酒厂始建于1900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哈尔滨啤酒年消费量30多万吨,人均啤酒消费量居全国首位,主要品牌是“哈尔滨”和“新三星”。哈尔滨人酷爱啤酒,很多人把啤酒视为普通饮料,也有人以饮酒来显示北方人的豪气和待人的热情。 冬泳冬泳是哈尔滨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表现了哈尔滨人不畏严寒的强壮体魄和坚强意志。冬季,哈尔滨的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冬泳者在松花江上,刨开冰面,修筑了冰上游泳池。冬泳下水时间多在太阳未出来的5—6时左右,冬泳表演时间在10—14时之间。 看冰灯哈尔滨的冰灯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传统简陋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用电灯光为光源,制作成各种冰的景物。上世纪下半页,冰灯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博览会成为冰灯艺术的大观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冰上婚礼冰上婚礼是哈尔滨青年人喜爱的的一种婚礼形式。冰上婚礼由哈尔滨青年宫主办,集体举行,成为哈尔滨每年一届的冰雪节的组成部分。 冰雪宴1985年第一届冰雪节,江南春饭店举办了第一届冰雪菜点技术大赛,揭开冰雪饮食文化的序幕。新颖美观、玲珑精巧的冰雪餐点艺术,展现了冰城厨师的精湛技艺。宾客在品尝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冰雪餐点中,领略与品味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特色。 日常食俗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一定影响。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原当地居民喜食大馇子、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食米饭,爱喝高粱米粥。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影响,喜欢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种大面包)、红肠等,喜欢喝“苏波汤”(俄式红汤)。 哈尔滨文化大列巴 大面包,又叫大列巴,被称为哈尔滨一绝,是哈尔滨独特的风味食品。哈尔滨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生产的大面包都已有七、八十年历史。 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5斤重,是面包之冠。味道也别具芳香,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出炉后的大面包,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又宜存放,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红肠 哈尔滨最经典的吃的就是红肠和干肠。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传统的红肠风味是“里道斯”风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极佳,配上“格瓦斯”(俄语译音,俄式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颜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红色,酸甜适度,近似酸)味道那叫一个棒。红肠可以夹在列巴里,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种。 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你拿在手上的话会有点手黑!不要惊慌,这并不是脏,而是在红肠表面薄薄的一层炭灰。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
二、黑龙江 民俗风情
黑龙江中元节最主要的习俗是烧纸。 黑龙江农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人们习惯以各种焚烧祭祀作为节日的“哀思”。当地最常用的方式例是:烧纸。 中元节,在当地一般人眼中总有几分神秘色彩,尤其家里有长辈的话,对于农历七月更有百般禁忌: (1)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5)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 。 (6)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何况,治安败坏有时人类的凶神恶煞比鬼还来得可怕! (7)半夜勿晒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吓人的。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随便捡起来。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诸多禁忌,族繁不及备载。
三、黑龙江省的风土人情是怎样的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省份,辽阔的黑水之滨、松花江畔、兴安山麓,生活着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四十多个民族的人民。自古以来,这些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和睦相处。新中国建立后,全省各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共同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各民族在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道路上迈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黑龙江各处少数民族聚居地,都呈现出群众安居乐业,向现代化生活迈进的景象。 黑龙江省以寒冷著称,可这里的人们却不畏寒冷。在北风刺骨的数九寒天里,有些人竟不戴帽子在室外长时间地工作或活动。更有趣的是,黑龙江人喜欢在大冬天里吃冰点(冰食),这真叫南方人不寒而栗。外地人,不吃冰点都冻得受不了,再吃上冰点不是里外寒乇吗?其实不然。黑龙江人大多数从小在这样的寒冷环境中长大,就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这地方怎么冷。加之室内非常暖和,城镇居民的室内温度约在摄氏零上20℃。人们在室内呆的时间一长,或亲朋聚餐豪饮了斤八白酒,就更觉得热。所以特别乐意吃冰点。如冰棍、冰砖、冰糕、冰淇淋、雪糕等等,都是黑龙江人的爱食之物。每逢过年过节,家家都准备大量的冰点,以便招待宾朋或自家食用。冰冻食物中还有凉梨、冻柿子、冻苹果、冻花红果等,食用时,啃一大口,得一小口,冰凉酸甜,爽口清心,别有一番滋味。 哈尔滨冬天有一项最勇敢的体育活动,那就是冬泳。 哈尔滨的冬天以寒冷著称,室外到处是冰天雪地,吐口唾沫很快就结成冰。寒冷的天气把大地冷得裂开了一道一道的大口子。人们在室外活动,都要穿戴得厚厚实实,棉袄、皮帽、厚棉鞋、厚手套,有人还戴上厚厚的棉口罩。尽管这样,在室外时间长了还会冻坏手脚、钻心地疼痛。可是有些勇敢的人,数九隆冬却敢在寒冷刺骨的松花江里游泳,真是令人震惊。他们在结着1米左右厚冰层的松花江主航道上,凿出数十米长、数米宽的冰槽游泳池,穿着泳衣搏击其中,得到的是征服大自然的欢乐和强健的体魄。由于天气均在零下20—30度,泳池水面每天都要结上一层5—10厘米厚的冰层,冬泳的人们只好天天砸冰、捞冰,然后才跃入水中畅游一番。冬泳盛举,已经成为冰城哈尔滨的一大体育景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观光者。 哈尔滨的冬泳运动发展很快。1982年兴起冬泳,当时泳者只有30余人,到1988年参加者便达到了260多人,93年冬达到了数百人。每年哈尔滨都要举办大型冬泳比赛活动。近年来,国内兄弟省市的游泳健儿和外国的游泳爱好者也闻讯赶来,在松花江的冰水中一显身手.他们都佩服哈尔滨冬泳队员的耐力和韧性。党和*****、国内外的朋友在观看冬泳时,都给予了热情的称赞。 关东三大怪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大已经基本消失了。“窗户纸糊在外”的来历是: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子窗。
四、黑龙江 民俗风情
黑龙江民俗风情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现有少数民族4 6 个。其中尤以黑河鄂伦春族、富裕满族、同江赫哲族、杜蒙泰康蒙古族特点淳厚,在我省多民族的百花园中,宛如四支奇葩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增光添色。 古老质朴的鄂伦春 鄂伦春族的发祥地是黑龙江流域。旧中国,鄂伦春人靠“一匹猎马一杆枪”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制度,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的痕迹,吃兽肉,穿兽皮,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他们相信万物有灵。 鄂伦春人禁忌很多,对猛兽不能直呼其名,猎到熊,还为其举行仪式,把熊骨用草包好放在树上,敬烟,叩头。他们相信野兽的肩胛骨有预知的本领,因此,在出猎前不告他人去向何方。狩猎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产方式,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判断野兽踪迹的准确力令人惊叹不已。 鄂伦春族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猎归来或逢节日,都要歌舞狂欢、模仿动物和飞禽,显示出豪放粗犷的民族个性。 满族———马背上的民族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黑龙江省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是骑在马背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崇尚骑射的传统至今保留。在满族乡村,生了男孩就挂一张弓,以期望他长大后成为优秀的射手。满族妇女的旗袍,充分显现了东方女子窈窕的身材和优美的曲线,如今已风靡全国,并在巴黎世界服装展上一枝独秀,它蕴育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 满族人禁忌杀狗、食狗肉和带狗皮帽子,相传是因努尔哈赤被狗相救后定下的规矩,这其中有许多美丽的故事。满族人有许多传统的娱乐文化。正月里,青年男女喜欢扭秧歌,正月十五成群结队观冰灯。现在每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举行冰灯游园会,就是从满族人那里沿袭而来的。精美的冰灯制品透析出满族人的智慧和浪漫情怀。 捕鱼能手———赫哲人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他们以捕鱼为生,长年忙碌在江面上。勤劳智慧的赫哲人冰下捕鱼的技巧令人惊讶。1 0 0 多米长的大拉网,在说说唱唱的同时便下到了近两米厚的冰层下,看上去漫不经心,实际早在下网前就观好鱼群,因而一网可获成千上万斤鱼。虽没有独钓寒江雪那份幽静恬适,但却比垂钓来得潇洒自在。 赫哲人早年日常吃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夏秋用木船,冬季用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工具。时至今日,雪橇仍是孩子们冬天野外打柴、到江上垂钓、在冰天雪地之中玩耍的好工具。皑皑白雪的世界中,十几只毛茸茸的小狗拉着长长的雪橇奔跑其中,那份乐趣无以言表,仿佛置身于冰雪的童话世界。 苍茫草原上豪放的蒙古族 黑龙江省的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辽阔,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白云是蓝天的诗行,鲜花是草原的笑脸,牛羊是生命的乳汁,马背是成长的摇篮。千百年来,剽悍的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 古朴的民风,豪放的性格,传统的民居、饮食、文化、体育、祭祀构成了杜尔伯特草原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茫茫草原上马头琴的弦音荡气回肠,高亢苍远的颂歌唱出了蒙古族人民的好客。每当金秋时节,草原上牛羊肥壮,流金淌银的时候,杜尔伯特举行传统的“那达慕”大会,草原男儿竞技较量尽展强健的体魄和飒爽的英姿。 总之,黑龙江的民俗风情丰富而多姿。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黑龙江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黑龙江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