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西双版纳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西双版纳旅游民族禁忌
西双版纳旅游民族禁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下面是为你精心编辑的西双版纳旅游民族禁忌,欢迎阅读!
西双版纳旅游民族禁忌 篇1
傣族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自己的历法。傣医不仅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有自己的医学典籍。傣家竹楼也具有美观和实用的特点,傣族的服饰、串姑娘、丢包和江边沐浴的风俗都是别具一格的,傣族歌舞在云南民族歌舞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傣族禁忌
1、水在傣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在意保持水源的清洁。傣家寨子里都会有一口装饰得十分漂亮的水井,从水井经过,一定不能往里面扔东西。
2、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傣族还保持着一些本民族的原始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傣族会有很多的祭祀活动,外人不允许参观。傣族在进行祭寨神的活动时,更不允许外人入寨。
3、傣家人的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视的,要是看了的话,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者是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人也要在主人家服役三年。
4、傣家楼上客厅中有3 根主要的房柱,2 根是在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1根是火塘旁边的,火塘边的柱子是傣家人的顶天柱,绝对不能倚靠。
5、投宿在傣族人家,夜里不能吹口哨,也不要随便挪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从三脚架上跨过,也不能用凳子做枕头。
6、如果看到竹楼门口有用竹子编成“米”字形的标志,说明这家有产妇,这种时候,是不欢迎外人到家里来的。
7、如果看到竹楼门挂着一个装水的竹桶,而且在水中放有树叶,说明这家新丧。出门时,主人会往你头上洒水,这是为了驱走邪魔。
基诺族
基诺族是中国56 个民族里最后被认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周围的基诺山寨,这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制茶历史的民族。“基诺”是尊敬祖先或舅舅的民族,过去有住长房的习俗,一家人以父系为中心,同住于一个大房子里,这种风俗现在已改变。基诺族的服装全部以自织的黑、红、蓝色条纹上布制作,男子穿无领对襟白衣,配以肥裤;妇女喜着白色有图案的背心,挽发高髻,带着角形尖帽,身披大麻布袋。男女都带手镯、耳环,并以大耳环作为勤劳、勇敢的标志,恋人们喜欢互送花朵,插在对方的大耳扎里,以示爱慕之情。
基诺族禁忌
1、每年的农历六月间,基诺寨子有一次历时3 天的祭祀活动,这期间,外人是不被允许进入寨子的。
2、看到基诺人家大门上插着两枝带叶的桐枝尖,表示这家刚生了孩子,最好不要贸然进入。孩子满月的那天,也谢绝外人进门。
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信奉小乘佛教,布朗男性有纹身的习俗。
布朗族禁忌
1、在登上布朗族人家的竹楼时,要先脱掉鞋子或换上拖鞋,不能进入他们的里屋。
2、布朗族家家都有自己供奉的家神,通常是用芭蕉叶、甘蔗叶或者蜡条等物包裹着的,供奉在堂屋内的柱上,外人不能触摸。
3、外人不能触摸布朗族男人的包头帕,那是布朗族男人尊严的象征。
4、不能触摸布朗族村寨里的寨神“得那曼”,“得那曼”通常是在寨子中央竖着的一根木桩,周围垒有石块。
5、不能在寨神附近大小便。
6、布朗族的祭祀活动不允许外人参加,活动中布朗族会在寨门挂有篾盘或木刻等物。
7、布朗族对村寨周围的参天古树怀有敬畏,认为那是神树,不要在树的附近做不雅之事,不要采摘树叶。
8、如果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在主人家门口,新郎和新娘会各持水壶和毛巾,你要在他们的帮助下洗过手,才能入席。
西双版纳旅游民族禁忌 篇21、民俗禁忌
切勿抚摸“小和尚”的头部,“小和尚”是男孩子在七至八岁的期间,需要到佛寺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若是期间被外人抚摸头部,则会被视为仇人,导致“修身”需从头开始。
2、卧室禁忌
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若是主人发现外人窥看,男人就要做上门女婿或者做三年苦工,女人则需要服役三年,所以切勿打破陈规。
3、客厅禁忌
傣族家中的客厅,会有三根柱子,分别代表“吉祥柱、升天柱、顶天柱”,每根柱子都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切勿轻易依靠。
西双版纳旅游的注意事项:
1、游览时要尊重傣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2、西双版纳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夏天酷暑,需备好防蚊虫的药物,以及遮阳伞和防晒用品。
3、准备一些常用药品,以防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二、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的特色如下:
1、其绘画主要有壁画、长诗文本插图,版漏金水装饰图案等。
壁画主要绘制在佛寺的墙壁上,多是佛经故事和佛本生故事,有“三魔女斗法”、“萨陲太子出游”、“鹿本生经”、“舍身喂虎”、“六象朝拜”、“菩提树下诞生”、“涅般”等。
此外有少量以叙事长诗为题材的壁画和反映傣族生活、劳动、狩猎、沐浴、出征活动的画面。
2、歌舞傣族称歌曲为“甘哈”。为“甘哈也尚”的劳动歌,称为“浪笙”的欢喜欢调以及山歌,用胡琴伴奏的歌曲、诉苦歌等。
3、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4、民居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
5、饮食风味西双版纳的民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傣族风味自成体系,基本的烹饪方法是烤、炸、蒸、剁、腌,很少炒菜;味道特点是:香、脆、酸、辣、鲜。
扩展资料: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是中国大地上一块屈指可数的绿色宝地,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举世闻名。
以傣族为主的十多种世居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与绿色世界浑然一体,构筑了蜚声海内外的自然人文景观,自八十年代初国家批准为对上开放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西双版纳正向着建成“全国最大的热带森林公园”目标迈进。
西双版纳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邻近,6条公路通向境外,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与老、缅、泰、越、柬水路相连,是我国进 入东南亚各国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今天,西双版纳正以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旖旎神奇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景光、浓郁多彩的民俗风情、璀璨悠久的民族文化、便捷顺当的跨境出国通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西双版纳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是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有996公里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邻近,具有面临南亚的区位口岸优势。现有磨憨、景洪两个国家级口岩和打洛省级口岸。
又有澜沧江-湄公河与老、缅、泰、越、柬水路相连,是打开南门、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澜沧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澜沧江-湄公河被美誉为"东方多瑙河",是条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三、西双版纳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推荐于 一:西双版纳传统节日1:傣族泼水节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由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持续三天。届时,人们先到佛寺浴佛,然后以互相泼水来表达真诚的祝福,把过去一年的烦恼辛劳冲洗干净。2:傣族关门节、开门节公历七月中旬、十月中旬,公历七月中旬(傣历九月十五日)是傣族的关门节,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祈福。从此到开门节的三个月里,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公历十月中旬(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的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会举行盛大的集会。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3:哈尼族嘎汤帕节公历元月二日至四日。嘎汤帕节是哈尼族的新年,时间在每年元月二日至四日。节庆期间,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3:基诺族特懋克节公历二月六到八日,特懋克节是基诺族的新年,每年二月六到八日,基诺山寨会举行盛大集会,男人们击鼓剽牛,妇女们载歌载舞。这时到基诺山寨的客人会受到热情的款待。特懋克的传说饶有趣味。相传远古时候,地上发生了特大洪水,有一对夫妇把自己的儿女放进一个大木鼓里,给他们留下一把刀和一个铜铃,让他们顺水漂流,并要他们每天击鼓,只要鼓响了,说明水已退,便可用刀划破鼓皮出来。木鼓漂了七天七夜,漂到基诺山时,洪水退了,兄妹俩从鼓里出来,就在基诺山上结为夫妻,繁衍后代,成为了基诺族的祖先。每年的特懋克节就是为了纪念他们。4:瑶族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是瑶族盛大的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生日)。节日期间,人们杀鸡宰猪,喝陈年老酒,唱盘王歌,跳盘王舞,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这一节日源于古代一个传说,古时评王与高王交战,评王以重金和许嫁三公主为赏,鼓动人们去刺杀高王。盘护出征,斩杀了高王。评王将三公主嫁给盘护,封为盘王。盘王与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所以盘王作为先祖受到崇拜和祭祀。二:西双版纳风俗西双版纳主要 聚居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和瑶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风俗习惯也自然不同。热情守理的傣族热情好客是傣族人民的传统,到傣家做客,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栓线”的礼遇,表示对客人的美好祝福。所以作为客人的我们也要以礼相还,尊重傣家的一些礼仪禁忌:进入傣家竹楼,要将鞋子脱于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不能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不能坐在门槛;不能在家里吹口哨。除了到傣家做客要注意的一些礼仪,还有一项禁忌也是一定要牢记的,那就是看到小和尚可爱的光头一定不能去摸,你的一时冲动可能会毁了小和尚多年的修行!重礼重仪的瑶族瑶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大多数瑶族人家的男孩,长到十二三岁时,行成人礼,都要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领受一次瑶族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度戒”。在整个度戒过程中,受试者有许多礼俗禁忌,外人不得随便与之接触、交谈。除此之外,在平日的生活中,瑶族也十分注重礼仪。平日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不能互用碗筷,不能乱用班辈排行,不能当户晒衣,不能在屋内吐痰,见到老人要下马,和长辈吃饭要主动给他们添菜加饭等等等等。听着这些,是不是觉得有些太过严苛呢?别急,还有呢!如果你有机会到瑶族人家里做客,记得一定要先跟主妇打招呼,否则女主人一生气,后果可是很严重的!禁忌繁多的布朗族由于社会习惯的约束、禁制和宗教信仰,布朗族的禁忌可谓颇多。有关于婚姻的,关于怀孕的,关于生孩子的,还有关于住房的,关于性别的,实在是数不清,道不完!布朗族的妇女在怀孕期间真的是要步步小心,不能填坑,不能补漏洞,不能让旁人踩着脚,不能吃献祭神灵的食品,不能砌灶,不能进入新娘卧室,最好是乖乖在家,哪儿也不去。布朗族对妇女的禁规特别突出,如祭“寨神”时,只限于男子参加,妇女不得进神坛;男子外出时,妇女禁留男客住宿;女子衣裙不能放在家神柱上。虽然许多禁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在改革开放之后已经改变了很多。不过布朗族禁止在婚外发生性行为的禁忌相信还是会得到很多人的双手赞成的!敬老尊长的拉祜族拉祜族以敬老为荣,事事以老人和长者为先。每年大年初一抢到的新水,要先后给老人洗脸。吃饭时,第一碗要先添给老人;敬酒敬茶时,要先敬给年岁最长者。其实少数民族的朋友都是淳朴热情,宽容有礼的,他们会包容你你不小心触犯的禁忌,但是礼节周全的游客一定会得到更加热情的回报!基诺族的禁忌基诺族有许多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头时须在妇女睡觉后进行,产妇不能吃用铜、铁锅鱼的饭;祭过寨神的食物,必须在村、社长门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进寨;在民间有食鸡肉可以治病之说。婴儿满月,其父要闭门烤一只小鸡独食,当天父亲不准讲话,认为这样可为小儿消灾免祸。哈尼族风俗禁忌在哈尼山寨,有亲朋好友或宾客来访,家里大小主人会主动出门热情相迎,并帮助客人取下挎包等东西。当客人坐定后,如果递给你满满一杯或一碗洒,表示受到欢迎。如果第一次给客人倒满茶水,就意味着他不受欢迎;如果第一次只给客人倒半杯或半碗洒,显得主人很小气。主人在给客人倒洒时,自己也必须倒上一杯,并先喝一口。好客的哈尼人还会拿出苞谷、瓜子、烟等招待客人。主人家定会杀一只鸡,加上盐、辣子、等佐料煮一锅鸡肉稀饭。鸡肉稀饭是哈尼人待客餐桌上的必备佳肴。吃稀饭时有许多规矩。入席后,主人把鸡头、鸡肝敬给客人,鸡腿给客人中的小孩。表明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客人告辞时,主人会包一些茶叶、草烟等给客人。包中必定有几个熟鸡蛋,这是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同时,主人给客人的礼物一定要用芭蕉叶、黑棉线包扎,这象征主客间深厚的友情。彝族风俗禁忌忌戏耍动头; 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禁妇女跨越男人;忌婚丧嫁娶日宰杀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从客位方烧荞粑;火烧荞麦粑从炎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马、骡、狗、猴、乌鸦、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将饭端给主人;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找于肩上;有孕之妇忌给新娘梳头,也忌给新娘缝嫁装。卧室禁忌傣家住宅,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是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客厅禁忌傣家楼上客厅中有三根柱子,两根是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一根是火塘旁边的。卧室中的两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着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后用的,称为”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体,等候火葬。火塘边的一根是绝对不许靠的,那是傣家的”顶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上竹楼须知进佛寺必须脱鞋。进门后要按照辈份大小、资历深浅,依次而坐;傣族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头,因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脚跨过火塘,不能随意移动火塘里支锅用的铁”三角架”;在街上买菜时,不能用脚指菜来讨价还价;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们的头。傣族认为”头”是人的首领;上楼脚步要轻,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广众面前不能说别人的坏话;妇女产后不满月不能到别人家去玩;家中有丧事,未出丧不准到任何人家去。
四、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傣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
根据统计,傣族人口为102.5万。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
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
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
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娶*,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 *** 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
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
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
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
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
(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
(仲富兰 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
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
(仲富兰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
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特别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特别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特别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
与汉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没有菩萨信仰,也没有烧戒疤的陋俗。
与其他小乘佛教地区一样,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弥戒,在寺庙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后他们可以选择还俗成家或留寺继续修行成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
未出家者将被视为未成年或没有教养。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
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
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
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
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7. 节日
傣族节日大多为佛教节日,其中最著名者为泼水节。
在《傣族泼水节的起源和来历传说》一文当中,作者指出泼水节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浴佛节。
泼水节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开始。
(1)泼水节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8.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 *** 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现在比较为众所周知的是云南白药
9.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
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10.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11. 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
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
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
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
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
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
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 *** 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
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
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
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
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
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欢乐的泼水节与那动听的传说,不仅仅属于傣民族的。
每逢傣历新年的到来,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欢庆,举行泼水节活动。
国内外游客也非常喜爱和向往这个色彩缤纷的盛会,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识傣家的泼水习俗。
既是这样,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部门(包括旅游企业)就应该负责任地搞好泼水节活动的宣传,让这个风靡中外的民族节日有它本来的面貌和历史。
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这个节日活动更应具有传统色彩和民俗情调。
泼水节在傣语叫“楞贺尚比迈”,因傣历元旦在六月,又称做“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
泼水仪式活动又是此节的主要活动,据一本叫作《车里》的史地小丛书里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赕佛。
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浴佛之后,民众更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事。”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傣历新年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放火灯、赛鼓、跳孔雀舞、泼水祝福以外,增加了体育表演、文艺演出、游园联欢、放氢气球等,慢慢将浴佛仪式活动淡化了。
作为以保护、发扬傣族传统文化为重要宗旨的傣族园来说,要不要恢复那些浴佛仪式活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
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
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
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拨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断了恶魔的头。
但滚落地上的这颗头颅竟又变成了新的灾难,倾刻间邪火熊熊,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七个姑娘把魔头轮换怀抱,直到腐烂。
每轮换时,她们便打来清水相互泼洒,去除污秽。
七姊妹大义灭亲的果敢行动和功绩,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热情赞颂。
深深的怀念变为了永久的敬意。
也为了纪念麻哈捧重修风雨冷热法公诸于世,人们就把魔王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定为泼水的日子。
这一*,*佛之后,人们就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长。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双版纳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西双版纳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