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关东民俗(关东民俗雪乡在哪)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关东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葫芦岛的关东民俗雪乡在哪里啊?

       “嬉冰雪·泡温泉·到辽宁·过大年”2019辽宁冬季旅游启动仪式暨关东民俗雪乡冰雪节开幕式在葫芦山庄旅游度假景区盛大开幕。此次辽宁冬季旅游系列活动由省、市、县联动,将持续到明年3月底,包含8项省级重点活动和全省14市的各县区的200余场主题活动。

二、关东地区有怎样的饮食风俗?

       参考资料:

三、关东民俗——放山

        老高头叫高懋懿,在村里是有名的岗蹓子,放山王。 据说,老高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放山,放到98年夏被牛踢死,整整放了近五十年,漫长岁月里,风里来雨里去,老高头没停止过,放山的脚步。 直到要死的那天,老高头挎上挎了一辈子的牛皮兜子,行走在放山路上。不小心,被路边拴的一头黑牛,突然往后弹腿,一下子蹬在老高头肚子上,老高头一个趔趄,捂着肚子缓解一会儿,继续放山,晚上回来后,老高头病重,外甥把他送到医院,从此老高头走上不归之路,再也没回来。 老高头放山,从来是打单帮,不与人结伙,虽然打单帮,但老高头也要尊守山里山规,从来不敢冒犯和亵渎山神。老高头背的兜子里香纸不断。 老高头懂阴阳八卦,在山里拉的开山头,对长白山和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都很熟。说起长白山的沟沟叉叉,他都说的明明白白。老高头放山从不带防雨工具和干粮,老高头在长白山和兴安岭打了不少地呛子,呛子里备了不少食物,可供临时休息。老高头放山,只要累了饿了,就到呛子里休息吃东西。 老高头当过兵,据自己说是部队侦查排长,在长白山和兴安岭带部队剿过匪,所以,对长白山和兴安岭很熟。 老高头抗美援朝时,升任炮兵连长,战争结束后回国,转业到通化电业局任保卫科长。按说老高头是有功之臣,用不着在山里风餐露宿吃尽千般辛苦钻山林。可老高头一生干着这个活,给人一种神秘感。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去找老高头进行信息登记和身份登记,知道了老高头身份,我觉得奇怪:“高大爷,按您的功劳,您应该享受国家照顾,不应该钻山林子吃这个苦,您怎么不好好工作放起山来呢?” 老高头叹口气说:“我刚转业那阵,国家很穷,工作人员一个月的薪水买不到一包烟,上粮店买粮要背一麻袋钱,我姐姐家在通化,我姐姐家很穷,指望我接济,我连自己养活不了,如何接济姐姐家?我放山……” 老高头点一支烟:“我放山是因为我带领部队剿匪时,一次在二道江掐脖子山打土匪韩大巴掌,我带部队埋伏在韩大巴掌老巢附近,等待剿匪总部命令,我是侦查排长,要不断检查战士埋伏位置,防止暴露被土匪发现,我在一棵小色树下,发现一棵通红的榔头,花不像花,有小孩拳头大,我把它掐下来叫战士看,问是什么东西,那时我不认识参,只是听说过,没见过……” 有东北兵惊喜的说:“排长,人参……这么大榔头,一定是大货……”于是,那战士从埋伏点悄悄起来,和老高头一起看那苗参,由于被老高头掐了红榔头,一时间那苗参找不到了,东北战士说:“排长,你没喊山,也没给它扎红绳,大概跑了吧……” 老高头是军人,哪里相信这种事:“它又没长腿,咋会跑?”“没长腿也会跑……没听老人说,成了精的人参还能托化成人……” 这样的故事老高头也听说过,但老高头不信:“仔细找,一定能找到,它跑不了……”果然老高头和小战士找到那苗参,老高头用随身军刀小心的把参挖出来,剿完匪下山把参卖到山货庄,卖了一大笔钱,给全连买了二头猪,自己排一头,让战士们打了牙祭。剩下的钱老高头寄给姐姐,让姐姐补贴生活用。 “我放山是因为那次经历……东北深山宝贝挺多,人参是最神奇的……”老高头说。 我说:“人参真的会跑吗?” 老高头说:“这个也说不好,一般情况下,人参是不会跑,但人参年头多了,成精了,也可能会跑,也是说不定的……” “那么人参当真年头多会成精吗?”我问。 老高头笑了笑说:“以前我不相信,经过放山这么多年,我相信人参年头多会成精……” “那么高大爷,你见过成精的人参吗?” 老高头笑着摇摇头说:“没见过……但我在放山过程中遇上很多解释不通的事……” 老高头初走向放山这条路,刚开始并不顺利,老高头不懂山里山规,也不懂人参生长习性。只懂部队里的那些规矩。 老高头在放山过程中,与老岗蹓子盘道,懂得了关东山放山的规矩,也开始敬畏神灵。老高头也祭山,碰上人参也喊山,有人接山把参抬出来也与人一起分红。慢慢的,也懂得了人参生长规律。 老高头放山越来越能拿到大货,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没空过手。老高头尊循着放山规矩,放山无论碰上多少,从不全部挖走,放山的规矩不允许把事做绝。因此老高头放山都有自己老垵子。 老高头说:“放山有时候会放到三苗以上的大货,这种情况人家是一家人,是一苗山参在周围繁殖的后代,七苗以下为撮,八苗以上为片,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给人拿绝了,拿绝了,说明这人太贪,太贪山神爷不待见,山神爷要对贪心进行惩罚……” “那高大爷,你遇上片和撮吗?你拿绝过吗?”我问。 “有过一次拿绝过……那时我刚放山不久,一连半月不开眼,一天我走累了,在一个河边喝了几口水,吃了几口从呛子带来的干粮,坐在一个石头上眯眯糊糊睡着了,睡着之后做了一个梦。 梦到一个小姑娘对我说:‘解放军叔叔,到我家坐一会儿,我有礼物送给你……’ ‘你是谁,我认识你吗?’ ‘我是小杜鹃呀……叔叔不认得我啦?……我家离这里不远,叔叔一定要去哦……’ 我一觉醒来发现是个梦,虽然是个梦,但我确实见过叫小杜鹃的小姑娘……那是在剿灭张二坤一伙土匪时,为了侦查土匪秘密老巢,部队在山里迷了路,转来转去总是走不出去,这时碰到一个小姑娘,于是向小姑娘问路,小姑娘随手一指就找到土匪老巢……”老高头清楚记得那小姑娘叫小杜鹃。 老高头醒来后,揉揉眼睛,站起来顺山坡往前走,走了不远,果然看到三苗大货,那时老高头贪心,也不太懂山规,结果把三苗山参全拿了。 拿了三苗大货高兴的下山,结果竟然迷了路,走了五天也没走出山里,干粮吃完了,实在饿的受不了,就掰了挖的人参一个小腿擦了擦吃了,果然很神奇,肚子一点不饿了,可是不一会儿口鼻流血,头感到很大,不一会儿混迷了过去。 混迷中,老高头又梦到那小姑娘对老高头说:“叔叔你太贪了,送你礼物,你把不该拿的也拿走了……爷爷说收你的魂用一用,再还给你……” 老高头醒来时,是第三天下午,老高头吃了参腿昏迷醒来后,感到神清气爽,浑身是劲……下山后,到山货庄卖了很大一笔钱,让姐姐给三个外甥都说上媳妇,并盖上新房。 老高头在山里的呛子大部分是剿匪时剿匪部队搭的临时休息用的呛子,里面都铺着从土匪那里缴获的兽皮和被褥,部队撤离时也不稀罕要,就放在那呛子里,有进山里的人,不方便下山的时候,可以在里面休息。正好,这些设施,被老高头利用。 其实,老高头还有一个秘密,外人是不知道的。老高头在好几个呛子里藏有从土匪那里缴获的枪枝。这个秘密,直到老高头死,才告诉二姐家外甥,外甥报告政府,政府派公安把枪起走。 在我四处了解采访放山帮搜集故事的过程中,有人告诉我,靖宇县有个叫横叉子的小屯,有个叫常继海的老人,是个年年拉帮放山的老岗蹓子山里通。那老人一肚子放山故事和放山经历。 于是我驱车前往那个小屯,小屯不大,有五十多户人家,座落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村前一条小河,小村山青水秀,风景秀丽优雅。 我进村打听常继海。村里人告诉我:“常继海三年前死了……” “死了?……”我愕然的自语道。 当人们问我找常继海干什么时,我说明来历,屯子里的人很感兴趣:“放山的故事我们屯很多,屯子里好多人是常继海老人的徒子徒孙,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放山故事和放山经历,就连女人也会挂锄后结帮放山……” 常继海有个徒弟叫白琪六,常继海把全套放山技术和放山行头交给白琪六。于是我找到白琪六说明来意。 白琪六也已五十开外,他见我说搜集放山故事,很感兴趣。他把我让进屋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放山的事,大多都是在哪一年,在哪里拿到几两几钱的大货,卖了多少钱等等。 横叉子屯放山是一道风景,靠放山发财的不在少数。白琪六说:“关东山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她的神奇是没经历过的人体会不到的,人们敬畏山神,敬畏人参,称人参为神草,草中之王,是有道理的。” 白琪六讲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经历: 有一年常老爷子又组帮,我是年年跟着常老爷子放山,我在参帮里算是个二把头,除了常老爷子就是我说了算,常老爷子把所有放山技术和经验教给我,帮里的事都有我张罗,只要一拢山,我就有了调度人的权利,在别处可以争权夺利,在参帮不可以,参帮必须无条件服从把头,关东山林海有地方气场很怪,参帮不团结很容易出事迷失方向…… 参把头懂山形,会在森林里辨别方向,不麻达山……那一年我们进山,常老爷子带我们去了**岭,**岭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古木遮天蔽日,一般人不敢到那里去,那个地方也怪,罗盘在那里不好使,罗盘针指的北指定不是北,罗盘针在那里不动,似乎那里没有磁极…… 常老爷子领我们到那里去,也是没有法子的法子,因为在近处放山的人很多,拿不到大货,为了拿大货,常老爷子带我们去了那里。 安排好帐篷后,拜山祭山敬山神仪式办完后,常老爷子非常严肃的交代给我们注意事项,让大家千万不要乱说话,一字排开,按照常老爷子指定的方向往前细细找,不得大声喧哗,只是要隔一小会要互相招呼一声。 说也奇怪,原本明亮的大白天,突然间黑了下来,常老爷子让大家传话蹲下来不要乱动,也不要说话,早就听常老爷子说长白山森林里有黑妖,黑妖一来比阴雨天的夜里还黑,只是从来没遇上过,这次终于遇上了,那黑很吓人,黑的就像一下子钻进黑墨汁子里,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妖过去了,天色依旧大亮,大家又开始继续放山…… 白琪六说着话,把沏好的茶反复倒了几下,打下漂在上面的茶沫,先给我倒了一杯。 那一次常老爷子领我们放山,在**岭这样的原始森林,转悠了一个月,竟然连开眼也不开眼,即使开眼也只是看到的是山花、巴掌子、二甲子,和灯台子…… 人参的生长,各阶段名称是不一样的,一般头一年从参籽出土只一个小叶,称为“山花”,由山花长一段时间,再出土还是一片小叶,只不过这片叶比山花大一些,这时称巴掌子,由山花转成巴掌子。 在森林条件下,至少要二到三年,甚至更长。巴掌子再生长一段时间,会转胎成“二甲子”,二甲子是一个小秆分二个小杈,一个小杈大一些,上面生五个小叶,一个小杈小一些,上面一到二片小叶,巴掌子转成二甲子在林里,至少要五到七年,二甲子再转胎分别是“灯台子”,“四品叶”“五品叶”,一般增到五品叶就不会再增了。每一个品级标志着人参生长年龄段的不同。 据说,人参生长到五品叶之后,每隔六十年会转胎一次。转胎即使人参由五品叶再转回二甲子,然后再由二甲子一品一品的增,增到五品叶后,六十年再转回二甲子,如此反复轮回。 此说不知真假,我家里种过人参,没有作过这方面试验,六十年才轮回,等不起就刨了。 “看看一直没拿到大货,小的不值钱又不能拿,带去的粮食没了,常老爷子很扫兴,准备拔寨下山,这对常老爷子来说,空手下山,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白琪六喝口茶说:“就在要拔寨的头一天晚上,小伙子们因为要回家,高兴的不得了,在深山老林憋了一个月,有些有媳妇的憋的够呛,终于要回家和媳妇团圆,如何不高兴? 那天晚上,大家高兴的敲起盆缸子小伙子们唱起二人转,参帮里有赵小宝和王磊喜欢唱二人转,高兴就唱几口,帮里有个王祥,喜欢吹口琴,成天口琴不离身,闲下来就吹一段,这天晚上王祥吹着口琴为赵小宝和王磊伴凑,大家光顾高兴,没有注意,明子篝火边,老把头竟然和一个老人说话。 老人身边围绕着男男女女一大帮,大家光顾尽兴,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等一本二人转唱完,大家停下来,发现老把头在和一个老人说话,年轻人在兴头上,忘记是在茫茫森林里,等小伙子们醒过腔来,刚要质疑,老把头用眼色制止了,年轻人也心中有数,此事必定蹊跷。” “年轻人闹腾停下来,老把头仍然和老头说话,老头向小伙子们夸道:‘唱得真好……’转头问老把头‘明天下山?’ ‘嗯……’老把头答,‘明天下山到我家后花园看看,不能让你们白跑一趟……我家后花园离这不远,过了月亮门就是……’老把头向老人道了谢,老人领一帮男男女女告辞走进暗夜里…… 第二天,老把头领着大伙,找到一棵榆树,看样子不粗的时候,被倒树压了树头,榆树弯成弓形,形成一个弯弯的门状,榆树已经很粗,形状已经定性,老把头领着大家钻过去,穿过一片不大的沟膛子,来到一个平大漫坡崴子,果然发现几十苗人参,这是一个片,老把头让大家把靠近北边的二苗人参周围清清杂物,老把头烧了纸,谢了山神爷恩赐,细心的把二苗参抬出来,用青苔把参包好,带着大伙拔寨下山,两苗人参是夫妻参,挖出来根是连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对恩爱夫妻……” 我问:“其他的参不要了?” “老把头不让动,放山有放山规矩,我们要听老把头的……” 关于放山,各种说法不一样,在谢湖沟,一个叫老蔡的老人说“哪有那么多说道?弄的神神迷迷的,都是胡弄人……” 老蔡是个老知青,通化的,当年家里出身不好,下乡到谢湖后,很快和谢湖的一个姑娘结婚,知青大回城时,老蔡已经好几个孩子,老蔡干脆永远成了农民,不回城了。 老蔡说:“我刚下乡那阵,队长让我跟老苗头放山,放到棒槌归生产队,放山人员记工分,老苗头这也不准那也不准,规矩老大了,老苗头不让洗脸洗头,我照洗不误,我们城里人干净习惯了,不洗哪成?于是我不管老苗头那一套,该怎么洗就怎么洗,气的老苗头要把我打回队里干活……” “就在老苗头准备打发我回队里干活时,一天我蹲在一棵树根边拉屎,突然发现一棵草和别的草不一样,我喊老苗头过来看,老苗头过来一看,果然是人参,我拉屎的周围三四苗,老苗头一高兴,不让我回队干活了,我再洗头洗脸他也不管了……放山没有那么多说道,人参也没有那么神秘……” 俗话说:“春放青秆夏放榔头,秋天要放黄罗伞”,这三个季节放到的棒槌,以秋季最好,浆足,质量好昂贵值钱。 2015年8月,白山镇农场屯刘金光等四人放得一苗大货,卖得57万,每人分得14万,剩下1万,请全村人打了牙祭。 2019年夏,红星屯宋亚东和潘为顺等三人,放得一苗大货,用微信晒到网上,被长春一客商以58万9千元价格买走,每人分得19万,剩下1.9万捐给村里孤寡老人和贫困户。也算传承了“有财大家分”古老放山人的习俗。 茫茫关东山林海,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藏,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天然财富,我们祖祖辈辈都要好好爱护和珍惜这片连绵不绝的宝藏,才是我们对这片天然宝藏的最大敬畏。 --The end--

四、关东地区有怎样的饮食风俗?

       多元的文化大融合关东饮食提供了极其丰厚的土壤。再加上关东地区物产丰富,饮食原料门类齐全,更使得关东饮食有了发挥的基础。

       关东地区的饮食风俗极富地方色彩,既显现出当地特产丰富,又反映出当地民族豪放的性格。

       由于气候、习惯等原因,关东地区一日习惯3餐,主食杂粮和米麦兼备,其中粘豆包和高粱米饭最具特色。

       以饽饽和萨其玛为代表的满族茶点是《满汉菩翅烧烤全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以白菜、黄瓜、番茄、土豆、粉条、菌耳为主。肉品中爱吃白肉、鱼虾蟹蚌和野味。

       关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曾记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胡烩肉”、“胡羹法”、“胡饭法”等肴馔的烹调方法,说明其烹调技术很早就具有较高的水平。

       辽宁沈阳是清朝故都,宫廷菜、王府菜众多,东北菜受其影响,制作方法和用料更加考究,又兼收了京、鲁、川、苏等地烹调方法的精华,形成了富有地方风味的东北菜。

       东北菜烹调以炖、酱、烤、扒、炸、蒸见长。许多东北菜肴表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或者外脆里嫩、外酥内烂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浓,造型美观,丰富又实惠。

       许多东北菜为人所熟知:小鸡炖蘑菇、红扒熊掌、三鲜鹿茸羹、美味鼻、白松大马哈鱼、排骨炖豆角、猪肉炖粉条等极具区域特征。

       其中,小鸡炖蘑菇是一道满族传统风味菜肴,也是满族八大碗中的一道名菜,即是用干蘑菇、鸡肉和粉条一同放进锅里炖制而成。炖鸡的蘑菇最好选用野生的细杆小薄伞的榛蘑,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衬托出鸡肉的鲜香。

       关东八大碗历史久远,植根于百姓之中,是东北汤菜的代表。农家喜庆宴席上离不开它,酒楼传统佳肴也是榜上有名。“八大碗”源于满族食俗,八旗子弟崇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粗犷饮食文化,与其祖先的游牧生活正是真实的写照。

       八大碗原料多以畜肉类、禽类为主,配以山珍和季节蔬菜,烹调技法多用炖、烩,以大锅烹制,汤菜结合,酥烂入味,咸鲜、酸辣、香醇特色突出,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正直豪放的气概。

       八大碗流传至今,仍为现代人津津乐道,捧为珍馐,除在传统技艺上有所改革,以适应时代潮流外,更重要的是北方气温较低,一年四季,几乎有一半时间里是冰天雪地,人们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去抵御严寒,浓厚的口味,半汤半菜的炖品,正好能够满足这样的需要。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细之分,细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

       八大碗往往用于宴客之际,每桌8个人,桌上8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来爽快,吃起来过瘾,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关东人深深的情谊,全部倾入在这浓浓的热汤中。

       吉菜是植根于吉林这块黑土地而创立的一个菜系,被誉为我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吉菜,是指利用吉林特产或主产原料,运用吉林特有的烹饪工艺,结合吉林各民族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风味菜。同时吉菜名称还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

       吉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形成、发展与吉林的地理、历史、经济、民族、文化、风俗、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吉林处于关东地区的中部,土地肥沃,具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吉菜发展的有利条件。

       吉菜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满族的祖先肃慎就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渔猎生活。吉林地区自古还有汉族、朝鲜族、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文化和饮食习惯不同,各民族特有的饮食习惯融合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饮食文化。

       吉林菜肴经过多年的民族融合,已经形成了以民族、地域、烹调技法、饮食习俗为特点的吉林风味菜点,深受关东地区人们的喜爱。

       在烹调技法上,吉菜受鲁菜影响较大,同时又融入了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的饮食特色。吉菜烹饪精巧细致,擅长熘、爆、烧、烤、扒、炖、酱、拔丝,精烹山珍野味,讲究火候,擅长勺工,并且注意复合技法和吸收其他菜系烹饪技法。

       黑龙江菜系又称“龙江菜”,以烹制山蔬,野味、肉禽和淡水鱼虾技艺见长,讲究口味的香醇、鲜嫩、爽润、咸淡相宜,以珍、鲜、清、补和绿色天然食品著称,是我国烹饪艺苑中的另一枝奇葩。

       黑龙江菜由哈尔滨、牡丹江、伊春、黑河等地风味菜组成。代表菜有红烧大马哈鱼、烤狗肉、叉烧野猪肉、烩鹿尾、飞龙汤等。

       龙江菜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它也蕴含了多个民族的文化,是任何其他饮食文化都不可取代的。

       历史上龙江菜与南方菜系最大的不同是主要以大酱为主要调味品,女真人最喜欢食用大酱,臣下做得好的大酱要送给皇帝品尝,否则会被视为不敬的罪状。

       1226年,金国第九位皇帝金哀宗在蒙古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逃到了现在的河南商丘。

       3月,元帅蒲察官奴作乱,杀参政知事石盏女鲁欢之前说:“汝自车驾到府,上供不给,好酱亦不与,汝罪何辞?”

       最后命令军士到石盏女鲁欢的家,检查出20缸大酱,然后把他杀掉。

       历史上有人因为没有进贡大酱被杀,也可以看做是奇闻,从中可以看出大酱在女真饮食繁衍过来后在关东菜中的重要性。

       单从菜系上说,关东菜系是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延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饮食脱胎于同一个母体,是不可强行割裂的。这个母体就是黑土地上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特征赋予饮食独特的文化,使其得以千百年流传。

       关东地区历史上典型的烹饪器具是六耳铁锅。铁锅有6个耳朵,是游牧民族独特的标志。

       农耕生活有固定的场所,有固定的灶台,锅可以放在台上。而游牧生活,到了栖息地,支上几枝枯木,吊上六耳铁锅,开始把游猎的收获物拾掇干净,再放进各种野菜,煮出一锅浓浓的清香。

       游牧的生活特点不可以让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炒几个菜,只能把想吃的东西全放在一起炖。六耳锅就是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产物。它便于随时悬挂在树枝上。这种铁锅式的熬炖是关东大炖菜的根源,也是现代火锅的由来,所以直至如今,正宗的龙江菜没有炒菜。

       朝鲜族是关东地区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冷面和打糕是朝鲜族独具风味的食品,也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物。冷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人习惯吃冷面。冷面也叫长寿面,取其纤细绵长,寓意多福多寿。

       除此之外,凡遇喜庆节日,或新婚嫁娶,或客来宾至,这也是主人招待客人的食品。冷面的佐料和原料很是讲究,原料多是荞麦面、小麦面,也有用玉米面、高粱面或白薯粉制作的。

       佐料种类多样,有牛肉、猪肉、鸡肉、蛋丝、芝麻、苹果等,并以香油拌制,这种冷面吃起来酸甜香辣,清凉爽口,别有风味。

       米糕的种类很多,有打糕、切糕、片糕等,其中以打糕为主。打糕是朝鲜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宾客的主要食物之一。做打糕时,先将糯米蒸熟,放在木槽或石臼里,用木槌或石锤打烂成糕团,再放上一些小红豆做的豆沙面,蘸上白糖或蜂蜜,吃起来酥软香甜,风味很浓。

       朝鲜族的泡菜,就是辣白菜历史也很悠久,是朝鲜族世代相传的一种佐餐食品,深得朝鲜族人的喜爱。

       做辣白菜时,先将白菜洗净,切开,用盐腌几天后挤去水分,在每一棵白菜上抹上用胡萝卜、生姜、大蒜、干辣椒、盐等做成的调料,然后一层层码在干净的缸里,每一层白菜上放一层苹果片,装满封缸。

       半个月后便可以食用了。按照这种做法做出来的泡菜吃起来香甜酸辣,十分可口。由于其做法简单易学,很多其他民族也学着做,渐渐成为关东地区餐桌上的佳肴。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东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关东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