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七夕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为牛庆生,吃巧果。广东——七娘会嘉兴——七夕香桥会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胶东——拜七姐神中国西南——染指甲广州——迎仙陕西——结扎巧姑广西——七夕储水山东——种巧菜作巧花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福建仙游——白糖炒黄豆花生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
二、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2、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由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3、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4、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5、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三、七夕节的民俗活动
参考资料:
四、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七夕节有香桥会、接露水、拜织女、斗巧、乞求姻缘、游七姐水、储七夕水、为牛庆生、七巧贡案、拜牛郎、穿针比赛、七夕观星、种生求子等风俗活动。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1、香桥会 七月七香桥会,又称一担庙七夕庙会,起源于明末清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仪式主要包括搭香桥、祭祀牛郎织女、拜香桥忏、双星过桥等民俗活动。 2、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少妇们拜织女。少女、少妇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 3、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4、穿针比赛 七夕节有三大比赛,穿针比赛其中最早开始流行的,大约从汉代开始。在七夕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人女孩都会有出家门,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边猜女郎织女相会会说什么轻言密语,一边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5、种生求子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夕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七夕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