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北京的民俗文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北京风俗有哪些呀?
北京风俗有:
1、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
3、北京老字号: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远近闻名,经久不衰,其字号本身就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主要集中于工商业、手工业、饮食业、民间艺术及文化艺术领域。
4、叫卖: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
5、民间绝活:剪纸、绢人、彩蛋、泥塑、风筝等众多老北京传统民间绝活,这些绝活和传统工艺品,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让人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
二、北京民俗有哪些?
老北京民俗文化至为珍贵,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价值。由于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它对全国的文化发展必然产生辐射性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以皇城为背景形成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不只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能产生巨大的物质财富。 遍布京城纵横交错的胡同里,世世代代生活着咱北京的百姓,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俗,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和融合。青砖灰瓦的胡同和四合院,京腔京韵的北京话,几近消失的老北京七十二行,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等数不胜数。 那么,最具“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呢?一、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二、北京的胡同“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步谐音为“胡同”。 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多着呢。 胡同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 北京的胡同,大小星罗棋布,共有七千余条,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横竖笔直,布局像棋盘。常言道: 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名称各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历。三、北京的京剧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该是京剧。京剧主要的特色常被称为”综合戏剧”,因为京剧的创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及诗词的艺术精品。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名,京剧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有优美、独特的唱腔和舞蹈,并融入了中国武术的技艺。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 京剧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及鼓、锣、铙钹等乐器伴奏。 演唱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特别是象征性格和命运的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意,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神奇的脸谱、艳丽辉煌的服装、头饰,本身就是珍贵的艺术品。四、北京的相声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北京的相声发源地是北京天桥。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相声起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 相声传统,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五、北京的天桥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天桥。在民国初年,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 互为促进。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天桥在它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因其生根于平民百姓之中故虽历经沧桑,却能持久不衰。 晚清和民国时期,天桥一带非常繁荣,是北京通俗文化的中心。 当时这里不仅集酒馆、茶 、杂技、曲艺等于一处,而且各样小吃,应有尽有,江湖郎中,卜卦算命看相,五行八作,无所不包,是老北京居民最爱游逛的去处。 如今,许多北京市民,提起天桥,仍津津乐道。 过去天桥一带的民俗文化,今天都浓缩在新建的天桥乐茶园里了,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边品北京风味小吃,边看民俗演出相声、评书、双簧、京韵大鼓,情趣无穷。不仅能体会到世界闻名的京剧的韵味、技巧荟萃的杂技的精彩,还能体会到昔日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六、北京的庙会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 庙 ;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所以叫 会 。 庙会多在春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秧歌、高跷、旱船、舞狮,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更有舞 中幡 者,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杆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 北京最具文化特色的庙会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和大观园庙会。现在的庙会还有许多不同于旧庙会的地方。吃:京味儿小吃依然保留,同时增加了各地小吃;人:以前是老人带着孩子来逛庙会,现在逛庙会成了年轻人游玩的时尚;演出:以前表演的都是北京花会,形式比较单一,现在全国各地的节目齐聚北京庙会,表演丰富多彩。在节日里,人们会以庙会为中心,朋友相聚、全家同游、同事相随,增进感情。七、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各门都有其不同的用途。 “内九”是指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也就是现在沿北京二环路的原九座城门。 东直门明代称为崇仁门,是过往运送柴炭车的,叫做柴道。朝阳门明代称为齐化门,是运粮通道。崇文门叫哈德门,是运送酒的通道。前门叫正阳门,是皇帝出入之门,平民不能走,只能走两旁的月门。宣武门叫顺治门,死囚从此门押出,拉到菜市口斩首。阜成门当时叫平则门,是运煤通道。西直门明代称和义门,是运水通道,每天一早从玉泉山运来的水,从和义门运进北京城,进入皇城。德胜门是军队得胜班师回朝进入的门。安定门是军队出征时走的门。 “外七”,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这些门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皇城四”,***、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四个门是为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八、北京的婚俗合婚之俗,并非一市一县所独有,全国各地大多如此,当然老北京也不例外。在北方记一个人的年岁,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属相的相生相克取决行止,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回门 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要一块儿去,俗语叫 回门 ,或 三朝回门 。一般婚姻过程,大致是从 议婚 起,到 回门 止,就算完成了。惟回门之日,新夫妇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在当天赶回男家。
三、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春节—中国民俗节庆之首“年”的文化内涵 中国“年”字出现于周朝,已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 “年”具有三种文化含义: 1.计时单位 365天,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称为一年,或曰一岁,即人长一岁,具有时空概念。2.“年景”状况 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收成的好坏,被视为衡量“年景”的尺度。 3.节日名称 “百节年为首” 这是辞旧迎新最欢庆的日子——即 春节,民间俗称为“过年”。 中国民间“过年”,是古代社会最古老、最隆重热烈的民俗节庆,是汉族和其他众多兄弟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可与西方国家的“圣诞 节”相媲美。 北京是数朝国都,各朝统治有所不同;如近代的契丹族,金代为女真族,元代为蒙古族、明代为汉族、清代为满族。 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虽有差异,但在这里经过千百年来的相互影响与演变同化,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 无论历朝历代中的皇室、贵胄与民间三个不同阶层的人士, 在“过年”问题上都是要充分显示自己的“年文化”的。 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同在、封建迷信与朴素唯物主义同时涌现。 所以我们在参观游览及导游讲解中,需应用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对其弃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 北京燃放鞭炮的由来 官民均十分讲究购办爆竹,我国年节期间及逢喜庆之日,燃放爆竹历史悠久。 据传古代有一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就出来伤害人畜,届时百姓不敢出门。 偶有一年,有位顽童燃烧竹子取暖玩耍,燃竹火光冲天、噼啪作响,将怪兽“年”吓得远逃而去,人们喜获安宁,欢度春节。 此后,燃放爆竹便成为人们驱魔避凶,迎神喜庆的必备品了。 官府“封印”、梨园“封台”等放假过年封建王朝为表示对“过年”迎春的重视及对官民的恩赐,自腊月19—22日,由掌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选定 “吉日”,布告京城及全国所有衙门府 地,统一封存官印,各官员开始放假过年。 随之各梨园剧场也进行“封台” 停演,放假,待新年伊始再行演出。 此时全国城乡空前繁荣的“腊月市”进入 *** ,百姓大搞大扫除,以整洁生活环境。 腊月23日为祭灶神之日,又有过“小年”之称,随之“大年”除夕就很快来临。 挂年画、贴春联、吊灯笼、倒贴“福”字 庙会文化——北京为中华庙会之乡 北京自秦汉起就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尤其辽、金、元、明、清在此建都,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就明清时期而言,北京有各种寺庙1000多座,为全国之冠。 寺院多庙会也自然就多,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有庙会,丰富多彩,美不胜数。 如雍和宫的“打鬼”,城隍庙的“出巡”,七月十五日的烧法船、十月二十五日的白塔燃灯等等,均为庙会盛事。 北京最著名的古今传统民俗庙会兼集市有白云观、厂甸、白龙潭与地坛、龙潭湖等。 此外,北京历代花会独具特色,遍及城乡。 花会以技艺见长,主要有少林武术、踩高跷、玩中幡及太狮、少狮等活动。 妙峰山的进香花会为京城花会之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东北侧,特建“眺远斋”而观赏赴会队伍及其精彩表演。 胡同文化的理念 北京胡同文化源远流长、含义深远。 “胡同”一词,据考证来自蒙古语,意指有“水井”的地方为民众的聚居之地,故古代有“方井”、‘‘市井’‘的称谓。 北京的胡同起自元代,在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等作品中,就有“胡同”一词的出现。 公元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率兵南下,烧毁了位于今广安门外一带的金中都城后,其孙子忽必烈住于金中都城东北郊风光优美的“大宁离宫“,即今北海琼华岛。 据《元史》本传载:忽必烈重用河北邢台的 *** 大才子,天文、地理、经学、律历与三式六壬等法术无一不精通的刘秉忠,命他主持设计兴建元大都。 刘秉忠为了体现“皇权至上“与贵统万民的理念,他根据{易经}阴阳五行,八卦四象与奇门盾甲的风水学识,同时遵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应是一个方形大城,四面各设三门,城内名字应按八卦起名。 而且大城内的中央部位为皇宫,皇宫外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皇城之制,:因此刘秉忠以北海为中心大建元大都,即大内皇宫及内外城,而以坐北朝南的中轴布局与左右对称之制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建设,从而造就了大街多南北走向,而街巷胡同则穿行于东西。 同时并以“坊”为单位,统建有50个居民区,坊与坊之间用宽度不一的胡同隔开。 这种胡同既是交通通道,又是“坊”之间的防火隔离带,因而又有“火疃、火巷、火弄“等称呼。 由于刘秉忠兴建的元大都宛如阴阳八卦图,十分严谨雄伟。 加之刘秉忠的学生郭守敬科学地治理了京城水系,更使元大都充满东方文明的无穷魅力,气象万千,深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赞扬。 据有关史料统计元大都有胡同 400多条。 明灭元后,在元大都基础上重建京城,分为36坊,拥有胡同1170条。 清灭明后沿用旧城,改名京师,内外城共有胡同2077条。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至今有新老胡同6000多条。 胡同不但是街、巷、道、里的通称,尤其与京剧,京腔一样,都有浓郁的“京味”文化特色,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北京历史、民俗风情、趣闻典故的发祥地与聚宝盆。 涮羊肉—著名传统风味 据历史查考,我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火锅。 用火锅涮鸡、鱼、豕等,在唐宋时代已受广泛欢迎。 至清代火锅已相当盛行。 据历史记载,嘉庆元年(1796),乾隆当太上皇在皇宫设的“千叟宴”,用火锅计1550多个,吃的主要是涮羊肉,可见其受清官欢迎的程度。 北京的涮羊肉起源于战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 明末清初传人关内,羊片火锅是当时清代皇家最受欢迎的冬令佳肴。 北京的涮羊肉,一般秋后上市,五月底以前撤锅。 最初开业的涮肉馆为正阳楼,1914年“东来顺羊肉馆”开张后,通过竞争取代了正阳楼而誉满京城。 北京烤肉—蒙族风味 烤肉,据传起源于北方蒙古地区,具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后来逐步传人关内,于明末清初北京才有烤肉出现。 “南宛北季”两家以烤肉为业的餐馆,均开业于清朝中叶。 位于宜内大街的烤肉宛,于康熙年间由京东大厂 *** 宛民由于推车卖肉发展而来。 于什刹海银锭桥畔的烤肉季,则创业于清代咸丰时期。 古老传统的烤肉,是用一种特制的火炉,烤盘由钢条密排而成,中间有小小缝隙,称为“炙子”。 烤肉时,炉内烧木柴或木炭,把切得很薄的肉片在“炙子”上烤熟,然后蘸佐料吃。 现在却是先将肉片用酱油、料酒、白糖、香料、葱、姜、蒜等佐料拌好,然后用长筷夹肉到“炙子”上去烤,像炒菜一样不停地翻动,油脂发出“滋滋”声音,芳香四溢,肉片一烤熟就可进食,这种边烤边吃边饮的吃法,富有自然野味的情趣。 烤肉立秋开始,夏季停炉。 十分讲究原料,要选用“北口”的菜牛,耕牛肉老是不能用的。 牛的年龄在4-5岁为宜,体重为二三百斤最佳。 而且只选用牛的上脑、里脊、排骨三个部位。 此外,切肉的刀工也十分重要,必须切得很薄的牛、羊肉才适以烧烤。 特色土语京味浓 北京语音既动听又容易听懂,语言丰富生动,为全国最佳语音、语言之一,我国的普通话(国语)和汉语拼音,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 但北京地区地道的土语土话,如不加一定解释,是不大容易让人很快明白过采的,韵味自殊,很有方言特色。 现将有关土语简释举例如下:自个儿:自己一个人。 咱 们:我们。 劳 驾:请人帮助,或表谢意。 侃大山:信口穷聊。 猫儿腻:心怀私隐,不可告人。 贫 嘴:多嘴、好说废话。 犯 傻:发呆、装糊涂。 套 磁:拉关系。 逗 乐:开玩笑。 泡 汤:完蛋,吹了、弄糟了。 宰 人:敲竹杠、坑骗他人。 怵 头:为难、胆怯、害怕。 瓷 实:结实、坚固、可靠。 没 辙:没办法。 黄 了:没办成。 别 价:别那样做的意思。 吃 心:多心。 倍儿好:特别好,非常好。 捅娄子:招麻烦、惹事非。 涮 人:不守信用、戏弄别人。 掰 了:关系破裂之意。 年前准备 自明清以来从进入农历12月一 “腊月”,就已迈人了“年关”。 北京 人从腊月8日——“腊八”至除夕,是做“过年”——春节准备最忙碌的日子。 农历12月8日为汉族的“腊八节”。 其来源于古代“腊禽兽以岁暮祭祖先”的“腊日”。 “腊八”是进入年关的信号,有“年禧”之称。 是有钱有势人“讨债”,而穷人进行 “躲债”的时期。 腊八节的主要食品为“腊八粥”,其风俗来源说法丰富:一说神农氏因发现了百谷,开创了农业生产与生活,人们故于腊日用多种谷物、果实熬粥进行祭祀。 二说朱元璋在未登基之前曾当过乞丐,吃过用老鼠洞中的杂粮煮粥充饥。 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后,为不忘过 去的苦难,便于腊日熬“腊八”杂粮粥赏赐百官,以激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说释迦牟尼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称为成道节。 佛教徒熬粥奉佛,成为一大佛事。 据《燕京岁时记》载:人们熬制腊八粥十分讲究,多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栗子、菱角米、红小丑、去皮小枣等和水煮熟,再加上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红白糖等配料,香浓四溢,十分清甜可口,所以直至现代北京人,仍乐意保留这一吃“腊八粥”的美食习俗呢! 京剧行当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 行 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 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 行 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此外,还有念苏州白者的苏丑,演官丑,草衣丑的袍带丑,以及扮演市井及农工平民的毡帽丑等,角色不同,丰富多彩。 满汉全席—清廷最高“国宴” 这是清王朝最高规格的“国宴“,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筵席。 其主要由满族的点心和汉族的佳肴所组成而故名。 因为清王朝人关之前,面点、菜肴均较单调,餐饮并不讲究。 但入主中原后,由于京城会集了全国各地的山珍海味。 而且御膳房成员由满族与汉族厨师组成,从而满点汉菜便合二为一了。 到了康熙年间,满汉全席已初步形成。 据传清圣祖玄烨(康熙)在宫中首尝这一满点汉菜丰盛多彩的盛宴时,极为高兴,赞不绝口,并挥笔写下了“满汉全席“四个大字,从此确立了它在宫廷筵席中的地位。 乾隆时期,满汉全席发展到了 *** 。 并且加入了 *** 、藏族、蒙古族的食品,形成了“五族共庆宴”的满汉全席盛宴。 其烹饪技术的高超、席面的豪华、餐具的讲究及礼节的繁琐,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盛宴,在清廷只有封建帝王、皇后,皇亲国戚及高级官员才可享用到。 满汉全席始于康乾盛世,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按规定其大小菜肴计有108件,其中南莱54件,北菜54件。 各种点心44道,一席需用面粉几十斤,所用名贵水果众多。 满汉全席为典型的烧烤席,由于名莱名点繁多,一般需分3天时间才可品尝齐全。 北京烤鸭——中国第一关食 中国烤鸭历史悠久,据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的(食珍录)记载,就已有了烤鸭的篇章,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 在明清两朝宫廷中已常食用烤鸭,后来才传向民间。 据历史查考,北京第一个烤鸭店—“便宜坊”,是于清代咸丰五年(1855)创办的,在宣武区骡马市大街挂牌营业,主要经营焖炉烤鸭。 制作烤鸭的师傅多为山东荣城 人,所以北京烤鸭既是宫廷风味,又是鲁莱名肴。 于前门大街东侧的全聚德烤鸭店,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由河北蓟县人杨传仁创办,以经营挂炉烤鸭著称。 由于其烤制手艺更加讲究,烤出的质量、名声很快超过了便宜坊。 烤鸭是以优质雪白的北京填鸭为原料。 据考证,北京鸭的祖籍在南方,于明初随漕运船只运养来京,繁殖于京东潮白河一带,故有“白河蒲鸭”之名。 后迁京西玉泉山放养育成良种。 用人工填喂法育出的称北京填鸭。 北京填鸭生长快,60-65天就可育成5-7斤重。 45天前的雏鸭自由取食,最后15-20天由人工填喂,每6小时喂一次,昼夜不断。 格填鸭经宰杀、退毛、取内脏、洗净、灌水、吹鼓、涂料等一系列工序,才可人炉烤制。 烤制方法一般有三种: 1.焖炉法 烤炉有门,在炉膛内架设铁箅子,箅子下燃烧秫秸,将料理好的填鸭放在铁箅子上,关闭炉门进行烧烤而故称焖炉烤鸭。 2.挂炉法 烤炉口呈拱形,无门,将处理好的填鸭挂在炉内的铁钩上,下面用梨木或枣木文火烤制而成。 3.叉烧法 同制作叉烧肉相似,须手工逐一操作,因费工费时产量低,而被逐渐淘汰。 烤熟的鸭子需切片上桌,每只鸭要切出120片左右,须片片带皮带肉、肥瘦相同,技术要求较高。 鸭片配上葱段、黄瓜条、蒜泥(少许)与甜面酱等佐料,用主食荷叶饼或空心烧饼包裹进食,具有又香又甜又脆又爽口的特点。
四、北京民俗有哪些?
1、老北京腊八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贴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的说:“送信儿的腊八粥”。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作相互馈送的礼物。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2、老北京端午
祭神祭祖纪念先贤、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3、老北京重阳
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以祈求平安健康,而这些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阳节时必不可少的。
4、老北京中秋
老北京过中秋非常热闹。拜月、赏月、玩月、喝团圆酒、吃团圆饼,北京孩子还会玩兔儿爷。据民俗专家介绍,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用于祭祀。
5、老北京迎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民俗风情,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京的民俗文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北京的民俗文化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