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陕西民俗(陕西民俗博物馆)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陕西民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陕西民俗是什么呢?

       1、陕西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声),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

       秦腔开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2、华阴老腔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 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县)。

       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3、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合成新的独特的舞种,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整支舞蹈热烈而充满欢快的氛围。

       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 言时较阳,春歌以乐。 《延安府志》记有 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4、皮影戏

       皮影戏被许多专家认为是 中国各类影戏的 鼻祖。 2006年2月, 华阴老腔被确定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皮影戏源于华阴市(1990年前为华阴县),流行于 渭南市各区、县及山西 运城市、 河南三门峡市相邻的黄河金三角地区。

       老腔是皮影戏最早的唱腔,因为她在华阴、华县一带形成时间较早,与随后形成的碗碗腔(时腔) 相比, 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关于老腔的得名,另外还有其他的说法。老腔的特点: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

       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吼”;三是在双方对打及紧要时刻,用 惊堂木击板伴奏,以增强气氛。当地人们形象地说:“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5、宝鸡社火脸谱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 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社火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社火常被人们叫着“看戏”,即“哑剧”。

二、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陕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多在重大节日庆祝、庆典、庙会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陕西民歌根据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陕北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 20多个曲种,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传最广。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等。关中民歌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曲种和各种小调。

       3、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源地在华县,鼎盛于唐代,又称“影戏”“影子戏”,流传于民间,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其唱腔数十种,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普遍,辅之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吒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4、“社火”是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5、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面花自古盛行于北方民间,形式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其中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

三、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陕西民俗文化介绍

        1、陕西民俗文化有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陕北的佳县、洛川、榆林等地称社火为“打社火”,“地傩子”,陕南的商南、洛南、商县等地称社火为“花灯会”,关中扮演社火则被称为“耍社火”,“耍狮子”,“耍龙灯”,“耍竹马”等。 2、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西历史悠久、民风质朴,从古至今流传并继承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产物,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多姿多彩、瑰丽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戏、眉户、唐三彩,这些都是陕西日积月累的历史文化结晶。 3、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

四、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陕西民俗文化介绍如下:

       1、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

       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2、社火

       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3、面花俗称“花花馍”

       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

       4、宜君农民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5、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西民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陕西民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