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穆斯林的墓碑图片大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g这个符号上面2个点如何输出来呢?
- 2、回族坟碑样式?
- 3、穆斯林陵墓是怎么设计的?
- 4、回族坟碑样式?
一、g这个符号上面2个点如何输出来呢?
该字为: 。
这是阿拉伯语, ,意思是:一个朋友。
阿拉伯文,是全球穆斯林引用的文字,21世纪单就跨越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最大人口使用文字,一般认为是阿拉伯文,因为数十种文字使用阿拉伯字母,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说的清真言大多也使用阿拉伯文字。阿拉伯文是由28个辅音字母和12个元音符号(不包括叠音符)组成的拼音文字。书写顺序从右往左横行书写,翻阅顺序也是由右往左。阿拉伯字母无大、小写之分,但有印刷体、手写体和艺术体之别。书写时,每个字母均有单写与连写之分。21世纪的阿语在中国属于小语种的一支。
1983年,是我国成功地使用阿拉伯文活字铅印出版书籍的五十周年。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各族穆斯林读者,无论是看到木刻或是手写的阿拉伯文,即便是片纸只字,也会感到十分亲切、稀罕和珍贵。虔诚的老年人甚至会把阿、波文语法修辞的小册子也当做经典,恭敬地加以保存。谁要是有幸得到一本埃及或印度版的《古兰经》,以及印有阿拉伯文字的书刊,更是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如今,随著我国同阿拉伯各国传统友谊的日益发展,经济、文化的普遍交流,阿文报刊杂志,经典书籍,随处可见。不仅有从阿拉伯各国进口的书籍,而且有许多是国内自己出版的。国内出版的书刊,内容丰富,质量精美,印刷清晰,在有关的国际图书交流展览会上获得好评,深受阿拉伯朋友的欢迎。
对于阿拉伯文字开始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由於年代久远,文献资料散失,具体确切的年月,已难以考证。但是,从可供考辨的实物看,在泉州发掘的古伊斯兰教墓碑及寺碑上石刻碑文,是到目前为止能够看到的最早的阿拉伯文字。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宋代一穆斯林之墓碑,碑高71厘米,阔34厘米,厚11厘米,用花岗石琢成,1942年发掘於泉州东门外仁凤街城垣中。
墓碑两面都有浮雕的阿拉伯文字:一面刻《古兰经》章节,另一面刻记死者概况,记述此人“名叫安奇拉亚里,……卒于1212年(伊斯兰历609年,南宋宁宗嘉定五年)”,迄令已逾七百七十余年。泉州清净寺的建筑年代众说不一,有建於唐代、北宋、南宋诸说,但寺内石墙上的阿拉伯文记事,说它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伊斯兰历 400),距令已九百七十多年。元代阿文碑刻,相当普遍。吴文良所辑《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中,光是古伊斯兰墓碑石的图片就有五十八张之多,其中除少量是宋、明、清石碑外、绝大部分都是元碑。
在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习见并广泛运用的阿拉伯文,主要是饭馆、肉铺、饮食摊的招牌或匾额,兼用汉文“清真古教”、“西域回回”之类的字样,或配以汤瓶等图案,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在通都大邑、城镇码头、大街小巷一见到这样的标志,即便没有汉字,几乎也都能辨识出这是回回食品。由於穆斯林严守自己的饮食条例、禁忌习俗,在穆斯林聚居区的集市贸易、饮食店、屠宰场等,没有阿拉伯文标志或招牌的,就无人问津。这一传统习惯在我国沿袭已久,至今仍在保持,经久不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先後向埃及爱资哈尔大学选送一批批中国留学生。著名学者马坚(子实)、纳忠(于嘉)、张有诚(子仁)和林仲明(子敏)就是其中第一批。在源源不断将留学生输送出国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同时,人们仍切望能够解决阿拉伯文活字铅印的问题。北平《月华》旬刊的主编、热心伊斯兰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赵斌(振武)先生,特意趁远送留学生柢达埃及的便利,在开罗购买了一套阿拉伯文铅字,重三十余磅,不辞艰辛劳累,万里迢迢,运载回国。铅字运达北平後,在试用过程中深感数量不够应用,一次排不出多少篇幅;而且铅字容易磨损,用久了就模糊不清,只能小心翼翼地谨慎动用,使用者惜之如金,视同珍宝。
赵斌又千方百计尽力探索翻制钢模的技术。经历几个月的努力,在翻制外文铜模的工人师傅协助下,终於在1933年9月19日大功告成,与此同时,翻印外文版经籍,以及原有的木刻、石印乃至手抄等等方式,仍在并行。在不少清真寺举办的小学教育中,甚至还保持著较古老原始的方式,将阿拉伯文教材书写在木牌以至牛、羊胛骨上,作为课本。
二、回族坟碑样式?
“泰斯米”。国内穆斯林墓碑的上方一般是用阿文写的“泰斯米”,即“?”,这个不是规定的,不写阿文也可以。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依次从右往左竖着写,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三、穆斯林陵墓是怎么设计的?
泰吉·马哈尔陵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穆斯林陵墓。它坐落在印度北部亚格拉市恒河支流朱木拿河的东岸,它设计精美、装饰华丽,即使是罗马帝国最佳的建筑——索斐亚礼拜堂,也比不上它。
蒙太姬是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杰罕的爱姬。据说,她是莫卧儿帝国所有皇后中最漂亮的一个。1629年,年轻美丽的蒙太姬便和沙杰罕永别了。她在临死时对沙杰罕说:希望沙杰罕珍惜她的爱情,为她建造一座能和她的美丽相称的陵墓。沙杰罕遵照她的遗言,于1631年起,征集2万民工,历经20年,将陵墓建成。
整个陵墓是一座长方形的花园,四周用红砂石砌成围墙,前后各有1座牌楼,花园正中的陵堂是陵墓的主体建筑。大门牌楼是一座46×35.7×30.5米的宠大建筑物,并用黑、白大理石镶嵌门窗。牌楼的四角顶上各建有一座圆顶亭子。一进大门,有一座用白色大理石砌造的狭长水池一直通到陵堂前面。陵堂坐落在四方形的台座上,长、宽各为56.7米,高达64米。屋顶四角环抱着内空直径达17.7米的正中顶部的大穹窿,和台座的4座高塔遥遥相对,特别壮观。
整座陵堂的外表和内部全用光莹如玉、洁白无瑕的大理石镶砌,外部的门窗边框都装上整块镂空花的大理石。在陵堂大门的门框上,用宝石镶嵌着一段可兰经文。门框上方离地30余米高处的字体较大,而下部的字较小,所以站在门前看上去,使你感到字的大小并没有差异,仅这一点,也可看出设计师的良苦用心。陵堂室内的墙壁和门窗边框用五色的宝石镶嵌成各种花纹和图案,漂亮极了。在一道镂空大理石格子门内,用大理石屏风围着两座墓碑,正中的那座墓碑略小,下面安葬着蒙太姬。1666年,沙杰罕也死了,他的儿子把他合葬在这儿。那座偏左较大的墓碑之下,便是沙杰罕的葬身之处。
为了保持大理石的光洁,凡是到陵堂游览瞻仰的人,在陵堂外的台阶前,都得换上软底鞋或赤着脚进入陵堂。
巍峨洁白的陵堂在殷红色的牌楼和围墙的衬托下,不管是晨曦初照还是明月亮照,都显得那样美丽而又宏伟。凡是游览过这座陵墓的人,无不为之惊叹。
四、回族坟碑样式?
尽管伊斯兰教不提倡为亡者立碑做撰,但是中国的回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水**融,尤其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影响,所以也为亡者立碑; 中国回族的墓碑同汉族的大同小异,只不过通常以汉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来书写;绝对禁止在墓碑上面雕刻任何图案,仅以星、月形象做区别;而且墓碑的顶部多以拱形为主;并且大多简朴、不奢华;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穆斯林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穆斯林的墓碑图片大全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穆斯林的墓碑图片大全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