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常何墓碑(常何墓碑校诠)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常何墓碑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常何的墓碑藏着玄武门事变的什么秘密,那常何是何许人也?

        常何,汴州仪县人,祖籍河内温县。早年参加李密瓦岗军,投唐后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

二、甘肃发现一碑文,其实玄武门之变,另有蹊跷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事发现场, 李世民携一众猛将早早埋伏在玄武门,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现后,李世民眼疾手快,“嗖”的一箭射中在李建成身上,李建成应声倒地。

        李元吉眼看哥哥中箭,立即驱马逃跑,却被尉迟敬德当众射杀,而后也瘫了下去。

        这场决定天下走向的事变,在后世的史书记载之中,是李世民不得已而为之的反击,而李建成、李元吉也多以荒淫无道的形象流传。

        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玄武门之变的1300年后,敦煌出土了一块唐朝开国大将的墓碑。

        在这块石碑上详细记录了当年的事变真相,让人们重新了解了李建成的形象。

        那么,真实的李建成是什么样的?而他身为当朝太子,在初唐的玄武门之变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有关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李家在乱世中的崛起说起。

        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因隋炀帝因施行暴政尽失人心,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隋朝如即将倾覆的大厦,摇摇欲坠。

        旧王朝即将覆灭之际,亦是新王朝崛起之时,因此各路英雄豪杰纷纷趁机起兵,扩大势力,向皇位发起冲锋。

        而这其中,就包括唐国公李渊。当时李渊是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换言之,他原本是隋炀帝的臣子。

        不过李渊并非迂腐之人,他深知隋朝**早已腐败不堪,百姓更是怨声载道,继续效忠这样的王朝显然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于是,他决定采纳身边谋臣的建议,在晋阳起兵反隋。晋阳起兵之时,李渊的身边早已聚拢了一批能臣悍将。

        不仅如此,李渊还有四个威猛的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夭。

        李建成作为李家长子,自然是被寄予厚望的,于是早在晋阳起兵之前,李渊就开始锻炼他了。

        李建成一家当时居住在河东,李渊为了给日后霸业网罗人才,便命令李建成携弟弟李元吉,“于河东潜结英俊”。

        从这个“潜”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李渊对于起兵夺取**一事,早有预谋。

        而他之所以派李建成负责此事,一方面是想考验下儿子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让儿子得以历练,广结人脉。

        李建成从小被作为长子培养,自然也不是草包,他不仅不辞辛劳,还能“卑身下士”,将父亲交代的任务完成得很好。

        李渊对于这个谦逊有礼,颇受“好评”的长子,可谓十分满意。

        在那个封建年代,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关系,李渊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晋阳起兵后,他便以自己的三个儿子为核心,建立了“三军”。

        他任命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负责统帅左三军,任命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负责统帅右三军。

        这一左一右,安排的是年龄长、能力强的两个儿子,由他们亲自带兵冲锋陷阵,李渊自然是放心得很。

        而对于四儿子李元吉由于年幼,则被李渊封为镇北将军,太原郡守,负责镇守大本营晋阳宫。

        当时李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于是在短短五个月的进攻下,他的起义军便一路杀进了长安城。

        历史 上对于这些“赫赫战功”,记录笔墨多倾向于李世民,而事实上,李建成亦功不可没。

        不仅如此,李建成也并非影视剧中塑造的庸碌无能、骄奢淫逸之辈,相反,他颇具雄才大略,并且为人宽简仁厚,是李渊最倚重的儿子。

        话说当年李渊在太原远近招抚,而西河守将则不肯投靠李渊,因此挡住了李渊西取长安之路。

        为了尽快扫除障碍,李渊便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军出战攻取西河。

        李建成作为领军核心,在视察军队时发现招募来的义军,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如果带着这样的新兵上战场,恐怕难以取胜,于是他便立下军法,整肃三军。

        在行军路上,李建成虽然贵为李渊嫡长子,但却丝毫没有公子哥的架子,他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由于这次出征时间紧迫,带的军粮也有限,李建成担心将士们因为吃不饱会摘沿路农民的蔬果,便下令不得偷抢百姓粮食,必须付钱了才能吃。

        李建成率军所经之地,百姓见这支队伍如此纪律严明,纷纷认可。

        经过几日的跋涉,李建成率部兵临西河城下,但他不愿徒增无谓的伤亡,便亲自下马告知来意,城内众人纷纷投诚,唯独郡丞高德儒不愿投降。

        李建成游说无果,只好率军出击,很快就生擒了高德儒,并将他斩杀于众人面前。

        除了高德儒,其他人等一律不追究责任,就这样,李建成来回仅仅用了9天的时间,就平定了西河、赢得了人心。

        捷报传来,李渊大喜,这样夸赞儿子:“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除了这次平定西河,在建唐的众多战役中,李建成亦立下大功。

        也许与弟弟李世民相比,他稍显逊色,但也绝非泛泛之辈,否则李渊也不会将诸多重任交付于他。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自此开启了唐朝新纪元,而辅助他夺取大业的功臣,也一一获得了封赏。

        这些大臣们都好安置,最让李渊重视的,则是如何确定三个儿子的身份。

        按照祖宗法制,李建成乃李家长子,仪表堂堂、谦逊有礼,又在建唐大业中立下汗马功劳,自然而然就被立为了皇太子。

        二儿子李世民虽骁勇善战,才能不亚于哥哥李建成,但毕竟是次子,故而被封为秦王。

        四儿子李元吉,虽然不如两位**出*,但也是有功之人,因此被封为齐王。

        此时,虽然李渊荣登大宝已成事实,但仍有一些战乱需要平息。

        考虑到李建成已经是皇太子身份,李渊便将他留在宫中,学习处理国家大事,日后好继承皇位。

        而对于次子李世民,李渊则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将他继续派往军中平定战乱,李世民也因此掌握了唐朝的军权。

        从这样的安排来看,李渊显然更看重长子李建成,而在唐朝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建成占据的优势也是很大的。

        一来,他有一张最有力的王牌,那就是他的嫡长子身份。在那个祖宗法制大于一切的封建年代,这一身份代表了正统。

        因此他作为唐高祖皇帝的嫡长子,被封为太子可谓名正言顺,毫无悬念,一众大臣自然愿意拥戴他。

        二来,他早期在李渊的有意栽培下,早已结交了不少能臣贤士,辅佐他的,也都是一些朝中重臣,这其中就包括李元吉、魏征、薛万彻等。

        三来,他背后有一群“女人”支持,而这些女人中,除了后宫妃嫔,还有一位就是他的妻子郑观音。

        妻子郑氏一族,在当时属于世家大族,颇具影响力,李渊在安排二人的婚姻时,就有意拉拢郑观音的家族。

        因此,郑氏一族自然更倾向于协助李建成建功立业。

        四来,李建成得到了其父李渊的支持,在“创业”前期,李渊早已通过多次考验,看到了长子的能力,于是便在登基后立长子为皇太子。

        虽然李渊后期的态度,有点摇摆不定,甚至扬言要废掉太子,可他毕竟没有那样做。

        况且李建成贵为太子,说不定哪天李渊驾崩,李建成就是未来的皇帝,只要不犯什么大错,皇位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因此,当时的李建成可谓占据了诸多优势,然而遗憾的是,他却没能稳坐太子之位, 因为他的兄弟李世民实在是太优秀、太耀眼。

        李世民在外征战多年,不仅在军中树立了绝对的威信,也因为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赢得了百姓的认可。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暗中拉拢能臣贤士,组建了庞大的政治势力集团,力量足以与李建成太子系的势力集团相抗衡。

        早期由于双方势力集团都在私下活动,所以表面上看,兄弟二人的关系也还算和谐。

        然而身在帝王之家,这样的和谐只不过是看似平静的海面,海底早已波涛汹涌,种种矛盾也是一触即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的政治势力集团逐渐在明面上活动,这让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他隐隐感觉到,这个优秀的弟弟并不甘心屈居人下。

        但李建成生性敦厚,念及兄弟之情,不愿手足相残,故而在前期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反击李世民的“膨胀”。

        他在扩大自己势力的同时,也将李世民的一些党羽陆续拔除,甚至有意将这些人收入自己麾下。

        他也深知,李世民最大的优势是掌握军权,便向父皇请命积极出征,以求在军中树立威信,进而获得百姓的认可。

        然而他毕竟是太子,日后总要继承大统,总不能天天在军中征战,于是他后来便向李渊建议,将李世民的部分军权,分解到李元吉手中。

        不仅如此,他还向李渊进言,将李世民倚重的一些大臣,如房玄龄等人,赶出了长安。

        对于李建成而言,这些动作不过是出于自卫,但却让李世民慌了。

        眼看着秦王府的势力被一点点削弱,李世民及其身边的谋臣,都担心太子可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事实上李建成当时确实已经起了杀心。

        于是,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极力游说李世民:“今日殿下不动手,他日太子必将不顾兄弟之情,置我等于死地!”。

        也许李世民心中早有这一打算,于是便顺势而下,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与李建成鱼死网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 李世民部署完刺杀计划后,便密告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宫”。

        李渊得到密报后气急败坏,决定第二天召集太子、秦王和齐王,问清楚此事。

        而李渊之所以如此生气,是因为李建成前期为了拉拢后宫势力,结交了几位李渊的宠妃。

        这些宠妃曾多次在李渊面前替李建成美言,所以李渊听到这一密告后,也对“**”一事有所怀疑。

        于是李渊便对李世民说:“你应该及早来报此事,明日你们兄弟三人一同前来,朕要当面问清此事!”

        同年六月四日,李渊召集一众大臣商议此事如何处理,而他的三个儿子也被召见了。

        李建成接到旨意后,便立即从东宫骑马出发,准备与李元吉一起面圣陈情。

        二人一路飞奔,进入玄武门,行至于临湖殿时,李建成隐隐感觉到不对劲,立马掉头准备返回东宫。

        此时李世民大喊一声,李建成闻声看去,四面早已埋伏了众多猛将,李元吉慌忙拉弓射击,但却没能射中。

        而李世民早已蓄势待发,瞄准李建成一箭击中,李建成应声倒地。

        李元吉见寡不敌众便要逃,但却被尉迟敬德带的将士射中从马上跌下来,李元吉带着伤起身继续逃跑。

        而与此同时李世民的马因为受到惊吓狂奔起来,李世民被树枝挂了一下摔在地上。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下弓箭准备勒死李世民,却被尉迟敬德大喝一声再次吓跑。

        尉迟敬德骑着马一路追击李元吉,最终将他射杀在地上。

        确认太子和齐王都已被击毙后,尉迟敬德提着二人的头颅,向东宫将士展示,这些人见大势已去,只好束手就擒。

        至此,大唐第一任皇太子李建成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也许有人不明白,李建成乃当朝太子,手底下能臣悍将也不少,

        为何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失败了?

        李建成的失败,要归咎于多个方面。

        首先,他的势力集团整体实力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虽然拥护他的大臣很多,但这些人大多是因为其太子身份而依附于他。

        相比之下,李世民身边的猛将,都与李世民有着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情谊,他们之间是过命的交情,这样的感情自然更坚固。

        其次,他笼络人心的手段不如李世民。 前文已经说道,李建成并非泛泛之辈,所以他自然知道,自己要想顺利继承皇位,自然离不开一些拥护者。

        于是他便积极活动,希望将李世民身边的一些得力干将,笼络到自己身边来。

        据说他曾经许以重金、高官想要收买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但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建成向尉迟敬德等人抛出橄榄枝后,尉迟敬德等人并没有接受太子的美意。

        收买不成,李元吉便派出勇士刺杀尉迟敬德,但尉迟敬德勇冠三军,这些人哪里是尉迟敬德的对手,自然就没能刺杀成功。

        而这件事不仅让尉迟敬德等人更加亲近李世民,也让李建成一方丢颜面尽失。

        此外,他有一个摇摆不定的父皇,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按理说,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李渊亲封的,李渊就应该坚定不移的支持、信任太子。

        可李渊偏偏耳根子很软,每每听到一些对李建成不利的话,便动辄惩罚,甚至动了废掉太子的心思。

        不仅如此,他还不时在李世民面前态度“暧昧”,表现出自己对于太子的失望,暗示李世民能力更强,这让李世民陷入无限遐想。

        在两兄弟夺位之争已经白热化的时候,李渊仍旧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而是希望以“调和矛盾”的方式,解决这场即将爆发的夺位之战,最终酿成大祸。

        除了李渊的态度, 李建成还有一个失败的原因,便是玄武门守将的叛变。

        而这些守将,大多是他的“心腹”:玄武门守卫常何、玄武门屯管将领敬君弘、吕世衡等。

        守卫叛变的真相之所以能被后世了解,是因为在玄武门事变1300年后,常何的墓碑出土了。

        这位名叫常何的守卫,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成败非常关键。

        此人早年出身于瓦岗,最初跟随在李密身边任职,后来又劝说李密降唐,进而被李渊重用。

        之后,常何被王世充所擒,又为王世充卖命了一段时间,准备策反王世充时被发现,他便逃回了唐朝,因为“忠心”再次受到李渊重用。

        李建成见常何被重用,便有意将他收入门下,常何便假意逢迎做起了李建成的幕僚。

        李建成一直以为常何是他的人,却不知常何后来又被李世民给收买了。

        玄武门兵变之前,常何等人作为守卫,对带兵带武器进入的李世民敞开大门,在事变发生时,却把李建成的人挡在了门外。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当时李世民一方攻势凶猛,而李建成一方却毫无还手之力。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成为新任太子,两个月后就登上了皇位。

        成为皇帝后李世民却没有立即升常何做高官,因为策反宫门守卫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李世民当然不会留下话柄。

        不仅如此,为了掩盖这一段 历史 ,李世民命人刻意将常何的生平事迹淡化了,直到常何的墓碑出土,这段 历史 才浮出水面。

        虽然李世民没有给常何许以高官,但也没有忘记他的“功劳”。

        在钱财方面,李世民也是十分大方,时常赏赐金银,常何也因此度过了富贵的半辈子。

        时隔1300年,常何墓碑的出土,道明了当年“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让后世之辈得以辩证看待李建成、李世民之为人,这或许是上天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吧!

        古语有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太子李建成兵败于玄武门,看似是偶然,实则是他与李世民斗争的必然结果。

        李建成作为大唐太子,对于建唐是有一份功劳的,纵使他是失败者,但他也不应该被隐去、被丑化!

        “玄武门之变”这段 历史 ,也告诉我们:学史明理,以史为鉴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但 历史 剧并不等于 历史 ,了解 历史 还需广泛涉猎、辩证思考。

        1.关于李渊 、李建成 、李世民相互关系的几个问题,王 炎 平

        四 川 大 学 学报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三、甘肃出土的一墓碑,揭开了李世民真面目,玄武门之变另有隐情

        一直以来,众人都觉得李世民是千古名君。虽然他弑父杀兄,发动玄武门之变,但从他内心来说,他是不想这么做的,这都是被逼无奈。回看 历史 ,许多人会不由自主的将错误归咎在李建成、李元吉的身上,认为是这两人 先撩者贱 。孰不知,这件事情可能另有隐情,李世民或许并非像史书记载的那般 无辜 。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这当然不是空口胡说,而是有根据的。 首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史书不仅是记载 历史 、反映 历史 的书籍,它也是胜利者引导舆论,彰显功绩的工具。在《旧唐书》这本书里面,有一大段称赞李世民的话语,里面大篇幅的赞扬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正确性,顺便还描绘了 贞观之治 的盛况。正是里面的这些 彩虹屁 ,让后人们对李世民颇为称赞。大家都觉得,李世民无辜可怜,受着李元吉等人的欺压,最终小白兔急了咬人,这也能理解。 纵观 历史 ,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能够称王称霸的人,绝不会是单纯的傻白甜。如果哪本书里,提到某个人的时候,都是无数赞扬的话。那么,需要警惕这本书的真实性了。当然,反过来也一样,要是哪本书里对某人说尽了诋毁的话,这也是不正常的。这样看来,《旧唐书》里对李世民、李建成的描述,是有猫腻的。想想看,如果李建成真的一无是处,是个让人厌恶的人,李渊可能立他为太子吗?这肯定不可能,因而,李建成这个人,并不像书中描绘的那般不堪。他之所以会给世人留下这样恶毒的形象,是有人做的手脚。而这个人是谁?不用想都知道,定是李世民了。 或许你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旧唐书》可是在玄武门之变后300多年,才出现的书籍,李世民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操作这本书。其实,这没什么不可能,他想要影响后世作者的写法,这很简单。他坐上了皇位,史官们就得在他手底下小心翼翼的讨生活。他让这些史官怎么写他的工作日志,这些人就得怎么写,甚至,他还可以让人将他以前的记录全部篡改一遍。后世的作者,要写关于他的故事时,参照的就是这些史官们留下的日志、日记等。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后人的看法就被影响了。 其次,甘肃出土的《常何墓碑》的墓志铭也从侧面证明了李世民的不简单。根据这上面的记载来看,一位叫常何的唐朝将领,参与到了李世民的称王之旅中。这份墓志铭中,先是提到了常何是瓦岗军时发生的事,接着提到了投降后,他跟在李建成身边的事,最后提到了他统领北门禁军一事。他本来是李建成的人,当了禁军以后,他效忠皇帝。从 历史 的记载来看,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他提前收买了禁军,在玄武门做了埋伏,这才成功除掉了李建成等人。但是,常何是李建成的人,除了他以外,肯定还有禁军是李建成的人。既然如此,李世民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将这些人收买了呢?看来,事情有隐情。 这个疑惑,在《常何墓碑》中也能找到答案。 这上面提到了李世民赏赐一事,给常何的就有 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 ,给禁军的有 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 。从这些赏赐中可见,李世民很舍得在禁军身上下血本。都说不利不起早,他这么做是干嘛呢?不可能是心血来潮想做好事吧?这很明显,李世民在收买人心,他已经有了打算,干一件大事。他这一番行动,不可能了无生息,于是,李元吉觉得不安了,对李建成进言: 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但李建成表示: 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看来,李建成很有自信,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中。 李建成不担心,一是他觉得禁军忠于皇帝,想收买他们,很难。二是他觉得禁军里面有他的人手,一旦禁军有风吹草动,他能立即知晓。这两点因素,确实能让人安心,可惜他低估了李世民。要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想法,并且肯为想法去付出,那么终究能成事。更何况,有钱可使鬼推磨,在李世民不计血本的诱惑下,这些人怎么抵得住。一位皇子,费尽心思的收买禁军,他目的为何,这不言而喻。李世民这哪里是单纯无辜的小白兔呀,这分明是扮猪吃老虎。 果然,真相都是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史书对李世民的记载,明显失真。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这弑父杀兄的名头不好听,李世民不想背着这个污点让世人谩骂,他自然就会想些办法来美化自己。所以,史书上的记载,无聊时看着消遣下就行,当不得真。不过,里面蕴涵的道理和智慧,却是值得细品的。 就说李世民收买禁军一事,这是他未雨绸缪的表现。如果他没有早早做好准备,等到李建成对他发难时,他就会成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李建成早早就被李源当成继承人培养,能力肯定是有的,他绝对不像史书记载的那般平庸。他只是被暂时的自信迷了眼,要是他反应过来,察觉到了李世民对他的威胁,就会行动,到时候,李世民就被动了。所以,李世民提前行动,这是正确的。

四、甘肃发现一碑文,其实玄武门之变,另有蹊跷

        说起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相比大家都都有所了解。 说的是在公元626年的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用箭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当时的皇帝李渊让位给他。 而即位之后的李世民确实是个不错的皇帝,一步步带领大唐走向了盛世。 在后世的 历史 记录中,也多是对李世民的夸赞之词。而与之相对的,李建成则被说的是一文不值。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 李世民曾经派遣过800个亲兵潜入宫中,当时兄弟三人的矛盾可以说已经是剑拔弩张了,但是李世民还是能把800人送入宫中,这一点就很耐人寻味。 所以说,李世民必有内应。 而在上世纪20年代,甘肃出土了一个碑文,这件事情的真相才被慢慢的解开。 在甘肃敦煌的藏经洞中,有一部名叫《常何墓碑》的文书,从这部文书中,发现了李世民宣武门之变的秘密。 常何是河内温县人,是个绿林出身,曾经也参加过反隋的斗争,后来投靠了瓦岗军,瓦岗军失败后,他跟着李密投靠了唐朝。李密因为不甘居人之下,最终因为反叛被杀死,而常何则因为劳苦功高被委以重任,跟随太子“讨平河北”。 也就是说,常何曾经是李建成的人。 在唐朝建国以后,常何被任命为了玄武门禁卫军统领,因为常何是李建成的老部下,所以对他十分的信任,但是万万没想到,有钱能使鬼推磨,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曾多次拿着黄金给常何以及玄武门的其他守卫,最多的一次,给的金刀子达到了30枚,这可是一笔巨款。 一方面太子李建成对常何信任有加,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常何已经投靠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就很顺利的把800个亲兵送入了宫中。而在李世民展开行动的时候,也是常何带领士卒把东宫和齐王府的4000名士兵挡在了门外,使得一切进展顺利。这样看,无论如何李建成是跑不掉的了。就算他从李世民手里逃脱,还有800个士兵等着他过来,一样是插翅难逃。 而在李世民顺利登基成为皇帝后,常何也就因为有功一路高升,成为了左卫大将军。 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早有预谋的,而且不管是时机还是人心,李世民都把握的很好,最终一举功成,顺利登基。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常何墓碑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常何墓碑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