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李斯石刻碑文(封狼居胥石刻碑文)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李斯石刻碑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李斯的石碑是什么时候写的

       李斯的石碑是公元前209年写的。

       如今存留在世的李斯碑是秦二世胡亥命李斯写下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仿效其父东封泰山,于先前秦始皇刻石上加刻了秦二世诏书,共79字,刻在了李斯碑的背面,仍由李斯撰写。

       李斯碑全文为: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大意是说:“二世皇帝诏书曰:‘此石刻乃是皇帝所为,刻辞中颂扬的都是始皇帝的功德。如今我承袭了帝位,而刻石中并没有说明是始皇帝,恐怕久远的将来,会被误认为是后代皇帝的作为,以致与始皇帝的功德不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德冒死上言:‘臣等请求将此诏书刻在石上,这样就明白无误了。臣等冒死请求。’二世皇帝诏曰:‘同意’。”

二、请问李斯为秦始皇立的功德碑的碑文有几块,分别内容是什么,在哪里作的。感谢。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内容是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

       峄山碑出处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

       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三、请问李斯为秦始皇立的功德碑的碑文有几块,分别内容是什么,在哪里作的。感谢。

       《泰山刻石》 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所刻,共144字;一面二世诏,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屡遭劫难,极富传奇色彩。汉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开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兖州太守献出40余字拓本。欧阳修好友江邻几任奉符县令时,亲临岱顶寻访此碑,尚存数十字。北宋刘跂是历史上最早对《泰山刻石》进行详细考察的第一人,他两次登临泰山,弄清了刻石的石材、形制情况,最大发现是弄清了刻石四面刻字,除了秦始皇刻辞,还有二世刻辞。他亲自墨拓,得146字,在《泰山秦篆谱序》中作了详尽的记载,为研究秦始皇刻石提供了宝贵资料。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都有著录。元拓本存50余字,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仅存二世诏书29字,移置碧霞祠东庑,现流传29字“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 死请”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此石遂失。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仅余残石两块,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墙外侧之“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读碑亭倒塌,泰安县令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现在的9字(有说9字半,又说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残石垒砌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在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风采。

四、请问李斯为秦始皇立的功德碑的碑文有几块,分别内容是什么,在哪里作的。感谢。

       在泰山顶上。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是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秦二世东游泰山所刻的碑。秦朝丞相李斯所书。碑文都漫灭(腐蚀)掉了,只剩下九个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详解如下:李斯秦朝的丞相。他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没出世之前,在故乡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常常带着儿子牵着大黄狗溜着玩,或出上蔡城门到野外去抓兔子。他不甘寂寞,想当官,实施其政治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向秦王献“灭六国”之策,得到秦王赏识。拜为长史,果然做了官。正当李斯要实施政治抱负之时。秦王接受了某皇族“下逐客令”的建议,此时,秦王朝要遣散宫内的一些有学问的人,连李斯本本人也在被遣散之列。在关键时刻,李斯给秦王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折子,力辩论“逐客”的错误,指出:“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李斯又献出“广纳人才”与“广聚资源”之策,以准备统一大业的建议。李斯的这些建议使秦王醒悟。放弃了逐客的主张。李斯也躲过了一劫。秦统一六国后,臭名昭彰的“焚书坑儒”之策也是李斯一手炮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效仿上古帝王“封禅”活动。东游泰山,命令李斯撰文。在泰山山顶“立石颂秦皇帝德”,宣扬始皇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这就是秦刻石“功德碑”。又过了十年,到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李斯以丞相之职随秦二世胡亥东游泰山,在其父秦始皇的“功德碑”碑体的背面上又刻上“秦二世诏书”仍由李斯撰文,全文为: 黄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千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成功圣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以上碑文共79个字是李斯以小篆体起草的秦二世胡亥的昭文,刻在秦始皇“功德碑”体的背面上。至于,这个诏文是什么意思?作者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如下: 二世皇帝诏书曰:“此石刻乃始皇帝所为,辞中颂扬的功德也是始皇的功德。如今我承袭了帝位,而原刻石中并没有说明是始皇帝所为,恐怕久远的将来,会被误认为是后代皇帝的所刻。以致造成与始皇帝的功德不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陈德、冒死上言:臣等请求将此诏书刻在石碑上,这样就明白无误。臣等冒死请求。秦二世皇帝批曰:“同意”。 当时,大臣给皇帝上书、或请示汇报(打报告),大臣都必须写出“臣昧死请”的字样,在朝廷里已成为固定的格式,即形成了宫廷八股,大臣们每汇报都有冒死的危险,可见当时宫廷的官是很不容易的。就如李斯这样的丞相也是在秦朝干了一辈子,劳苦功高,也是小心翼翼,诚惶诚恐,胆战心惊,每时每刻都冒死。结果李斯也没逃出一死,死的极惨。甚至连个完尸都没落得。李斯被赵高所诬陷,赵高几经派人假调查李斯罪行,李斯述说冤枉,赵高几经调查实乃走假过场,且屡次隐瞒实情,迷惑秦二世。最后皇帝秦二世胡亥派专人实际调查,此时李斯认为世间太黑暗,赵构一手遮天,失去了洗刷清白的信心,李斯采取消极态度。自感说真话也无希望,索性消极地大说假话,胡乱说自己有罪。秦二世一看,李斯认可自己罪恶。就把赵构对李斯的诬陷信以为真。以腰斩罪把李斯处死于咸阳城外。腰斩一种残酷的刑罚。要在**的腰处斩断,人体一截两段。残酷以极。李斯临刑前同他一起**的身边儿子说:“我们还能牵着大黄狗出上蔡的城门去抓兔子吗?!”。表现李斯对自由生活的留恋,李斯的下场是多么酸楚,又是多么富有生死离别的人性情味啊。李斯实际是一位学者,在中国汉字书体的进化上是有创造的,小篆体的创造,李斯是有贡献的。在政治上李斯主张中华统一,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国。如果没有李斯的建议,今日的中国这块土地上会成为乱作一团若干个小国。 李斯也有他的错误,焚书坑儒就是他的主张,他没想到,李斯他本人也是个儒。不也被坑了吗!这里不说李斯的功与过,不说他的是与非了。只说李斯一生的下场的悲惨情景吧。 这里也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参与政治、参与管理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无奈与脆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留下的“蔡门黄犬”的典故的故事来源。 这种残酷的刑罚,以及危险的宫廷行文格式,直到西汉王莽时期才改变过来。宫廷行文格式把“昧死”二字改为“稽首”二字。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斯石刻碑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李斯石刻碑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