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肃王默碑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默碑文中肃王具有哪些特点
- 2、默碑文的翻译
- 3、默碑文的原文
- 4、默碑文的翻译
一、默碑文中肃王具有哪些特点
《默碑文》中肃王的特点是记忆力强、谦虚、不自夸。
故事讲的是: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见到一块碑,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一向有很强的记忆,立即朗读记诵,肃王边听边走,好像漫不经心的样子。回去后沈元用用笔写出来,但空缺了十四字。肃王马上拿笔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并改出了四五处错误,放下笔便说别的事情,并不自夸。
扩展资料:
《默碑文》内容:
此乃历来以“笔记”命名者当中最著名的一种,也是最精彩的之一。陆游晚年退居家乡,结庐为庵,取“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意,写成此书,记其平生亲历见闻,流传广远备受称赏,宋代学者陈振孙已赞为“殊可观也”
1、是关于宋朝的典故沿革、人物故事。放翁乃南宋第一代人,所记多有北宋亡国前及南渡之初的史事,史料价值之余,寄寓沉痛苍凉。他是强烈的爱国者,但下笔时能不多渲染,在平实记载中自见感慨。
2、是诗人佚事、诗句赏析、诗文心得等诗话内容。其中,引茶山先生(陆游的老师曾几)语,赞同《仇池笔记》中的苏轼意见:“渊明之诗,皆适然寓意而不留于物,如‘悠然见南山’,东坡所以知其决非‘望南山’也。”这个“寓意而不留于物”的概括很到位。
3、是风物、趣事等。如花木方面,多记各地荔枝和相关吟咏,其中,北宋时东京宫中曾种荔枝树且还结了果,宋徽宗以之赐臣子并吟诗记之。
参考资料来源:
二、默碑文的翻译
原文宋肃王与沈元用,同使北地,馆於燕山愍忠寺.见一唐碑,辞甚骈丽,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能,取笔追书.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翻译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 默碑文的译文谁有原文宋肃王与沈元用,同使北地,馆於燕山愍忠寺。
见一唐碑,辞甚骈丽,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
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能,取笔追书。
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
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翻译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
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
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
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
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3分)答案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3. 默碑文的译文谁有原文
宋肃王与沈元用,同使北地,馆於燕山愍忠寺。见一唐碑,辞甚骈丽,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能,取笔追书。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翻译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答案
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2.D 13.D 14.C 15.B 16.B 17.(1)译文:(梁熙)出京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把老百姓看作自己的儿子,政绩在三辅为第一。(得分点:出、知、自污、治行、冠) (2)译文: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借意气不肯服输。
先生默默端坐,又是微笑不说一句话。(得分点:酒酣、辨难、蜂起、负气)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D项“馈问亟至,一无所受”中的“亟”如解释为“急切”和整个语境不合;可以结合词语所在的小语境“一无所受”进行推测,句中说“一无”,意思是“全都不(没有)”,可见前面的“馈问”并非一次,故“亟”应解释“屡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比如本题中的“亟”就可以借助句子这一小语境进行解决。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前一个“其”应是代词,他;后一个“其”,还是,表示商量语气。
B项,前一个“则”,就;后一个表假设,如果。C项,前一个“为”,给;后一个“为”,为了。
D项,两个“而”都表示转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的“其”,前一个“其”后面是名词,故“其”应是代词,后一个“其”是放在主谓之间,故应是表示商量的语气。比如“为”,前一个“为”后面是动词,后一个“为”后面是名词,故两者自然不同。
14. 【试题分析】“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首先应将句子放回文章,借助语境理解其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
有人向他建言(谋取钱财),他却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然后再借助断句的标志进行断句,先借助表示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再借助句末语气词“矣”断开一处,其他的再依据动词、名词进行断句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B项“每年一次”有误。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
5. 文言文翻译原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②。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6. 肃王与沈元用的阅读答案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 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 ④骇服:吃惊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2)暇日无聊
(3)元用素强记 (4)取纸追书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参考答案:
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三、默碑文的原文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碑,辞甚偶丽,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四、默碑文的翻译
一、译文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他们在空闲的时间十分无聊,便一起在寺中行走。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一向有很强的记忆,立即一而再再而三地朗读记诵,肃王边听边走,好像漫不经心的样子。
沈元用回到借住之处,想要对自己的聪明进行自夸,拿出纸回忆碑文的内容将它写下来,不能记诵的部分就空缺着它,一共空缺了十四个字。写完,肃王审视所写的内容,马上拿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再改出了沈元用四五处荒谬的错误,放下笔便说别的事情,完全没有自夸的神色,沈元用吃惊而感到佩服。
二、原文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碑,辞甚偶丽,凡三千余言。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三、出处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老学庵笔记》是以其镜湖岸边的“老学庵”书斋得名的,书斋的命名乃“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
此书是放翁晚年作品。它记载了大量的遗闻故实, 风土民俗,奇人怪物,考辨了许多诗文、典章、舆地、方物等等。 其突出的特点,一是所录多属本人或亲友见闻,二是特别关心时亊人物,三是所述人事多有议论褒贬。
二、作品赏析
揭露投降派的丑恶嘴脸,反映人民反对妥协投降的感情时,《老学庵笔记》常用一些略带幽默的笔法。
《老学庵笔记》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很早就传了过去,为当地人士爱读之书。据日本古代一些文籍记载,明成化年间,日本国王源义政因文籍焚于兵火,特地咨大明礼部文,要求赠与中国文籍,所开列的书目就有:《老学庵笔记》全部,与《百川学海》、《北堂书钞》等并列,可见此书在日本之影响。
三、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有大志,二十九岁应进士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被秦桧除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任历官枢密院编修兼类圣政所检讨、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离蜀东归,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职。
终因坚持抗金。不为当权者所容而罢官。居故乡山阴二十余年。后曾出修国史,任宝章阁待制。其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渭南词》等。
参考资料来源: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肃王默碑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肃王默碑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