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扯淡碑文真的假的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河南省出土的“扯淡碑”,看完碑文之后,网友:果然扯淡
- 2、“扯淡碑”并不扯淡,它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
- 3、“扯淡碑”的主人真是穿越来的吗?
- 4、“扯淡碑”并不扯淡,它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
一、河南省出土的“扯淡碑”,看完碑文之后,网友:果然扯淡
河南省淇县的明末“泰极仙翁碑”, 因其碑上“扯淡”二字,也被戏称其为 “扯淡碑”。 碑上“再不来了”等现代化的内容,颇有穿越小说之风,因此也被人怀疑是某位穿越者所立。
碑阴:圆首处竖刻“碑阴”2字。正中竖刻“为善最乐”4个大字。两侧各有联语一幅,右刻“ 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 ”。左刻“ 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翻译过来就是:我没有辜负上天的期望,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没有欺骗鬼神,也没欺骗贫苦百姓。有人问我修行的方法,其实也没有什么窍门,只在虚灵自然间。
碑文:碑首横刻“再不来了”4字。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7个大字,“处”字已残。“泰”字右刻“扯”,左刻“淡”。扯字下竖刻“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 ”。淡字下面竖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译文:扯淡:我仙翁是燕人,隐藏青龙之姓氏。明末甲申年,我来到云梦山修道成仙。我的事迹已详细载入史册,但像我的姓名一样,不敢再多说。我生来不讲自已的年龄,也没有谁考证我活了多大了。(或者说由无实际年龄的“万岁”,变成了有实际年龄的人)。现在,突然有人对我说,你已经144岁了。我先是愕然,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终于回答说,对,是的。四大皆空之门人〈即道教徒〉的我,是清白无污的高洁之人。我整天与琴棋书画相伴。我已成抱病老人,今立此碑。综上,碑首的“再不来了”,或可翻译为:我再不来参与争名争权相互斯杀了。 关于墓主人身份的两个民间传说
一说仙翁是明朝沐怀古。
他原来在朝中做大官,后来犯了死罪,临刑时其仆人代其伏法。从此,沐怀古以为已经有人替自己死了,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沐怀古逃出北京,一直往南走,因过不去黄河,他来到云梦山修行。到沐怀古临死时,他才知道谁也难逃脱死这一关。他慨然叹道,要知现在,何必当初,扯淡。
(令说明朝勋臣沐氏后人。
明朝覆灭后,沐英的后代逃到淇县云梦山伺机东山再起,但直到晚年也未能如愿。因此他悲观厌世,临死前写下“扯淡,再不来了”六字。)
另一个版是崇祯皇帝。
说崇祯皇帝在煤山是自缢是假,趁乱逃到淇县云梦山隐居保命才是真。可到了该死的时候,崇祯发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原以为,已经有人替自己死过了,自己就可以长生;可最终还是得死,于是他感慨地说:真是扯淡。
崇祯(30)云梦(2)淇县(1)二、“扯淡碑”并不扯淡,它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
王莽的一生,仿佛笼罩着一层神奇的迷雾,他的所作所为,会令我们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自他称帝后,颁布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命令:土地国有,平均分配;废除奴婢制度;修改官制和地名……他的种种举措,都让我们合理怀疑,他到底是不是穿越者?不过,王莽我们先暂且不论,单就河南出土的“扯淡碑”而言,它却更像是穿越者留下的“遗物”。
扯淡碑,其实是河南省淇县的明末“泰极仙翁碑”,只因碑上刻有“扯淡”二字,所以被戏称为“扯淡碑”。令人疑惑的是,扯淡碑上既没有刻墓主的姓名,也没有刻具体的立碑时间,碑文藏头露尾,扑朔迷离,散发出一股神秘的气息。再者,由于碑上除刻有“扯淡”二字外,还有“再不来了”等现代化的内容的文字,颇有穿越小说之风,因此被人怀疑是某位穿越者所立。
另外,碑阴圆首处竖刻“碑阴”2字,正中央竖刻“为善最乐”4个大字。在其两侧各有联语一幅,右刻“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刻“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翻译过来就是:我没有辜负上天的期望,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没有欺骗鬼神,也没欺骗穷苦百姓;有人问我修行的方法,其实也没有什么窍门,只是顺其自然罢了。
从碑阴处的内容上来看,刻写碑文之人,真的很像修仙小说中的穿越者,可是根据正文的记载,却又不像那么回事。碑文正文共64个字,记载的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之人在云梦山隐居修行,活了144岁,如今已四大皆空,了无牵挂。如今已经年老体衰,故而立此石碑,权当纪念。
后来,史学家又注意到了碑文上所刻的“水沐氏”,他们推测,扯淡碑很有可能是明朝功勋世家沐家之人所留。沐家的奠基人沐英,是帮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之一,平定天下之后,沐家便奉皇帝之命,世代镇守云南。当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祯皇帝吊死在万岁山,沐家兵败后逃往云梦山,伺机东山再起。可是直到144岁都没有机会,最后郁郁而终,留下碑文,甚至连名字都没好意思写。
然而,即使碑文内容可以解释得通,但“扯淡”二字的来历却仍然成谜,现代社会常说的“扯淡”,怎么会在明朝出现?其实,明朝的沈德符曾在《万历野获编》中提过:……每书壁及几牌云“精扯淡”三字……由于得出结论:明朝时,“扯淡”二字已经出现,所以扯淡碑是沐家后人所立的结论基本可以证实。
三、“扯淡碑”的主人真是穿越来的吗?
穿越这个话题已经火了好些年了,穿越爱好者也发挥出了强大的行动能力,在历史中翻找穿越者的痕迹,你别说他们找到的东西还真的挺有意思。
其实就有这么一块碑,看起来非常像是一名穿越者留下的,它就是著名的“扯淡”碑。扯淡碑阳面中间,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又在泰字两边刻了大大的“扯淡”两字,所以才得名,扯淡碑。扯淡碑,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只有扯淡两字,而是上面的碑文内容藏头露尾,作为一个墓碑,是主人给自己立的,还不写名字,只用泰极仙翁代替,更没有立碑时间,后世研究才确定是明朝的。最主要的是碑首横着了四个字“再不来了”。
很多小伙伴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穿越 就是瞎扯淡,再也不来这了。这大概是哪位大神穿越到明朝之后,发现没空调,没网络,更没手机,自己想干一番大事业结果却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一事无成,然后发出感慨,什么穿越啊都是扯淡,老子再也不来了。至于说泰极仙翁脱骨,大概这位道友是肉身穿越,最后又肉身穿回家了吧。
虽然有着穿越这种不科学的猜测,但是考古方面还是有自己的解释的,因为碑文中有“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字样,燕人不必多说,北京那块的人,水木氏,推测应该是沐氏,明末甲申。说是碑主是明末甲申年来的此地访道修真,而明末甲申最著名的事自然是甲申之变,也就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灭亡的一年。加上事迹已详载,是说碑主的事迹早就被人详细记载了,不敢再多说什么。所以碑主应该是明朝的朝堂名人。
根据这些线索,推测碑主应该是明朝勋臣沐氏,是在李自成进京时逃到云梦山隐居的,虽然想伺机东册再起,结果到死都没成功,于是心灰意冷,给自己以前的作为批了两个字“扯淡”!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推测,水木氏是朱氏的缺笔讳写,缺笔画是古代的一种避讳方式。如果碑主姓朱,那就隐藏着一个更巨大的秘密了,因为在碑阴还有写着,“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竟然是“我没有辜负上天的期望,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没有欺骗鬼神,也没欺骗贫苦百姓”而泰极两个字,更是直指世间最高位的皇帝。
这难道会是崇祯的碑?可是历史明确记载崇祯是吊死在梅山上的,如果这项推测成真,那就能揭开一个天大的秘密了。真相到底如何,也只能留待后世研究了。
四、“扯淡碑”并不扯淡,它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
“扯淡碑”为河南淇县著名的墓碑之一,原来位于北关八角楼西祖师庙之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被推倒后放置在一处井台上,八十年代初被安置在摘心台公园。
“扯淡碑”相传为明朝的墓碑,因碑文中有“扯淡”二字而得名,又因没有留下墓主人姓名和具体时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提出了很多大胆的假设。
“扯淡碑”竖排的正文为“泰极仙翁脱骨处”,其中“泰”字左右两侧刻着“扯淡”二字,碑首横刻着四个字——“再不来了”竖刻碑文还有“为善最乐”四个字。
两侧还有竖刻的楹联,右侧是“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侧为“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扯”字下面还有两行文字“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
“淡”字下竖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
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因“扯淡”两个字比较明显,因此当地人把这方墓碑称作“扯淡碑”。
“扯淡碑”共有一百一十个字,因碑文左右藏匿文字,没有墓主人姓名和立碑时间,显得扑朔迷离,神秘兮兮。
碑文称“翁”活了“一十有二纪”,“一纪”是十二年,可知墓主人“翁”活了一百四十四岁。
关于“扯淡碑”的墓主人“翁”是谁,大致有四种说法。
沐王府
有的学者认为,墓主人“翁”是明朝功勋沐氏家族的后人,“水木氏”即“沐”氏。
淇县有个传说,明朝官员沐怀古因犯有死罪,临刑时以仆人替死,自己则逃离京城。
沐怀古因无法渡过黄河,就来到云梦山,隐匿起来,不久开始修行,为纪念替死的仆人,怀念故土燕地,沐怀古建造了祖师庙和望京楼。
沐怀古活了一百四十四岁之后,自知到了寿终正寝的日子了,觉得有人替自己死了,而自己还是难免一死,实在是“扯淡”,越想越生气,于是在去世前,为自己立了墓碑。
另一种说法认为,沐怀古就是戏剧《一捧雪》中的莫怀古,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沐怀古逃往淇县云梦山,准备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可是沐怀古活了一百四十四岁,还是没有恢复明朝的机会,越来越悲观厌世,于是立了“扯淡碑”,留下遗言,表达愤愤不平的心情——“扯淡!再不来了!”
第三种说法认为此碑为崇祯帝的墓碑,有学者考证称: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占京城,崇祯帝并没有在煤山上吊自缢,而是逃出了京城。
崇祯帝
扯淡碑正文为“泰极仙翁脱骨处”,“泰”、“极”意为是极点、极致、高位等,能承受这种称呼的只有皇帝。
“极”含有君位之意,“泰”、“太”通“大”,“大君位”者,不是皇帝会是谁呢?
“翁”是燕人,就是北京人的意思,崇祯帝也是燕人,明末“甲申”岁,农历甲申猴年,正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碑文“修真事迹已详载,记矣,予等不敢再赘”,说明立碑的人不敢说出真实的历史,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修道人,有啥不敢说的呢?显然,“翁”的身份非同寻常。
第四种说法认为,“翁”是现代人穿越到了明朝末年,深感懊悔,于是立“扯淡碑”自嘲。
当然也有人认为“扯淡碑”是现代人的恶搞,但经考古专家考证,这通墓碑确实是明清时期的文物,而不是现代的仿制赝品。
“扯淡碑”并非扯淡,背后必定有精彩的故事,其碑文中隐藏的真实历史究竟怎样?至今仍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期待着有一天,考古专家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的解释。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扯淡碑文真的假的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扯淡碑文真的假的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