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禹王碑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神秘的禹王碑
- 2、《禹王碑》释义?
- 3、禹王碑究竟记载的是什么?
- 4、《禹王碑》释义?
一、神秘的禹王碑
从岳麓山北麓山顶电视塔附近沿石板路东下,在山东面一侧,远远就能看见一处类似石亭的小景点,这就是静卧山顶近千年的禹王碑。禹王碑是岳麓山的古老文化象征,它的碑文铭刻千年,至今尚无人破译。 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77个字,每字直径约0.16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纂。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洪水淹没,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人”,最终制服洪水。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古名)立下了石碑。 史载禹王碑最初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亦称“岣嵝碑刻”。该碑系宋代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至1233年)由南岳衡山峋嵝峰摹刻而来,距今约800年历史。因衡山至今未发现史传的禹王碑真迹,故此碑系唯一的最古老的禹王碑蓝本。因其来历不明,颇为神秘。 青苔斑驳,碑文苍古,禹王碑给游人强烈的厚重沧桑的历史感。尽管经历了近干年历史的洗刷,禹王碑至今仍保存完好,且周围留有历代名家题词。 据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文物工作人员介绍,禹王碑景点开发早在2003年就列入了管理处的议事日程,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方案。开发是为了挖掘岳麓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大禹治水的精神,打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基地和远古文化的研究基地。管理处酝酿在此修建以唐代建筑风貌为主,结合夏文化的元素特征,采用亭、廊(半廊)、碑和塑像合理搭配,建成以禹王碑所在地为中心的景点。 管理处有关人员坦言:开发禹王碑景点的同时,也期待碑文这一千古之谜有新突破,为景点赋予新的内涵。 禹王碑砷文字形奇古,有人说是蝌蚪文,有人说是鸟篆,还有人说是符。但历代学者大多认为是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自明代嘉靖年间再现天日后,禹王碑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研究者颇多,杨慎、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对碑文都有释文,却各有不同。长沙市委文史研究室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禹王碑虽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因其碑文的独特释文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就有好几种,其中明代杨慎,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比较有代表性。 明代杨慎为正德年间状元,明世宗时任经筵讲官,博览群书,当时推为天下第一,曾撰禹王碑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杨慎的诗文也多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 陈先枢认为,当代学者对禹王碑的释文,以杭州曹锦炎和株洲的刘志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比较有代表性。 其中曹锦炎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寿老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株洲刘志一认为,禹王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干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熊传薪认为,禹王碑蝌蚪文独特的文字,使得历代学者专家破译说法不一,至今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说法,留下千古之谜。长沙市文化局文物处有关负责人杨晓刚告诉记者,禹王碑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做定论,而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
二、《禹王碑》释义?
衡阳市有一个岣嵝峰,在山顶的石壁上,耸立着一块岣嵝碑,也叫禹碑。在这块石碑上,一共有77个蝌蚪文。地球人都知道,蝌蚪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解的文字之一,幸好,这块石碑上的文字,被明朝的大学问家杨慎搞明白了。但这块石碑背后,隐藏着的三个秘密,相信很多读者都不知道,您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
大禹是一代贤王,因为不惜身家性命,为百姓治水,最终成为明君的楷模。尧舜禹可以说就是明君的三驾马车——换句话来说,后来的所谓明君,真的没有任何一位超过这三个人,甚至人家的影子都看不到。
闲话不说,接着讲这个禹碑的由来。大禹治水后,面对着天青日朗,河道井然,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心种田,不会再为洪水滔滔闹心的大好环境,一些人就自发地在岣嵝峰的峰顶,为大禹立了一块石碑。
立碑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牢记禹王的功德,宣扬禹王的功绩,昭示世人,匡正后代,永为圭臬。可是这块碑立起来后,却适得其反,因为那上面的77个蝌蚪文,就好像77个铅球一样,重重地压在每一个人心头。
为何会这样?道理简单不复杂,那上面的蝌蚪文,后代的文人学士谁都不认识——这可怎么办?接下来凉拌。
曾经有位诗人这样写道:江山自有才人出——明朝的时候,出了一个大才子,他的名字就叫杨慎。
杨大才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一个快刀斩乱麻,就将这77个字的禹王碑文给破译了出来,昔日的“鬼画符”,变成了今日的“小白文”:(破解内容如下) 承帝曰:“嗟,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知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疒火,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这段话的意思如果通俗一下就是:虞舜帝派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殚精竭虑,脑袋里绷紧一根弦,那就是“干”真干,实干加巧干,将“洪魔”降服,老百姓终于能够“翻身农奴把歌唱”开始“大步流星奔小康了”。
下面就到了本文的关键之处,小编说的三个秘密是什么?
第一个秘密:广而告知的碑文,为何选用蝌蚪文?
蝌蚪文是非常难认的一种文字,用其刻写石碑是不适合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对华夏民族做广告,说英语,这简直就是鸡同鸭讲,老百姓也不理解呀。但在传说中,给出了一个很接近真相的解释,大禹居功不自傲,他一开拒绝百姓为自己立碑,当立碑的潮流不可阻挡后,他就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用蝌蚪文制碑,目的只有一个——那些夸奖自己的碑文,让越少的人认识越好。
第一个秘密的答案是:大禹王的品格确实是高贵。
第二个秘密是:为何这块碑文上的蝌蚪文内容直到明代才被揭开?
研究和破解蝌蚪文,距离这种文字最近的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时代的异能之士,最有优势,也最有条件,但为何那时的高人,并没有对其破解?
这道理和秃子脑袋上的虱子一样,绝对明摆着:大禹王“低调、沉稳有内涵”,稍微有些修养的“高人逸士”,即使破解了碑文,也不愿意“高调、显摆乱张扬”地将其公开,直到明朝,直到人心已经不古的明朝,杨大才子才将碑文的内容泄密,可杨大才子,你考虑过大禹王的感受吗?
第二个秘密的答案是:古代文人被大禹王的精神感动,揣着明白装糊涂,假装谁也破解不了碑文。
第三个秘密是:为何这块质量并不好的石碑,能保存到现在。
我们知道,最好的石碑料应该是山西黑石,汉白玉石,大理石、花岗岩等等,而雕刻这块禹王碑的石头,完全就是不上档次的普通石料,可是这块石碑却保存了几千年,竟然还这样完整,道理相信很多读者心里都明摆着,大禹王为了天下,为百姓,干了这么多好事,它的碑,应该是无人破坏,并受到了最好的保护。
三个秘密就像三条小河,最后汇聚成一道江流,而这道江流发出的强有力的声音就是:为天下者不朽,为社稷者永记,为百姓者永传…
三、禹王碑究竟记载的是什么?
“岣嵝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拿蛟螭。”韩愈的这首诗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禹王碑碑文的优美形制。大名鼎鼎的禹王碑发现于衡山的岣嵝峰,因此又被称为岣嵝碑,碑文虽仅有77字,字体却苍古难辨,常被称为蝌蚪文或鸟篆。据说郭沫若先生花了3年时间也不过辨识出其中的3字。
禹王碑的神秘不光来自奇怪的字体,还来自民间有关这座碑的一个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禹得到仙人相助,获得了一幅地图,禹按照这幅地图的指引找到金简玉书,他抱着宝书日夜细心研读,求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并按照书上指点,率领众百姓凿山开石,疏通壅塞,把危害百姓的洪水引进江河,归顺大海。大功告成后,大禹把金简玉书送回原来的地方,仍用磐石压盖起来,并在岣嵝峰上刻了一块碑,即禹王碑。故事虽传奇,不过碑石右侧的古刻“大宋嘉定神禹碑刻成”,说明该碑是宋代文物,打破了这座碑来自上古的神话。
自从禹王碑被后人发现,各路专家学者便没有停止对碑文的破解工作,许多种译文的版本也不断诞生。专家们发现,禹王碑所用文字为夏代官方文字,早于商周金文。这种文字到战国末期逐渐消亡。秦汉文字改革后,绝大多数文人无法识读了。加上内容多为南楚方言,还有许多通假字,字体采用了对称型装饰手法,十分难辨认。加上译者的思路受到神话传说的限制,这些译文仍然多与大禹治水有关。直到刘志一先生将译文解释为楚庄王时期,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的一篇文章,他将碑文破解出来发现与《春秋左传》中的记载十分相像,更加坚定了这份译文的合理性,也得到了学界的众多认同。
古今称颂的禹王碑,作为一块扑朔迷离的历史瑰宝,在得到众人关注和猜测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等待他们去继续探寻。
碑的称谓最早始于汉代,据清代《说文》学家王筠的考证,最早的碑有3种用途,即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由于这些实用的目的,最早的3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案的,是后来慢慢出现碑文这种体制。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作为体裁时有文,有铭,又有序。选定标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四、《禹王碑》释义?
禹王碑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最早记载则见于东汉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禹登衡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刻石山之高处。相传四千年前,神洲洪水滔天,大禹父亲鲧被尧选中治水,采用造堤绳坝的办法治水,长达九年,不但没有把水患治住,水患反而变大。舜继位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察看,他发现鲧治水不力就把鲧杀于羽山。舜又根据四方部落推举,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继承父业,开始头七年治水也没有取得成效。一天,他治水来到衡山,舜说黄帝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治水宝书藏在衡山上,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却无人知道。大禹治水心切,就杀了一匹白马,祷告天地,接着他便睡在山峰上几天不起。直到第七天晚上,他梦见一位长胡子仙人,自称苍水使者,授与他金简玉书藏地密图。醒来后他按照密图寻找,果然找到了这部书。他抱着宝书日夜细心研读,按照书上指点,率领众百姓凿山开石、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危害百姓的洪水引进江河,归顺大海。湖南先民对禹万分感激,要求立碑为禹治水纪功,禹谦让,不答应,湖南先民执意要立,禹说:“我得金简玉字天书,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书文字,百姓不得认识。”于是先民将禹提供的七十七个字刻在衡山云密峰下水绕石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大禹杀白马以祭祀的山峰叫做“白马峰”,把掘出宝书的山峰叫做“金简峰”,把那块石碑叫做“禹王碑”。而我们现在的左边就是一条我们当地人称为禹溪的小溪,顺溪而上是大禹岩,再走2公里左右到达隐真坪,隐真坪上有座隐真寺,*****时期被毁,我们也可以在隐真坪上看到禹王碑。禹王碑的右边以前也有一条禹溪,大跃进时被填平开辟成了水田。禹王碑周围以前都是乱石堆,后来被慢慢地开辟成晒谷坪和建房基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不远处零落的乱石。在1997年,禹王碑被一个叫王大成的农户建房时用作厨房墙体的一部分,并把顶部凿去用作屋后上楼的石阶,因而我们现在看到巨石的顶部是残缺的,幸存下来的右半边石头,平面极为平整。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已看不出字的痕迹,但我们可以在其他一些禹王碑模板上看到那神秘的77字。而在石头的背面,有一行模糊的字迹,仔细辨认,可见“望隐桥 康熙戊戌年秋月僧君□□立”。后来经有关部门的保护,把房屋拆除,顶部的石块现放置在不远处的草丛中,等待与禹王碑重逢。禹王碑宽7尺,高丈余,重达几千斤,在岳麓山上的禹王碑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字体苍古难辨,有谓蝌蚪文,有谓鸟篆,郭沫若花三年,仅识三字,至于正确与否我们也无从考证。而数千年前,也有位云游四海的老道人,路过此处,无意发现了禹碑石刻,好奇地停下脚步,他面对碑文一字一字地考证辩认,直到傍晚,认出了76个字,他兴奋不已,正要辨认最后一字,忽感脚下冰凉,低头一看正站在水中,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齐天了,忽见禹王飘然而来雷鸣般的声音“此乃天书也,百姓不得认识,违则洪水滔天”,老道吓得面无人色,一下子把所有辨认的文字忘得一干二净,此时那洪水也随着他的忘记一下子顺溪而泻全退了,他望着退去的洪水,想起刚才的景象,犹心惊胆颤,于是他下山通告乡民“禹碑文字乃天书,百姓不得认识,否则洪水滔天”,所以只要有人识别禹碑文字,溪水瀑长、洪水齐天,从那时起这条能涨能退的溪流就叫禹溪。禹溪上的禹王桥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历经千年仍非常坚固,30多吨重的挖土机经过,桥依旧安然无恙。据当地老人说,自云密峰下形成禹溪后,云峰寺的方丈为行人过溪方便决定架桥,请来工匠开石施工,工匠师傅无论怎样绞尽脑汁反复架建了76次,桥总是架建不起来,在工匠无法可想,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天下午来了一位身材高大卖水豆腐的老者,向架桥工匠们叫喊“卖豆腐,豆腐好”,边叫边将豆腐一块一块地搭叠,形成拱形,工匠们恍然大悟,想去请教老者,老者飘然而去、无影无踪,工匠们认定是禹王指点架桥方法,他们依照搭豆腐的方法奉行,在第七十七次终于将桥架造起来了。此桥结构奇特,由七十七块麻石,缝对缝相砌,四方同口同缝,长6米,宽4米,因方式为禹王指点,故起名禹王桥,又称同口桥,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桥下麻石上刻有“禹王桥”等字迹依稀可辨,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大部分已模糊不清了。禹王碑遗址还有许多地方等着我们去探究,我们不可否认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祖先。他一生最大的功业,一是治水,一是立国。治水,奠定了立国的根基;立国,巩固和发展了治水成果,使当时松散的部落联盟形成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同时在大禹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尊重自然、以身为度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现在不可或缺的。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如今我们更应该将禹文化继承并传承下去,且将它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禹王碑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禹王碑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