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西南联大碑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谈谈你对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所载内容的理解?
80多年前,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国难,举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大,云集三校英才,成为全国的文教重镇和民主堡垒。
1937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写出中国教育史上绚烂的一页,联大8年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培育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座为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碑身嵌在其中。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回顾当年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是为了今天传承“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校训,让联大精神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全部的力量。
二、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原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上,建成于1946年5月4日,是为纪念西南联大的***史而建。碑文内容写的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三、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叙述
碑文叙道,1937年“七·七”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名校奉命迁往湖南,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校务由原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柏苓主持,于当年11月1日上课。后来局势日艰,上海、南京相继沦入敌手,武汉震动,临时大学正式迁往云南。数百名师生分批南行,多数师生步行3000里,部分师生乘车船,有的更绕道香港,由港经越南,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1938年初夏抵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学校分设理工学院,址在昆明;设文法学院,址在蒙自;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迁回昆明。1946年5月4日联大结束,三校迁返平津,历时整整8年。
四、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原文
碑文原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译文:
教授之所以为教授,在于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在他本行中是个权威,并不在于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譬如辜鸿铭,他的英文水平很高,他可以教英文,北大就请他教英文。这在蔡元培到校以前就是事实,蔡元培到校后不但没有改变这个事实,还又加聘了一个**人物,就是刘师培(申叔)。
刘师培出身于一个讲汉学的旧家,清朝末年他在日本留学,说是留学,实际上是在东京讲中国学问。袁世凯计划篡国称帝的时候,为了制造舆论,办了一个“筹安会”,宣传只有实行帝制才可以使中国转危为安。
筹安会有六个发起人,当时被讥讽地称为“六君子”,其中学术界有两个名人,一个是严复,一个是刘师培。
在袁世凯被推翻以后,这六个人都成了大**派。就是在这个时候,蔡元培聘请刘师培为中国文学教授,开的课是《中国中古文学史》。
我也去听过一次讲,当时觉得他的水平确实高,像个老教授的样子,虽然他当时还是中年。他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同学们都很佩服。
这就是所谓“兼容并包”。所谓“兼容并包”,在一个过渡时期,可能是为旧的东西保留地盘,也可能是为新的东西开辟道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在当时是为新的东西开辟道路的。
因为他的“兼容并包”,固然是为辜鸿铭、刘师培之类的**人物保留地盘,但更多的是为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人物开辟道路。
扩展资料:
碑文制作背景:
这座从云南昆明联大旧址复制的纪念碑,由三校校长许智宏、顾秉林和饶子和共同揭幕。三校均已在校园里树起西南联大纪念碑。
今年11月1日,是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校庆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国难,举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大,云集三校英才,成为全国的文教重镇和民主堡垒。
1937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写出中国教育史上绚烂的一页,联大8年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培育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座为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碑身嵌在其中。
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
参考资料来源: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南联大碑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西南联大碑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