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寒山寺碑文(寒山寺碑文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寒山寺碑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寒山寺和合二仙碑是何时刻的

       寒山寺和合二仙碑传说是唐朝时期刻的。相传,唐朝贞观年间,有一个姓张的河南人,二十余岁了,仍寡言迟钝。因辽东从军的长兄久无音信,父母惦念,他就包好烙饼,说是给哥哥送去,出门后快速如飞,傍晚回到家里,并带回哥哥的家书。一天往返万里,人们对他极为佩服,称他“万回哥哥”。宋代杭州腊月已有祭祀“万回”的习惯,称他为和合神,保佑万里之外的亲人能够早日回家团聚。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唐代诗僧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苏州寒山寺有二仙的雕像,手持“盒”与“荷”,音同“和”、“合”,即取“和合”之意,有和睦同心等意。和、合二仙主管团聚和顺。

二、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的由来?

       恩恩,谢谢您的回答,因为小生只是个人喜欢,对此类藏品了解甚少,不知道您是否能给些其他参考资料,以便我能够了解一二!

追答

       多到国内博物馆与艺术品市场,看看就知道!

三、寒山寺的诗碑到哪里去了?

       寒山寺的诗碑在寒山寺的碑廊里。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而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

       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

       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

       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扩展资料

       寒山寺诗碑在抗战时的经历

       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古城西阊门外七里古运河畔。在唐代以前,寒山寺是不知名的小寺,自从有了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才让寒山寺名声大震。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大肆掠夺中国文物,著名的《枫桥夜泊》诗碑尤为引人瞩目。

       当时,日本企图以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把诗碑运到日本,寒山寺住持静如法师得知此消息,请来石刻大师钱荣初依照原样以假代真刻碑,但仿刻诗碑的活动被汉奸发现并截获。而在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准备巧取诗碑的“天衣行动”启动前一天,一桩命案发生了。

       1939年3月20日早晨,一批进早香的香客三三两两地走在通往寒山寺的路上。就在这时,有人发现前方有个人趴在地上。一个胆大的老头招呼来两个香客,合力将此人翻转过来。只见这人满脸是血,显然已断气多时了。很快,身份确定了,居然是钱荣初。

       就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之际,松井石根也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即命令日本宪兵队赶去,将死者的尸体运回,并让法医对死者进行验尸。法医发现死者上衣口袋内有张纸条,就让宪兵转交给松井石根。松井石根打开纸条,上面的血字赫然在目:“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活该)遭横事!”

       这分明是个诅咒,看纸条意思,无论是谁,无论有何原因,只要敢打诗碑的主意,就不会善终。钱荣初因私刻《枫桥夜泊》诗碑而暴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想到这里,松井石根惊出一身冷汗。

       松井石根立即放下繁杂的军务,一头扎进故纸堆,查阅有关《枫桥夜泊》诗碑的历史记载。据野史记载,关于诗碑诅咒的传说确实存在,而且这个诅咒竟然是中国唐朝皇帝唐武宗发出的。传说北宋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硅、明代才子文徵明、清代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俞樾,都因书刻此诗不得好死。

       看来此碑真的是烙上了千年的诅咒,只配帝王把玩和拥有,凡夫俗子怎能去享受帝王的尊荣呢,难怪会应了诅咒,不得好死啊。日本天皇虽也是一朝天子,但他是异国之君,万一也难以跳出唐武宗诅咒的怪圈,那该如何是好?

       松井石根越想越怕,他怕盗夺诗碑的行动会“妨主妨己”;遂打消了掠碑的念头,并将“悟”出的道理电呈裕仁天皇。天皇经反复权衡,准奏。于是,松井石根彻底放弃了这个计划。

       其实当时钱荣初并没有死。暴毙在寒山寺外的死者并非钱荣初,而是长相与钱荣初非常酷似的另外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钱达飞。钱达飞与钱荣初有刎颈之交,也是个爱国志士。

       钱达飞在得知静如法师和钱荣初的计划失败后,便力劝钱荣初乔装打扮、隐姓埋名去外地避难,他自己则舍身取义,用“血书”引诱松井石根“研究”有关《枫桥夜泊》诗碑的历史记载,以吓阻日酋掠碑之阴谋。

       据说,当钱达飞把自己的“妙计”讲给钱荣初听时,钱荣初不忍钱达飞冒名而死,钱达飞谎称自己身患痨病,已行将就木,他说,用一即将大限的病躯护碑,值!钱荣初被钱达飞一身正气深深感动,与其洒泪而别。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四、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的由来?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文征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寒山寺碑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寒山寺碑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