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中元节为什么叫做鬼节?
- 2、中元节为何叫鬼节?
- 3、中元节为什么叫做鬼节
- 4、中元节为何叫鬼节?
一、中元节为什么叫做鬼节?
哪些习俗辛丑年七月十五编辑: 云上文化打开音乐聆听云上的声音为何偏要成鬼?《礼记·祭法》又说:“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意思是说:普通百姓没有庙宇,死后无人供奉,只能变成鬼。原来人不仅生前分三六九等,死后还要饱受等级压迫。那些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不仅生前享富贵,死后还能成神,何其不公?唯一给人留点指望的便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虽然不能成神,但是“鬼途“是大多数人的无奈选择。为何说“有点指望”?便在于中元节的习俗与特性;时值中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元节为何被称为鬼节?又有哪些习俗?一、中元节如何成了“鬼节”?中元节与“鬼节”,注意,二者是并列关系。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元节是中元节,鬼节是鬼节,二者不相干,内容也不相连,只是在后续发展中渐为一体。上古时期,“七月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为农作物丰收时节,粮食富足,人们首要感谢的是祖先的在天之灵。没有祖先的庇佑,哪里有今天的丰收?所以要感恩。感恩的方式便是祭祖,早些时候,祭祖又可理解为“庆丰收”。随着孝道观念的传播发展,祭祖成为了七月半的主要内容。随着道教发展,道家学说逐渐深入人心。在道教中,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三官大帝职责很高,尤其关乎百姓民生,会在三元日为人间定赏罚。如天官,会在上元日赐福天下,地官则会赦罪地狱鬼魂,水官则在下元解厄。其中,中元地官赦罪最引人关注,因为他赦罪的对象不是百姓,而是鬼魂。放鬼回家,当然有的鬼可能没有家,没有家了的鬼在人间游荡,过了中元便回地狱去,有家的则回家看望家人,与家人吃个团圆饭。孝道,是中国人间最大的道。能够让逝去之人回家吃饭,想想就很美好,很温馨。所以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餐点,同时点燃河灯,为那逝去的孤魂,点亮归来的道路。也正因此,“中元”于孝而言乃大善。久而久之,中元,成了七月半的代名词,人们只记得中元,中元节,自此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鬼节”。二、中元节独特的地方习俗第一,墓地祭扫。虽然祭祖是中元节早期的主要内容,但并没有被舍弃。到今天,一到中元节,人们普遍会到墓地进行洒扫,祭奠祖先。第二,送羊。这一天,很多家里养的羊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蒸熟,然后送给外孙,有的地方是不杀真羊,蒸面羊,送给女儿。起源于“割罢麦子打完场,谁家闺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让娘家去瞧羊”的说法,旨在告诫女子常回家看看。第三,送船。此习俗广泛流传于山东,长岛渔民到了中元节,会将木板制成小船,在船上贴上一个纸条,上面写上名字。格式大致为:供xx使用。这个“xx”大多是溺海者,当地多湖海,每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小船上有食物、衣、帽、鞋袜,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给亡灵使用,也是为了求得一个平安,让亡灵不要打扰生者。第四,结鬼缘。与鬼结缘,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万一被鬼给缠上,那可如何是好?虽然咱都知道鬼是假的,但心里害怕却是真的。然而在江苏吴县,居民们到中元节便会用锡箔折成金锭,沿着路进行焚烧,施以“鬼钱”,结下善缘,求得平安。第五,送老客。老客,自然不是老人,而是老祖。湖南邵阳人,在十五晚上焚化纸包,拜祖。纸包内有厚厚的纸钱,纸包的正面写上祖上的名讳,到晚上,人们开始焚烧纸包,烧的越多,火势越大,就表明家族越兴旺。不过,因为容易引发火灾,近年来以已不曾举行。想来,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些习俗,除了祭祀祖先。因为它们或已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科学文化普及,人们不再迷信,进而变得开明,变得无所畏惧。无所谓,从来都不是“无所敬”。我们敬重祖先,这是身为中国人的传统,不必要的封建习俗可以抛弃,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抛,也不能忘,便是那颗感恩祖先的心,和对逝去亲人的孝。
二、中元节为何叫鬼节?
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因为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也就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又称 七月节 或盂兰盆会 ,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 中元 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 鬼节 、 施孤 ,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 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是僧道俗三流合一的祭祀节日。
中元节为什么是鬼节?
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中元节是哪一天?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因此中元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源于:古代土地祭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 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后来慢慢就发展成为给祖先上坟,为亡魂赦罪。
三、中元节为什么叫做鬼节
农历7月15日,是我国的中元节,又叫做鬼节,那么中元节为什么叫做鬼节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元节为什么叫做鬼节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中元节/鬼节有哪些习俗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2、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4、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5、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6、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四、中元节为何叫鬼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节日来历: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