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七月十五鬼节(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七月十五鬼节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七月十五是鬼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中国汉族民间传统宗教节日,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或七月十四日。又称“盂兰盆节”,俗称又为“鬼节”。关于中元节的来历,据考证,本来源于道教信仰。道教传说中,掌管人间命运的神祉有三:天官司赐福,地官司赦罪,水官司解危。三官下降人间的日子,正月十五日是天官,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是地官,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是水官,为下元节。由于中元节地官降凡,裁定人间善恶,所以道士为解除犯有罪衍之鬼的灾厄,便于此日大做道场,普施善行。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佛门弟子为宣传六世轮回的教义,遂创造出一个目连救母的神化故事。据《盂兰盆经》所云:佛祖释迦牟尼有一弟子目连,他游于阴间,见到其母囚阳世的罪业而遭受百般折磨。目连痛苦万分,向佛祖请求救度方法。释迦牟尼告诉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这样即可解脱其母的苦难。此种佛事即称为“盂兰盆斋”或“盂兰盆供”。“盂兰盆”乃梵文的音译,其意即为“救倒悬”。此后,中元节便又融入佛教观念,成为僧道合流的民间宗教节日。节日活动中心内容是悼念祖先,祭祀亡灵。届时,各地道观日夜诵经,斋醮作法;所有僧寺则大放“焰口”,建盂兰盆会,夜间于水流中放莲花灯。普通百姓人家用新米、新酱、冥衣、时鲜瓜果为供品,祭祀祖先,上坟烧纸。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是给亡故的先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还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抢劫送给先祖的钱了。至于为何烧纸当钱,汉族民间也有一个滑稽的传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其兄蔡莫,受嫂子慧娘的鼓动,找兄弟学习造纸。可是,蔡莫赚钱心切,技术没学到家便匆匆赶回家开张营业。结果,他造的纸质量太次,无人问津。慧娘苦四良久,心生一计。一日深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邻居。他说,慧娘因造纸,夫妻口角后,上吊身亡。第二天,即七月十五日,蔡莫假装悲伤痛悔,边号啕哭泣,边将纸点火焚烧。众人正在劝慰,忽见慧娘苏醒。她告诉众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为阎王接受了蔡莫送去的钱,才将其放回人世的。阳间拿铜当钱,阴间则拿纸当钱。大家信以为真,皆纷纷掏钱,将蔡莫的纸抢购一空,好给祖先烧纸送钱用。中元节烧纸就由此而生。农历七月十五日,福州又称为“七月半”,有人称之为“鬼节”。“七月半”,在民间有“烧纸衣”、“烧冥衣”等不可缺少的内容。关于“烧纸衣”,传说是目连后来当了和尚,母亲死后,他到地府去寻找,发现母亲竟成了一个饿鬼。目连找阎王探问原因,阎王说:“你母亲罪孽深重,须请十方僧众,为你母亲超生普渡。”目连照办,在七月十五这天做盂兰会,请了各方僧众诵经念咒,超渡亡灵,并设斋供施冥途游魂。关于“烧冥衣”,是对有主魂家祭的活动。人们以纸代布,印制冥衣,晚上在门口焚香点烛烧化。谢肇制在《五杂俎》中描述:“家家设楮陌冥衣,纸钱延巫五色迷。”当今,随着老百姓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意识的不断加强,这些迷信活动大多已经废除。但是“七月半”正值农村早稻收割后不久,人们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因此,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意谓一年已过半),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着进行。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据说,谁家来的亲朋好友最多,谁家就最“风光”。半年过后庆丰收,请请客,这本来也无可非议,但目下逾演逾烈之势。有的地方互相攀比,比排场,比阔气,宾客从城市驱车赴宴,宾主双方浪费时间和金钱,更有甚者利用“半段”大摆**,污染社会风气,实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据传说,从7月1日起,每年地狱之王都会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这样那些常年受苦并被囚禁在地狱的鬼魂就可以走出地狱,短期游荡,享受人类的血液和食物。

       因此,人们把农历的第七个月称为鬼月。这个月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一个月,人们既不结婚也不搬家。这天晚上,除了向他们的祖先致敬之外,人们还准备了一些菜肴、酒、大米、金银衣物和纸张,在十字路口祭祀鬼神。

       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所以,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三、七月十五是鬼节吗?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中国汉族民间传统宗教节日,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或七月十四日。又称“盂兰盆节”,俗称又为“鬼节”。关于中元节的来历,据考证,本来源于道教信仰。道教传说中,掌管人间命运的神祉有三:天官司赐福,地官司赦罪,水官司解危。三官下降人间的日子,正月十五日是天官,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是地官,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是水官,为下元节。由于中元节地官降凡,裁定人间善恶,所以道士为解除犯有罪衍之鬼的灾厄,便于此日大做道场,普施善行。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佛门弟子为宣传六世轮回的教义,遂创造出一个目连救母的神化故事。据《盂兰盆经》所云:佛祖释迦牟尼有一弟子目连,他游于阴间,见到其母囚阳世的罪业而遭受百般折磨。目连痛苦万分,向佛祖请求救度方法。释迦牟尼告诉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这样即可解脱其母的苦难。此种佛事即称为“盂兰盆斋”或“盂兰盆供”。“盂兰盆”乃梵文的音译,其意即为“救倒悬”。此后,中元节便又融入佛教观念,成为僧道合流的民间宗教节日。节日活动中心内容是悼念祖先,祭祀亡灵。届时,各地道观日夜诵经,斋醮作法;所有僧寺则大放“焰口”,建盂兰盆会,夜间于水流中放莲花灯。普通百姓人家用新米、新酱、冥衣、时鲜瓜果为供品,祭祀祖先,上坟烧纸。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是给亡故的先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还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抢劫送给先祖的钱了。至于为何烧纸当钱,汉族民间也有一个滑稽的传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其兄蔡莫,受嫂子慧娘的鼓动,找兄弟学习造纸。可是,蔡莫赚钱心切,技术没学到家便匆匆赶回家开张营业。结果,他造的纸质量太次,无人问津。慧娘苦四良久,心生一计。一日深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邻居。他说,慧娘因造纸,夫妻口角后,上吊身亡。第二天,即七月十五日,蔡莫假装悲伤痛悔,边号啕哭泣,边将纸点火焚烧。众人正在劝慰,忽见慧娘苏醒。她告诉众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为阎王接受了蔡莫送去的钱,才将其放回人世的。阳间拿铜当钱,阴间则拿纸当钱。大家信以为真,皆纷纷掏钱,将蔡莫的纸抢购一空,好给祖先烧纸送钱用。中元节烧纸就由此而生。农历七月十五日,福州又称为“七月半”,有人称之为“鬼节”。“七月半”,在民间有“烧纸衣”、“烧冥衣”等不可缺少的内容。关于“烧纸衣”,传说是目连后来当了和尚,母亲死后,他到地府去寻找,发现母亲竟成了一个饿鬼。目连找阎王探问原因,阎王说:“你母亲罪孽深重,须请十方僧众,为你母亲超生普渡。”目连照办,在七月十五这天做盂兰会,请了各方僧众诵经念咒,超渡亡灵,并设斋供施冥途游魂。关于“烧冥衣”,是对有主魂家祭的活动。人们以纸代布,印制冥衣,晚上在门口焚香点烛烧化。谢肇制在《五杂俎》中描述:“家家设楮陌冥衣,纸钱延巫五色迷。”当今,随着老百姓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意识的不断加强,这些迷信活动大多已经废除。但是“七月半”正值农村早稻收割后不久,人们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因此,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意谓一年已过半),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着进行。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据说,谁家来的亲朋好友最多,谁家就最“风光”。半年过后庆丰收,请请客,这本来也无可非议,但目下逾演逾烈之势。有的地方互相攀比,比排场,比阔气,宾客从城市驱车赴宴,宾主双方浪费时间和金钱,更有甚者利用“半段”大摆**,污染社会风气,实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四、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七月半。而传说则是,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的影响力远比清明节大,但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直至在**期间被取缔,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不过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教育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扩展资料

       中国其他三大“鬼节”

       1、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上巳节西周时便存在,汉代正式列入国家庆典,晋代著名的“兰亭集会”即是上巳节的活动之一,唐代达于极盛,诗圣杜甫留下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名句。

       然而到了宋代,上巳节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因其跟传统的寒食节、清明节相距甚近。宋代朝廷规定,清明节各地均须祭扫陵墓,表示对亡灵的悼念,这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清明节亲水、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再后来,清明节逐渐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节,而上巳节则逐渐被人淡忘,所以,我们现代人不知道这个传统节日也无可厚非。

       2、清明节

       清明节,不必多说,如今已经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跟其它三个“鬼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根据公历来算的,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定,大约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

       3、寒衣节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又经过秦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演变,最终将这天定为“寒衣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段比较经典的“寒衣节”传说,据传说,孟姜女新婚不久,丈夫就被抓去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道丈夫已经累死,并被埋在城墙里,孟姜女悲痛欲绝,昼夜痛哭,终于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遗骨,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怀抱着丈夫的遗骨,纵身跳海殉夫。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参考资料来源: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月十五鬼节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七月十五鬼节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