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磨豆腐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磨豆腐是什么?
- 2、过年有磨豆腐的习俗吗?
- 3、磨豆腐是什么时候的习俗?
- 4、过年有磨豆腐的习俗吗?
一、磨豆腐是什么?
磨豆腐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俗称为磨豆腐,潮人则称为“挨豆干”。农历腊月二十五,民间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磨豆腐就是推着磨盘一圈圈的转。
很早以前制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来完成的,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等等,很费劲。现代科技已经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
南豆腐用石膏点制,因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较高而质地细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卤水或酸浆点制,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较少,质地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但是由于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浓,质地更韧,也较容易烹饪。
扩展资料
我国是豆腐的发祥地。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公元前196年时,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
参考资料来源:
二、过年有磨豆腐的习俗吗?
相传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这个传说也被称作是“接玉皇”。
习俗介绍: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磨豆腐是古老的汉族手工技艺。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的厨房便开始忙碌起来。
过去人们在这一天都讲究推磨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豆腐与“头富”音相似,被人们寄予了新年“富贵”希望。如今这种习俗传承下来,豆腐也就成了节日餐桌上备受青睐的食品。
三、磨豆腐是什么时候的习俗?
磨豆腐是一种较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每当农历腊月二十五号的时候,民间都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
磨豆腐就是指制作豆腐的全过程,潮人则称为“挨豆干”,其实不只“挨” 磨 ,还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成为豆腐。
扩展资料:
豆腐是中国人一项伟大的发明,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诞生于安徽六安市寿县。豆腐是中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直被人们誉为“植物肉”。
豆腐的创制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它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品种齐全,花样繁多,风味独特,制作简便,物美价廉,生熟皆可,老幼皆宜。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
参考资料来源:
四、过年有磨豆腐的习俗吗?
俗话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小年过后,送走了灶君,房子也打扫干净,就要准备过年吃的东西,准备做豆腐了。在农村,豆腐是一道主菜,好吃又实惠,还营养丰富,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准备上一些,然后泡在盐水里冻起来。当然,除了好吃之外,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因为“腐”与“福”发音相似,所以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将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幸福和福气。在以前,我们中国人碾磨粮食,都是靠碾子或者石磨。要做豆腐,就要把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但那个碾子或者磨子,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都是一家有,百家用。平常用的人不多,但过年大家都要用了,那就得排队了,所以大人一般都会派个小孩来排队,先占个号,等轮到自己,大人再过来碾粮食,小孩子就可以玩去了。不过这事也只是听父母说起,自己还真没有赶上。我小的时候,我家就是做豆腐的,但那时候已经都用电磨机了,不用碾子和磨了,我们房后就扔着一个石碾子,早就淘汰了。那时候我家做豆腐,我经常帮着压豆腐渣,或者帮着烧火煮豆浆。做豆腐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做豆腐用的水,不能用井水,只能用村里露天水坑里的水。大冬天的,都是大姐去挑水,我当时小,只能挑半桶水。“一瓶不满,半瓶子咣当”这个成语,从那时就体会很深刻了。每天晚上父亲就要提前泡好豆子,到第二天早上就开始磨豆浆。然后把豆腐渣通过特制的箩筐压出来,箩筐底下是个筛子,豆腐渣留在箩筐里,豆浆流到箩筐下面的大盆里,过滤好的豆浆再加上水,倒进锅里,烧开,再把锅里的豆浆舀到一个大瓮里。接着就是做豆腐过程中最具技术含量的活了——卤水点豆腐。往这个烧开的豆浆里点上那么一点卤水,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就会凝结成块,豆腐脑那个样子。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卤水量的多少,放得多了,豆腐就老了,发硬,放得少了,就太嫩,太软,但适合做豆腐脑。但是要做豆腐,就是不软不硬最好,所以必须先练一段日子,才能把火候掌握好。点好豆腐以后,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压豆腐。把好的豆腐脑倒进一个装有纱布的豆腐床子上,用纱布包好,然后上面放上木板,木板上面再放上石头或者砖头,压上一晚上,第二天就成型了。当时我只记得,做一个豆腐,需要10斤黄豆,别人提供黄豆,我们只收加工费,一个豆腐收8元加工费,一天能做十几个吧。不过也就过年这几天忙一些,平常一天就做一两个,然后父亲骑着自行车转村去卖。往事不堪回首,一提到这些,就想起已经去世的父亲,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磨豆腐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磨豆腐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