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颇族的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 2、景颇族的民族风俗是什么
- 3、景颇族有哪些习俗?
- 4、景颇族的民族风俗是什么
一、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1、景颇族服饰习俗
景颇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崇尚黑色,所以他们的服装颜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为主。当然景颇族男人也特别喜欢,穿白色对襟圆领上衣。头上会佩戴白色或黑色包头,而且腰际还会佩带腰刀和筒帕。
而景颇族女性的服饰相对来讲,要比男性的服饰更加复杂。她们喜欢穿黑色对襟短上衣,下身穿黑红相间的筒裙,并且无论老少都会绑腿。景颇族女性对银饰品特别在意,每当节庆或结婚时都会佩戴,银项圈、银链子、银耳环、银手镯等。
走路的时候这些银制的首饰,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很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可以说景颇族女性的服饰习俗,在云南地区也都别具一番韵味。很多景颇族少女还会在腰间,佩戴红色或黑色藤圈,而且数量越多越能显现出美感。
2、景颇族建筑习俗
被摆脱如某饮血的时代之后,就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子的本领。无论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还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建筑习俗。景颇族由于聚居于云南地区,所以就地取材建房是其一大特色。
竹子、茅草是景颇族先民的主要建筑材料,他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势情况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见到两层竹楼,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住房样式差不多。都是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而且景颇族的竹楼或者茅草房,也为人们当做旅游景点反复参观。笔者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习俗中,其实可以透彻的了解到,这个在岁月长河中的民族的发展历史。
3、景颇族饮食习俗
由于云南地区盛产水稻,所以景颇族人以大米为主食。他们会将大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竹筒饭、肉稀饭,都是景颇族人每天的必备食物。由于其族人特别喜欢吃辣味食品,所以他们会经常将一些蔬菜或者肉类,放入很多辣椒之后再食用。
新米节食俗是景颇族的一大特色。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时,景颇族人的米仓中被装满新米。他们会将新鲜的稻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味丰收的乐趣。当然,热情好客的景颇族人还会邀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共尝新米饭,这种习俗其实就是“新米节”。
正常情况下新米节会在历八月龙日举行,在新米节当天,景颇族人会将新收割的稻米放在“鬼门”旁。然后将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最后将新米和旧米混合在一起煮饭。实际上这种做法的主要寓意,就是旧米未吃完新米又来到。
在煮饭的时候还要在锅盖上摆12-12个稻穗,煮好饭之后人们还会一边吃饭,一边通过唱山歌的方式去歌颂稻谷的来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粒粒皆辛苦”,只有珍惜粮食才能丰衣足食。
4、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非常有特色,按照汉族解释就是跳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目瑙纵歌节”,正常情况下这个节日的时间2-6天不等。之所以被称为“目瑙纵歌节”,主要原因就是在举办这个节日时,会在场地中央树立四根目瑙柱。
而且每一根柱子上面,都绘有极富象征意义的各式图案,而且还会交叉两把长刀和宝剑。在“目瑙纵歌节”开始之后,景颇族人会纵情跳着“目瑙”舞。笔者认为这种舞蹈其实也源于,景颇族先民时期的祭祀活动。
因为按照景颇族的历史规定来看,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相传太阳王在举行“目瑙”庆典的时候,曾邀请鸟类前去参加这次省会。其中就有被景颇族视为神鸟的孔雀,当孔雀翩翩起舞时被景颇族先人看见了,于是“目瑙舞”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目瑙纵歌节”在解放之前,一直都是景颇族富人的游戏。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这种隆重的节日,但是在解放之后由于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所以景颇族内部再也没有等级之分,每一个紧迫族人都可以参加“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历史沿袭
1、隋唐时期由高原向南迁徙
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大约在7-9世纪出现了及大规模的迁徙。景颇族先民沿着横断山脉不断南迁,并最终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关注。“寻传蛮”、“高黎贡人”就是唐朝人,对当时社会景颇族的称呼。
“寻传蛮”中的“蛮”字,可以看出景颇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澜沧江至金沙江沿岸。所以唐朝统治者才会将景颇族,正式划入南蛮族群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央管理,而且也可以使景颇族更具辨识度。
2、明朝时期大量西迁
大约在公元15-16世纪,景颇族先民由于受到战争侵害,所以不得不由东向西大规模迁徙,而此时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时期。尤其是在16世纪后其,大量景颇族先民迁往德宏地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及汉族杂居。
实际上早在元朝时期中心,景颇族就曾有过迁徙行为,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向云南迁徙的过程。景颇族先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其族名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也可以证实,景颇族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从唐朝时期的“寻传蛮”、“高黎贡人”,开始逐渐转变为“峨昌”、“遮些”、“野人”等,这些景颇族自称或他族对景颇族的称呼,时至建国之后才统一为“景颇族”。至此景颇族人开始了新生活,景颇族也进入了历史新篇章。
3、景颇族分支
按照景颇族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个民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因为很多客观因素形成了很多单一部落。久而久之这些部落就变成了景颇族的分支,目前可以考证的主要有五大部落或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这五个景颇族支系都属于同一民族,而且不同支系也都相互杂居,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景颇族不同支系都使用景颇语,当然境外景颇族支系使用缅语。文字方面主要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但并不是特别成熟的文字“拼音文字”。
4、“持弓挟矢”的景颇族
“持弓挟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的是用弓箭捕获猎物,这说明景颇族先民以狩猎为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生存方式,主要是因为景颇族先民的特殊聚居地。在几千年以前景颇族先民就聚集于康藏高原南部,这个区域有很多原始森林。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大山坐拥万亩森林的景颇族,“持弓挟矢”在深林中狩猎,也是一幅令世人羡艳的生活场景。但是身在其中的景颇族先民,却并没有闲情逸致去游山赏景。他们“持弓挟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实际上景颇族人将他们生活的地方,用景颇语称为“木转省腊崩”。翻译成现代汉语可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在汉代这里隶属于永昌郡,到了唐朝时期则属南诏**。在这个地区中生活的景颇族先民,被当时其他民族称作“寻传蛮”。
二、景颇族的民族风俗是什么
推荐于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和缅甸克钦邦掸邦景颇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 吃白饭 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 送礼篮 ,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景颇族过去最重鬼魂观念。他们认为鬼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于是盛行杀牲祭鬼魂的习俗。 景颇族爱吃糯米饭、糖粥。制菜多加盐与辣椒烧煮,很少油炒。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叶裹食。白酒多系外地运来,爱嚼槟榔及草烟。他们的烹调方法大多简易,大米多加土豆、青菜煮成浓粥,糯米则蒸成干饭,而且当天舂米当天吃,不留“隔夜粮”。制菜非煮即腌,腌菜很有特色,水豆豉、干豆豉、酸竹笋、腌茄子等,开胃爽口。他们制作肉品的方法一是风干后抹辣椒和盐巴烤;二是先烤熟、剁细,再拌以辣椒、葱蒜及野生香料;三是拌匀佐料后用笆蕉叶或枇杷叶包好,置入火塘灰中焐。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人在家中吃饭,如由家长按人均分,中间放一碗汤,全家围坐聚食;邻里走动,到了吃饭时间,可以随意坐下用餐,不须任何回报。一家盖房,全村无偿帮工,并送米送菜;来了客人,不论识否,均殷勤招待;打到猎物,见者有份;赶街相遇.立即递过烟筒和烟袋。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吃独食”可耻,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过节日时,杀牛宰猪,全村寨的人都能分得平均的一份。打猎得来的野兽也让大家平分。景颇人喜欢饮酒,几乎家家都有酿酒的器具,人人会酿酒。酿制的水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喝起来清凉可口,十分解渴。水酒在景颇族人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结婚、贺新房、节日、交朋友,都少不了水酒。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宴客食俗:食俗景颇族宴客有一种食规,客人到后稍事休息,便有身着盛装的中年妇女出来敬送“礼篮”。其篮用藤篾精心编织,内装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两包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首客受礼后致谢先饮一口酒,再转给众人抢饮,然后将鸡蛋切片,放在饭团上,人各一份,边吃边加赞美,吃毕奉还礼篮,表示回敬。这些食物各有含义。白酒代表“女”;米酒代表“男”;糯米饭代表“粘贴结合,亲如一家”;鸡蛋代表“纯洁、圆满、平安、康乐”。 婚恋食俗:以食传言是该族青年表达情爱的一种方式,小伙爱上姑娘,就在食品中包上树叶(表示话很多)、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求婚)、火柴(表示坚决)、辣椒(表示火热)等物送去。姑娘如有意,退回原物,如需考虑,便加放几根奶浆菜、如拒绝,则添进火炭。小伙接着又在食物中放上合拢的嫩树叶(表示希望共同生活)、粮豆(表示早日结婚)再送去,姑娘同意,但回赠烟草,坚决拒绝,则将合拢的树叶扭成背靠背退回去,这样几来几往,不少有情人便可通过“正娶”或“拉婚”(抢亲)终成眷属。 饮食忌讳:在该族家中做客应注意,当主人请吃喝时要先回敬主人,包饭菜的树叶不可倒着使用,否则会被认为不友好的表示。
三、景颇族有哪些习俗?
景颇族习俗:
1、村寨内房屋建盖分散,户与户之间相距几十米甚至百米,一幢幢楼宅隐现在苍林翠竹丛中。房屋多建盖在山坡平整出来的台地上,同姓氏家户的住宅分布相对集中,从一个老家分出的各个小家都在老家住宅旁建房,除非老家附近已经没有建盖地点才另择新址建盖。
2、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
3、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人喝酒十分注重礼节,主人递上酒筒,客人要用双手托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的上部。饮酒时,不能抬着酒筒喝,只能用酒筒盖盛酒喝。
扩展资料:
景颇族节日: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祭典活动。“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够给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拥有祭祀权力的神。景颇族各个支系的人们都把木脑纵歌奉为最神圣、最庄严的节日,把参加目脑纵歌盛会视为莫大的幸福和乐趣。
节日期间,除传统的目脑纵歌舞会之外,主办者还会举办各类文艺演出,组织商品展销、科普知识宣传和召开各种类型的招商引资会议。一年一度的目脑纵歌,已成为景颇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参考资料:
四、景颇族的民族风俗是什么
景颇族的民族风俗如下:
新米节又称“尝新节”、“吃新谷”,是景颇族于每年农历八、九月间谷物成熟收割之前举行的祭鬼吃新的一种聚会形式。没有固定日期,谁家的谷子先熟,谁家先过节。届时主人要请全寨的男女老少到家里作客,共尝新谷。
采草节。云南省景颇族民间节日。“采草”即采集酿制药酒的草药。每年9、10月间,当山上的四种草(苦草、甜草、辣草、酸草)成熟的时候,景颇人便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采草仪式。
景颇山寨的老人要挑出一对人品好又美貌,全寨出类拔萃的男女青年,由“董萨”以及德高望众的老人带领,携带米酒、糯米饭、鸡蛋等物品,到山上一个选择好的空地上,聆听“董萨”吟唱关于药酒的传说。唱毕,人们便开始四处采集草药。景颇人认为:采草的仪式越隆重,酿出的药酒质量就越好。
谷魂也称“祭谷魂”、“祭谷神”或“祭五谷鬼”。是景颇族每年秋收时,将谷子运回家以前,所举行的农业祭祀节日,一般在打谷场上举行。
火把节是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一带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择日举行,时间为一天。
景颇族的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当瓜果即将收获的季节,病虫害大肆侵扰,人们无奈,只得天天向天神求助,天神念景颇人心诚,便派了一位仙人下凡,教会景颇人点燃火把驱除害虫,果然效果灵验。从此,景颇人每年都要以火把驱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传统的火把节。
鬼年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的传统祭鬼节日,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择日举行。届时,人们把从沟塘里捉来的鱼及鸡蛋用绳子或麦杆串成串,与新酿造的水酒和糯米粑粑一起供在名为“南高”的鬼架上,内容主要是感激天鬼和祖先鬼带给人们的厚泽洪恩。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颇族的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景颇族的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