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聊城的传统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聊城的民俗文化与聊城方言的特点
聊城历史文化悠久,节日活动富有传统特色,而且极具文化内涵,柳林花鼓、聊城杂技、运河秧歌、竹马舞、高唐落子舞、三合庄高跷、田庄花船、舞火狮子等节日里的各种娱乐活动,喜庆、热烈,热闹非常,其中,尤以“火狮子”最为精彩,狮子多为手工扎制,配合以铿锵有力的节奏,舞起来千姿百态,令人击掌赞叹。此外聊城还拥有冠县朗庄面塑、马官屯泥人、阳谷泥哨、雕刻葫芦、东昌木版年画等丰富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工艺,可谓是一座馆藏丰富的民俗图书馆。聊城民俗文化概览莘县温庄火狮子 火狮子是莘县温庄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绝技,据当地人推算已传九代,近200年历史。“火狮子”有别于传统的南狮、北狮,用数千根火捻点燃后的亮点组成的狮子轮廓,极其艺术感染力,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独有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火狮子”2007年被山东省政府收录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又称秧歌,是山东省冠县境内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柳林花鼓创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武打动作与民歌演唱相结合,载歌载舞,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末年梁山英雄化装混进大名府,搭救卢俊义的情景:持伞者:吴用;头鼓:刘唐、李俊;二鼓:柴进、花荣;头锣:孙二娘、扈三娘;二锣:顾大嫂、乐大娘子;和尚:鲁智深、武松;京妈妈:金小姐(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救出的那人,因其能歌善舞,特从外地请来,以协助众好汉进城);老鞑子:宋江;憨小:燕青。聊城杂技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运河秧歌 运河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至今约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境内古老的运河两岸的十几个水闸码头,几十个村庄流行。目前梁水镇、沙镇、道口铺、闫寺、李海务(今凤凰办事处)等一带均有秧歌队。运河秧歌阵容庞大,少时二三十人,多时六七十人。其中伞棒舞的动作豪迈粗犷,矫健、英武、多与武术套路相糅合,难度高、力度大。秧歌演出通常先以棒舞开场,然后舞伞人领诸人登场。随后伞旋棒打,舞队中花大姐、花公子、三花脸、憨老婆、憨小、绅士、老翁、火流星、高跷、跑驴等角色,在伞的指挥下依次表演。穿梭在队伍中的憨小、憨老婆等丑角,不时地说出农村最让人发笑的话,诙谐逗趣。东昌府道口铺竹马舞 竹马舞是道口铺办事处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有名的民间舞蹈形式。“竹马舞”是春节期间民间的一种花会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表演。表演竹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俏闺女)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花大姐)骑白马,小丑骑黑马。竹马的表演在跑动时,各角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以走场为主,有“双进门”、“开四门”、“水溜溜”、“绕八字”、“蛇蜕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圆场”、“三龙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种。演员手中的道具,或马鞭,或刀枪剑戟,或棍棒,根据人物身份选定。表演者通过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时,伴奏乐器多为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目前,这种活动已与秧歌、戏曲小唱如弦子戏、三句半、吕剧、豫剧等有机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容更鲜活的寓教于乐的民间娱乐健身运动。每逢节庆,五颜六色的群马,生龙活虎,跳跃奔驰,大大活跃了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冠县三合庄高跷 冠县辛集乡三合庄村高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传承11代。它的表演气势欢腾,热烈奔放,轻盈优雅,灵活飘逸,粗犷剽悍,朴实稳健,具有鲁西民间舞蹈的典型特点。高跷队刚组建时时只有3付拐子,表演动作也非常简单,后来经一代又一代传人不断丰富发展,队伍逐渐壮大,表演日渐成熟。高跷队多在民间集市、庙会上打场子表演,头付拐上锭有钢钉,能很快打开场地。表演中演员扮成各种戏曲人物,踩着高跷进行表演。技艺高超的演员能表演劈叉、翻跟斗、从八仙桌上向下翻等高难度动作,喜剧人物则插科打诨、诙谐逗乐。高跷表演没有固定的曲目,往往根据演员的特长,表演一些简单的小戏,如《小放牛》、《刘海砍樵》、《十八相送》、《猪八戒背媳妇》等。高唐落子舞 高唐“落子”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在高唐县城南15公里处的倪堂村。落子舞的道具简单,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两端加红毛线穗、铜铃数个、竹竿涂上绿颜色,杆体夹铜币,打跳起来,随着舞步的节奏,同时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陈列在室内,还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工艺品。落子舞的服装讲究,男演员头戴英雄巾,黑裤褂加黄坎肩,打裹腿,黑鞋加彩绸;女演员上身紧身红褂,下身紧身裤、红鞋,具有古今结合的观赏价值。“落子”人数不限,10到40人均可,但打、跳的动作、舞步、节奏要绝对一致。全队人员要求男女各半。在历史上,领舞者是类似戏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数为男扮女妆。男女领舞者是队伍的支柱和核心。他们不仅与整个队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不止。田庄花船 田庄花船位于冠县冠城镇田庄村一带。田庄花船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田庄花船表演分“文武场”,文场演唱,武场舞蹈。文场共5人,踩街时敲锣鼓,表演时演唱本地流行的乱弹。乱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称为“北曲遗韵”,唱腔风格高亢嘹亮、悲壮苍凉,别有韵味。演唱的剧目主要有:《铁冠图》、《高平关》、《赵公明下山》、《高金宝下南唐》等。武场舞蹈表演包括4部分:它有花船、花车、二人搬、老姜背老婆四种舞蹈组成,表演各富特色。花船表演优美流畅,模仿逼真;花车表演配合默契,风趣幽默;二人搬表演热烈火爆,技术独特;老姜背老婆表演真假难辨,富有极强的生活气息。鱼山梵呗 “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梵”为古印度之意,“呗”为赞叹、赞颂,是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是净化人生的清净之音,后世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因“呗”与佛教同样从梵土(古印度)传入中华,故称“梵呗”。公元230年曹植登临鱼山,闻岩洞内传有梵音歌唱,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后被称为“鱼山梵呗”。临清五鬼闹判舞 “五鬼闹判”是流传于临清城区的一种面具舞蹈,是以古代传说的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舞蹈,“五鬼闹判”中的“判”即阴司判官,亦即传说中的镇鬼之神钟馗;“五鬼”即是手执琴、棋、书、画以及撑伞的蝙蝠鬼,每当演出之时,随着一阵紧锣密鼓,手执琴棋书画的小鬼首先翻腾跳跃出场,动作洒脱,加之多种形式队形变换,整个场面情趣盎然,随后身材高大、豹头环眼、腰佩利剑的判官在伞鬼的伴舞下出场,只见他手执木板,舒展阔袖与众小鬼打斗嬉戏,或环眼圆睁、明察秋毫;或托琴聆曲、凝目观画;或举盘品棋、捋髯审书,小鬼判官配合默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加之借鬼喻理、伸张正义、鞭挞邪恶的深刻思想内涵,因而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和欢迎。郎庄面塑 郎庄面塑产生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叱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其制作过程,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种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晒干即成。它的造形简练夸张。面塑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厚的造型美。着色也很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钴蓝和白粉点缀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后用墨绿勾画出任务眉眼和发色,造成色相度的对比,使面塑色彩更加活泼跳动、绚丽多彩。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曾几次到冠县考查,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东昌府木版年画 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东昌府木版年画、门神画二者融为—体,既具有年画的艺术风格,又起到门神作用。构图简洁,人物突出,刻画夸张,整体感强;人物造型眼形窄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质朴;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勾绘线条朴拙而生动,清秀而简炼。取材范围广泛,包括描写劳动生产的耕织图、小鱼家乐、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福禄吉庆之类的吉利画等。雕刻葫芦 雕刻葫芦也称蚰子葫芦。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很大。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梁水镇3地。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1978年以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成各种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使之成为馈赠佳品。阳谷泥哨 阳谷泥哨属吹奏乐器。原名“咕咕虫”。用粘土(胶泥)烧制而成,是阳谷县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从其外型、发音和原料制作来看,为古代乐器“埙”演变而来。泥哨有泥制、陶制两种。从3寸许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音清脆嘹亮,委婉悦耳。特别适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用以演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原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为其定名为 阳谷哨 。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报》对阳谷哨进行了报道。1978年,阳谷哨曾在 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 上展出,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茌平剪纸 茌平剪纸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民间艺人用其朴素的手法将纸剪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技艺代代相传。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在艺术风格上,茌平县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东部地区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不打草稿就动剪成形;西部地区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多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黄河夯号 黄河夯号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实践的浓缩,而且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黄河夯号的特点是紧张、高亢,雄浑有力。号子不同,内容有别,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根据施工场面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可给施工抢护人员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高唐丝调 高唐丝调又名高唐四平调,是流行于高唐城乡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高唐四平调曲调优美,长于抒情,其曲调是四个乐句的重复,演唱形式灵活,可多人一起演唱,也可一个自弹自唱。其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二胡、竹板、节子,也可加入小乐队伴奏。丝调悦耳动听,长于抒情,演唱形式灵活,既可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多人一起表演唱。蛤蟆嗡 蛤蟆嗡是流行于冠县桑阿镇、贾镇、梁堂一带的民间小戏。它是由河北魏县、大名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传入山东后,在演出过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长,并和当地语言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它的主奏弓弦乐器“二胡头” (或称“胡子”)是用椿树根挖制而成,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长的琴担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椿树根木质松软,发音浑厚悦耳,嗡声嗡气,加之在唱腔小过门中(so、do)两音反复出现,听起来酷似雨后蛙鸣,所以当地群众称为“蛤蟆嗡”。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流传在高唐县琉璃寺镇、卅里铺乡、尹集镇、固河镇、梁村镇的各个村庄。木板大鼓来源于高唐民间艺人表演并创作,其内容较为丰富。过去老艺人以说唱相间的形式,以成本大套的演义书说唱于书场、茶馆之中,如《呼家将》、《杨家将》、《施公案》等,有时在说唱过程中,听众则脱离“书”的内容为“说”而喝彩,正像人们所传“说的比唱的好听”。解放后,说唱段子不仅是传统的固定词句,更多是配合政治运动思想教育,歌颂新人新书而创作的段子。例如高唐县琉璃寺镇的赵华元自己改编了许多小段《白猿盗桃》、《狸猫教虎》等,在当地说唱,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冠县查拳 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查拳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尤以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演变,查拳形成了现今的冠县的 张式 查拳,冠县的 杨式 查拳,任城的 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内容不同,练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体一致。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来自爱承旅游网方言1.一外地人问路:古楼怎么走啊~~ 偶用标准地普通话聊城分话告诉他:不远~~ 前面一把棍儿~~~ 外地人说~哎呀~聊城人杠好啦哩~ 2.偶的一位同事平时不喜欢说普通话,但是因规定没办法,只好说. 一日,接电话,对方说找某某,偶同事用标准的聊普(聊城的普通话)说:他将才还在这里呢 ~ 3.嘻嘻,偶朋友给偶打电话,第一句话就问,你奏么哩,我晕。。。 4.偶有一朋友来找偶玩,有些阴天想下雨,偶问她,外面天气怎么样啊,她给偶说:下雨了。我问,下的大吗?她回答偶:qiu(求) qier(气儿)~ (就是下的不大) 5.前几日给表妹及其男友做灯泡,去新世纪蹦迪,最后,其男友说:音乐忒响了,振滴我心克朗子疼.(心口疼) 6.某日,俺跟俺朋友讲故事,讲地 leng 玄糊,俺讲完以后,她对俺说:你白dai这里八瞎了~(就是胡说八道) 7.俺一熟人,用标准普通话给俺说:结婚(gang)不好啦哩,有了小孩还得拉巴小孩子! 8.上午领导开会训话,“嫩这些人,别管俺咋梭,嫩豆四(就是)不听啊。这回抓瞎滴喽吧,人家省里来检擦的一看,嫩弄滴魔儿也不四个魔儿,俺逮旁边给嫩拼命滴死眼塞(使眼色),想帮嫩圆圆差儿(圆场),可嫩类?嫩豆四不往俺身桑死劲啊!死眼租子木眼皮啊嫩!” 9.东昌某君,一日去南方出差,宴会上操着普通话的腔调问服务员:小姐,你们这儿有什么喝头啊?服务员忙去厨房问,一会服务员回来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这儿没有喝头.这时只见此君用聊城话大声说到: 就是汤 10.一日我在服装店里看衣服,这时进来一个穿着时髦的少妇,操着一口普通话看衣服,试完一件衣服后,服务员问她:您觉得这件怎么样?只见这少妇用普通话说到: 样式是不错,就是穿在身上有点{固巴地上} 11.说在一个酒店宴会包间里面,新上来两个服务员,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上来一盘油炸花生米,服务员介绍到:先生,这是油炸长果粒儿,(花生在聊城很多地方的方言叫做“长果”),请慢用,另一服务员感觉她说错,把她叫出包间训到:你会说就说,不会说别远意(yuan yi)。 咱们聊城人的老土话 牲畜叫做“头顾” 水桶叫“梢” 骂叫“熊”,昨天晚上叫“夜来哄行” 没怎么叫“母待” 馒头=膜膜 玉米叫“棒子”,去了粒叫“棒穗子”.玉米也叫 棒槌子 红薯=地瓜、山药 上学叫“念书” 真叫做“杠”! 真累啊==杠累了! 真好啊==杠好了! 表示特别叫做“忒” 忒好了! 忒累了! 高兴叫:得 说人长的矮叫矬子 谈话叫“拉拉(la二声)” 老太太叫“老妈妈儿” 蝉的幼虫叫 “神仙” “节料鬼” 上午叫“头晌午” 中午叫“晌午” 下午叫“天夕” 晚上叫“洪行 收音机叫“戏匣子” 手电筒叫“电棒子” 烦了,腻了,叫“徐”比如:这粘(nian)粥嚒时候也喝不徐。 够了,足了,叫“局”比如娶媳妇坐席,主家来让酒,“吃好,喝局啊。” 小猪叫“捞捞” 玉米皮儿叫“棒子窝” 玉米须叫“棒子缨” 玉米面叫“糊涂du” 下雨加雪叫“法不拉”或者“转么拉” 小猫叫“划划” 做饭叫 揍 饭 田螺叫“别乐牛” 小时候用纸叠的叫“趴” 陀螺叫“丢丢” 打趴,抽丢丢 媳妇叫“家里” 洗衣服叫“愁衣裳” 鼻涕叫“鼻子” 以揍开头的 干吗叫揍吗 做饭叫揍饭 蹲下叫谷底下 青蛙叫河玛 膝盖叫“哥乐百”,额头叫“也乐盖” 屁股还叫 腚呱子 蜻蜓 叫 蚂楞 麻雀 叫 家巧 或者叫 巧巧 水瓢 叫 水舀子 啄木鸟 叫 嵌哒目[饿吴];俄吴2个字一气读,读快 西红柿==洋柿子 前儿里==前天 咩个儿==明天 “一把棍儿”就是一段的意思 厕所叫 茅子 被骗叫“被嘞” 香皂叫胰子 板凳叫杌子 回家叫家走 西边叫家西 东边叫家东 北边叫家北 南边叫家南 距离远了再加个大--大家东 洗是愁 尿布是芥子 洗尿布--愁芥子 骗叫呼楞 骗人---呼楞人 枕头叫 豆枕 屋外边叫 当街 阳光叫 老业 小石子叫 磕拉 拍身上的土叫 扑拉扑拉 扫把叫 条数 急喘气叫呼歇 动物类:蛇*“*床” 啄木鸟叫“千大模子” 鲫鱼叫“鲫瓜子” 牲口叫”头古“ 用品类:摩托车叫“电驴子” 自行车叫“骑车子” 手电筒叫“电棒子” 毽子叫”卷儿“ 食品类:油条叫”果子” 糕点叫“大果子” 花生叫“长果儿” 动作类:我收拾你叫”我佛你“ 修理叫”捣古“贡献者:聊城百科团队
二、聊城春节有啥习俗?
聊城是山东的一个城市,这里有这优美的风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历史长河在这里展开,这里有着上千年前留下来的古老文化,经过历史的过滤跟筛选留下了一些传统的文化,那么在这些文化当中,聊城的结婚风俗又是怎么样的呢,这里的彩礼要收取多少?
聊城结婚风俗和彩礼 聊城当地当的彩礼一般为一万零七元,寓意万里挑妻。或者是一万零一元,寓意万里挑一。这些数字都是根据谐音来的。此外男方还需准备三金,分别是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也可以是带钻的戒指、耳环、项链。也有准备五金、五钻的,多个手镯和耳钉,都是由准婆婆给准儿媳。根据男方的家庭情况有些富裕的人家还会多给一些彩礼。 聊城结婚贺喜 举办婚礼的前夕两三天里就就可以开始送份子钱并送上贺礼发喜糖、宴请客人。男方的邻居、亲戚朋友前来贺喜赠送喜礼,除外还要送喜幛、横匾,上写“天作之合”、“福禄鸳鸯”等贺词。新娘家的亲朋好友多送衣服、化妆品、日常用品等,在聊城叫做“添箱”。设宴款待前来送礼的亲戚朋友,喝喜酒,新郎要向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敬酒。有的还在席上“拜庄乡”,也就是新郎由视路人领着给家里长辈按男女逐个跪拜道喜。
聊城相亲 当今社会崇尚自由恋爱,一般父母不会强制性要求要跟那个人交往不可以跟那个人交往,当然在结婚前子女要带着自己的对象到家里来让见双方的父母一般父母如果对自己孩子的对象在人品、相貌等各个方面等都还看得过去,就会答应这门亲事。双方父母都同意就可以委托媒人来合八字,若八字相合两个人就可以开始商量婚俗,若是不合可能就不能在一起了。当然,女方也有直接到男方家去看的,吃饭就是同意,不吃就是不同意。聊城这个地方有这样的说法,那就是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当然只要两人情投意合,年龄上问题不是很大。
三、马上要在聊城结婚了,聊城结婚风俗有哪些?
聊城结婚风俗是指的山东聊城地区的人们结婚的风俗习惯。山东聊城是山东省的西大门,在华东、华中和华北的三大区域交界处,是中国的蔬菜第一城市,更是中国的文化名城。聊城地区大力的发展经济,而同时也融合了一些西方文化,但是更多的是坚持老祖宗的风俗,聊城结婚风俗别具特色。
山东聊城地区的人们现在的结婚风俗习惯已经有了很大的简化,但是很多老的聊城人子女结婚的时候父母还是会采用一些传统的聊城结婚风俗,让自己家的婚礼办的更加的风光,给子女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婚礼。
一:相亲,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自由恋爱的,如果说双方父母对于子女的对象的品貌等等方面都没有任何的问题,就会允许子女的婚事。双方都同意就可以委托媒人来给两个人合八字,八字相合两个人的婚事就是无阻的,若是不合的话婚事就有阻力。当然,女方也有直接到男方家去看的,吃饭就是同意,不吃就是不同意。聊城这个地方崇尚这一种说法,那就是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等等。
二:定亲,男方要写好请柬也就是定婚书加上彩礼送到女方家中,女方家中回帖。男方确定下来婚事之后亲朋好友邻里都会送钱送礼祝贺,男方家要准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三:结婚,结婚之前双方都是要精心的准备的,女方要根据自己家中的经济条件来置办嫁妆,包括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等,在结婚的前几天送到新房内去。而男方的话则是要在结婚的前一天布置婚房,要布置婚车,要请有福人来铺床,要在枕头里撒棉花,而且床铺上也要撒棉花,而要同时说祝福语。之后童男来翻床祝福新人可以早生贵子。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聊城人的聊城结婚风俗充满了更多的有趣味性呢?聊城人的结婚风俗其实与山东的整体的结婚风俗其实是相差不多的,多的只是一个新娘大更有福的说法,大家如果说要嫁娶聊城人的话一定要了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配合对象完成整场婚礼。
四、聊城春节有啥习俗?
推荐于 聊城市,地处鲁西这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上。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大约在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民族习俗,特别是当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鲁西人民更是以其地方特有的风俗来祝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意思是说,只有带有本民族明显特点的,才能被世界所承认,才能立于世界文化园地而不衰。因此,鲁西人民历来如何以自己的风俗习惯庆祝春节这一盛大节日,应当认真地回顾一下。 春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所谓狭义的春节,即指阴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辛亥革命前,一直把这一天称为元旦、元日、元辰、元正、正旦等。辛亥革命后,因改为阳历纪年,随规定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元旦,而把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以区别于阳历元月一日。广义的春节所指时间跨度就大了。中国是农业国,广阔的农村历来以阴历的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广大的农民群众依然习惯用阴历来纪年。因阴历的正月初一,即年节,正处于“立春”前后,故又称为春节。这一意义上的春节就不是单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了。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持续时间长,规模宏大隆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说起鲁西人民过春节,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小年”。这一天祭祀的主神就是“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人们要给灶王爷辞行,所以又叫“送灶”、“辞灶”。说起来,这“灶神”和“辞灶”还有一段来历。 这祀灶的风俗由来已久。要想了解祀灶习俗的演变过程,得首先明确这灶神是那方神仙。在我们这一带民间传说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察善恶的神。人们尊称为“东厨司令”、“灶君”、“灶王”、“灶王爷”或“灶神”。第二种传说是有一富家子弟姓张,先娶郭丁香为妻。这郭丁香勤劳、善良、孝顺,但这姓张的偏偏又喜新厌旧,休了郭丁香又娶李海棠为妻。这李海棠虽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但是她与这富家子弟一样,既不会田间劳作,也不会操持家务,二人婚后是有出无入,坐吃山空,家里又遭火灾,烧的片瓦不留,这姓张的也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乞讨。有一天讨饭来到前妻家中,对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感到愧疚,便碰死在灶前,后被封为灶王。从前有的大灶禡上印有一男二女三人像者,即根据此传说而来。第三种传说是黄帝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这一传说与古文献记载相近。 古文献记载也不尽相同。《礼记·礼器》中在孔颖达所作的疏中说:“颛项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这祝融本是我们的祖先,是古帝之一。《礼记·月令》中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淮南子·汜论》中说:“故炎帝於火而死为灶”。汉代高诱注日:“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不管是传说中黄帝死后玉皇封他为灶神,或者富家子弟张姓碰死灶前后封为灶神,还是古文献记载中的炎帝、祝融氏为灶神,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际上祭祀供俸的都是已故的人,并非什么神。特别是文献中记载的灶神是炎帝或祝融,这实际也是在祭祀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祖先,因此,不能把这统统视为迷信。现在祭祀的日子是在腊月二十三,但过去并非如此。祀灶为古代五祀之一。从文献中对灶神的记载分析大约在战国前后就有祀灶之习俗。不过,汉以前是在夏天祭祀灶神。《吕氏春秋·孟夏》日“孟夏之日……其祀灶,祭先肺”。汉以后改在腊月举行祀灶了。《后汉书·阴识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阴子方者(阴识之祖先)至教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自此始,祀灶改为腊月。唐宋以前,多半在腊日,即腊八。唐宋时期,祭灶时间是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明代有“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之说。是说官家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间祭灶在腊月二十四,清中期之后,大都在腊月二十三了。我们鲁西大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祭灶礼仪也是很讲究的。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饭后进行。我们鲁西一带的灶神像多半是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也有的叫糖藕),果品、蛋糕、枣糕,也有的用水饺做供品,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这辞灶所用的供品,多是粘和甜的,意思是想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让灶王嘴甜一些,光说好话。还要供上用秫秸扎成的灶马、灶鸡,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大吉大利。供品摆好后,先烧香叩头,然后把旧灶神像揭下来烧掉。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意思是让灶王爷喂马用。所扎灶马、灶鸡等要一并烧掉。这时一家老小都要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同时老年人还口中念念有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有些盼望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带个胖小子来”。 我们鲁西一带,腊月二十三这天,不仅是辞灶,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打扫卫生。这一天,或在以后几天内,要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要扫到,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餐具等,都要搬到院里彻底清洗,然后再放回原处,表示要干干净净过新年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辞灶之后,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准备过大年了。俗话说:“辞灶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黑手帕,老头子要顶大毡帽”。说明新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男人忙着杀猪宰羊,赶集置办年货,妇女则在家蒸馍馍、打花糕、炸丸子、炸藕盒、炖鸡、煮肉、包水饺。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都按排得满满当当。 传说,辞灶后,诸神上天,地上则百无禁忌了,谓之“乱岁”。嫁娶不用看日子。天天都可以。 一个小年,就这么多习俗,大年的风俗习惯就更复杂了。大年说起来应包括年除日、春节(元旦)、元宵节这三大块。这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之中就有记载。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 年除日是指腊月的最后一天。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除日的活动很多,如贴春联、挂祖谱、摆放祖先牌位、请家堂、放鞭炮、点灯守夜等。贴春联是过年的一大特点,一般自腊月二十八就开始贴。最晚不能晚于除日的午饭前。大红对联一贴,年的气氛就浓了。 这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时候,元旦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避邪。到了五代时,后蜀的官庭里开始在桃符上题联语。《宋史·蜀世家》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逐渐把“桃符”换为春联。因此春联又有“桃符”之称。 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贴的地方也特别多,一般大门上贴“忠厚传家远,诗书处世长”或“闲人休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之类,进门迎门壁上要贴“迎门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灶君旁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牛圈要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要贴“骠马满槽”、大车上要贴“日行千里”。其他地方要贴福字。有的地方在特别显眼、引入瞩目的地方将“福”字倒过来贴,看到的人说一句“福倒了”。“倒”与“到”音同,意为“福到了”。 除日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包括挂祖谱、请家堂、祭典三大过程。挂祖谱就是把祖宗三代的祖谱挂在正房冲门的墙上,再把祖先的牌位按尊长摆放在冲门的供桌上,鲁西北半部大都是在除日上午来办,而南半部则在下午办。所谓“请家堂”,就是一家之主,在接近中午十二点时(也有的在晚饭前)手拿三炷点着的香,到村外离祖坟较近的十字路口上,向祖坟方向作揖叩头、烧纸,并口中念念有词说:“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来到大门口又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迈步进大门。晚辈们随机在大门口燃放鞭炮。这时各门口要放上一根拦门棍。意为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也有的说拦住财宝不外流的。有的院里要撒芝麻杆或者谷草,叫“踩岁”。家堂请回家后,将三炷香插在供桌的香炉内,自此始,香炉的香要一根接一根不能断,直到初二将家堂送走为止。祭典就是把过年准备的年货,如炸鸡、炸鱼、炸藕、炸丸子、炖肉等制成供品,一般是五盘六碗,再配以果盘、水饺、馒头等,还要放上三杯清茶、三杯酒。然后,家中最长者,在供桌前上香、烧纸、行四拜礼(即磕四个头),然后家人一一叩头。天黑后,家堂桌上要点上腊烛,彻夜不灭。家人也要围坐在一起,饮酒叙谈,彻夜不眠,叫做守岁。 鲁西一代,许多地方还盛行扎天灯和三十晚上散灯的习俗。天灯,就是在院里栽上一根高杆,绑上松枝和滑轮。将一盏灯笼拉到杆子的顶部。除日晚上,不仅天灯照的满院通明,而且各个屋内、院外沿街顺路都要放用萝卜做的灯。整个村庄都一片明亮。 鲁西一带大都有除日祭天的习俗。在正房门前设一供桌,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君之神位”。有的还供奉玉皇大帝、地母娘娘等诸神的画象。供品更为丰盛,比家堂桌上的供品规格要高许多。一般要整鸡、整鱼、猪头三大件,再配以五碗菜蔬、五色点心、五个馒头或一对枣糕,叫天地供。祭天时,由家长燃上三炷香,接着叩头跪拜,并念道:“祈求天地爷保祜”。然后其他人轮翻跪拜,然后烧纸。这天中午,还要到水井、碾子、磨、牲口棚等地去祭祀。一方面表示不忘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另方面表示来年使用起来顺利。除日中午这顿饭非常重要。要把过年准备的各种菜蔬都放一点,再放上大白菜、粉条、肉等,煮一锅菜,名为全家福,一人一碗,主食是馒头或发糕。意为全家团圆,人人都有福,且越发越高。旧社会,有些为富不仁的地主,不想让扛活的吃这顿饭,就想把人赶走。所以农村有“东家东家别耍赖,还有年三十晌午一顿菜”的顺口溜。除日的晚饭虽不复杂,也挺讲究。一般是下水饺。包水饺时,还要特意包一些合子,即两层皮中间夹一点馅的食品,还要赶点面条。这水饺是元宝,这合子是表示能得双份利,这面条是穿钱的绳子(因过去多用带孔的制钱),三样一块放到锅里煮。每人各样都吃点,就预示这一年钱财都来了。燃放鞭炮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日中午饭前、晚饭前、除夕零点,都要燃放多头鞭炮。此习俗最晚从宋代就有了。王安石有句诗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例证。 概括除日的特点有三,一是红,二是响,三是火。红是贴对联,响是放鞭炮,火是散街灯,点灯守夜。为什么会有这三大特点呢?也是有原因的。民间传说,古代,年是一个凶猛怪兽,每年除夕出来伤人害命。有一次到了一个村庄,恰好遇到比赛抽鞭子,年听到“啪”“ 啪”的鞭声,吓得掉头就跑,跑到第二个村庄,看到一家门口晒着红衣服,吓得望风而逃,窜到第三个村庄,看到灯光闪闪,吓得晕头转向,便跑得无影无踪了。从此,人们便用贴春联、放鞭炮、点灯守夜、散街灯来庆贺新年,以防年这种猛兽再来伤人。这传说,当然不能当真,但这三大特点却的确烘托了过年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愉悦心情,所以久传不衰。 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所说的狭义的春节。过去称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等,有三十多种名称。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到这个时候,各家鞭炮齐鸣,响声震天,节日的欢乐气氛笼罩着千家万户,过年到达最高潮。各家各户也开始煮饺子。这天的饺子也很讲究,一般此时煮的水饺是素馅的,表示一年素素净净的,日子过的顺当。而且饺子中还要包上一个制钱(现在为硬币),谁要是吃着这个饺子,谁就一年富余有钱花。也有的包上糖块或花生米之类,谁吃着就预示一年日子过得香香甜甜。虽说是半夜里没食欲,但大伙都要吃些,预示看一年都能吃好饭。 吃过水饺,待到天快亮时,拜年就开始了。拜年,这是过年的一项重大活动。先是本家拜,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平辈之间也要拜年。然后是给没有出五服的近族内长辈拜年,然后是全村各家各户地串门拜年。拜年活动代代流传,是因为它能改善和加深感情,消除隔阂。特别是在农村,两家有过小磨擦,谁也不理谁,通过春节拜年,叔叔大爷的一喊,小矛盾也就解了。 初一这天的忌讳很多。早晨家人拜年时,忌呼姓名和称呼。走到跟前跪下就叩头。到其他人家拜年时,则可以称呼了。这一天忌扫地,因为家家都供着天地神灵或祖先的牌位,说扫地会尘土飞扬脏了神灵或祖先的脸,而且笤帚也要放好,别让看见;忌动针线,忌洗衣服,这两项一直忌到初五日。忌吃荤,吃荤一年不素净;忌吃葱蒜,忌打人骂人等等。这一天,家养的鸡、鸭、鹅、羊、猪等都要圈好,说是怕这些动物弄脏了年或搅乱了年。另一个原因也是怕放鞭炮,惊的鸡飞羊跑,不安宁。 初二,是送家堂的日子。鲁西一带有早饭后送家堂的,也有晚饭前送家堂的。送家堂时,一家的长者,点上三炷香,在祖先各牌位面前照一下,然后在供桌前烧纸叩头。这时,年少者将各门上的拦门棍拿开,长者口中念道着:“爷爷奶奶,祖宗三代,年过完了,送您回程”。年少者则拿好香、纸、水饺、糕点、鞭炮等供品,还要用壶或瓶子,特地带上水饺汤,陪长者一直到陵地里。在每个坟头都烧香烧纸后,将水饺汤浇祭在地上,放一挂鞭炮,就算把祖先们又送回陵地了。 自初二开始,串亲活动就开始了。特别是新婚夫妇,多半是在初二到岳母家去(也有的在初三)。 初五日,称为“破五”。这天要包饺子、洗衣服(年除日换下来的衣服要等到这天才能洗)。此后,过年的一切禁忌全打破了,所以叫破五。但这天一般不走亲戚。临清一带则在这天早饭后送家堂。且临清还有十五前不串亲的习俗,说什么“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这拐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有这种说法的地方就不能串亲了。 初七日称为人日。东方朔《占书》中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初七为人日的由来已久。唐代称为“人胜节”。《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因此多以中午吃面条来祈求人们身体健康。也有的以此日的天气晴否来占验本年收不收人。人日这天,鲁西的北半部忌讳妇女作针线。说什么:“人日作针线,专扎婆婆眼”。总之人日这天,可以休息,可以改善生活。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赏彩灯,所以又称灯节。这是继春节之后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 赏灯的习俗可以上追到汉代。汉代有腊月赏灯的习俗。根据《僧史》记载,西域腊月晦日,称为大神变,该日烧灯表佛。汉明帝将此俗引进后,逐步发展为赏灯。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在正月十五。史载,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十五夜。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二十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五万盏花灯,就象一株巨大的花树。到唐玄宗时,元宵节赏灯更为盛行。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弛禁,开市赏灯。宋、元、明、清各朝都沿用唐代旧制。规定元宵前后三夜,开市赏灯。官家与民同乐,以示歌舞升平。民国时期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天为灯节。十四日称为试灯,十五日称为正灯,十六日称为残灯,一直延续至今。 鲁西农村过元宵节,还有一种禁忌,就是新婚的媳妇,头三年不能在婆家过十五,说什么头三年的新媳妇“十五不观灯,观灯死公公。”因此,凡有这种习俗的地方,新媳妇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鲁西的花灯种类繁多,而且城市和乡村也有差别。 城市里的灯多是彩灯。主要街道上的官府、商行、作坊、店铺等都要张挂彩灯。彩灯种类繁多,有戏曲故事为内容的灯,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有以动物形象为内容的,如龙灯、虎灯、兔灯、鸡灯、鱼灯等,有以农作物为内容的,如谷子灯、玉米灯、棉花灯等,有以瓜果为内容的,如北瓜灯、西瓜灯、寿桃灯等。总之,各种彩灯,制作精巧,内容丰富,千姿百态,争奇斗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元宵观灯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和艺术享受。每到元宵灯会,城市郊区的农民群众,也纷纷涌进城里观灯,主要街道上人流如潮,连袂避日,十分热闹。 稍偏远的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彩灯丰富繁多,但也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用竹片或秫秸扎成彩灯,最多的是用萝卜雕成灯盏,在元宵节晚上,散放在自家的大小屋内和院外的胡同及村外的主要路口。远远望去,灯光闪闪,如银河落地,别有情趣。 这三天不仅赏灯,而且还有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鼓、秧歌、赶毛驴等多种多样的大型表演活动,这几天街上是锣鼓喧天,载歌载舞,观众是人山人海,如潮水一般涌来涌去,全城都沸腾了。一派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景象。 正月十六日是元宵节的尾声。也称为残灯。鲁西的老百姓非常看重这一天。鲁西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出去走动的好日子,群众称作“走百病”。这一天,男男女女穿着节日的服装,走亲访友,有的则外出爬山涉水,走桥渡船。农村有顺口溜说“跑一跑,不见老。”“动一动,治百病。”因此,有些农村,把活动不太方便的老年人也要架着出来走走路,以示孝心。过去,在农村,过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二月二。这离春节也太远了,故不再赘述。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聊城的传统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聊城的传统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