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山东的传统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山东有什么习俗?
- 2、山东习俗是怎么样的?
- 3、山东的习俗有哪些?
- 4、山东习俗是怎么样的?
一、山东有什么习俗?
一、山东农村里独特的酒文化。
山东人民的酒文化更是发挥到极致。一句话描述就是:“没有什么事是喝酒解决不了的。”
从人的出生,满月,百岁,升学,结婚,去世,房屋上梁,各种节日,还有就是闹矛盾打了仗,也就一顿酒就搞定了。
山东农村人的酒量普遍都很大,酒桌上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二、山东农村里很重视礼仪。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文化传承相当的好。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等等这种习俗是很让人敬佩的。
从结婚,祭奠等等这些仪式上,接人待客等等一些过程都能看得出这些山东农村文化传承的相当的好。
三、山东大煎饼。
山东农村集市上,除了琳琅满目的日用品,最显眼的位置莫过于,卖山东大煎饼的老大娘,小媳妇,他们麻溜的把一张张大煎饼折叠成方块,装在塑料袋里,远看就像一袋袋“豆腐块”。山东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大煎饼。
扩展资料
山东特色文化有:山东方言、山东宗教等。
1、山东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区资料,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1)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2)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及山东临沂、菏泽、枣庄、济宁、曲阜等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3)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2、山东宗教
山东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种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二、山东习俗是怎么样的?
1、辞灶
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
这一天,家中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尘”。“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数居民只保留了“扫尘”的习俗,但是在山东地区的很多乡村,“辞灶”依然是这天隆重而严肃的年事活动。
2、贴春联、贴福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早饭后,长辈们开始了包水饺、炸年货的各种准备,小辈们开始四处贴福,吵吵闹闹,贴正了,贴反了,各种欢笑,表达了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包水饺、炸年货
在山东,包水饺、炸年货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动,家家户户包水饺、炸年货。早饭后,孩子们开始贴春联,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长辈则开始包水饺,男性长辈则开始炸年货。水饺依据个人口味馅料不同,但“素馅水饺”是每家必备的。
“年货”也依据个人喜好有所不同,一般都有炸藕合、炸带鱼、炸五香肉等。其实,我们现在成天大鱼大肉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或许已经不合口味,但是通过这些却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听着妈妈包水饺时聊天的欢笑声,闻着爸爸炸年货时厨房飘出的“香味”,听着孩子们放鞭炮嬉笑打闹的声音,一整年的劳累与压抑,在此刻得到了完全的放松。
4、请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头戏开始了——请家堂。“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请家堂的仪式要在年三十的黄昏举行,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
这些准备完毕后,要由家中的男性长辈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燃纸叩首并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间,还要“送家堂”。山东人过年请家堂的习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它所表现的,实际上是对先祖亲人深深的怀念和尊敬。
5、放鞭炮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山东,放鞭炮也是有矩可循的,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前、年三十凌晨12点、初一清晨、初五、十五之时。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分别名曰“辞旧”和“迎新”,初五放鞭炮叫“破五”,十五放鞭炮则是“送年”。
其中,年三十“团圆饭”前的那一挂鞭炮,必须在全家人团圆的前提下才会放,意思则是在告诉邻居人等:我们家人已团聚,事事大顺,开始“过年”了!如果家中有人未回家,这时是不放鞭炮的。
三、山东的习俗有哪些?
山东的习俗:
1、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2、“石敢当”习俗
“石敢当”信仰习俗分布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
3、风筝习俗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
4、胶东花饽饽
山东胶东花饽饽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习俗,流行于胶东地区一带。胶东花饽饽以面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千姿百态的形象,胶东花饽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
5、济南面塑
济南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
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四、山东习俗是怎么样的?
山东习俗有以下:
1、辞灶
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
2、贴春联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
3、请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头戏开始了请家堂。“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
4、青岛国际啤酒节
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16天。节日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节庆活动,是亚洲的啤酒盛会。
5、祭海节
祭海节是一个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传统节日。最著名的祭海节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村的传统祭海活动,通称“田横祭海节”,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祭海节。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东的传统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山东的传统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