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拉祜族的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拉祜族的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关于拉祜族传统节日

        拉祜族在我国的民族中虽不算得上大族群,而拉祜族还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色彩的,对于拉祜族的有哪些 传统 节日 你可否了解呢?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拉祜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拉祜族传统节日 1.葫芦节 拉祜语为“阿朋阿龙尼”,在农历的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葫芦节源自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史诗叙述厄莎造就天地万物后,将一粒金色的葫芦种子种在一棵大树下,种子慢慢发芽、开花、长成葫芦。厄莎请来小米雀和松鼠啄开葫芦,拉祜族始祖扎迪(男)和娜迪(女)便从葫芦中走出来。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成为拉祜族的诞生日,每年都要举行庄严的庆祝仪式和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 2. 春节 拉祜族的春节称为“扩”,分为大年和小年,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正月 初一 至初四为大年,又叫“女人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为小年,又叫“男人年”。 传说 远古过年,男子外出打猎,来时年已过完,为了慰劳男子,重过一次年,是为小年。拉祜族对春节极为重视,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就开始准备过年,打扫卫生、清洗衣物。 除夕 之夜,人人洗澡,家家舂糯米粑粑。初一清晨鸡叫后,家家户户便在枪炮声中到山泉边、水井旁抢“新水”。据说,谁家最先抢到“新水”,谁家当年的谷子就会先熟,且事事如意。“新水”抢回来后,要供于神龛上祭神敬祖,给老人洗手。接着将糯米粑粑烤熟,先敬传说中的英雄扎怒扎别,再分别献给牛、农具以示慰劳。初一这天,活动限于寨内进行,主要的活动是到寨子东面的山岗上请年神。 初二 至初四,亲友间带酒、糯米粑粑、猪肉等相互拜年,老人接过年礼后,要给拜年者拴红线祝福。出嫁的女儿亦携女婿回家拜年。大年初五,全寨男子集体外出打猎,出发前,要举行狩猎祭祀活动。正月十二日是满年,全寨人将年神送回到山岗上,夜里在村寨广场欢跳芦笙舞,第二天开始生产劳动,春节结束。 3.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语支各族的共同节日,也是拉祜族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拉祜族有着本民族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神厄莎强迫人们在八月十五这天向他进贡,拉祜族英雄扎努扎别带领人们进行反抗,厄莎一怒之下将太阳和月亮藏了七天七夜,天地一片漆黑。 扎努扎别采松明绑在水牛角上,将蜂蜡涂在黄牛角上,照亮大地。人们才得以耕种、收获,战胜了厄莎。 厄莎十分气恼,设计害死了扎努扎别。 为了纪念扎努扎别,人们便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点燃松明火把,相沿至今,成为火把节。 火把节之夜,村寨中央立一对数丈高的大火把,由头人或德高望众者将大火把点燃,各家家长也将自家房前的火把点燃,持火把绕行房前屋后,田间地角,驱赶蚊虫鼠蛇,青年们则围着村寨广场的大火把欢跳芦笙舞,通宵达旦。 4.祭祖节 农历七月十三至十五举行。祭祖时,每家在神龛旁临时摆一篾桌,将芭蕉、菠萝、桃子、石榴、姜苗花、鸡凤花、养凤花等祭品一一堆放在篾桌上,祭品堆数与去世的祖宗人数相同,插上香蜡,之后杀鸡做饭,用最好的菜敬奉祖先。祭祖时要按去世祖先的辈分大小一一恭请回来过节,祈求他们保佑世人平安幸福。祭祖须边祭三天,至十五日将祭品用一块篾笆盛着送至寨外僻静处,节日方告结束。 5.新米节 具体日期不定。在农历的七、八月间稻谷黄熟时选一天。按习俗,这天所有人都要回到家里,连牲畜也赶回家。新米饭做好后,先祭天神厄莎和祖先,然后按顺序给牲畜、生产工具及狗各分一份,人最后吃。 6.二月八和月亮节 这类节日只有信佛教的拉祜族才过。时间分别为农历二月初八和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前者的主要活动是到佛房拜佛、喝佛水,求佛保佑人畜平安。后者除到佛房拜祭外,各家还由老人用新米饭、新鲜瓜果祭拜月亮。 7. 圣诞节 信仰____的拉祜族,在公历12月25日过此节。节日清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齐集教堂唱《赞美诗》(拉祜文),下午开展群众性文体、社交活动并互赠礼品。礼品由教堂波管(管 理财 务的人)造册登记,悬挂在立于广场中央的竹竿上,由牧师祷告后点名领取。送礼品要送对方没有的东西,青年男女之间则互赠对方心爱之物。各种文体活动多以比赛的方式进行,优胜者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和糯米粑粑。圣诞节虽为西方宗教节日,却带有浓厚的拉祜族传统节日特点。 在年节喜庆日子里,除了跳芦笙舞外,打陀螺和荡秋千也是拉祜族普遍喜爱的 娱乐 活动。打陀螺通常以比赛的方式进行,少则两人,多则数十人,各为一方,每人持一陀螺和一根鞭子,先用鞭线将陀螺绕紧,然后扯动鞭子,陀螺即飞旋而出,以击中对方的陀螺并使之停止转动者为胜方。打陀螺不仅在寨内进行,有时寨与寨之间还各自选出代表队开展比赛,风气颇盛,民间亦有 谚语 云“过年过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发”。荡秋千更是年节里不可缺少的活动。 8.八月月圆节。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的,梨是象征青年男女幸福的日子开始了)摆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后面祭山神的地方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大人小孩围着篾桌跳芦笙,庆祝丰收。 9.拴红线。 拉祜族拴红线,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儿女要出远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来,在上路之前,老人要给出远门的儿女拴红线,祝福他(她)一路平安,办事顺利。儿女从远方归来,也要拴红线庆贺。无论谁当了英雄或当上官,寨子里最有威望的长者也要给他拴红线,为他祝愿。青年男女结婚时,长辈也要给新郎新娘拴红线,祝愿他们幸福,白头偕老。拴红线,拉祜语叫“吴开派”。红线是用红线四根、白线四根、黑线四根共十二根组成,拴线的时候,老人和有声望的人围坐在篾桌边,篾桌上放一个盛有清水的大碗,用筷子把水顺一方向搅动,把结起来的红线留一线头放入水中跟水一起转动,红线头对准谁,谁就给被拴线的人拴线。拉祜族有一首拴线的歌:“金线银线,比不上拉祜的红线,拉祜的红线啊,把希望拴在心上,把幸福拴在心上,拉祜的红线啊,是吉祥幸福的线。” 拉祜族的由来 拉祜(hu)族与彝族、哈尼族、僳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 历史 和 文化 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的禁忌 1. 饮食禁忌 。禁止用母猪及母兽肉做“剁生”,认为生命为母性所给,剁其肉会遭到所有兽鬼的报 复。禁食献祭在路边、树林里的肉食,因为那是给 鬼神 吃的。忌讳在 属鸡 日尝新,认为鸡之 消化 能力强 ,属鸡日吃新米,常年肚子都饿得快。忌吃牛肉,《牡帕密帕》说拉祜族靠牛生存,故而不令不吃牛肉 ,牛死后还要将其埋掉。 2.住房禁忌。禁止住因难产死过人的房屋,否则后住者也会遭此厄运。禁止挪动房内的神桌,否则 会触犯祖先和众神。忌讳跨越房内柴头,也不得坐在柴头中间,否则将使犯忌者骨肉分离。 3.服饰禁忌。忌讳用破统裙的碎布缝补男子的衣服,否则男子打猎时会受枪伤或为野兽所伤。澜沧 茨竹河一带的拉祜族认为红色不吉利,因而忌穿纯红色的衣裤,也禁止外人带入红毯子、红手巾等物。 4.丧葬禁忌。禁止在不吉利的日子下葬,认为不吉利的日子送不走亡魂。忌讳单人参加葬礼,否则 其灵魂将与亡魂 配对 留在阴间,因而参加葬礼的人必须成双成对。禁止将凶死者埋在公共墓地,否则凶 死事件会不断发生。 5.婚姻禁忌。禁止在父母忌日办婚事,否则将一世艰辛。新婚夫妇忌用有缺口的碗,否则生下的子 女也会缺嘴。 6.生养禁忌。孕妇禁止爬树,忌讳摘瓜果,忌杀生,否则会流产。禁止丈夫在妻子 坐月子 的前12天 出远门,否则婴儿会受到“朴死鬼”的伤害。忌讳骂婴儿,否则会遭“婴儿鬼”的报复。 7.生产禁忌。 属马 日不下种,认为马胃口大,会造成粮食欠收。玉米、荞麦只能在 属虎 日开种,因 虎不吃玉米、荞麦,且能驱赶其他野兽,使庄稼丰收。忌讳在父母忌日下种,否则粮食会被阴间收走。 狩猎忌带肉食, 捕鱼 忌带腌菜,否则猎神会发现肉食和臭味,致使渔猎无获。忌讳在火塘边商议猎事, 否则火炭会 通知 野兽逃走。忌讳进烤酒房不加柴火,否则会使出酒量减少。春节后第一次打雷,全寨停 止生产劳动一天,且不舂碓。 8.节日禁忌。禁止在大年初一下地干活、砍柴、洗衣、舂碓、杀生、割菜、做生意、借东西、放养 牲畜等,按拉祜话说即是“凡动的不能打,凡绿的不能动”。忌讳在大年初一说错话、做错事。猜你喜欢: 1.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拉祜族节日饮食习俗和婚俗信仰 2. 葫芦节节日内容介绍和相关传说 3. 56个民族传统节日 4.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及其方式 5.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二、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拉祜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礼仪风俗。

       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间,中间一间为客房,进门右方墙角就是神龛。勐海县等地拉祜族的住房是竹楼式的,房子隔成两间,里间是家长的寝室,也是供家神的地方。拉祜族人家一般都有两个火塘,即供老人用的和煮饭用的。到拉祜族人家做客,不得随意触摸神桌和神桌上的贡品,也不能在神桌上摆放东西,特别忌讳放肉类,更不能触动专供给家神敬水敬饭的小竹筒。拉祜族人家的卧室外人不得擅自入内。火塘是家庭的核心,拉祜族视火塘和神龛一样神圣,火塘上方不能坐人,不能跨越火塘,不得踩火塘上的三角架和锅庄石。拉祜族忌吃狗肉。

       拉祜族以敬老为荣,每年大年初一抢到的新水,要先给老人洗脸。大年初二,年轻人要到父母、亲友家给老人拜年,并到铁匠、头人家拜年,用温水为老人和长辈洗脸洗脚。每年新米成熟时,拉祜族都要过新米节。新米节时,第一碗新米饭要让老人先尝。重大集会和节庆,要请老人坐上席。屋内中柱旁老人家的座位,年轻人及外人不能坐。吃饭时,第一碗要先添给老人;给老人递烟、酒、茶,必须双手捧上。在拉祜人家做客,第一位接到主人敬的酒,要把酒转奉给在座的老人或年岁最长者。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人们要点着火把到田间地里举行叫谷魂仪式。路遇拉祜族人家叫魂,切记不能与他们讲话,否则被认为惊动神灵,也不能随意触摸治鬼器具。火把节之日,禁止外人入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一日,为拉祜族的“扩塔”即春节,也就是拉祜年,大年初一这天,禁止串门,谢绝外人入寨,本寨人也不能外出。

       节日聚会找对象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在节日聚会的场所里找。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如果某个小伙子喜欢某个姑娘,要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若姑娘感到合心意,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表示定情。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请媒说亲。按惯例要说亲三次;第一次带上茶叶一包烟草一包,烧酒一瓶;第二次带上煮茶用的土罐两个,烟草两把,酒二十碗;第三次带上土布一件,谷子两邦(每邦约六千克),绿布一尺,并可选定婚期。

       结婚不设宴离婚要请客拉祜人有一种习俗:结婚不需备办酒席。结婚这天,通常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后,打扮得漂漂亮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便伴着新郎新娘,围着燃起篝火的火塘载歌载舞。拉祜人认为,火塘标志着夫妻双方有一颗火热的心,人们围着火塘歌舞,是祝福新婚夫妇终生相爱。拉祜人结婚这天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是自己旱烟、烤茶、松子、栗果之类,从来不兴讲排场。

       但拉祜人离婚就大不一样。根据他们的习俗,提出离婚的一方,要备办丰盛的酒席请客,客人不必送礼。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习俗,目的在于告戒年轻人在选择对象时要慎重考虑,一旦结婚,就要做到终生相爱。同时,“离婚宴”还含有告戒双方今后不要相互仇视的意义。

       拉祜族的人名内容丰富,它体现了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生辰、排行等特点。

       给子女取名,首先依据生日属相。拉祜族历法的十二属相称谓:发(鼠)、努(牛)、拉(虎)、妥(兔)、倮(龙)、斯(蛇)、毋(马)、约(羊)、莫(猴)、阿(鸡)、丕(狗)、袜(猪)。这样,以生日属相,加上美好寓意的“扎”(男性用)、“娜”(女性用)便成为具体的人名。如:“扎妥”、“扎倮”、“娜莫”等。

       如果生日属相与父母长辈相同,就以出生的时辰取名。他们把一天分为体(天亮)、朵(日出)、吾(中午)、耶(傍晚)、克(半夜)。于是又出现“扎体”、“娜朵”、“扎吾”、“娜耶”等名。

       若生日属相,出生时辰与父母长辈相同,则以子女排行为序取名。大的称“儿”,小的叫“哩”。如:“扎儿”、“扎哩”、“娜儿”、“娜哩”等。

       还有以子女的长相、生理特征、父母的愿望取名的。如长得结实强壮,就叫“扎海”、“娜海”;生得瘦长苗条就叫“扎给”、“娜给”等。

       再有,若父母与子女同一个属性生的,就叫“祝”(同属性意)。男叫“扎祝”,女叫“娜祝”。

       拉祜族的名,实际包括性别和出生时辰(或属相、排行)两部分,性别在前,属性(或时辰、排行)在后,两部分合起来就成为一个人的名字。

       拉祜族人名由于以属性和时辰取名,因而一个寨里同名的人很多。要识别这些人,一是从姓氏上区别。如“张扎毋”还是“李扎毋”;二是大小上区别,是“大扎法”还是“小扎法”;三是从父母的名字区别,是东家的“所努”还是西家的“扎努”。

       拉祜族男子喜爱的运动。弩都是自己制作,竹片作弩扁担,选优质梨木做弩身,以编竹筋、麻绳为弩弦。弩箭用竹削成,箭端嵌羽尾。其力强者可射50米之远。拉祜男子上山打猎、下地护秋,必带弩。节庆期间常举行射弩比赛,一看远,二看准。拉祜族运动员参加云南省射弩竞赛,曾多次获奖。

三、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拉祜族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

        拉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那么拉祜族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呢? 拉祜族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祭祖节和婆娘节。其中春节最隆重,在腊月三十晚上各家都在火塘边吃团圆饭,饭后放火枪火炮。大年初一这天人们要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在舞场上唱歌、跳芦笙舞,直至深夜。 我国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

四、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拉祜族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祭祖节和婆娘节。其中春节最隆重,在腊月三十晚上各家都在火塘边吃团圆饭,饭后放火炮。大年初一这天人们要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在舞场上唱歌、跳芦笙舞,直至深夜。 拉祜族源于古氐羌系统,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原本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早期过着游牧生活,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 现在的拉祜族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国境内的拉祜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拉祜族家庭中老人最受尊敬,有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拉祜族的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拉祜族的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