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菏泽有什么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菏泽丧事风俗习惯
1、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2、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3、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4、哭丧仪式:哭丧是菏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5、送殡:送殡开始后,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途经过的农户都要出来燃放鞭炮,孝子要亲自上前跪谢。中途还要将棺木停放一下,叫做“撇灵”。撇灵过后,所有参加送葬的女眷们都必须回去。回去的时候,女眷们必须一边哭一边喊着“某某跟我回家哟”,意为招魂。
二、菏泽过年风俗
菏泽冬至是吃饺子的。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人们吃下张仲景d 祛寒娇耳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在冬至节,北方会吃饺子,但是南方却有吃汤圆、粉糍粑的习俗。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 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不管吃什么,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三、菏*的*俗风情
菏泽市位于山东西南部,乃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冲,文化交流频繁,各种民族习俗精彩纷呈,主要有斗羊、斗鸡、曹州灯会、民间杂技、皮影等。 斗羊:菏泽斗羊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人疲马惫,士气低沉,忽见两羊相抵,十分威武,精神为之一振,即召部下观赏,感染得群情激昂,反戈一击,大败袁绍。斗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规范式”两种。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后,两只羊放开,彼此用力撞抵,不管几个回合,直到一方败下阵来为一局;“规范式”是彼此拉开,一头一头的抵,直到一方抵败为一局,一般三局二胜。菏泽斗羊在全国独树一帜,1984年以来已举办七次全国性斗羊大赛。1991年12月被列为《中华百绝》之一,深受国内外游人赞赏。 斗鸡:菏泽斗鸡活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十几米高的斗鸡台,民间有《斗鸡台怀古》乐曲流传。斗鸡比赛有一套严格的规则,由裁判按规则进行。参加比斗的鸡,古称唆鸡,俗称咬鸡,是一种珍贵的观赏型好斗鸡种,比斗前大都经过专门饲养和训练。1981年,鄄城县建起了“鲁西斗鸡保种饲养场”。1983年后,一些县区成立了“斗鸡协会”,把斗鸡比赛作为群众文体活动的一项内容,定期举办比赛。菏泽的斗鸡,身似驼鸟,体态雄健,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生性善斗,宁死不屈,是我国特有的观赏型珍贵鸡种。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在鄄城拍摄了新闻纪录片《斗鸡》。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小麦面和糯米面为主料,加入适量的颜料用水调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配上适量的防腐、防蛀、防干剂后,利用刀、剪簪等简易工具和独特工艺,塑造成人物、鸟兽、鱼虫、花卉、山川、楼阁等富有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菏泽面塑起源于清代曹州府(今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庄,制做精巧,形象逼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建国后,受到重视和保护,先后出现了有声面塑和动态面塑。 曹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泽城内主要街道都要张灯结彩,点花放炮,举行规模盛大的彩灯会。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游弋于繁花彩带的灯海之中,观灯猜迷,欢歌笑语。一首民歌赞道:“正月十五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城,步步霞光步步彩,犹入云霞仙境中。”曹州彩灯会始盛于清乾隆年间,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会首,进行筹备。花灯名目繁多,大体分静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做工精细,色彩强烈,条纹粗犷,或静或动,雅俗共赏,意味无穷。民间杂技:杂技艺术在巨野县的兴起,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河北沧州两位艺人,来此收徒传艺,渐成风气,至清代更加盛行。学杂技者多与武术结合习练,表演有马术、魔术、车技、蹬技、爬杆、飞人、飞刀、舞狮、走钢丝等近百个惊险奇巧的节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巨野县孔楼建立了杂技学校,四十多年来培养出许多优秀演员。许多演员不但名扬国内艺坛且享誉国外,多次获国际大奖。2004年7月,山东省文化厅命名巨野县大义镇为“民间杂技艺术之乡”。皮影:又名隔纸说书起源于清末定陶县张湾镇后冯村,冯氏先人于明朝迁居定陶,约在1821年,冯玉旗、冯玉福受剪纸艺术的启发创始了皮影,至今已传6代。相对于山东其他地方皮影的近乎说唱艺术而言,定陶皮影则近乎地方戏曲,在山东皮影艺术中独树一帜,被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书画之乡:古代书画家有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近代书画家有牛千古、李眉川等,现代有晁楣、田伯平、何方华、张得蒂、包备五、鲁风等。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巨野农民绘画之乡”的称号。龙之故乡:据史籍记载,最早见到关于龙的文字记录是在山东菏泽市所辖的古雷泽。武术之乡: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极拳等达39个之多。武术、体育明星有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和篮球健将穆铁柱等。戏曲之乡:是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四平调的发祥地,传统地方戏剧种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曲剧、四平调和豫剧;曲艺有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传书、山东琴书和河南坠子等。其中枣梆系全国仅有的,有“天下第一团”之称。曹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
四、菏泽过年风俗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那么菏泽过年风俗都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菏泽过年风俗!
菏泽过年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 ,并“上林”(墓地)请先人(家中去世的长辈)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年长者一般就睡觉了,年轻人有的看电视,有的聚在一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一 ,父母在凌晨四点左右就会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这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吃完水饺后,如果有主的人家一般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都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年都已经拜完了。
贴春联 其他地方也要贴
在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贴了对联要帐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夜行八千”;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身上,因为家里的院子多,所以天还蒙蒙亮,我就开始忙碌起来,把爸爸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前几年,我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规律。
每年到了三十下午,一家人就开始忙起来了,有的压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往年我都被分在压饺子皮的行列中,我一个人压的饺子皮能供给三个人包饺子。但是今年由于到家后也已经是三十上午了,所以这一任务也就不归我了,母亲早早压好饺子皮,而大嫂和二嫂则利索地包着饺子。在我们这里,包的饺子一般都是肉馅、糖馅和硬币馅,在这里就说说这个硬币馅的饺子。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但大家还应该知道,我们这顿饺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点多钟吃的,父母都在大锅里面用勺子是随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请家堂 让老辈回家过年
在三十傍晚时分,是请家堂的时候了。请家堂,主要就是到坟头旁,烧香烧纸,放点鞭炮,磕头,把死去的亲人,请回家一起过个新年。请家堂的时候一般都拿着香,在老辈墓前说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过年了,现在一起回家过年吧等之类的话。”谁家请家堂,就会专门在堂屋的正中央摆张桌子,上面是摆着供品(鸡鸭鱼肉等),旁边放两张椅子给祖先们坐。一般初二晚上,送家堂的时候,把牌位烧掉,再烧香烧纸,姥爷奶奶们就又回到墓地了。
吃饺子 讲究可不少
大年初一凌晨第一锅饺子,要先用小碗盛上四个,摆上筷子,家人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朝着西方,当家人点着四柱香,向西方拜三下,并且口中要念道:“过年了,各位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吧,”然后焚烧纸钱,鸣放鞭炮,这个过程叫“请老的”,是我们当地孝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只有把老的请回来之后,一家人才可以欢欢喜喜的开始吃年夜饭,并进行守岁了,小孩子也可以放鞭炮和烟花了。在吃饺子的时候,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不能把第一碗饺子吃完,必须剩余一到两个。从记事起就经常听家人说,这叫年年有余,不会让家人吃完这顿没有下顿。这样的风俗也许在目前全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的时候已经过时,但在当地能够继续保持着这样的风俗,我觉得也是传承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磕头 过年必不可少
过年磕头,也许很多地方没有这个风俗,但在我们那边却一直保留着。在初一早晨四点多钟吃完饺子后,就是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年长者拜年磕头时候了。走家串户地给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有的时候辈分高的人的院子里,会跪一地人,真是壮观啊。这种磕头我也是从最近这几年才跟着的,以前每年大都是给父母磕个头就了事情,去别家磕头的重任大都是大哥、二哥他们身上。最近这几年,父母开始逐渐让我跟着去。这两年我也体会到磕头的意义所在,那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长着拜年磕头是必须有的。磕头也有规律,大都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把家门口附近的.磕完后,再去村的另一头去磕头。磕头都是统一标准的,男人们一般都在长着家中的主前磕四个,给老人都是磕一个。把整个村子磕完一遍,身上也暖和多了。由于当时还没有天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见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对方,只是听着声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听到“大叔,在这就磕(头)了啊,大爷,新年好等问候语。”
女婿有喜也有忧
正月初二,我们这儿的习俗是:在这一天,所有还没有熬成婆婆或丈母娘的老、中、轻的媳妇们。要带领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称“走丈人家”,已成年未结婚的子女,要去姥姥家拜年。别看平时,毛脚女婿见到岳父岳母,就象“老鼠见了猫”一般,小心翼翼,只知道干活表现,可在初二这天,岳父,岳母在这天要好好的招待女婿。
提到女婿,在这不得不提下新婚的女婿,他们在正月初二这天可真的有苦也有甜。甜的是,新女婿只有这一天是贵客,吃饭坐首席,这也是他们在一生中在丈人家享受规格最高的一次特殊的待遇。但是他们也有“遭遇不测“的时候,来老丈人家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可以一起拦截他,有的人截住后要香烟抽,有的人扔雪球冰块打他!所以女方家的亲戚要事先为他策划好路线,让他悄悄地进庄,吃过饭后再悄悄溜走,但小孩眼尖,通常还是少不了一场“遭遇战”。这样的遭遇在最近几年变的很少了,毕竟人的思想也转变了。
花糕 越大越有诚心
新婚的婆家必须在正月十五前,让新娘把花糕带回娘家。我也问了老人们,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们也说不出具体的说法,只知道是团员、喜庆,让娘家能够感受婆家对新娘的喜爱之情。花糕的原料就两种,一是大枣,一是面粉。记得小的时候,我哥哥结婚时我家也蒸过花糕,当时来我家有好几个邻居来帮忙,有的揉面,有的做花,忙的不亦乐乎。以前的时候一个花糕也就是10斤左右,在自己的灶上就可以蒸好的。但是不一样了,必须要到专门蒸馍的店铺就蒸,因为现在的花糕的个头和体型比以前都增高增大了,已经达到了60多斤。听邻居说,花糕越大就越能代表对新娘婆家的诚心。
走亲访友 喝酒不可少
正月初三开始,在本家走亲戚。晚上还要包水饺,水饺出锅,仍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列宗,称为“圆年”,意思是过年的重头戏已经结束了。从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初五之前把亲戚走完,因为一些打工的人大都在初六就走了),人们会互相走亲访友,加强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闷”,这期间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我就深受其害,在家的这几天,几乎天天喝酒。亲戚、朋友一年就能见这一次,谈谈自己一年中的得与失,畅想一下新的一年的工作。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为来客准备好了酒菜,一年就能在一起吃一次饭,也不免会多喝几杯。
其他过年风俗
在三十晚上,家门口都会横放一根棍子,意思是妖魔鬼怪进不到家门,家里的财运好运流不出去,挡门棍要放到正月十五。据说挡过了一天就会一年平安;蒸馒头时和炸东西时,是不准小孩子在旁边乱说的,怎么馒头还不熟啊,锅里的油怎么少了,这是最忌讳的,一般把小孩子赶的远远的,另外做这些事情也不希望有人串门的,说是怕带来不好的运气,叫踩气吧;初一一家人起来,洗脸水不能往屋外倒,都在一个脸盘里洗,所以我总是早起抢第一。天亮之前不能扫地,不能在外边大小便。
每个地方都有不能的过年风俗,我也没有在外面过多新年。但我觉得在农村过年真的能够体会到过年的乐趣。有的人感觉年味越来越谈,如果一些城里人能够到农村感受那里的过年氛围,感受农村的一贯过年传统,贴对联、包饺子、拜年磕头,感受农村人朴实的言语,也许他们会对过年有另一种体会。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菏泽有什么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菏泽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