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蒙古国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蒙古国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蒙古人的习俗

       一、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二、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三、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四、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五、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六、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皮*、奶豆腐、奶酪、*果*。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

       七、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八、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九、祭祀俗风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十、婚礼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

       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十一、娱乐风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十*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

       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

       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二、蒙古族习俗有哪些?

        1.蒙古国居民的请安习俗请安是蒙古男女老幼最普通的一种见面礼。同辈相遇先问好,遇到长辈要请安(单膝跪拜)。不过,随着人民文化修养的提高,在外来影响之下,鞠躬礼、握手礼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跪拜礼。在牧区,亲属之间还保留着亲吻的习惯,晚辈出远门,或从外地回家,长辈则吻晚辈的前额,这是一种极为亲切的祝福。还有一种是亲脸颊,每孩子去上学时,父母都吻孩子的右脸颊,放学回来时亲他的左脸颊,表示对孩子的祝愿。2.蒙古国待客蒙古人待客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置酒相待。当主人敬酒时,客人应举杯,昂脖,一饮而尽,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交友的诚意。按照古老的习俗,敬酒不喝,即话不投机。进入微醉状态之后,说话便十分投机,甚至可以推心置腹,即使客酩酊大醉,主人也乐不可支,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客人出毡包后,不要立即上车或上马,要步行一段路,再上车上马。毡包里有病人时,在包门左侧系一条绳子,把绳子另一头埋在地下,这个信号表明一般来客不宜入内。3.蒙古国风情广阔的草原,广袤的戈壁,成群的牛羊,圆形的蒙古包和剽悍牧民,组成内陆国蒙古典型的风情画。蒙古国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国家,而蒙古族又分多支,各支蒙古人的语言与风俗又不尽相同。蒙古人性格豪放,待客热情。蒙古人善于歌唱,喜欢跳舞。婚礼多在秋举行,新郎在亲友的陪同下,到女方毡包迎亲;城市婚礼已移风易俗,首都还专设一座婚礼宫,仿照欧洲式婚礼。蒙古人民自古以牧业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绵羊、山羊、牛、马、骆驼五大牲畜在蒙古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园徽正中就是一幅牧民扬鞭跃吕的图案。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4.蒙古国居民的习惯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5.蒙古国居民饮食习惯蒙古国居民饮食习惯特点浓郁,食品以牛、羊肉为主,经常食用的蔬菜品种包括马铃薯、白菜、圆葱、罗卜等,喜饮酒;骏马乳品、砖茶和羊肉是蒙古人最爱吃的食品。一般食肉不用筷或叉,而是左手拿肉,右手拿刀切着吃。蒙古人非常好客,尤其是对远方的来客,统统当作贵宾招待。当游客们来到草原的蒙古包中,女主人会把传统的奶茶和其它乳制品,特别是酸马奶端到客人面前,热情款待。如能住下来,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蒙古牧民的风俗民惯,而且可以骑马或骑骆驼奔驰,参加当地的婚礼。摔跤汲、赛马和射箭,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三大民族体育项目。蒙古各地每年7月总要举行那达慕盛会。在一年一度全国各地的那达慕盛会上,都要进行这三项技能的比赛。在蒙古语中,“那达慕”就是“竞技”的意思。首都乌兰巴托的那达慕盛会规模最大,届时各路高手纷纷登场献技,决出力挫群雄的全国冠军,观众如痴如醉,为他们心中的英雄欢呼、呐喊,把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同高潮。要是能赶上“那达慕”大会,亲自观赏或参加赛马、射箭、摔跤、舞蹈等活动,更能充分享受异国他乡的情趣。5.蒙古国的主要节日蒙古的重要节日约30个,主要的有:1月1日--元旦阴历正月初一--牧民节(与我国春节相仿)2月中--藏历新年(喇嘛教的重大节日)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日(1921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18日--蒙古人民建军节(1921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25日--蒙古革命者日(1920年)7月11日--人民革命胜利日(即国庆节,1921年)8月25日--蒙古青年节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日(1924年)12月25日--蒙古矿工节

三、蒙古族有什么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有哪些

        导读: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么蒙古族有什么风俗?蒙古族的风俗有哪些?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蒙古族有什么风俗

        1、献哈达

        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一种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去蒙古旅游经常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2、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是一种蒙古传统风俗。

        3、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蒙古族的风俗有很多,像献哈达、唱歌、递鼻烟壶只是其中一部分风俗,还有摔跤、射箭、那达慕等风俗。

        4、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5、婚礼的习俗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会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等人,也会穿上节日盛装。他们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

        6、生儿育女的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7、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四、蒙古族习俗有哪些?

       1、艺术习俗

       一提起蒙古族很多人除了会想起烤全羊之外,还会对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情有独钟。蒙古族人能歌善舞这是公认的事实,.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蒙古人用勤劳勇敢的人生态度,以及独具草原特色的大智慧,创造出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草原音乐。

       每当马头琴响起之时,都会让蒙古人精神振奋,而其他民族也会从马头琴的琴声中,听到蒙古族人或喜或悲的复杂情感。在蒙古族中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皆会跳舞唱歌,作为蒙古族最为独特的艺术习俗,也为我国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2、建筑习俗

       现在很多人在去内蒙古旅游的时候,都能够看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蒙古包。《史记》和《汉书》分别对蒙古包有所记载,在古代历史中蒙古包又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的诗句。

       但是在蒙古族史书中记载,蒙古包又可以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按照汉语翻译可以得知就是没有窗户的房子。这种房子具有安装方便、可拆卸等特点,一般都是由质地比较坚固的毛毡、木栅撑杆、等构成。

       据历史记载,这种特别具有蒙古族风情的房屋,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并且最先在突降、东胡等部族中流行。蒙古部落也延续了这种住房特色。作为一种冬暖夏凉、具有防风防沙功能的房子,直到现在社会在蒙古地区依然比较盛行。

       3、祭火习俗

       对于古代社会中的游牧民族来说,“火”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蒙古牧民、猎户来说,他们对“火”更具有崇拜之情。蒙古族人之所以崇拜“火”,其实与祖先崇拜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祭火”习俗分为年祭、月祭两种,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汉族小年,蒙古人会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祭火”仪式。简单说就是将牛羊肉、酒等投入火中,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火神爷的庇佑,并且还可以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月祭”则在每个月的初一、初二举行,祭祀仪式基本上与年祭差不多。事实上在蒙古族聚居区有很多关于火的禁忌,不能向火中泼水或人杂物,同时也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笔者认为这种习俗就是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

       4、蒙古族婚俗

       在古代社会蒙古族由于并未形成婚礼制度,所以他们的婚姻方式基本上都是“抢婚”。但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以及礼仪形成,蒙古人抛弃了最原始的“抢婚”习俗。而是汲取了汉族人的婚俗礼制开始实行“聘婚”。

       “聘婚”其实与汉族人所说的“三书六礼”婚姻制度差不多,在公元十三世纪之后“聘婚”在蒙古族中开始流行。这其实与社会制度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十三世纪之前蒙古族一直都处于奴隶制社会。

       但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蒙古族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大家都知道封建制虽然有其固定的缺陷,但是在婚姻礼俗方面却做得比较完善。所以,当蒙古族人开始实行“聘婚”习俗之后,其实也预示着向文明社会迈进了一大步。

       5、蒙古族服饰习俗

       相信很多去过蒙古大草原的人,曾看到过身着蒙古传统服饰的蒙古人。蒙古族作为一个有本民族文字和语言的古老民族,在其形成之后服饰文化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向更加具有文化素养的方向发展。

       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蒙古族服饰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代。但是笔者却认为一旦服饰与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就预示着已经拥有了文化特征。很显然蒙古族服饰文化应该是在,东胡时期才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蒙古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就是长袍、长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长袍都特别肥大。但是从颜色上来讲多以红、黄、深蓝色为主,这说明蒙古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掌握的染布技术。或是与汉族手工业者学习之后,进而形成了独具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染布技术。

       一般情况下蒙古族长袍无论男女下摆均不开衩,而在穿长袍的时候腰部还会系着一条红、绿绸缎腰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肥大的腰身固定住,这样在穿长袍之后才更有利于日常生活。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蒙古国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蒙古国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最近发表
随便看看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