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江阴有什么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江阴人订婚有哪些习俗?
- 2、江阴的文化风俗
- 3、江阴有哪些民风民俗
- 4、江阴的文化风俗
一、江阴人订婚有哪些习俗?
精华答案江阴订婚习俗订婚,首先是求婚。求婚中包括“订岁”这一习俗。订岁是指父母为没出生的幼儿订立的婚姻契约。“订岁”包括指腹为婚和娃娃亲;求婚后,女方家经过听取男方的详细情况后如果赞同,则举行订婚仪式,喝“小酒礼”。“小酒礼”的日期由男方家择吉日后报女方家。男方承担“小酒礼”的一切费用。女方的祖父母、父母为首,还有舅父、叔父等参加。男方有伴郎、求婚人(有的求婚人不去)和两位首席官长及生辰相符的一长者为祭祀人前往女方家,还有送礼者(祝辞人)一名。酒席上商定“大酒礼”的日期。大酒礼的日期由男方请喇嘛择吉日而定。一切费用均男方承担。宴席结束后,双方主要人物重新摆专席议定向男方索取彩礼的数量和种类。并初步商定娶亲日,具体日期请喇嘛或择日先生选定。在“大酒礼”上,男方一人领新郎不分辈份依次敬酒。敬酒结束后,姑娘的嫂子把姑娘亲手做的靴子(夏天为夹鞋,多数为靴子)和荷包袋给新郎穿带。宴席结束,女方家起码准备毛巾、哈达等礼品回敬男方。并依据“大酒礼”上商定彩礼的数量、种类准备。彩礼准备完毕,男方以媒人为首与祝辞人等前往女方家送彩礼。女方家盛情款待。在宴席上双方祝辞人以风趣赞美的对歌对辞进行娱乐,以示欢庆。
二、江阴的文化风俗
一、江阴镇下保闹元宵习俗
1、迎紫姑
故老相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却被别人所妒,冤死在厕所中,后来被封为厕神,在元宵节的夜里,人们会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来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2、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逢节日,人们就会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跷,热热闹闹的庆贺一下,同时踩高跷也是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多变,多种多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3、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三、江阴有哪些民风民俗
江阴集场 江阴集场是一个展示江阴民间民俗文化的日子,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早期集场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集场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悠久的吴文化孕育了江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江阴地区悠久的民俗传统中,庙会集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城乡庙会节场由来已久,昔时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人们为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降福,择定传说中某个菩萨的生日,在庙会演戏酬神。更有迎神赛会,烧香念佛,民间杂耍纷呈,于是商贩云集,买卖兴隆,沿袭成俗。庙会之日,家家备菜。如山观的香山,有大小庙宇8座,从清咸丰年间起,农历三月十五为庙会节场,各路菩萨被抬出,更换新袍,接受祭祀,然后按古时官场,全副执事仪仗,掮旗打伞,浩浩荡荡 出会 。其中夹着民间文艺 荡荡船 、 茶酒担 、 踩高跷 、台阁 仙牛打水 等。整座香山连同周围仓廪桥、占文桥、三甲里、王家埭4个小集镇热闹非凡,农民们趁此一年一度节场,买回自己所需农具和日用品。江阴君山农历三月廿七、廿八庙会节场,盛行拜香会。各乡善男信女,结队成群,手捧香凳,顶礼膜拜,称为 文香 ;更有 吊肉香 者,用多枚钢针勾在臂膀上,下挂铜锣、香炉,最重达50余公斤,称为 武香 。全城路之为塞,是日物资交流兴旺,店家莫不利市数倍。 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科学的逐步普及,庙会不禁自绝。从1953年起,江阴县人民政府为了活跃农村经济,积极提倡利用各地庙会之日,举办城乡物资交流会,人们习惯仍称为 节场 。买卖商品,走亲访友,结合演戏、放电影、体育比赛,内容更新,备受人民群众欢迎。北国龙舟 昔日龙舟竞渡,是为预庆端阳,其活动日期不定,有在农历三月十七、十八,也有在农历四月初十、十一举行。一般为两天时间。清光绪末和宣统初,北国龙舟竞渡最为兴盛。 龙船从常熟租来,邀请各乡镇拳师并由其主持的 当船 前来参加划龙船。 当船 上有十五名左右的国术员。北国许巷南拳大师许太和是北国划龙船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每逢划龙船日,北国市河的南北向东新河段和东西向应天河段的大小客船停靠在边,河岸两旁观众数千人。十余艘披绸扎彩的 当船 摇撸自南金家湾起,往北经太平桥向东至邹家巷路前与二干河交界处:再转向西至银杏树桥;由银杏树桥转向南往返而行。国术员在锣鼓声中登船劈拳弄刀,当众表演。他们有的劲使枪棍,有的飞舞钢叉,有的前后左右掷石锁,还有的在船头跑倒立等等。龙舟上两排青壮年挥臂划桨,数艘昂首翘尾的龙舟竞相追逐,破浪前进,场面蔚为壮观。 北国划龙船,实是盛大的水上武术会。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恢复北国划龙船,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上武术会。从此以后,这一活动就停止了。春节风俗 江阴人过年其实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就开始了,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开始便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一直到元宵节结束,这个新年才算是完全过去了。这个月的十七、十八日用来“掸檐尘”(即搞家庭卫生),江阴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到廿三日,便是送灶家菩萨,照规矩,还要给灶家菩萨供奉糖果,以期望菩萨吃了糖嘴巴甜甜蜜蜜,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 廿四日便是接灶日,同时一家人也要聚在一起吃“廿四夜饭”(又名小年夜饭)。据说,上世纪40年代以前,这“廿四夜饭”还有特殊的意义,忙碌了一年的伙计要返乡过年,就在这一晚吃了晚饭与老板结账,欠别人钱的也要在这一天全部还清。这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农历十二月廿四这天,要付清职工薪水。 到大年三十这一天,市民开始喜气洋洋地在大门上贴春联,至傍晚时分过节祭祖宗,送走祖宗之后便是关门吃团圆饭。解放前,人们在关门之后就不再出门了,一家人在一起年夜饭守岁,在这顿团圆饭中,少不了鱼、肉这些过年保留菜目,饭后妇女们弄馄饨团子等糕点,男人们则可以通宵达旦地喝酒。现代人的这种过节传统越来越不明显,在饭店里吃年夜饭的家庭越来越多,小孩子是最高兴的,因为可以拿压岁钱。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父母会把包好红纸的压岁钱悄悄塞在孩子枕头底下,然后告诉孩子,明天醒过来就有红包拿了。 大年初一这一天,再懒的人都会很早起床开门放鞭炮,江阴人认为起得越早运气越好。所以,大年初一一清早,就能听见四周此起彼伏的“劈哩叭啦”爆竹声。在早饭的选择上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早餐必须吃红汤团圆,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另外再吃些隔夜准备的年糕、馄饨、馒头等点心。中午不吃饭,以面做主食,寓意健康长寿,晚上则吃隔夜剩下的饭菜,一般不会重新做菜。 在拜年的礼节上,过去江阴人在大年初一只拜自己家族的亲戚,年初二是女婿给丈人、小舅子拜年,年初三是给平时不大走动的亲戚以及关系好的朋友拜年。风俗是不断变迁的,现代人拜年早就打破了旧时规矩。年初五接财神,商店开业,一年生意重新开始,各行各业都要恢复生产、工作,到元宵节一结束,整个年就算是过去了。婚嫁习俗 旧时江阴男女婚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自主。联姻有所谓“六礼”,程序至为繁琐:纳彩:男家 央媒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去求婚。问名:男家托媒人请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称“讨八字”。女方应允,即请媒人将“庚贴”(出生年、月、日、时辰、生肖)送至男方,称“送口生”。纳吉:男方将“口生”放在“灶神堂”中,3日内家宅平安,再请算命先生掐算,如双方无“冲克”,则择日“定亲”。“定亲”不限年龄,有幼儿、少年,甚至在娘肚里就相约定亲,所谓“指腹为婚”的。纳征:由男方将祖孙三代名字写在“庚贴”上,连同彩礼(金银首饰和衣物)放在聘礼盒内,送往女方。互换“大贴三代”,婚事即作定论。请期: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用红纸写好,并备“压帖”(礼金),托媒人将“日书”送给女方。一般送到第三次,女方才会收下。婚期确定后,根据女方要求,再给予礼金,称“大送银子”,以备女方置嫁妆。迎亲:结婚之日,新郎亲自迎娶,男方备花轿迎亲,女方备妆奁送嫁。双方备酒筵款待亲友。请“全福人”(夫妻双全,有儿有女的妇女)铺新床,称“暖房”。迎亲时要有两盏男方姓氏的堂名灯笼,抬“旺盆”为前导。新女婿上门,还有索取“开门赏封”方让进门的陋规,“花轿到了门前,还要半只牛钱”。过门时,父母要请女儿吃饭,女儿须吃一点剩一点,讨个吉利。上轿前,更衣洗脸上“头面”,要向父母哭别。轿子起身,女家把新娘梳洗用的水泼出去,意为“嫁出女儿泼出水”,日后娘家不管了。男方要派人在半路候轿,见轿鸣炮,以示迎接。轿子停在男家门口,在爆竹声中,点燃花烛,吃团圆,新娘由喜娘搀扶,脚踩布袋(象征传宗接代)、稻柴(象征黄金条),进夫家大门。然后,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父母,还要对拜,统称为“拜堂”。手牵红绿汗巾,由一对童男童女手擎红烛引入新房。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头上的方巾,寓为“称心满意”,夫妻行合卺礼,饮交杯酒。接着宴宾客,闹新房。客散人静后,全家再吃“合家欢”,新娘则把饭菜留在桌上,称“留米囤”。之后,新夫妇在新房里吃枣子桂圆(象征早生贵子),莲心核桃(象征连心如意)和五只鸡蛋(象征五子登科)。次晨,新娘由婆婆引见亲长。新娘向长辈敬茶,长辈给红纸包的“见面钱”。 回门婚后第三天,新郎带礼物陪新娘回娘家,称“双回门”,女方设宴待客。新女婿拜见女方长辈,受“见面钱”,女方办糕馒,装成盒子,当天带回婆家结人缘。 辛亥革命后,这种以男方付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婚礼的繁文缛节,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冲击,主张自由恋爱,推行文明结婚。新郎、新娘由男女傧相陪同,举行结婚仪式,双方家长和介绍人出席,并请地方有声望人证婚。仪式有奏乐、唱歌,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人相对鞠躬,在婚书上用印,交换饰物等。主婚人、介绍人、新婚人和来宾讲话,以示祝贺勉励,新人也要讲话致谢,仪式热烈隆重,但乡间改变甚少。
四、江阴的文化风俗
江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地处苏州常州两典型片区方言交界地区,拥有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发音和词缀,以及毗陵小片的句尾和一些词汇,也拥有许许多多特有的词汇,是一代又一代江阴人语言文化的结晶。江阴话分为城里、东乡、南乡、西乡四大门派。江阴话和苏沪嘉小片的通话性略强于毗陵小片,但研究中一般将其勉强归于吴语毗陵小片。江阴话清浊音、尖团音有别,平上去入四声齐全。江阴话具有全浊声母,声母比普通话多8-13个;韵母40多个;江阴市区话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文化活动获得故事、民乐、戏剧(月城镇)3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全年建成开放5个专题文化场馆。汇编出版《忆江南——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电影节(1)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2010年10月于江阴举办,是申办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第一个县级市。(2)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演唱会2011年,张学友、刘德华、蔡依林、周杰伦先后于江阴举办演唱会。 江阴集场江阴集场又称“庙市”或“节场”。早期集场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集场成为中国市集。悠久的吴文化孕育了江阴深厚的文化底蕴,江阴庙会集场这一民俗传统已有上千年历史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为预庆端阳,活动日在农历三月十七、十八或者农历四月初十、十一。一般两天。江阴月城每年端午节举办中华龙舟大赛。春节风俗江阴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开始过年准备,一直到元宵节结束。十二月十七、十八日“掸檐尘”(即搞家庭卫生),江阴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到廿三日,送灶家菩萨,照规矩,还要为灶家菩萨供奉糖果。廿四日是接灶日,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廿四夜饭”(小年夜饭)。大年三十,市民在大门上贴春联,至傍晚时分过节祭祖宗,送走祖宗之后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开门放鞭炮,起得越早运气越好。大年初一一清早就能听见四周“劈哩叭啦”爆竹声。早餐吃红汤团圆,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还吃隔夜准备的年糕、馄饨、馒头等。 特色糕点:马蹄酥、草鞋底、拖炉饼、粉盐豆特色小吃:过桥鳝、刀鱼面、刀鱼馄饨、蟹黄包、小笼包特色水产:刀鱼、河豚、鲥鱼(合称长江三鲜)特色饮品:黑杜酒 江阴是第一个吃河豚的地方 ,自古有“拼死吃河豚”之说。宋代吴地河豚有盛名,而宋代吴地河豚产地正是江阴。宋《梦溪笔谈》“吴人嗜河豚鱼”。宋《袖中锦》开篇“天下第一:监书、内酒、端砚……江阴县河豚……”。苏轼进士及第后除做官外一直居住于常州府,有关于吃河豚的传说。明《本草纲目》“吴人言其血有毒”。明《嘉靖江阴县志》是最早提到河豚的地方志。20世纪50年代,因吃河豚事故频发,长江下游只有江阴烧的河豚能卖。 20世纪90年代,其他城市厨师到江阴学烧河豚技艺 。后来河豚规模化养殖,毒素大减,江阴去毒技术依然为业内津津乐道。江阴是“中国河豚美食之乡” ,2009年“江阴河豚”成功申报全国唯一的河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每年“正是河豚欲上时”,四方宾客慕名而来云集江阴,寻觅河豚食肆。 江阴美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阴有什么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江阴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