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立秋节气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立秋有哪些节日风俗
有不少年份, 立秋 热, 处暑 依然热,故有“ 大暑 小暑 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立秋有哪些节日风俗,以供大家参考!
立秋的风俗活动
立秋啃秋瓜、晒秋、贴秋膘、秋社、喝立秋水。
1、立秋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2、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3、贴秋膘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 立夏 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4、秋社秋社,是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为秋社。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5、喝立秋水在四川等地方,在立秋的时候,人们会喝立秋水,在立秋正刻,全家人都要喝一杯水,可以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立秋忙打靛是什么意思
“立秋忙打靛”意思是天气就要开始转凉了,要做好过冬准备了。“打靛”是打草料的意思,以前小农经济,家家户户都养了牲口,牲口是吃草的,到了立秋后,原野上的草都成熟了,这个草料是最适合做牲口饲料的,把这些草捆起来贮藏,可以给牲口过冬食用,也就是说,从立秋开始要开始做好过冬准备了。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古籍中指出:“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135度。立秋为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最终过渡到寒冷的冬季。在我国,立秋是一个重要的时令节气,所以传统习俗也有不少中华 文化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留下来的 典故 不少。古代时期,人们把立秋当做夏秋交替的重要日期,除了当朝帝王会率文武百官设坛设“迎秋”习俗外,在民间也流传着“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立秋吃什么食物
立秋节气食物一:芋头
在南方,立秋日,屋前房后的芋头正是开挖,蒸芋头,葱油芋头便是立秋日的节气美食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安排吃。芋头,口感粉糯,绵软细腻,甜香型,是一种很好的碱性食物,蒸煮皆可,主要是健脾益胃,大人小孩都适合,也可以当做主食来吃。
立秋节气食物二:西瓜
我们都知道夏天吃西瓜,消暑热解暑气,立秋这一天为什么还要吃西瓜呢?这是一种老传统谓之啃秋,也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吃西瓜的时候,因为立秋之后,早晚温差大,吃凉的东西容易坏肚子,伤肠胃,所以立秋之后西瓜下市,基本就不再吃西瓜了。
立秋节气食物三:梨
有时候我们会有种错觉,似乎梨是夏天吃的,其实不然。梨,应该是秋天吃的,秋梨二字从字面理解就能看出秋天的梨,梨水分含量高,口感清甜,有助于降燥祛湿热,通常和冰糖,银耳搭配制成糖水喝,解渴又润燥,立秋吃梨正合适。
立秋节气食物四:黄瓜
民俗 传说 里是这样讲的:立秋抢膘要吃肉,吃黄瓜会越来越瘦。瘦,对于女人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毕竟好的身材穿什么都好看,只要能瘦,吃黄瓜也没问题。但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除了黄瓜之外,肉肯定也是要吃一些的。黄瓜除了能减肥,其实也有利于排毒养颜,消除体内湿气的。
立秋节气食物五:烤鸭
好吃的烤鸭在北京?北京的美食名片中,烤鸭算是最靓的一张。烤鸭最早成型于 炙鸭 。元朝天历年间的御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有 烧鸭子 的记载,烧鸭子就是 叉烧鸭 ,也是最早的一种烤鸭。制作工艺上采用炭火烘烤,口感酥香,口酥香,肥而不腻。立秋贴膘,红烧肉过肥,油脂太高,而烤鸭油脂适中,不油不腻刚刚好。
立秋节气食物六:土鸡汤
鸡汤,是补虚劳的,经过一季的苦夏,身体的抗疲劳度下降,炖一锅土鸡汤,解乏消疲劳提高免疫力,帮助身体恢复,尤其对于女人来说,比较适合。土鸡不仅肉质细腻富有韧性,营养价值也高过肉鸡,立秋节气喝鸡汤,搭配少许菌菇,配几粒枸杞,提升养生功效,建议你们试试。
立秋有哪些节日风俗相关 文章 :
★ 2022年中国传统节日时间
★ 2022立秋过后是什么节气
★ 2022有关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 立夏民间有趣的习俗
★ 2022立秋节气必吃的传统食物
★ 24节气夏至有什么习俗
★ 关于立夏节气寓意着什么
★ 2022夏至有哪些风俗活动
★ 2022年寒食节的风俗有哪些
★ 寒食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
二、立秋有什么习俗
1、立秋有贴秋膘、晒秋、啃秋瓜、秋忙会、吃桂圆以及摸秋等习俗。 2、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从古到今的人们都相当重视,每个地区庆祝立秋的方式都不一样,因此演变出各种有趣的节日风俗习惯。 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三、立秋有哪些习俗?
1.贴秋膘 贴秋膘是立秋的一个民间习俗,在立秋这天人们会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也会减。 所以到了立秋,天气变得凉爽,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被称作“贴秋膘”。2.啃秋 在立秋这一天,民间会有吃西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 一些老人说,过了这一天,就不能再吃西瓜了。 因此,人们在立秋这一天就会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3.吃饺子 在立秋吃饺子也叫做 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四、立秋有什么习俗
立秋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气。在这天,我国民间流行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一旦立秋,天气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所以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2、啃秋
民间有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一起吃西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一些老人说,过了这一天,就不能再吃西瓜了。
因此,人们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专家表示,立秋后西瓜不是绝对不能吃,但的确要少吃了。因为西瓜性寒,“立秋”以后多吃容易导致腹泻。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4、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5、天津:“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6、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7、山东:立秋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立秋节气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立秋节气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